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78871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低碳世博与上海低碳经济的发展大纲一、低碳世博的理念二、世博园的低碳技术及理念1.主办方的低碳技术及理念2.参展方应用与展示的低碳技术及理念三、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知识点汇总概念:C01:“低碳世博”的概念原理和观点:K01:上海世博会低碳世博的总体目标K02:低碳世博总体目标的落实措施K03:世博园区内的公共交通与新能源汽车概况K04:世博园区内的绿化景观与水体概况K05:世博园区的绿地系统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三大特色K06:世博园区内的垃圾处理系统概况K07:雨水收集利用技术K08:建筑空间绿化技术K09:固废再利用与绿色建材技术K10:建筑通风技术与节能空调技术K11:太阳能技术K12

2、:LED 照明技术K13:自然采光及日光感应系统K14:新能源汽车技术K15:水体保护与水处理技术K16:2010 年世博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K17:上海实施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重要信息:I01:上海市环保局的“低碳世博总体方案”I02:上海市环保局提出的“政府倡导、自愿参与、民间运作、社会监督”的原则I03:“十二五”规划正文一、低碳世博的理念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是全世界共同探讨展示城市未来发展和生活的重要平台。为了积极响应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倡议,推动低碳理念的推广和减排行动的实施,同时也为了加快上海城市低碳发展转型,主办方从筹备之初就将“低

3、碳世博”作为成功举办本届世博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 2010 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全面贯彻低碳理念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集全球智慧和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有关城市发展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的大型活动。按照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2010 年 6 月 5 日发布的“低碳世博总体方案”,上海世博会低碳世博的总体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全面实践低碳发展;充分展示低碳成果;广泛传播低碳理念。低碳世博总体目标的落实体现在五个方面:(1)世博园规划、建设、运营各环节全面落实低碳措施,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碳排放。(2)集中展示低碳技术、产品和实践,积极推广“低碳”成果。(3)积极推进各

4、类“碳补偿”项目的实施,努力抵消世博会的额外碳排放。(4)强化低碳理念的宣传和传播,积极倡导全社会践行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5)发挥“低碳世博”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碳抵消的目标,上海市环保局提出了“政府倡导、自愿参与、民间运作、社会监督”的原则,面向企事业单位、组织、机构及社会公众发出“低碳世博自愿减排行动”的倡议,积极鼓励世博会参展方、运营方自行抵消展馆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碳排放;大力推进“迎世博,绿色出行”活动,积极鼓励世博会参观者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或通过购买世博低碳交通卡抵消出行碳排放;广泛发动企业及社会公众参与低碳世博植树造林活动;积极鼓励企业自愿捐

5、赠或认购减排指标,推动节能减排及可再生能源科技、产品及实践的应用和推广。世博会积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公众减少使用私家车,减少碳排放。同时,绿色出行基金会还联合上海公共交通卡公司,发行低碳交通卡。“低碳世博总体方案”的发布还只是一个开始,目前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正在开展“低碳世博”跟踪评估,将对总体方案的实施情况、世博会碳排放和碳抵消,以及产生的社会效果等作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指导“低碳世博”方案的优化和科学实施,并积极总结低碳世博工作经验,努力为世博会留下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二、世博园的低碳技术及理念1.主办方的低碳技术及理念主办方在园区选址、场馆空间布局、绿地系统和景观设计、

6、旧厂房利用与老建筑保护、场馆后续利用以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等方面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园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 50以上;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 1/5;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 50以上;工程建筑废弃物和垃圾回收率达到100%。仅在世博会正式开园的第一个月内,园区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就累计达到 120 万千瓦时,江水源/地源热泵累计供冷量达到 564万千瓦时,园区内各类新能源技术实际应用累计节能 5152 吨标煤,累计减排 1.27 万吨二氧化碳。除了在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尽可能落实各项低碳措施,主办方还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参展方、运营方通过场馆设计、建设和服务管理,以及

7、组织各类展览展示、交流研讨及相关演艺活动,大力推广低碳理念、技术及实践。(1)园区内的公共交通与新能源汽车世博园内的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既大大方便了游客的参观,同时保证了园区内交通的低碳排放。园区内专用的越江轨道交通为世博专线(13 号线),地面公交线路也增至 9 条。此外,园区内计划投用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纯电动车等各类新能源汽车约500 辆,园区周边也投放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排放车辆约 500辆,园区内与园区周边新能源汽车的总投放量将超过 1000 辆。(2)园区内的绿化景观与水体世博园区的绿地系统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重点突出三大特色,即完善生态功能、提高景观多样性、延续文化特征

