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达标(四十一)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年)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不断“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倡导“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他还与徐光启等人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同文指算经天该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也掺杂了不少宗教神话。他还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传到了西方世界。摘编自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材料二李提摩太(1845191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卡马登郡。1869年底,25岁的李提摩太牧
2、师如愿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1876年至1878年,历时三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来到山西立即高效率地投入赈灾工作,他把记录灾区景象的日记和呼吁救济的报告设法送回英国。英国人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短时间内共募集白银二十万两,约六万英镑。1891年后李提摩太投身到广学会(注:传教士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工作中,宣传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工业、交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如是十数年后,(中国)内不惧民多不能养,外亦不畏各大国之强,势均力敌,内外两患自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都是凭借广学会出版的书籍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公车上书时,李提摩太正
3、在北京,康有为慕名来访,把引起轰动的上皇帝请愿书拿给李提摩太看。李提摩太给远方妻子的信中提到:“我吃惊地发现,我曾提出的各项建议几乎都被揉进了请愿书中,并被浓缩在一个绝妙的小小的指南针中。无怪乎他来拜访我,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1902年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堂。摘编自刘伟波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并评述。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可知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文化;依据“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
4、过不断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可知活动艰难;依据“他还与徐光启等人译著了他还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传到了西方世界”可知传教的同时传播了东西方文化。第二小问,结合利玛窦的主要活动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变化很大,活动的领域、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地方赈灾、政治变革、地区教育等;传播西方工业文明知识;受众阶层广泛;活动成果比较显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冲击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特点: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文化;传教的同时传播了东西方文化;活动艰难。影响: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华传播;儒家学说西传间接影响了西方启蒙思想;传教活
5、动实际影响有限。(2)变化:活动的领域、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地方赈灾、政治变革、地区教育等;传播西方工业文明知识;受众阶层广泛;活动成果比较显著。评述:欧美国家逐渐完成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传教士随之而来;中国被迫开放,允许外国传教;中国近代化的客观需求;扩大了西方宗教在中国的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文明转型。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对同一研究对象,也会因视角不同而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就比它的
6、天朝田亩制度更有意义、更受重视也得到更高评价;对“洋务运动”,现在人们注重的主要是它冲破重重阻力、引进现代大机器生产“求强求富”的努力和成就。相反,对其兴办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则不多考虑。也就是说,“农民起义”不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材料二这些年来,学术界在肯定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互促进的前提下,着重讨论了五四运动所反映的救亡主题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题碰撞和同化作用以金冲及为代表则提出了救亡唤起启蒙的结论,认为在中国每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重新认识百年中国(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对太平天国、洋
7、务运动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必然性。(3)依据材料二,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史实,指出金冲及的观点并评述。解析(1)从材料一可知,“新时期”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从革命史观转向近代化史观。(2)联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界恢复了“双百”方针,故而重新认识百年中国。(3)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可知,金冲及认为救亡唤起启蒙;第二小问,评论并叙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夹叙夹议。新文化运动时期,“救亡”的背景如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
8、帝制,“启蒙”指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促进思想启蒙。五四运动时期,“救亡”的背景如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启蒙”指学生示威游行,反帝反封建,宣传了民主科学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案(1)变化:从关注农民起义到关注现代化建设。(或从革命史观到近代化史观。)(2)必然性: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双百”方针使文化思想得以恢复。(3)观点:救亡唤起启蒙。评述: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宣传民主与科学,彻底批判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1919 年
9、巴黎的外交失败,激起了青年学生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五四运动,他们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同时,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更是从“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0、解析论证时首先要提出观点,据材料“1901年到1920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从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更是从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可提炼出观点,其次就是论证,分为“沉沦”和“上升”两个部分,注意时间限定“1901年到1920年二十年的历史”,先解释“沉沦”和“上升”的含义,而后选取史实加以说明,如“沉沦”是指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汇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
11、生活困苦等。“上升”是指中国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影响。其表现包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等。答案观点:1901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由“沉沦”到“上升”的过渡和转折期。论证:“沉沦”是指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其表
12、现包括: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汇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生活困苦等。“上升”是指中国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其原因在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影响。其表现包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等。 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13、题。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辙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陈独秀再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材料三这些新知识分子都
14、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与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3)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具有的学术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解析
15、(1)第一小问注意从进步角度作答,从材料一中“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材料一中“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可知所指是戊戌思想的局限,结合所学三民主义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审题注意从中外不同角度思考,从材料二中“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得出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据“以君主之社稷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得出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引文出处的“1919年2月”明确“当时”是何时,再结合所学,从思想角度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得出贯通中西,据“对国粹进行
16、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得出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第二小问紧扣题干要求,从材料一中“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问题(1)中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戊戌思想的局限等概括,并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线索和特点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阐述: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看法: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因素: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3)特点:贯通中西;批判继承与
17、引介相结合。评价:学习西方不断走向深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走向理性、科学。5(2018浙江嘉兴测试)社会主义逐步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于是近世所谓社会主义者出而代之。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也明矣。”1920年,他又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梁启超等人的主张引起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梁启超发起了论战,如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驳斥梁启超的观点,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
18、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经历这次论战之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逐步统一,不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孙中山则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新传等材料二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梁启超是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从孙中山到邓小平,先进的中国人都探讨过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据周永学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与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焦点,指出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的活动。(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
19、一种认识?侧重分析,请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研究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侧重分析,请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并指出其与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相同之处。解析(1)第一小问焦点,根据材料一“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等信息得出焦点是逐步进入还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采用暴力革命方式还是改良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第二小问活动,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的主要方式是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开设课程、开展论战、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等。(2)第一小问侧重分析,原因从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梁启超探索挽
20、救民族危亡的道路等,主要作用在于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第二小问侧重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根据“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相同之处在于都主张消灭两极分化,发展社会生产力。答案(1)焦点:逐步进入还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采用暴力革命方式还是改良方式进入社会主义。活动:191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北京大学等学校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宣传社会主义思想。(2)侧重分析原因: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潮进入中国;梁启超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作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侧重分析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相同:都主张消灭两极分化,发展社会生产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