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督教与其它宗教间和谐的可能性从基督教本身来说,其能否与其它宗教和谐相处,取决于基督徒对其它宗教的态度。基督徒在处理与其它宗教徒的关系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立场:即排它主义的、包容主义的和多元主义的。对基督徒来说,圣经不仅是我们进行神学思考最重要的资源。 基督教的圣经是以创造的故事开始的,并且强调救恩不仅仅局限于那些蒙救赎者,上帝的主权远超出蒙救赎者的范围。这些观念也是我们处理与其他宗教的信仰者的关系的基础。根据圣经,人类和万有都是上帝创造的。这是圣经的一个基本观念。没有什么是在上帝的掌管和护佑之外。当然,基督教将上帝理解为创造者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的,也不是为了去断言“所有的宗教都引向同
2、样的终极目标” ,都能给人带来相同的救恩。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三一上帝不但是基督徒的上帝,信仰其它宗教的宗教徒也不在他的眷顾之外。尽管圣经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谈论上帝与他的“选民”之间的关系,但圣经从没有将上帝的主权限定于以色列或教会。相反,圣经一再地告诉我们,上帝是宇宙的主宰,他有宇宙的主权。在他爱普及万千一书中,毛瑞琪博士(Dr. Richard J. Mauw)从一个加尔文主义者的立场处理了“普遍恩典” 、上帝普遍的爱、以及教会以外的真善美等神学论题。他强调上帝的爱是普及万千的爱,他的恩典是无处不在的。这种普及万千的爱、无处不在的恩典当然不会将其它宗教徒排斥在外。英国神学家肯乃斯克拉克乃尔
3、(Kenneth Cracknell)认为,在先知的著述中,有帮助我们理解宗教多元主义的线索。先知的神学强调,万国和万民都经历上帝的临在,都看到上帝的行动;上帝创造了他们,上帝也愿意救赎他们。上帝也将从普天之下聚集他们,上帝“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合并进入锡安的百姓,而是作为他们自己聚集他们。他们被击打,但又蒙医治,并与以色列民一同成为上帝产业的一部分。 ” 这既让我们看到上帝的普世主权,又让我们看到上帝对万民的救赎并没有废止他们的独特身份。例如, 以赛亚书就特别强调上帝对万国的普世主权的主题。在许多经文中,作者展望一个新的时代,在其中万国之间的和谐,以及整个被造的和谐都得以恢复。诸如以赛亚书19
4、章,与圣经中的许多其它经文一样,都庆祝上帝对万民和万国的普世主权。很显然,上帝要将他的救恩施予整个的人类和整个的被造界。我们所爱和所信的上帝是关爱万民的上帝。整个人类都在他的关爱之下。加拿大神学家克拉克毕诺克(Clark Pinnock )很有启发性地指出有必要建立一种救恩的乐观主义。对他来说,救恩的乐观主义的圣经基础是在圣经最初几章的经文,即上帝与整个人类所立的约中。在这些经文中,有一个普世主义的趋向。 创世记1-11 章描述了历史的起源,然后是亚伯拉罕的蒙召(12 章) 。在上帝关注整个世界的处境中,亚伯拉罕蒙召。上帝与亚伯拉罕的关系被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处境中。万民都属于上帝,万民都是上帝
5、的百姓。 因此,就如丁主教所说的, “上帝以他的大爱驾驭宇宙。他温和地、感人地、毫不嫌烦地、也无止境地保持同人们的关系,并且,经过人们的合作,把一切可能的善带入世界。把上帝肯定为宇宙的爱者是把爱看为上帝继续不断进行创造的动力。 ” 基督教的神学认为,圣灵是在整个的宇宙中作工。圣灵不仅运行于以色列中或教会中,而且也运行于其它的传统和信仰中。圣灵是上帝的灵,也是基督的灵,是孕育生命之灵。所有的被造物都需要圣灵的养育,他也运行于万民之间和万民之中,包括基督徒和其它宗教徒。就如主的兄弟雅各所说的:“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6、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雅 1:17-18)当代神学对圣灵论的重新重视,也为宗教之间的对话及宗教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已故的天主教神学家杰奎斯丢皮斯(Jacques Dupuis)认为,实际上在旧约和新约中,我们都能遇到许多“异教徒中的圣徒”(pagan saints) ,例如,亚伯、以诺、挪亚、约伯、麦基洗德、罗得、好撒玛利亚人、哥尼流,等等。他们之所以被看为是“来自异教徒的圣徒” ,是因为他们的信仰使他们在上帝面前成为义。 这个观念不但证实了上帝的普世主权,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可能性。我不赞同丢皮斯所提出的
7、圣经中存在一个宇宙性的宗教的观点,但我欣赏他所提出的“异教徒中的圣徒”的观念。这暗示基督徒不能独占上帝创造的真善美,不能垄断上帝的真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能在其它的传统(包括宗教传统)中,发现真善美。因为万民都是上帝的子民,不论其种族和宗教信仰如何。不但如此,圣灵也在上帝的众子民中运行,甚至在那些生活在非基督教传统的人中间运行。圣经和基督教神学告诉我们,上帝的选民是在上帝的众子民之中,与上帝的众子民共存。就如一个“神学圆桌会议的报告” (1999年 11 月 11-17 日,香港)中所说的,作为基督徒, “我们是生活在上帝的众子民中间的上帝的子民。 ” 上帝有许多的子民,但我们是上帝子民中的
