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问题研讨一、有关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问题。1.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
2、,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因为有研究证明儿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之后,才能够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的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2.“位置与方向”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好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这些方位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而且由于地域的因
3、素,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例如,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方,再与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明确后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认识四个方向。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就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间方位知识(前、后、左、右)为基础,与新知识
4、(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例题、习题的编排上学生接受起来吃力。如,例 3 和例 2 跨度太大,学生较难适应。1教材为什么改变了原来的编排,减少了例题?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可见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与熟练程度。 * 我们在整套教材“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注意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
5、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本册教材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个单元里,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从原通用教材的 17 课时减少为 13 课时,例题也从 16 个减少为 9 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加强估算。2.例 3 和例 2 跨度较大,如何进行教学?例 3 从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 2386,然后呈现了两个学生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体现估算、笔算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个例题里面难点比较集中,估算与笔算同时出现,要进行比较;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 1;除不尽,有余数。在教学例 3 时,可先放手让学生
6、自主探索,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困难,教师可增加“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能整除)”的题目,在学生突破了“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 1”这个笔算难点之后,再呈现例 3。三、有关第三单元“统计”的问题1.为什么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安排统计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中规定“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 *因此,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知识的教学,以后的各年级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
7、统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2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在本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我们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数学课程
8、标准强调统计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及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四、第六单元“面积”题中,出现平方千米、公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希望后移。1.教材为什么在六册安排“平方千米、公顷”这一内容?教材是如何处理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米 2、千米 2、公顷)”。在原通用教材中,这一内容是安排在六年制第七册。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将此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本册教
9、材中进行安排。教材在编排中,以学生对体育场的广阔面积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且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100100、10001000 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只是介绍 1 公顷、1 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千米 2”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 100 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 1 公顷的土地有多大,以便使学生对 1 公顷有多大形成明确的表象。再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
10、是 50 米 2,200 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 1 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 1000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 1 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 100 块 1 公顷的土地,就是 1 平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 7000 平方米,140 个足球场的面积约 1 平方千米。五、有关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问题。1与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太重复,教材为什么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认、读、
11、写小数”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所以我们本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认识和计算的形象支撑,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2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要求?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在把握教学要求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3.例 1 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如何
12、进行教学?例 1 是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虽然教材设计了米、分米、厘米这一学生熟悉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只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如果仅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来思考小数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来理解。例如,有的教师创设卡通动物(身高 1 分米)和积木块(厚 1 厘米)比高矮的场景,并用米尺进行测量。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支撑,避免了仅从抽象的关系去思考。除了教材上所涉及的“分米和米”“厘米和米”这两种关系之外,教师还可以增加“3 厘米=0.3 分米”这种类型;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思考“0.1
13、 米等于多少分米”“0.01 米等于多少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六、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练习形式过于活,学生对于两步计算不是很熟悉,形式过多更难以把握。1.为什么安排这一单元?教材是如何处理的?答: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首先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其次是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
14、容的教学中。本册书中“解决问题”的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安排了需要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呈现了不同的算法。在相应的练习中,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如体育锻炼、货物装车、公园购票、集体租船等等。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习惯,并且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提供了有效而丰富的资源。2.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空间,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