8、并赋予新的内涵。园区内绿地总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米,包含湿地净化系统的公园和其他绿化设施。在布局上,绿地系统与黄浦江沿岸公共空间、展馆布置以及世博会周边环境相结合,在世博会围栏区内外主入口附近还设置大型带状绿地作为应急缓冲区。园区内的许多景观水体除具有休闲功能外,更有促进水体循环自净的功能,且配合园区内的透水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等共同达到排水防涝的目的。世博园区内大量使用节水型卫生洁具、节水型绿化灌溉设施、透水地面,减少外排至城市雨水管网的径流量和径流污染。(3)园区内的垃圾处理系统园区内的垃圾处理系统也充分体现了低碳的理念。园区内对生活垃圾将进行分类收集,并统一纳入全市的处理处置系统。其中

9、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可达到立即清运,并保证环境卫生,力求园区内固体废弃物做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此外,各种绿色建材和可回收材料的使用本身也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2.参展方应用与展示的低碳技术及理念除了主办方的努力外,各参展方也都带来了代表世界前沿的低碳环保技术与理念,在场馆中实际应用或展示。这些先进技术理念在世博园区内的集成与示范,以及所发挥的节能减排实际效果将进一步提升低碳世博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同时,也将为世博会后形成“低碳遗产”,为大力推广低碳理念及其技术的应用,持续推进上海市乃至全国的低碳转型做出重要贡献。(1)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建筑日常用水的三分之二不需要非常干净的水,只需雨水或回

10、用的中水即可。因此,世博园区的许多国外场馆都设置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如一轴四馆、澳门馆、新加坡馆、鹿特丹水城案例馆等,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城市中推广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与透水路面都有助于缓解雨季城市内涝。(2)建筑空间绿化技术本届世博会 80%以上的场馆采用了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等不同的建筑空间绿化技术。应用案例包括主题馆、沪上生态家、沙特馆、法国馆、瑞士馆、新西兰馆等。屋顶绿化可以减尘、灭菌、释放氧气、去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隔音、降低大楼能耗、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以及下雨时充当“吸水海绵”储存雨水等作用。上海目前有条件绿化的屋顶面积达 1900 万平方米,已绿化的仅有 90 万平方米,不到

11、 5%。而在发达国家,城市屋顶绿化率约 15%至 30%。因此,上海推广屋顶绿化的潜力十分巨大。(3)固废再利用与绿色建材技术世博园区积极探索各种固废再利用与绿色建材技术,如高架步道的塑木地板、休息长椅、厕所用纸等。 (4)建筑通风技术与节能空调技术良好的气密性可在室外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为建筑保温,而良好的通透性又能有助于空气流动,形成自然风,这两者间的平衡与结合在许多场馆中得到了应用。世博园区的建筑大量运用了各类节能空调技术,包括分布式供能燃气空调(非电中央空调)、冰蓄冷空调、江水源/地源热泵等,有效降低了空调的能源消耗。非电中央空调(供能燃气空调)不用电力,而以天然气为能源,可大幅削减电力投

12、资,与常规用电空调相比,运行半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 4 万吨。(5)太阳能技术本届世博会上太阳能技术,尤其是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BIPV)的应用十分普遍。采用了 BIPV 的国内场馆有一轴四馆、城市未来馆、沪上生态家、澳门馆等。一轴四馆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超过 4.68 兆瓦,年均发电量可达 430 万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约 4086 吨。(6)LED 照明技术LED 照明具有低功耗、长寿命、节能环保、色彩丰富、智能变换等特点。LED 的发光效率高于白炽灯,景观照明(替代霓虹灯)可节能 70%、交通信号灯(替代白炽灯)可节能 80%。世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LED 示范区,用了 10.

