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自主写作教学与实验课题学生自主写作意识和自主写作精神的培养策略合川市清平中学中小学自主写作教学与实验课题组(江洪执笔)研究目的:听说读写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四大块,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体系。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习“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长期以来,方法多样,效果也参差不齐,如何探索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化个人经验为系统体制,成为无数语文界人士长期为之殚精竭虑的大事,本文拟结合电子多媒体技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究作文教学。研究内容:学生自主写作意识、自主写作兴趣和自主写作精神的培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
2、写作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坚持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寻求培养中小学生形成自主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策略:一、对自主性的强调,是自主写作能力形成的关键 自主写作:(中小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写作(作文),不受教师或外在其他因素的限制、束缚、干扰,“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胡适之语),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愉悦氛围中放飞心灵,抒发感情,表达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实验者,从兴趣入手,让学生乐写爱写会写。有人随机抽取456名四年级学生,
3、就作文的方方面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作文表示不喜欢的占77.8%。其中54.6%不大喜欢作文的学生表示,对某次作文愿不愿意写,取决于要求写什么,会写、能写的尚可,反之则不喜欢。在456名学生中,喜欢自由命题的高达54.2%。问及作文存在哪些困难,无内容可写和材料无新意的共占60.1%。在作文指导方面,希望老师启发和让学生讨论的共占67.5%。(引自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建议课程教材研究所 崔峦)上述调查表明,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占多数,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是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学生喜欢写自己想写的,希望采用教师启发和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作文指导。“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4、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自主写作的激趣,如何变被动的“要我写”为“我要写”激趣机制的构建:变“无米之炊”的尴尬为“海量资源”的丰厚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段教师,都要
5、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经常要做的工作。片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使自主异化为自流,合作学习变成自由活动的苗头。这不是课改期望中的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师生在互动交流,教学相长中一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作文是
6、表达,是书面形式的表达。表达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非得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不行,这是一种完全主动的表达。第二种是被动中有很大主动因素的表达,如命题作文,参赛作文等等。第三种是完全被动的表达,如代写书信等。“主动”就是自主。没有自主,哪有主动?让学生自主,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不要因希望提高学生的某一篇作文水平而拔苗助长,或者越俎代庖。学生也不要怕写不好作文、完不成作业而找窍门,指望别人辅导,或者摘抄别人的文章。二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有需要,有兴趣,才能更好地自主。 以下摘
7、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导引(东北师大 陈旭远)从学习策略方面看,有的学生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理论思维,有的学生喜欢用视觉通道来学习,有的学生则善于运用听觉通道吸取知识,不同的学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因此,学习策略也具有明显个性倾向性。从学习的倾向性看,在学校或者班级中,学习成绩相当,学习同样刻苦的两个同学,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不同的,前者可能倾向于外部动机,后者可能来自于内部动机。从学习环境角度说,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喜欢安静的学习环境,有的则喜欢吵闹的学习环境。综上所述,学习方式明显带有个性化的色彩,它是在特定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文
8、化环境的共同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逐渐形成的。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者带有个性化的特征。 1教育自身的需求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所施行的是传统的传递一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接受一传递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育背后所隐含的假设是,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任务是把头脑中储存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学生再把知识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中。由此带来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形成过分强调接受、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学
9、习,对于学生来说,简化为一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一些知识,至于动手、动脑种种活动与自己的学习无关,被人为地排除在学习之外。这种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学习不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教师为改变这种状态,不得不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在的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结果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学得很苦,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没有兴趣的地方。这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不利于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因此,改革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2社会发展对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人类社会步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浪潮便以不
10、可抵御的态势席卷全球,信息化社会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量的膨胀,诚如布朗教授所说:“我们正遭遇到信息的狂轰滥炸,每时每刻我们都正遇见前所未见的事物,每时每刻,听到前所未闻的观点。”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知识,重新思考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不得不在知识的内容、价值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等方面重新作出选择。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人类最需要的是学会掌握信息,掌握有用的知识,“求知”的意义已经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展和使用信息。面对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必须作出一种选择,作出相应的变革,教育要由原来的“受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
11、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终身学习的观念的提出,也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人们必须通过教育,通过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和技巧,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而在我国教育中形成的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
12、习转向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传递一接受的教学方式相对应的。在传统的过于强调单一、被动、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形成的是被动、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它忽视了这样的事实,知识不是靠外界强硬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的,而是学生主动接受和建构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传统的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正是忽略了这一点,因而它容易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丧失。从学校层面上看,它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课堂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课堂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学校只是传授知