8、子民。上帝许多的子民不是千篇一律的存在,而是多样性的整体的存在。人类的整全性是上帝对人类的旨意,人类的整全性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以及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中的人的多样性的和谐共存。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基督徒去处理与其它宗教徒的关系,去与其它宗教徒和谐相处,是很有益处的。它从上帝创造的角度和神学人类学的角度为宗教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神学上的依据。对基督徒来说,我们在讨论宗教之间和谐相处的时候,所遇到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圣经中那些排它性的宣称,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种种绝对排它性的神学思考。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将这些对宗教之间的对话及宗教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消极意义的经文仅仅归因于圣经作者的局限性,或
9、者在我们讨论宗教对话或宗教之间和谐相处的时候简便地忽视这些经文的存在就可以了?我认为,我们可以那么做,但那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有人认为,在圣经的有关宣称中似乎有一个救恩的悖论(salvific Paradox) 。一方面,圣经宣称上帝的救恩是为整个世界的;另一方面,通向救恩的途径又是相当排它的。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耶稣基督才能获得救恩。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认为,可以肯定的是, “新约有关使徒教会对异教世界和外邦世界的态度的描述是复杂的,并带有相互矛盾的情感。 ” 新约教会对异教世界和外邦世界的态度真的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吗?我们应如何从神学上去诠释或理解那些带有排它性的经文?在我们讨论宗教之间和谐相
10、处的神学可能性时,需要去面对而不是回避这些问题。圣经中诸如约 14:6,徒 4:12 等具有相当排它性的宣称对基督教传统来说既是中心的,又表明了在这个传统中信徒对被自己承认为主的耶稣基督的最坚实的委身。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宣称一定强迫我们带着教义上的排它主义去持守我们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从而没有留下任何的空间让我们处理与其它的宗教的关系,也没有留下任何的空间给我们讨论宗教对话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个人认为,约 14:6 和徒 4:12 等排它性很强的经文可以,实际上也应该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去加以解读。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就如肯乃斯克拉克乃尔所说的, “在对上帝与属于他的人类的儿女们的关系作
11、一种基督教的理解时,这些经文对我们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 但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处境中来理解它们?以及我们如何能在我们自己的处境中理解它们?这里有一个解释的问题。对那些具有排它性的经文,我认为一个处境化的解读是必需的和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可以确实地说,圣经的语言是信仰的语言。圣经中排它性的宣称是早期教会基督徒的信仰宣称。对早期的基督徒来说,这些宣称是真实的,有意义的。但是,这些都是信仰的陈说,在信仰的群体之外,它们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这些排它性的宣称对早期的基督徒信仰来说是真实的,但是,这样的信念不应成为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排斥其它宗教徒的标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进一步反思约 14:6
12、 和徒 4:12 等处的经文,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中发现某些对宗教之间对话或和谐相处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克拉克乃尔认为, “对基督教信仰来说,耶稣的名完全启示了上帝的本性和行动。他的名是拯救之名,因为藉着耶稣的名,人类可以分享来自于上帝自身本性的恩典与爱。 ” 这是确实的。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道成为肉身,他是宇宙的基督。因此,那些具有排它性的圣经经文并不排除在其它的宗教传统中发现上帝的爱与恩典的可能性,就如上帝所赐给我们的爱与恩典一样,如果我们不对它们加以过度阐释的话。在这方面,天主教“梵二会议”后的神学立场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在其文献外邦之光 (Lumen gentium)中,认为上帝隐藏的恩典可以在