13、3 亿颗 LED 芯片。许多中外场馆都应用了 LED 显示屏和照明设备,园区 60-70%的室外照明采用LED,其中景观照明的 80%以上采用 LED。我国 LED 产业今年的总体规模将达 1000 亿元以上,在 LED 全彩屏、LED 交通信号灯、太阳能 LED 灯以及 LED 景观照明四项生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基础上,LED 在通用照明领域也将得到普及。但 LED技术仍存在发展瓶颈,包括核心技术有待自主化、相关标准不完善、成本有待降低等。(7)自然采光及日光感应系统阳光谷、中国国家馆、以色列馆等都通过敞开式设计或增大玻璃面积等方式,有效加强了自然采光,减少照明能耗。(8)新能源汽车技术世博会上

14、展出的新能源汽车有日本馆的单人纯电动汽车、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的光电风电混合动力车“叶子”以及集智能终端、绿色能源于一体的“EN-V”未来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市场尚有待进一步成熟,比如一些最前沿的新能源概念车对路面的要求还很高。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在市场推动和政府鼓励的双重作用下继续加快普及,政府应继续按照各车型节能情况不同给予不同的补贴。(9)水体保护与水处理技术许多国外场馆展示了本国或本地区的水体保护与水处理技术。鹿特丹水城案例馆介绍了该市的“水广场”设计在广场、人行道与停车场空间的开发过程中,形成一些彼此连接的水池,在减缓城市洪涝灾害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娱乐休闲场所。雨水不仅可在不同水池

15、循环流动,还可被抽取储存作为淡水资源。大阪案例馆介绍了膜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反渗透膜过滤技术和管道技术。瑞士三城(日内瓦、巴塞尔、苏黎世)案例馆介绍了将河水经简单处理后直接饮用的直饮水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法规与技术体系等。新加坡馆介绍了包含过滤、反向渗透和紫外线辐射消毒 3 个循环步骤的新生水技术。成都活水公园案例采用了人工湿地使水体得到净化,湿地-生活区流通渠道使水体得到循环和有效自净。鹿特丹水城案例馆介绍的多水池彼此由沟渠相连的水广场设计,对我国城市在防止内涝、增加城市休闲水体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总体来说,世博会低碳环保技术在上海“十二五”期间极具推广和应用价值,但也需考虑分阶段、有

16、侧重、逐步推进的原则。具体建议如下: 通过市场机制、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手段鼓励,重点推进屋顶绿化、BIPV、多层玻璃、非电空调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分步推进透水路面、河道生态护坡、雨水回用等城市水生态环境改善技术 积极支持 LED 照明技术、地源/江水源热泵、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其它新能源及智能技术应用三、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举办 2010 年世博会不仅为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增长点,更为上海从深层次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并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契机,世博会成为上海打造“低碳城市”的探路者。世博会的召开大幅降低了园区及周边地区的碳足迹,园区内原有 270 余

17、家污染企业全面实施了关停淘汰或通过搬迁实现了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结合世博空气质量保障安排了一批节能减排项目。为了配合世博会的召开,上海市公共交通建设事业飞速发展,轨道交通从 2007 年底的 270 公里迅速提升到 2010 年的 420 公里,直接为世博服务的 5 条轨道交通线路单向高峰运能达到 15 万人次/小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高污染车辆交通限行措施,新车提前实施欧排放标准。此外,还建成开放辰山植物园等 8 个大型公共绿地,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努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发展低碳经济是上海“十二五”期间及以后相当长一

18、段时期内的必由之路。首先,率先探索出一条低碳发展之路是国家对上海的要求。作为最发达城市之一,上海必须起到低碳发展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积极推动低碳转型也是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身需求。“十二五”是上海“后世博、后工业化、后金融危机”的关键期和转型期,基于资源能源消耗为前提、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竞争和基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高碳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低碳发展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最后,“低碳、绿色、生态、宜居”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上海实施低碳发展面临三方面挑战:碳排放总量大、结构不均衡、人均强度高;碳减排空间小、难度大,锁定效应明显;政策引导、技术保障和监

19、管手段缺乏。同时,上海实施低碳发展也有许多宝贵的机遇。首先,从国家层面,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是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的核心工作,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作为强制性指标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和温家宝分别在 2009 年 12 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和 2010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其次,从地方层面,上海正面临“后世博、后工业化、后金融危机”的重要时期,以及特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上海作为我国最发达城市之一,将力争做到“两个率先”,并发挥低碳转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俞正声书记和韩正市长分别在2010 年 4 月市委常委学习会和 2010

