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诗海拾贝黄河颂光未然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1郑敏,1920 年生,诗人、学者。是抗战
2、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她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合称为“九叶诗人” ,作品有诗集九叶集 八叶集 寻觅集心象等。2李广田(19061968),字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他的散文辑为画廊集 银狐集和雀蓑记 ,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 回声
3、和日边随笔 ,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 、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3牛汉,1923 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蒙古族。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1940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 祖国 在祖国面前 温泉 爱与歌蚯蚓与羽毛 牛汉抒情诗选 ,散文集童年牧歌 萤火集 ,诗论集学诗手记 梦游人说诗等。4洛夫,1928 年 5 月 11 日出生于衡阳市衡南县相市乡相公堡。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因
4、近乎魔幻的表现手法,被称为“诗魔”。曾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并排首位。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1 金黄的稻束写于 20 世纪 40 年代,作者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的近邻”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使其心有所属,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
5、稻束们的沉思宁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 40 年代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它酿成酒,香气四溢。 ”2 地之子是李广田早期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一扫作者过去诗中沉闷、忧惋的气氛,格调坚定明朗、俊朴豪放,从浓烈的泥土芳香中,显露出深厚的生命力量。它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故土这一美好思想感情的凝聚和升华。表明了他不求浮华、惟愿踏踏实实地去寻求人生意义的严肃生活态度。3 半棵树是 1972 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
6、冯雪峰,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4 边界望乡为诗人 1979 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 30 年。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 “昔我往矣” ,风华正茂;“今我来思” ,两鬓飞霜。而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 30 年的故国之思。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
7、怀。“汉园三诗人”所谓“汉园三诗人” ,即指上世纪 30 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 年他们出版了合集汉园集 ,内收何其芳燕泥集 、李广田行云集 、卞之琳数行集 ,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1读准字音(1)单音字襁褓( ) 绿绒绒( ) 齐楂楂( )鹧鸪( ) 贲张( ) 惊蛰( )肩荷( ) 咯血( )答案 qin bo rn ch zh bn
8、zh h k(2)多音字荷Error! 虹Error!勒Error! 禁Error!折Error! 泥Error!答案 h/h hn/jin l/li jn/jnzh/zh/ sh n/n2辨清字形(1)Error! (2) Error! (3)Error!(4)Error! (5)Error! (6)Error!答案 (1)皱眉 姓邹 (2) 沙壤 攘除 (3) 保姆 拇指 (4) 侧身 监测 (5)惊蛰 海蜇 (6)半棵树 颗粒金黄的稻束1 “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答:_点拨 “金黄的稻束” ,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更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
9、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2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什么没有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答:_点拨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了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 。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
10、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地之子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大地”这一意象?答:_点拨 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半棵树4诗歌在最后写到“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其深层的意味是什么?答:_点拨 首先,它是“人们说” ,是一种主观的臆测,它大概是来源于遭受过侮辱与损害的人们的一种经验和恐惧,而非必然的现实,但这种由自身经验
11、得出的可能,却恰恰反映了人们所受灾难的深重与残酷,同时也给正在灾难中坚守的人一种沉重的压力;其次,它也说明了恐怖势力的强大与可憎,它们竟然不能容忍伟岸和坚强,肆无忌惮地与高尚作对。看似与前面几节淋漓纸面的凌厉张扬的刚健之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心,但却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逼仄艰难的处境、对自己抗争的脆弱的清醒认识。5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雷电?答:_点拨 全诗只有两个意象:树和雷电。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的。 “雷电”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