13、识和技能的工厂。从社会的角度上看,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创造力,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难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学习观的变革,即学习不再被看成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任何外在的、被动的,不与学生内在主动性结合的学习,很少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基于这样的学习观念,从教育的价值观念上看,教育不再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产生的外在的强加的手段,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的过程,从而使
14、教育真正发挥促进人发展的功能。也正是基于此,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4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可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其中接受学习是以往课堂学习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听,把知识纳人到头脑中。在发现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是知识的发现者。从接受学习方式和发现学习方式所蕴涵的内容上看,他们是相互对立
15、的。但是,从人类学习的角度说,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接受学习对于获取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发现学习对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凸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育强调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 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6、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诚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实践能力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光说不会做的人,一个只掌握理论,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的人,是不会投身于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此,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以及对应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超越教师,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以及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教学中,也要通过构建富有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
17、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6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他主性学习是以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为基础的,而自主性学习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基础上的。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相互补充的,作为学习方式,它们是客观存在的
18、,也是合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过程就是促使学生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都是学习方式所必须的。有学者对他主学习作出了定向和定位:他主学习不能成为学习的主导方式,而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这是对他主学习的定位;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化为自主学习,他主学习是一种过渡形式,这是对他主学习的定向。传统的学习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过分突出和强调他主学习,强调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外在的控制力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丧失,因而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自主性学习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 这种主动性是相对于他主
19、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学生基于内在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它直接来自学生的主体。从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方面来说,在其内心的深处,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需求,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种愉快的体验。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是促使学生不断进取的原动力。“要我学”,则是基于学生外部需求的基础上,这种外部需求有的来自于教师,有的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是外部强加的,它需要外在的诱导和强制。传统的学习是以要我学为主体的,在这里,教师承担的是学习的责任,学生的任务是按照教
20、师的指令,在教师推动下去学习,被迫去承担教师赋予的学习责任。当一次学习过程结束,学生又会把学习的责任归还给教师。这种毫无责任的被动学习,很少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 独立性在教学中的表现是:“我能学”,是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说,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内在能力,也同时具有独立学习的欲望。在理想的教学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是促使学生的学习从依赖逐渐走向独立,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教育和教学却扮演了一个相反的角色,教师似乎很难意识到或者根本就不
21、相信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们或采用固定标准答案的形式,或用其他的方法,千方百计地使学生依赖自己,成为教师的附庸。这种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压制和忽视的结果使学生的独立性逐渐丧失。教育所培养的人,很少能独立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相当弱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值得强调的是,对待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上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决不是教师完全放任自流。 自主性学习
22、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
23、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总之,作文教学要体现快乐作文、放胆作文、生活作文、个性化作文等理念。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写不分家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既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
24、加文化和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作文积累其实就是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要产出,必须有大量的量的积聚,才会产生量变、顿悟,从而引发质的飞跃。积累素材,把“资源”引入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增强知识储量,形成知识链。从课本入手,从大量课外阅读实践入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收集好词好句。随着积累的增长,视野日渐扩大,写作的素材日渐啬。1、学生缺乏材料,字词、语汇、典故、成语、对联、故事、趣闻或材料丢三落四,张冠李戴。2、缺乏历史纵深感。缺乏逻辑联系,相应的中华文史知识的残缺不全,使作文时思维活动不成体系,顶多是一些
25、零碎的闪光片断。对历史朝代、文史沿革有清晰的线路,有助于以上种种,就是“米”。对中华文学的线路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辞、秦汉赋体、魏晋南北朝骈文、隋唐诗歌、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对历史文化名人、典故“读书万卷”,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生无书可读,至少缺乏合理的导引,缺乏系统性、条理性、有效性,浮光掠影的泛读一些单纯的作文遣词造句,引经据典,从何而来,缺乏吸收,缺乏积淀,为事造文,为文造情,必致枯涩无味,难以引同情感的愉悦和思维层次的提升三、结构安排及三维目标光有丰富的原材料,还需要巧妇之手,唯有巧手厨师才会组接成一桌盛宴。作文写作技法知识,势所必要,之所以长期