20、年 1 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低碳经济将成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增长点,将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大纲一、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冰川消融与海平面上升2.极端气候现象3.粮食减产4.物种灭绝二、气候变化的原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三、低碳经济的提出知识点汇总概念C01:气候变化C02:温室气体原理和观点K01:全球温度上升的影响K02: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K03: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K04:低碳经济的起步重要信息I01: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 2007 综合报告指出,1995-

21、2006 年的 12 年中,有 11 年位列最暖的 12 个年份之中。全球温度普遍升高,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陆地区域的变暖速率比海洋快。整个 20 世纪,全球气温上升约0.74,预计未来二十年仍将以每十年大约升高 0.2的速率变暖I02: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估计,从 1990 年到 21 世纪 80 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 22 到 34 厘米I03:1991-2000 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受到气象水文灾害影响的平均人数为 2.11 亿正文21 世纪的前十年,人类面临空前的危机,危机中孕育了转机。在气候危机、环境危机、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低碳

22、经济应运而生。如果延续过去的老路,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将处处碰壁,能源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经济崩溃、国际争端频发,而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个难解的困局。作为唯一的钥匙,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以及学术热点,也成为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一、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变化,时间范围可以是几十年或几百万年,波动范围可以是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目前对气候变化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环境政策对当代气候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全球变暖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 2007 综合报告指出,根据全球地表温度的器测

23、资料(自 1850 年以来),1995-2006 年的 12 年中,有 11年位列最暖的 12 个年份之中。全球温度普遍升高,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陆地区域的变暖速率比海洋快。整个 20 世纪,全球气温上升约 0.74,预计未来二十年仍将以每十年大约升高0.2的速率变暖。从考古学研究和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历史上多个文明的毁灭都与气候变迁和食物生产中断有关,那么我们当今的文明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将何去何从?总的来说,当今的全球变暖造成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现象、粮食减产、物种灭绝等严重影响,将引发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移和潜在的冲突。1.冰川消融与海平面上升全球温度上升会造成海洋水体

24、膨胀和两极冰川融化,而这两个因素都会带来海平面的上升。同时,高山冰川的消融还将严重影响到主要河流和灌溉系统供水。海平面的上升趋势与变暖相一致。海平面上升意味着许多沿海的低海拔地区被淹没,这将迫使成千上万沿海地区的人口进行迁移。全球有超过 70%的人口生活于沿岸平原;全球前 15 大的城市中,有11 个是沿海或位于河口。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估计,从 1990 年到 21 世纪 80 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 22 到 34 厘米。近 30 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 90 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2.极端气候现象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

25、温、台风、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数以亿计的人口将受到更为严重的洪水威胁。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形成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据估计,1991-2000 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受到气象水文灾害影响的平均人数为 2.11 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人数的 7 倍。亚洲是遭受自然灾害袭击最频繁的大陆,在 1990-2000 年间,此地区自然灾害还占全球所有极端气候事件的 43%。根据最近的统计,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 40年平均上升了 10 倍。中国 2010 年的西南干旱、南方洪水、北方城

26、市高温等也是极端气候的明显印证。1990 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约占同期GDP 的 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该比例可达 3%-4%。同时期中国年均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占 GDP 的 1%以上,遇严重干旱年景,该比例超过 2%。3.粮食减产全球变暖造成粮食减产,因为全球变暖带来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热浪及气温剧变,这些都会使世界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破坏。亚洲大部分地区及美国的谷物带地区,将会变得干旱。在一些干旱农业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只要全球变暖带来轻微的气温上升,粮食生产量都将会大大减少。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

27、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粮食减产。如果不采取措施,预计到 2030 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 5%至 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 21 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全球变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此外,全球变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4.物种灭绝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不能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植物和动物将会死亡,造成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下降。气候微小的变化,如果造成温度和降水增加,可使植物生长茂盛,会固定二氧化碳;但如果气候急剧变化,就会导致植物死亡和土地沙漠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的生