12、恍如邪恶之幽灵!边界望乡6诗中写到“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该怎么理解?答:_点拨 当故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视线里,诗人心跳加快,故而以“令人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但故乡却只能在自己的视线里,可望而不可即,这种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感受比单纯的思念更让人痛苦。宛如是这眼前之山飞来,狠狠地撞在“我”的心口,把“我” “撞成” “内伤” ,从而形象地显示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与悲苦。7如何理解边界望乡中“杜鹃” “白鹭” “鹧鸪”三个意象?答:_点拨 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同样,诗人在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
13、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对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 。诗人通过写“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的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通过这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金黄的稻束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考的寄托,请阅读这首诗,并思考诗人是怎样通过
14、意象来表现自己对人类存在的思考的。探究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基本意象,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但是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做“母亲” ,或是直接比做“雕像” ,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黄昏时分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自然而然地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沉思,从而使诗歌的意象与诗人的思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地之子2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探究 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
15、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诗人用反衬跌宕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能加强读者的感受,深化诗作主旨。半棵树3结合“树”的形象分析本诗的情感。探究 “树”因为直因为高而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劈掉了半边,可见天庭的权威忌恨地面苍生中的出类拔萃者,不容许这些生命有自己的生存意志和发展的自由与权利。然而生命的自由意志(还有生存智慧 )是无法摧毁的,树的外部形体的残损与内在精神的完整,对天庭的暴虐是一种控诉也是一种反讽。令人悲怆的是,暴虐而阴险的雷电不允许它的权威受到挑战
16、,已身受重创的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树的“倔强”程度,与遭受打击的程度,几乎是成正比的, “半棵树”极富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它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写照,它的遭遇触及到当时社会冲突的一个深隐的层面,也就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命途多舛的原因。边界望乡4为什么说边界望乡是一阕动人情肠的乡愁变奏曲?探究 这首诗中的情感是个人的,同时又从个人通向人生、世界和时代,从而能引起许多人的通感。例如同是“乡愁” ,从近乡情更“怯”(“手掌开始生汗”) ,从乡愁之“大”(“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和“乱”(“如风中的散发”) ,从乡愁之沉重悲苦( “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
17、杜鹃咯血”) ,以及乡愁之偿愿无望( “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这是洛夫对 “乡愁”的独特表现,绝不雷同于其他诗人。同时,诗中所表现的“乡愁”这种情感,不仅可以从古典诗歌中找到它的历史渊源,与古代的心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更是当代千千万万游子情怀的艺术概括,具有当代意义的普遍性情境。美文精读诗人与酒洛 夫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
18、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
19、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
20、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养生之道,必须戒掉。 ”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 ”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惠得多。 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
21、”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赏析 在台湾诗坛,洛夫和余光中这两个名字总被联系在一起,大家称他俩为“文坛双星” ,但相比余光中在大陆的人气,同年出生的洛夫总显得落寞一些。其实在学术界,洛夫的光彩早已为人所知,他被誉为“最杰
22、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 ,因其诗歌作品的表现手法近乎于魔幻,又被赠予“诗魔”的称号。读诗人与酒 ,我们惊叹于诗人的文学才华和独到的思维视角。素材积淀救生圈香港维多利亚港沿岸,有一些救生圈,主要用于溺水事件的救援,这些救生圈简单地挂着,未加任何防盗措施。香港市民建议进行防护,否则一旦发现溺水,如果缺失了救生圈,就丧失了救人的机会。但香港的公共管理专家却觉得可笑:救生圈是救人的,谁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溺水事件,如果对救生圈进行防盗锁护,那么,当有人落水时,救援人员难道还得先去有关部门拿钥匙吗?市民反问,假如不进行防盗,有人把救生圈搬回家怎么办?公共管理专家给出了一个方案,在救生圈上写道:“这是公共救生圈,请勿擅动。 ”专家认为,人们应该相信香港的文明,如果市民将救生圈搬回家,那就是香港文明的“地震” 。不久,大量写了字的救生圈出现在维多利亚港附近,果真如专家所言,很少有人去动它们,它们真正担负起了救援的重要责任。运用指南小小救生圈,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最起码的文明。假如一个城市中,盗贼连维持公共安全的设施也照偷不误,至少可以说明这个城市民众素质的低下,更是对不守公德行为的无情揭露与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