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教世俗化及其未来崔晓天(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摘要】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宗教世俗化问题被提上日程,尤其是近代以来,片面强调科学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使现代人价值失落,信仰危机,新兴宗教、膜拜团体出现。变革传统宗教,加快世俗化步伐,宗教才能不断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关键词】宗教;世俗化;神圣文化;世俗文化;价值;信仰宗教世俗化问题是宗教界、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宗教的存在及方式。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理性的胜利,无疑会拒斥信仰。以欧洲为例,基督
2、教信仰几乎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为适应世俗社会的变化,传统宗教迈开了世俗化步伐。今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宗教还会进一步世俗化。下面着重谈谈如何看待宗教世俗化的现实与未来问题。宗教世俗化的内涵。关于宗教世俗化的界定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因此人们对世俗化根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也不甚统一。我基本同意宗教社会学(戴康生、彭耀主编)关于世俗化的理解,认为,世俗化是由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认为宗教的世俗化并不能化掉宗教,也就是说,宗教的世俗
3、化并不意味着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更为宽泛的、包容的、世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宗教世俗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人类自我意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原始人生产能力的低下,对自然现象的愚昧无知,宗教不仅曾经是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手段和武器,是每个人把握世界、把握自身命运的方式,而且是维系社会结构、人们共同情感的全部社会意识形态。随着人们活动领域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多,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有了世俗意识,宗教才逐渐地由社会意识的全部成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历史上神权与王权之争就是世俗意识增强的例证。基督教统治了西方社会一千多年。在近代走向了世俗化。在中国三千年
4、的封建社会里,王权一直高于神权。宗教的世俗化也与宗教的哲学底蕴有关,以基督教为例,它是犹太教的神学和古希腊哲学思辨精神的结合,希腊自然哲学所蕴涵的向外物探求的思维方式,即对自然的理性思考,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条件。近代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类自我意识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人们理性地思考着自然与社会,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此,传统宗教的职能、势力范围及其吸引力逐渐萎缩,传统宗教世俗化的步伐在逐渐加快,而且宗教自身也发生了很多适应世俗的变化。宗教世俗化关系到宗教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宗教世俗化的根据。宗教世俗化的根据。以西方社会和基督教为
5、例,传统宗教世俗化直接的社会经济原因是理性精神的弘扬、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基督教从古罗马帝国起历经整个中世纪,统治欧洲近千年之久,以基督教信仰为核心的宗教精神对于西方社会文化样式的形成、人格特质的形成有无法估量的影响。基督教信仰是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传统,宗教意识浸透了民众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文艺复兴这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人为万物之本,以提高人性;抨击教会腐败,否定神性;崇尚现世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迫使基督教世俗化。接踵而来的启蒙运动鼓励人的个性解放,批判宗教统治的愚昧落后。崇尚理性,否定神权。宣扬适合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
6、的理性精神。西方学者评价道,“除了人文主义可能是例外,任何运动都没有像启蒙运动那样强有力地驱散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迷信和不合常理的束缚人们的迷雾”,“它的宗教自由思想在最终使教会和国家分离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荡涤了封建神学思想。理性精神赋予人以无限的创造力,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获得极大的发展。而这一切使基督教信仰几乎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哲学家罗素在描述这一现象时说,在与科学的决战中,宗教屡战屡败,步步退让,几乎已经被彻底挤出了文化的领域。基督教不能不适应社会的变革,实施宗教改革,使“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7、世俗化的、政治化的教会机构让位于文化上的、思想上的教会机构”,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其次,传统宗教世俗化的信仰原因是近代以来,强调科学理性,忽视价值理性,重视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带来新的信仰和价值追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揭露和唾弃迂腐、陈旧的传统基督教文化,却没有建构起新的文化精神,这与基督教世俗化的迟缓也有关系。两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同时,工业文明的弊端和负面效应也充分显现出来。理性精神要求人们以科学态度探寻真理,由于拒斥价值理性、崇尚个体主体性,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功利性要求以对己有利去行动,造成在物质、金钱的追求中人们失去了信仰、道德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鉴于理性的胜利、价值的
