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高中模块课程的教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课程采用了“领域学科模块” 的结构,以“模块”作为课程的基本单元。什么是课程的“模块”?采用模块作为课程的基本单元有什么意义?对学校日常的课程运作,或者更具体地说对教学和评价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是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模块课程的特点和意义“模块课程” 最早见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 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 CBE(能力教育体系).。这种课程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
2、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进行组合,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更好地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特点也是现代学校课程所追求的,因此,模块课程很快扩展到普通中小学的核心课程领域。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新课程也采用了“模块课程”的形式。从已公布的高中新课
3、程方案来看,在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I 的七个领域、15 个科目中,共安排了31 个必修模块和 115 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课程内容,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模块间的衔接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而是有不同的结构,包括传统的单向递进结构、横向并列结构以及交叉结构,这就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配合新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
4、,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采用模块课程的具体意义体现在:1模块课程有利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国家课程的框架下选择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的模块,进行课程模块的整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过去所谓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只能在一些非核心的课程上进行开发,核心的课程仍然是全国统一的、没有任何灵活性和弹性。这样就有可能使学校课程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2模块课程有利于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化课程。过去学生都必须按照全国的统一要求进行学习,现在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科目和不同深度的课程,使之更加切合自己的需要和
5、水平。这样,学生所实际学习的课程不仅是国家规定和设计的,也是自己选择和期望的,作为课程的主体,开始具有课程的主动权,这是学习化课程的重要前提。 3模块课程有利于组织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过去的学科课程是按学科的知识框架建构的,这些框架是人类多少年来智慧的结晶,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这些框架本身进行真正的探究,只能在一些枝节的地方模仿式地进行一些“探究” 。将学科课程拆开成为模块之后,每个模块不一定要完全以学科的知识框架为基础进行建构。有的模块可以相对集中地对某个专题进行学习,而这样的专题比较容易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如化学科的“化学与技术” 、 “实验化学”模块,生物中的“生物技术实践”模
6、块,历史科的“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等等。由于学习时间相对集中,探究的效率可以提高,而且模块的规模比较小,不至于对学科知识框架的构建产生过大影响。4模块课程不必拘泥于学科的界限,可以根据学生面对的生活和实际问题来设计课程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综合,有利于打破过分森严的学科壁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化学与生活、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媒体艺术,等等,每一模块围绕学生生活或社会或自然的一个专题来展开。这样的知识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对这此现代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有一个基本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欲望。二
7、、模块课程的教学以模块形式组织课程对教学实施有什么影响?由于不同学科的结构特点不同,其影响也不同。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分两大类:第一类是必修模块+平行并列的选修模块:第二类是必修模块+系列 +递进式的选修模块。第一类的例子如语文,必修模块后是五个相对独立的选修模块:“诗歌与散文” 、 “小说与戏剧” 、 “新闻与传记” 、 “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 。这五个模块衔接上没有先后之分,学习的次序也没有限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学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模块。第二类的例子是数学,必修模块之后分为四个系列,适应不同兴趣取向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系列中又有若干模块,这些模块在次序上不能随意改变,后
8、面的模块以前面的模块的学习为基础。另外,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也随科目不同而不同,不一定存在递进式的逻辑关系,如生物学科的二个必修模块间,模块一“分子与细胞”的学习为模块二“遗传与进化”和模块三“稳态与环境”打基础,必须先学模块一才有可能进行后面两个模块的学习,顺序不能颠倒;但模块二和模块三没有递进关系,虽然模块二涉及的问题面广一些,习惯上放在后面学习,但也可以先学或与模块二同时并学。课程结构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对教学的连贯性重新进行思考。新课程实施后,有些学科的学习可能是间歇式的,即学学停停,中间存在间断。即使中间没有间断,模块之间也不一定存在紧密的前后衔接逻辑。过去通过知识线索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相
9、互衔接的方法不能用了,需要建立新的线索使学生的学习相互衔接,这样的线索就是学生的能力发展。如何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线索,将各个模块的学习连贯起来,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创造。 对教学连贯性的重新思考还包括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过去的课程内部发展逻辑是单一的,预先设定的,教师不可能变更教学的顺序和安排。新课程的模块结构使教师可以做出自己的教学安排。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进度、负担、学校的资源条件,灵活安排教学时间,调整先后顺序,增删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模块结构的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加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设计课堂教学的策略。过去的课程是以线性递进关系为线索展开的,