28、物大约 25%的哺乳类动物以及 12%的雀鸟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绝种。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亦阻碍了它们移居到其它地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 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未来六、七十年内,气候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现在已经可以确信一些蛙类的灭绝与气候有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灭绝将会比地球历史上经历的 5 次严重的物种灭绝规模还要大。而唯一的预防方法,便是于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减少排放量。二、气候变化的原因造成气候变化的因素包括两大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具体来说,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运行轨道变化、

29、火山活动、洋流变化等;人为因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氯氟烃排放导致臭氧层破坏等。1.自然因素(1)太阳辐射在地球古代时期,太阳辐射只相当于现在的 70%,几十亿年来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如果太阳依照恒星的成长规律继续变化,辐射还会逐渐增加,最终太阳会形成红巨星,然后成为白矮星死亡,地球气候有可能受到巨大影响甚至被太阳吞噬而消亡。太阳短期的辐射变化,也对地球气候有影响。11 年的太阳黑子周期变化会对平流层的气温产生约 1.5的影响,使高纬度更冷,低纬度更热。太阳辐射的变化,现今人类尚没有完全研究清楚。(2)地球轨道变化地球的轨道只要有轻微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虽然对地

30、球的年平均接受辐射量影响不大,但对地区性和季节性的辐射量可能有很大影响,地球的轨道有三种变化:运行轨道的椭圆度、地轴倾角和地轴的进动。三种变化结合形成米兰科维奇循环,是地球产生冰河时期和间冰时期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撒哈拉沙漠变迁和地层变迁的主要原因。(3)火山活动火山喷发会向大气喷出气体和火山尘,也会形成温泉。火山在历史上每个世纪平均都会发生几次喷发,都会影响几年的气候变化,火山尘会阻断太阳辐射,造成气温下降。1991 年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使得全球气温下降了大约 0.5,1815 年的坦博拉火山喷发造成无夏之年。火山喷发还影响到碳循环,将地壳和地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然后又沉积

31、到地层中。(4)洋流变化海洋是气候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短期几年或几十年内的涨落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的温度涨落,比大气温度更能代表气候变化情况;从长期来说,海洋中的温盐环流是海洋深层的缓慢水流,对海洋中热量的重新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直接和不容质疑的影响,且影响程度日益增加。现代科学研究倾向于认为在最近几十年内,人类的活动使全球气温迅速上升,这方面的科学依据日益明确。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自工业革命以来上升了 35%,被公认为全球变暖的重要元凶。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造成地球大气温度上升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32、,其中直接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氧化亚氮(N 2O)、全氟代烃类(PFCs)、氟烃化合物(HFCs)、六氟化硫(SF 6)。人类排入大气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其含量正在迅速增加。在 1970 年至 2004 年间,CO 2的排放增加了大约80%。1750 年前后,即欧洲工业革命开始时,大气中含有280ppm(百万分之 280)的二氧化碳。目前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已超过 390 ppm 二氧化碳当量 (二氧化碳当量是指所有温室气体都根据各自的升温潜能采用一个共同的度量),同时这个数字每年上升 1.5-2ppm。全球 CO2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

33、同时土地利用变化为此做出了另一种显著但较小的贡献。已观测到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化石燃料的使用。科学家研究认为,如果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高2以上,对人类和世界的威胁将显著增加,因此把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 2以内得到了包括哥本哈根会议在内的广泛认可。国际能源署发表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9提出,要实现控制在 2以内的目标,需要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控制在 450ppm 二氧化碳当量。三、低碳经济的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形势紧迫,且任务艰巨。在今后十至十五年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将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欧盟认为,要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 2以内的目标,需要在 2050

34、年之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减少 15%甚至 50%。斯特恩报告: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指出,如果不采取全球协调一致的行动,则气候变化的影响将相当于至少损失全球 GDP 的 5%,甚至可能高达 20%。我们当前以及未来几十年的行为可能会产生严重破坏经济和社会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亚于 20 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大战和经济萧条的影响。而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代价也将远远高于预期的减排成本。据估计,如果所有国家都采取行动,则减排成本约占全球 GDP 的 1%。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经济、能源、环境等众多问题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这一新经济模式的产生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与众多事件一脉

35、相承,且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1992 年 6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署通过,目标是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同时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 年 12 月,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我国政府于 2002 年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低碳经济概念的正式提出,源于 2003 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是世界上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白皮书宣布到 2050 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此后,2006 年 10 月 30 日,英国发布了著名的斯特恩报告: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其主要结论是,强有力的