8、失落,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上帝是什么?上帝是西方人精神生活和道德体系的全部,科学理性能给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科学理性的方法却不能使人认识自己,不能解决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所以,理性的功利化导致了人文价值的失落。因此,尼采同时也呼吁要重估一切价值。特别是近百年来,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它“变化的速度已经提高到我们的想像力跟不上的程度”。由此带来了更多的诸如教育、家庭、生活方式、价值标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社会问题,加剧了西方社会信仰危机。一句话,对理性精神、科学精神的极度崇拜,对物质利益的卣目追求,导致有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危机。
9、20世纪6o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从现代社会走向了后现代,人们看到了在高新技术、高物质利益掩盖下价值的悖谬,对信仰、对价值的需求空前紧迫。人们急切地寻找精神家园,西方社会出现了众多“新兴宗教”和膜拜团体迎合人们的需求,形成信仰相对多元化的局面,这使基督教的生存与发展处于困境。神学家保罗蒂利希分析现代西方社会时说,“宗教与世俗领域同处于一种困境之中” ,要改变与克服这种困境,传统基督教信仰一定要转变观念,融人世俗社会中,才能在排解人们精神困惑与浮躁心态方面发挥作用。传统宗教世俗化现实原因是“新兴宗教”与膜拜团体出现。近一个世纪在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兴宗教”与膜拜团体。它们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宗教
10、的新教派形式出现,新教派与传统宗教有着一样的信仰、习俗和礼仪,但是却极力反对宗教走向世俗化甚至采取行动迫使宗教回到最初的状态。这种宗教复旧或复兴的现象各大宗教都有,较早出现的像美国的基要派、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印度教复兴运动、佛教的复兴运动、犹太教极端正统派。较晚出现的是东欧和前苏联东正教空前的复兴、包括日本恢复神道教的主张等等。这些教派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不理解,寻找和调整生存的基点,由此产生的共同倾向是回到宗教的过去,以此延缓和抵制传统宗教世俗化的进程,也不乏宗教自身为适应社会的调整。另一类是新创的教派或膜拜团体,它们与传统宗教基本无关联,或关联极少。由传统宗教的不同教派发展成为“新兴宗教”的
11、,如19世纪发源于美国的摩门教、基督教科学派,发源于伊朗的巴哈伊教,20世纪发源于日本的创价学会等等。更多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与传统宗教基本无关联的宗教团体,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出现比较集中的是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几乎每天都有一种“新兴宗教”或膜拜团体产生。这些宗教团体虽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创建者的目的不同,对社会的态度也不同。有些团体是潜心修炼、不问世事的出世型;有的极端团体直面、鄙视现代社会、采取种种过激的甚至恐怖的方式与社会抗衡,由于触犯法律的行为而被制裁。更多的是新创组织,团结人、聚集力量,实现和达到各种各样的愿望与目的,经济的、政治的、教育的、信仰的等等。有的已成为世
12、界性的“新兴宗教”。近5O年来“新兴宗教”的教派之多、发展之快是始料不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信仰“新兴宗教”的人数超过136亿。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斯达克对美国5O个州的“新兴宗教”的调查得出。“新兴宗教”成员与传统宗教成员增长率之比为负值(一037),显示传统宗教衰微、“新兴宗教”兴旺的趋势。这样的趋势一方面说明社会的现代化、宗教的世俗化并没有化掉人们对信仰的需求,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探寻理想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新兴宗教”的出现,恰恰也说明传统宗教世俗化的步伐不够快、程度不够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信仰需求、价值需求,“新兴宗教”和膜拜团体才会填补这一需求的空白。为此,必须加快加深宗
13、教世俗化的步伐。传统宗教世俗化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召唤。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10倍速的发展,西方社会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它是经济发展引起人类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深刻变革所致的文化思考。现代生活的错综复杂和不确定性的增多,使社会趋于表层化、肤浅化,精神与信仰出现全面危机。人们以标新立异、反传统、反权威等极端方式抨击理性。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不能给当代人提供一套全面或超验的终极意义,科学不能解决人生意义问题,要将人们从虚无中拯救出来,尤其对于西方有悠久宗教传统的社会来说,人们仍离不歼宗教或类似宗教的“崇拜”。但是后现代所呼唤的宗教,不仅要适应现代的世
