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书应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编纂研究?志书应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李启宇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发展之迅猛,变革之深刻,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把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为新时期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新中国的方志事业基本上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从倡导修志之初就十分注意新编志书反映改革开放的问题.1985 年 4 月颁布的(新编地方志暂行规定就明确指出:“
2、 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必须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准绳,充分体现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1997 年 5 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二届三次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用言简意骸的条文规定:“编纂地方志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患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首届修志过程中,各地的地方志刊物也发表了不少文章,对新方志反映改革开放进行强调和指导.但是,从目前接触到的志书和志稿来看,新方志在反映改革开放.尤其是反映改
3、革开放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还是与改革开放的现实存在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凡接触到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大部分志书和志稿都显得考虑不周 ,因而导致志稿结构简单,缺项较多资料单薄.许多志书和志稿的经济部类把所有制“和“企业管理“独立设章 .“所有制 “这一章,一般以“私营个体 “,“集体“,“国营“,“三费企业“设节,而节下一般不再设目,直接按时序展开记述.“企业管理“ 章一般设有“管理机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供销管理“,“财务管理“,工资管理“, 一技术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节,(即按传统的企业内部的“八大管理“.设节,但一般只是根据,需要从中选择 35 项设
4、节)节下也不再设目.从接触到的大多数志书和志稿来看,“所有制“ 章篇幅大都较小,字数少的只有二三千字 ,多的不过三四千字,通行写法是按时序记述4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在若干年份的企业个数,工业产值等,内容比较单薄.“企业管理“ 章以企业内部“八大管理“ 为依据没节 ,这必然带来一些问题 .“八大管理“大都通过规章制度来体现,若细写,志稿则成为“条文汇编“; 若不写有关的规章制度,“管理“ 则形同虚设.大概是这种两难的处境令人难以决断,所以有的志书干脆不写“企业管理“.“所有制“内容的单薄以及“企业管理 “方面的资料欠缺,必然严重削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影响,80 年代编
5、写的志书在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着不足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 9O 年代编纂的志书或志稿 ,同样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有所忽视.原因何在?似乎可以从志书的编纂程序的微妙变化中去寻找答案.正常的情况下,志书的编纂程序应该是:搜集资料一研究资料一制定纲目组织编写一审核一修订一出版.上述过程中,出版之前的各个环节都是可逆性的,即可以重复进行,以保证志书的质量.但修志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 20 年的历史,方志理论,编纂方法等方面虽说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但毕竟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规范.随着方志界内部交流的频繁,这些工作规范成为促进修志工作的有效手段,但也很容易成为种相互印证的“ 框
6、框 “.在修志工作滞后或开展较迟的地方,为了加快进度 ,修志的程序就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变成制定纲目一组织编写一审核一修订一出版.这种修志程序的变化,不知不觉地使修志工作者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把握.在社会变革急剧,发展迅速的时代,这种忽视对志书的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究竟我们的志书或志稿,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距离有多远?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首先让我们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看看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在志书中是否得到充分反映.1978 年 12 月 18 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的根本任务的需要,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为新时期改革的重点的指导思想.1979 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6页)1980 年,邓小平提出“ 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的论点.一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我国建立“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虽然仍把市场调节列在“为辅“ 的地位,但在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中肯定了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这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公式进行调整,提出:社会
8、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03 页)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中共十三大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体制界定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改变了把市场调节放在为辅,次要地位的状况.19881990 年,由于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专有特征的传统观念有所蔓延.针对这一问题,1991年,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
9、,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5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7 页)1992 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在视察期间的一次谈话中,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73 页)邓小平的论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以来,有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不断深入,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改革开放有了新进展.1993 年,中共十四
10、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触及公有制的问题.1995 年 9 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 同时指出: 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1997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中共十五大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新认识公有制经济涵义,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同
11、时,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改革也不断深化.1979 年开始进行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1984年将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通过联合,兼并解决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提出,国有小型企业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1995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通过资产重组,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会上还确定了“ 抓大放小“ 的方针.1997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在“抓大“ 方面提出建立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的要求; 在“放小“方面则提出可以通过股份
12、合作制等 7 种形式,搞活国有小型企业.1999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针对国有企业改革明确提出“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原则 ,指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共十四大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从放权让利为主转向机制转换,制度建设为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
13、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入实体和竞争主体.江泽民同志在 1995 年 5 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方面与重点,决定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发展.以上所述便是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情况.这些深刻,丰富的内容无疑是新编地方志应该用浓墨重彩给予大书特书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迄今为止,尽管方志界作了6大量工
14、作,大部分志书,志稿在反映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难以尽如人意的.那么,如何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关键是在充分了解,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合理的纲目.从首届修志的情况看,各地志书大都采用中篇结构,但分志的设置略有不同,有的在经济部类中设有“经济综述“或“经济总情“分志,有的未设 .为了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设有“经济综述 “或“经济总情“分志的可在其中设 “经济体制“专章,集中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未设“经济综述“ 或“经济总情“分志的,可在经济部类的农业,工业,商业等分志设“经济体制“专章,记述本专业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 .根据对“经济体制 “一词的涵义 .结合我
15、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经济体制“章可设所有制,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 3 节,各节所承担的任务和包含的内容大致如下.所有制:本节主要记述所有制的历史情况及改革状况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所有制方面存在片面的认识,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重新评价各种不同经济成分所有制的作用,全面,准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这就涉及到所有制的构成,所有制的变更.为了反映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和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原则,还应注意记述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行业分布,以体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所有制的构成主要
16、通过记述不同经济成分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消长,反映相应的历史时期各种所有制对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其主要记述内容有企业个数,产值,资产总值,就业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提供税利数量等.在记述所有制构成时,一方面要注意反映多种所有制共存竞争,共同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记述联营,股份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混合型所有制时 ,应注意载明公有制经济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注明控股或参股状况,以准确反映公有制经济在混合型经济成分中所占地位和影响.所有制的变更主要记述企业(主要是公有制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兼并,联合,资产重组,改组,出售,股份制改造,破产,关闭等方式实现所有权更替的状况.管理体制:主要记述政府与企业之
17、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 ,长期实行政企不分的计划体制,政府直接通过行政手段,计划手段管理企业.改革开放之后,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管理方式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拓展到承包经营,股份制经营,租赁经营,委托授权经营等多种形式.在记述管理方式的变化的同时,还应注意记述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并注意记述国有资产的营运质量.企业经营管理:传统的以“条文“ 为主要记述内容的“企业八大管理“ 不应该是本节记述的重点.本节的记述重点应放在经营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经营机制重点记述企业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纯生产型转变为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的经营型.制度建设则应注重记述企业如
18、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经营管理在记述手法上尤其要多加斟酌,注意点面结合,力求准确反映当地经济体制改革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根据以上分析,试拟纲目如下:7第 X 章经济体制第一节所有制一,所有制构成二,所有制变更三,所有制行业分布第二节管理体制.一,管理机构二,管理方式三,资产营运质量第三节企业经营管理一,经营机制二,制度建设(包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等内容)(说明:上述纲目主要适用于“经济综述“ 或“经济总情“分志及工业分志,经济部类的其他分志应根据本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还进行了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为了集中反映这些配套改革.建议还处于创修阶段的志书以及进入续修阶段的志书设立“社会保障“ 分志.该分志可设下列若干章 :社会保险:记述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等内容;社会福利:记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 ;优抚安置:记述对下岗职工的优抚安置情况以及再就业工程实施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