26、以来,有人虽讲解过一些,但由于收效不佳,也因为一些“著名观念”的左右,怕讲,特别怕系统的讲针对有人否认讲解作文技法,我们认为不容讳言,作文技法对写作的指导作用事事都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符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彻更能体现作文教学的新思维传统的教学设计重结论,轻过程,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
27、,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知识、技能、方法,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但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切体现更是作文教学所追求的真谛。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文章作法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要勤动笔,少束缚,要放手让学生写,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各科学习之中、日常生
28、活之中,只靠每学期几次习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强的作文能力的。作文还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各个年级的教师根据年段要求,注重落实以下习惯的养成: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四、真实性、形象性及想象、联想明确求真、立诚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诚于中
29、”才能“形于外”。为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这既是作文的问题,又是做人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作文教学,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既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又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对小学生来说,作文要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作文内容。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充实的、鲜活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习作不胡编乱造,不搞“五子登科”动辄就是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就得有生活,投入现实生活,开源活流;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真实,说真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这是端正文风的第一重要的因素。我们反对虚假
30、。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真实,另一种是想像中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想像。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到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到了中学,运用联想和想像,合理想像,要求也就更高了。想像中的真实,常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可贵的,千万不要因为片面理解真实而把想像中的真实给否定了。五、作文指导与作文讲评 多少年来,我们的老师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逐字逐句地批改学生的作文,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但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难以提高。究其原因,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得来,光靠说教是行不通的。所以,作文教
31、学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之成为作文的主人。以往的作文指导,公布作文题目之后,大讲写法,然后让学生扣住题目循法而作,限制过死,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文指导,如果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每个人都有内容可写,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是很大的成功。至于写法,不宜灌输,在作中指导,比较有效。在作文指导课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打开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这次习作都可以写什么,进而使每个学
32、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接下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围绕本次习作内容,都写些什么。最好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认识。比如,很多同学都写过介绍自己一类的习作,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写写双重人格的两个我,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一个真实的我,促使自己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再比如,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一类的作文,我国小学生往往想想便写,搜肠刮肚,闭门造车。我们可不可以学学外国,让学生采访与父母关系密切的人:他们的父母、亲人、同事,获得第一手材料再动笔习作。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具体、更真实。国外有一种指导作文的方法叫“讨论法”,也叫“集体作
33、文”。即在确定作文题目或范围后,学生分组讨论:要写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分几部分来写,每部分都写些什么,然后每个人分头去写。这样做,有利于后进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局限是搞得不好作文会大同小异。如杭州市饮马巷小学王立均老师指导学生写我的理想,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生活与作文相结合。课前,老师让理想相同的同学分别组成小组,开展活动,主要是根据理想,采访相关人群,如,教师、律师、演员。采访后整理记录、录音等,准备在课上交流。课上,以不同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然后进行评议,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每个人分别起草习作,在组内交流,再听老师读“下水”文,最后修改、誊抄。这样的指导
34、,使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来到了课堂上,教室里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一上来大讲写法或用范文、例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开始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有趣、有益的、最熟悉的内容来写。正如扶学步的小孩走路,立足于他自己走,“虽小心扶持,但时时不忘放手”。至于怎么写的问题,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在作中、在交流草稿的过程中指导,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达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六、
35、加强课外阅读和平时练笔的指导全校性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日记、周记自主训练,训练读写,一定要两条腿走路,课内一条轨道,课外一条轨道,双轨运行。开展课外阅读,要做到时间有保证,读物有保证,展是示、交流有保证。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推荐读物,指导读书方法(如,读报纸、杂志、整本书的方法,做读书卡片、做摘记、写读后感的方法),组织读书汇报会,分享阅读成果,还可以酌情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展“亲子阅读”、阅读评比、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平时练笔,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针对生活需要练笔,为了实际需要习
36、作。如,低年级学生“每日一句”;在家中挂块小黑板或垂下小卡片,让孩子写留言;每逢节日、家里人过生日,自制贺卡送别人;练习写观察日记、成长日记。中年级写日记;办手抄报;把对身边人的思想、行为的看法写下来;设计提示语、广告牌;给远方的熟识的或不熟识的人写信。高年级写表扬稿、建议书;写读书笔记;为了某件事写启示、写公告;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读书、搜集资料,再写成文章或简单的研究报告。总之,生活有多么广阔,读写的用武之地就有多么广阔。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七、创新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创新,有新意,这是个性化的核
37、心。当然,创新,有新意,也是分不同情况的,有水平、层次高低之分,有内容、范围大小之分,对于甲是创新的东西,对于乙不一定就是创新的东西,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对于创新内容的理解或创新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个性化力求创新,有新意,这一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需要,自主,真实,创新,如何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我认为应该成为我们这一课题研究-一特别是对个性化三个字探索的着力点。八、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是本课题探讨的一个新热点,从而为构建作文自主写作系统的模式板块作准备。参考资料: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建议课程教材研究所 崔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导引东北师大 陈旭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