13、那些凭天赋良心的指引来寻求真理、为人生中真正的善而奋斗的人甚至无神论者中间做工。造物主的恩典对他的整个创造施加影响。这恩典在任何人群中动工,而与他们信不信宗教,信何种宗教无关。因此,一个真诚地寻求真理和实践善行的人可以是任一宗教的信徒,也可以根本不是宗教徒 。这样的神学理解无疑使基督教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对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包括其它宗教徒)的和谐相处提供了神学上的可能性。事实上,约 14:6 节的经文既说明道成肉身的子与天父的独特关系,也暗示了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救恩的普遍有效性。这是耶稣基督这个宣称的重点所在。而徒 4:12 节也不是指向排它主义,它是一个有利于初期基督徒们身份建立的一个信仰
14、认信。它并不是要为我们提供一个排它主义的基础,相反,它可以帮助我们思想上帝在基督里的恩典和爱用不同的方式在世界中运行,而不是被限定于某一个宗教传统和某一个特殊的群体中。这两处经文都是以基督为中心的宣称,而不是以教会为中心的宣称。在教会历史上,不断有人从以教会为中心的立场对此去加以解释,结果就很容易变为,基督教是“道路、真理、生命” ,很容易变为“教会之外无救恩” 。这样的理解,难免会造成创造与救赎、教会与社会、基督与文化、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因此,以基督为中心重新去思考那些具有排他性的经文的内涵,对宗教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有益的。对基督徒来说,只有基督是唯一的道路,唯一的救法,但基督
15、的唯一性并不是排它主义的基础。相反,宇宙的基督为人类的和合共生提供了可能。讨论一下在构建宗教之间的和谐时,基督徒的身份问题。在此,我们应注意两个偏颇的倾向:一是因为强调基督徒的身份的独特性,而认为宗教之间的和谐是不可能的,认为基督教对其它宗教就应该是排斥的;另一是因主张宗教之间的对话及和谐相处,而模糊了基督徒的身份,甚至失去了基督徒的身份。在讨论了绝对的排它主义和那种无所不包的包容主义的无效性之后,以色列塞尔瓦纳雅慕(Israel Selvanayagam)根据弥迦书4:3-5 节,提出一种“暂时性的多元主义” (provisional pluralism) 。根据他的理解,在强调锡安的中心地
16、位之后,弥 4:3 节转而宣称上帝的普世性审判,以及由此而来的万民和万国之间的和谐。弥 4:5节的经文是令人惊奇的:“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而行。 ” 塞尔瓦纳雅慕认为,这里的经文显然是既反对绝对的排它主义又反对绝对的包容主义的思想。他甚至进一步指出, “这段经文的编订者似乎将宗教的和谐看为社会和谐的一部分。 ” 这样的理解对我们在持守基督徒身份的同时,讨论并促成宗教之间的和谐是有帮助的。当我们在谈论宗教之间和谐的时候,我们不能将宗教的多元主义绝对化。任何绝对化的尝试只能导致宗教之间的无知和极端的相对主义。而这恰恰是神学多元主义可悲的失败之处。它将阻碍我们对宗教
17、中的真理和错谬、良善与败坏的因素作出必要的判断。如果象神学多元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上帝是未知的,并且所有的走向救恩的途径都是同样有效的,那么,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基督徒?如果“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坚守这一条道路的意义又何在?因此,在某种意识上,我们将现存的多元的宗教现实看为是暂时的和时间性,既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地取一种开放的意识,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其它信仰或宗教,又可以使我们维护基督教的独特性。因此,在从神学的角度讨论宗教之间的和谐的时候,对宗教的多元性似应有一个合适的认识。当我们从神学上寻求与信仰其它宗教的人们和谐相处的可能性的时候,圣经是我们进行神学思考的最重要的资源,它不但能够光照我们基督徒的生活,而且也能够开阔我们的心怀,使我们有一个更宽广更开放的意识,使我们对上帝,以及上帝对待信仰其它宗教的人的方式有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有意义的理解。因此,当我们从神学上讨论宗教之间和谐的可能性时,我们需要用一种更为开放的精神去读圣经,需要一种更为开放的精神去进行神学的思考。如果我们首先向圣经开放,圣经也将会向我们开放,并指导我们的神学思考。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宗教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神学上是可能的。因为整个人类都来自于三一上帝的创造。无论人信仰什么宗教,人都是上帝的百姓。三一上帝的创造是宗教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而宇宙的基督和圣灵的作为则是宗教之间和谐相处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