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案11生物与环境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的组成单位B影响群落中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食物C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即使无人为的破坏,有些群落也不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的组成单位,A正确;影响群落中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B错误;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C正确;即使无人为的破坏,有些群落也不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如干旱的荒漠地区,D
2、正确。2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C)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即第30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也最大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就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而不是保持恒定不变,A错误;由“S”型增长曲线可知,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而此时出生率并非最大(在K值时达到最大),B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错误。3如图为一食
3、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x,已知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为a,则至少需要的生产者(甲)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C)Ay90ax10xBy25ax5xCy20ax5xDy10ax10x解析由题干中的“至少”可知,应该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a表示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则1a表示直接从生产者(甲)获得食物所占比例,故有(1a)x20%ax20%20%y,即y20ax5x。4(2016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C)A捕鱼时尽量捕获成熟的鱼,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B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能影响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C稻田里
4、的水稻呈高低错落分布,使群落呈垂直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D农田除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捕鱼时尽量捕获成熟的鱼,会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这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A正确;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能破坏害虫的正常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B正确;稻田里的水稻是一个种群,没有垂直结构,C错误;农田除草能减少杂草对太阳光能的竞争,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故选C。5(2016福建质检)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水族箱中群落演替”的实验,水族箱达到稳定状态一段时间后,生物逐渐死亡。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B)A水族箱内的生物构
5、成一个人工生物群落B不需要向水族箱输入外界的物质和能量C定时记录水族箱内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D各营养级生物的比例不同会影响演替速度解析群落是水族箱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水族箱中的植物需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需要外界光能的输入;在实验过程中要定时记录水族箱内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各营养级生物的比例不同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6(2016山西康杰中学等四校联考)某小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在岛上物种丰富,椰树成荫,景色优美,已发展为旅游胜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椰树苗与椰树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游人与岛上生物存在竞争、寄生、捕食的关系C群落生物数量是区分该岛屿群落
6、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D该岛屿形成后进行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解析椰树苗与椰树属于同一种群,不会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由于该小岛已发展为旅游胜地,游人与岛上生物可能存在竞争、寄生、捕食的关系,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区分该岛屿群落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C错误;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错误。故选B。第卷(非选择题共64分)二、非选择题(64分)7(15分)(2016贵州遵义三模)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
7、图。 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可知,蜥蜴种群的空间特征是_集群分布_。(2)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_减弱_(填“加剧”、“不变”或“减弱”)。(3)距石头的远近_是_(填“是”或“不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4)调查还发现,灰喜鹊是蜥蜴和蝗虫的共同天敌,在蝗虫的发生地为鸟搭巢,招引鸟类来落户,可有效防治蝗虫。与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相比,这种生物防治的意义是_降低成本,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即可)_。依据调查结果,请再提出一条简单易行的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的措施,_在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合理即可)_。解析(1)蜥蜴种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分布。(2)据
8、图2曲线中植物生物量和蝗虫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分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生物量降低不明显,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下降非常明显,两类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3)据图分析,随距石头的距离加大,蜥蜴数量减少,蝗虫数量增多,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明显降低,说明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4)与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相比,生物治虫能够降低成本,防止环境污染。在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以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减少蝗虫的数量,促进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8(14分)如图是某公园中生态系统功能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碳循环的角度考虑,图中缺少的箭头是_大气中植物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9、。碳元素在图中的生物群落内部以_(含碳)有机物_的形式进行传递。(2)图中的黄雀属于_三_级消费者。蝉和螳螂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原因是_流入蝉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这些能量未能流向螳螂_。(3)蝉、螳螂、黄雀属于不同的生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物种_多样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种间关系是_捕食_。(4)科研小组对图中黄雀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摄入食物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51.627.01.523.1据表分析,黄雀的同化量为_24.6J
10、/(cm2a)_。解析(1)从碳循环角度分析,图中缺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植物”这一过程。碳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2)图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其中黄雀属于三级消费者。(3)蝉、螳螂、黄雀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4)黄雀的同化量摄入食物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51.627.024.6J/(cm2a)。9(18分)(2016江西五市八校二联,32)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构成_(生物)群落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
11、角度看,蚯蚓属于_分解者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得分)_。(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5.23半分解叶7.209.428.717.30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为_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
12、行_灭菌_处理。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高于(或大于)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杨半分解叶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蚯蚓_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_。解析(1)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即分解者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2)选择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蚯蚓是为了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即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
13、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杨半分解叶最为喜好。由此说明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由此可以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0(17分)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有机物_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CO2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E_,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F、D的数量将_减少(降低)_。(3)流
14、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生产者(或E)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单向流动、逐级递减_。若D增加1 kg,则至少需消耗E_25_kg。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_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_。(4)假设图中的D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_易地保护_。解析(1)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大气圈。(2)图中E是生产者,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是分解者,其余是消费者,如果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消费者的数量都会降低。(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如果D增加1 kg,按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至少需要25 kg E。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因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4)将濒危动植物引入动物园或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措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