36、、关于气候变化及早采取行动的收益大大超过成本。2007 年 7 月 11 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 年至 2008 年这一时期内,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发布了本国的低碳发展战略。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将低碳经济与经济拯救联系起来,发达国家纷纷部署和实施低碳经济战略(如英国于 2008 年发布的2008气候变化法案和 2009 年发布的英国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从而使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2009 年 12 月 7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了并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

37、根协议,提出把温度上升控制在 2内的目标和相关资金投入建议,但未能就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做出规定。归纳起来,低碳经济的起步经过了以下一些重要历程:199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2003 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2003-2009 年,哥斯达黎加、冰岛、澳大利亚、美国等纷纷提出低碳、碳中性等目标,中国提出“节能减排”;2009 年,全球经济衰退为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哥本哈根会议再掀低碳浪潮。我国于 2007 年 6 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 年 10 月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

38、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2009 年 11 月 25 日,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低碳经济提出后,一些相关概念也随之诞生,如低碳社会(日本)、低碳生活、低碳社区、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旅游等。许多国家提出了基于碳排放总量或排放强度的减排目标,但基准年、目标年、减排比例有很大差异,中美等大国之间对各方责任认定上存在重大分歧,无法达成约束性国际协议。各

39、国都在各自积极探索低碳经济这个必然的发展模式,但政策、技术、市场等各方面还有待成熟。低碳经济的内涵大纲一、低碳经济的定义1.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发展模式2.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国际秩序3.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增长点二、低碳经济的特征1.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间的区别2.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间的联系三、国内外发展现状1.国外发展现状2.国内发展现状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发展模式K02: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的具体路径K03: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K04: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间的区别K05: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相同点K06: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K

40、07: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正文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在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威胁的今天,我们正在没有选择地走向“低碳经济”。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的能源前景: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文中指出:“随着这些挑战(气候变化、能源短缺、能源基础设施老化)而来的是新的机会。这是一个果断地将英国导向低碳经济的机会,其特征是更高的资源生产率用更少的自然资源和污染排放获得更大的产出将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是一个开发、应用和出口前沿技术的机会,将催生更多的工商业活动和就业机会。而且,这

41、还是一个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让英国在发展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竞争性的能源市场中取得领先地位的机会,而这样的能源市场将支撑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低碳经济概念被提出后,国内的相关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含义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是要全力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 GDP 的碳排放逐渐降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则认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

42、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发展。他表示,低碳经济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无碳、零碳,这是不可能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优先,我们先不受这样一种既定目标的限制,我们是要发展优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大进步。其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它通过大幅度地提高能源效率、大规模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和大范围地研发应用温室气体

43、减排技术以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肖林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以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1.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建立在高资源生产率基础上的经济与环境双赢,既不能牺牲环境以谋求经济发展,也不能牺牲经济发展以保护环境,而是要

44、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尤其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获得更大的产出。当然,这里的“产出”不仅仅是产值或GDP,还应包括发展机会,而且最终要落实到福利增长上。著名经济学家陈柳钦研究员提出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所包含的三种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 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

45、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2.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国际秩序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低碳经济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政

46、治意味,它不仅建立了一种新发展模式,更在国际舞台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或者说是游戏规则。暂且不论低碳经济背后的政治意图,单从我国来看,有必要积极面对低碳经济,并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3.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增长点目前,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从美欧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公布的刺激经济计划看,都将新能源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措施之一,通过政府投资或鼓励私营部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从短期来看,这些投资、计划有助于缓解金融

47、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而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从更长远的时期来看,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计,未来 3040 年,全球每年投资低碳经济至少在 5000 亿美元以上,2007 年2030 年期间需要超过 26 万亿美元。二、低碳经济的特征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本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低碳经济与我国政府一直提倡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1.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间的区别(1)包含范围不同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做了一个结

48、构性定位:绿色经济是最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其中循环经济主要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能源结构和温室气体减排而言的;生态经济主要是指向生态系统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的。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则认为孙鸿烈所称的生态经济实际上应为“生物经济”。因此,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2)核心内容不同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促使社会系统公平运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

49、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3)研究的角度不同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4)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在于环境保护;从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循环经济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同时还关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2.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间的联系(1)理论基础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以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