14、俗环境,还要使人们精神提高到一种寻求未来希望和世界意义的高度,重新反省生命的终极价值。传统宗教只有世俗化才能适应后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需求。宗教世俗化的未来。宗教世俗化不是要化掉宗教,而是要变革其存在方式。因为宗教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他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史学家克里斯多夫道森,从文化与宗教关系的角度,分析并阐述了宗教对于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提出,“伟大的宗教并不是世界各大文明所产生的副产品,在十分真实的意义上,伟大的宗教是伟大文明确立于其上的基础。一个失去宗教的社会迟早会丧失其文化”。宗教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
15、从宗教进化的观点出发,肯定宗教世俗化是一种积极的变化,其结果是使宗教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他认为,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导致个人自主选择他们认可的价值体系,选择要接受的世界观。自主性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具有自主性的宗教是宗教进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即现代宗教。世俗化的宗教是宗教新的发展,它更贴近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关注宗教变革的文化神学家保罗蒂利希,一反传统的宗教观念,提出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的新定义。这是蒂利希剖析近代西方文化与宗教的矛盾、疏离,探寻文化与宗教沟通、融合的过程中,对文化与宗教关系的精辟理解。蒂利希提出,“宗教是文化的本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任何一种宗教活动都采取文化的形式“,人类的每一种文
16、化创造,在较深的层次上,都免不了表达一种“终极关切”,由此也就具有了宗教的内涵。这一观念与传统的将宗教理解为人与神圣存在的关系截然不同,它将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人类文化的深层表达。这样,人既是文化的也是宗教的,宗教找到了与文化联系的关节点。这种新的宗教观,表达了在现代社会中,宗教要以崭新的、世俗的面貌,直接在文化中发挥它应有作用的思考。同时,将宗教定义为人的终极关怀,也是对多元宗教积极沟通的一种尝试。哲学理论工作者针对基督教的发展有的提出,“基督教要积极广泛地开展对话,把对话看做一个真理发生和完成的过程”。并提出,“基督教信仰区别于其他信仰之处,就在于他是两千年来在对话中不断生长着
17、的信仰”。所以“基督教神学家必须与自己以往所接受的一切观念和教导保持适当的距离,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容纳基督教在当代社会中(通过对话)所获得的新的启示,让信仰转向更高处生长”。也有的学者通过对社会各种文化因素的分析,探讨神圣文化与世俗文化融合的问题,提出“如果能够把神圣文化见长的价值体系和世俗文化见长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那将是对新老文化传统的创造性的继承。同时也可能是既摆脱现代主义的危机,又避免后现代主义极端的一条出路”。通过智者们对宗教世俗化的各种构想可以看出,人们希望宗教世俗化的结果,不是它的灭亡,而是它的新生,是它以更新的形式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当然,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保罗蒂利希
18、提出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的观点,使我们透过它虚幻迷信的帷幕,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宗教为文化的永续创造提供着内在的生命力;看到这种“终极关怀”,也给人们实现价值理想提供追求的希望。尤其是在后现代的话方社会,信仰的危机,价值的失落,人们更关注世俗化的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另外,关于神圣文化的价值体系与世俗文化的知识体系结合的构想;基督教要广泛开展对话,通过对话获得新启示,以使信仰向高处生长的思考,也都会对基督教世俗化的建构有所启迪。从世界范围看,(1990年大英百科年鉴统计,世界人口中,各种宗教信仰者占75 ,而且自1980至1990年的十年间,世界各宗教的信徒增长率几乎与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同
19、步。这一组数字就是给宗教世俗化的未来很实在的回答。所以说,传统宗教从观念、内容到形式的多侧面,深层次的、全方位的世俗化,就一定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未来。【参考文献】1 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2000,199,2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00309,3 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323,4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 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19 ,145 保罗蒂利希,文化神学M(英文版)8、9、426克里斯多夫道森,进步与宗教M(英文版)24s,7 钱风元,世界邪教全景透视,(上) M1999325,8 邓晓芒,真理:哲学与神学之间J,北京:维真学刊,2000,(3):9 斯图尔特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他M张志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