1、我这样教逍遥游逍遥游这篇课文比较难懂,特别是蜩、学鸠与大鹏鸟的故事寓意,以及人与彭祖相比的寓意。教学参考书上介绍了不少理解这篇课文的文章,但要真正理解以及把这种理解贯彻到课堂中去教师首先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不然不仅学生听得满头雾水,自己也会不知所云。我在讲这篇课文前花了不少工夫去理解课文,除了看一些参考外,主要依靠自己的思考去把握作者的思路,把自己觉得理解得不通顺的地方细细地理清楚。之后,依据由浅入深的规律,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1 什么叫“逍遥”?学生往往能够回答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否实现?学生基本都会异口同声
2、地说不能(或许由于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的缘故,呵呵) 。为何不能,衣食住行、名利、责任答案多种多样,可以概括为,人活着需要许多东西的支持,因而也就会受到他们的制约了,也就是说同学们的理解和庄子相似了。但是我们没有庄子高明,他认为我们尽管受到那么多制约,还是能实现逍遥,如何实现呢?转入问题 22 庄子认为怎样能实现逍遥?这个问题也比较容易,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我着重突出了“彼且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就是不需要依靠什么。不需要依靠其他事物是逍遥的,反过来需要依靠其他事物就要受到它们的牵制,就是不逍遥的。那么作者前面两个自然段和“逍遥”有什么关系呢?由此转入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3 蜩与学鸠嘲笑了
3、鹏后,作者认为“之二虫又何知” ,小虫不知道的道理,你们知道吗?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积极思考。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会答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显然是理解不够透彻,我没有加以评论,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进行分析。在第一自然段,作者反复强调水与舟、风与翼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鹏之所以要“扶摇而上九万里”是因为它需要足够的风才能托起它的大翼。同时,鲲的体积非常大,只有南冥和北冥这样大的水域才能容下它,因此鹏必须要南飞到南冥。小鸟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它觉得自己一跃就能飞,能飞多远算多远,是自由自在的,无所待的,鹏没有它自由。其实,小鸟也有所待,它要飞也依赖风,只是它
4、的体积小,正如坳堂中的草芥一般,不用多少水就能浮起来。这些分析在师生的问答中共同完成。路程与粮食所要说明的道理就由个别学生来分析。4 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有些学生会认为这是因为人的寿命有定,不可能和彭祖一样长寿,人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可悲的。其实,这没有完全理解透彻,最多只能算他们自己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再思考,你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学生能够回答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何作者感到可悲了。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
5、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作者接着说“汤之问棘也是已” , “是已”是这样的意思, “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这个道理指什么?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够理解到,概括起来也就是“小知不及大知” ,不明白自己也不逍遥。小结:第一自然段偏重于谈“有待” ,即万物在物质方面都有待,所以不能逍遥。而第二自然段,大年,小年的关系则主要从时间方面来谈,即万物的寿命都有限,不能无穷,所以无法逍遥。5 自视甚高的人、宋荣子、列子和上文所写的几个寓言有没有对应关系?这个问题主要用于加深对前面寓言故事的理解。
6、学生大多能够回答,比如,自视甚高的人像蜩、学鸠、斥鴳一样以为自己已经达到逍遥的境界了,认为宋荣子,列子等人不逍遥;有人羡慕宋荣子、列子,认为他们已经达到逍遥的境界,其实他们还有所待,这和人们羡慕彭祖长寿的道理是一样的。6既然最后一自然段很清楚地写出了主旨,把前面两个自然段删掉会不会更好?这个问题可以引入学生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评价。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不少学生认为前面的两个自然段非常难懂,应该写得简明一些。我肯定了学生的观点,同时补充“大道难言,道不可言” “意出凡尘,怪生笔端”等知识。还顺势谈谈庄子的其他作品,比如“涸辙之鲋” “枯鱼之肆”等简单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庄子的文章并不全都是模糊
7、难懂的,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6 你想拥有庄子所说的“逍遥”吗?你怎样看待这种逍遥?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大多数学生都说不想要这种逍遥,认为没有追求,太虚无了,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或者说他是消极的唯心主义者。我借此谈了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环境。课后小结: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逍遥游中故事的寓意,在于用自己的思路来理解文章,比如,他们往往会觉得大鹏能够高飞就比蜩与学鸠自由,或者蜩、学鸠和斥鴳顺应自己的天性生活比鹏逍遥。彭祖年岁比人的寿命长,会比人活得逍遥,或者人应该顺应天性,不应该过分追求长寿等。这些想法都没有错,但并不是庄子的想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联系中去顺着庄子的思路来理解,这样才能够读懂。由于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主要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有些还大胆地质疑和发问,课堂气氛比较好,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本人的教学体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