10、前一节课和后一节课的关系是线性的,如历史课以时间为线索展开,一个一个朝代往下讲。这样的线索是自然的,不需要特别的考虑。教学中当然也需要考虑整门课的教学设计,但因为其教学周期长,一般有两到三个学年,实际上不可能仔细地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的中心很自然地落在每一节课的设计上。现在每一模块的教学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为半个学期,有可能对整个模块的教学进行全面精细的设计,而且由于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相对独立,也有必要认真地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进行全面的思考。此外,模块的教学内容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来组织的,比如历史科的三个模块,不再以时间的先后为线索,而是分别围绕人类历史中政治领域的发展、经济和生活领域的发展以及思
11、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这样三个中心来展开,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淡化了。如果不从整体上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很容易造成学生只学习到些片面和零碎的社会发展知识,而不能对问题的全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每一节课怎么上,更要考虑整个模块怎么上,包括这一节课在模块中的作用,前后左右的关系,等等,从模块的整体上对教学进行设计。还有一些问题和模块课程没有直接的相关,但也有一定的关系。如由于学生选课成为事实,教学中教师将面对不是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学生的共同基础是什么?教师得以面对全体进行上课的前提是什么?这些成为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还有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对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形
12、成一种和谐、合作、温暖、友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按照教育部的建议高中将采取两节连排的上课方式,教师如何把握长时段的连排课的教学节奏?课程模块比原来学科课程中的单元更有独立性,怎样进行教学才不会导致学科的结构被破坏?如何处理不同模块间的衔接?一些以开拓学生视野为主要目的的模块,如“现代物理专题讲座”的教学应怎么安排?是全部采用讲座式的,还是有其他的教学方式?一些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模块,如“实验化学”应怎样组织教学?全部做学生实验,还是加插一些讲授?探究性的学习主题应怎样进行教学?学生的课外作业应怎样布置?特别是一些需要较长时间的活动式、探究式作业应怎样布置?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
13、断进行探索,逐步加以解决。三、 模块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高中新课程以“模块”为课程的基本单位,对学业成绩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业成绩评价必须以模块为基本单位,配合学生的学分认定。由于要求用 10 周时间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评价,而模块之间又相对独立,这就使模块成绩的评价有相对的独立性,打破现行的“教学一期中考一教学一期末考一教学一学年考一教学一毕业会考”这种连续式的教学与评价的结构, “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毕业水平评价”一起构成了一个两层次的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包括终结性的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 模块学业成绩测验是一次终结性的成绩测验,目的在于检查学
14、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所达到的水平。从高中课程的情况来看,模块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基于概念、规律和知识的学习的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指定的知识与技能,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传统“文化”课的必修模块;第二类是开拓视野的模块,如理科一些介绍现代利技最新发展的模块或文化介绍、艺术鉴赏的模块;第三类是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中的一些模块。在这三类模块中,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在形式上大不相同,评价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对于第一类模块,书面笔试的形式还是有效的,但必须考虑有适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试题。第二和第三类的模块最好采用开卷式的测验或表现式的测验,或解决一个问题,写一篇论文,进行
15、表演等等,更加注重学生表现的质的方面。模块学业成绩测验应该由学校自主进行。原因在于:第一,各地方各学校的情况差异很大,不应该强求一律,由学校自行组织将更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二,课程模块的数量很多,如果由学校外部来组织考试,将给学校和学生带来很大压力,统考的频密程度将比现在大为增加,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第三,应该信任学校有能力组织好这样的测验。 模块学业成绩的评价应该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在内。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成长记录和各种质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可以是资料性和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有相对稳定内涵的等级。然而,不应该简单地以一定的权重将过程性评
16、价的结果与成绩测验的结果相加,而应分别加以报告。 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需要判断自己达到的水平和适宜发展的方向,学生、教师和学校均需向家长和社会汇报学与教的成果,因此要求对毕业的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毕业水平评价的过程促使学生去回顾、总结、整合已有的经验和成果,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无论实施什么样的课程,毕业水平评价都是必要的。评定学生的毕业水平同样需要终结性的毕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的评价。毕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所达到的学业成绩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之下组织统一的毕业水平考试会有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选修模块的数量多、涉及面广,学生所选修的课程模块差异大,且有相当部分模块不适宜用考试的
17、方法进行检测。针对这情况,我们建议毕业水平考试分三部分,第一是统一的水平考试,第二是开放式考试或活动式考试,第三是基于某类专门技能的级别考试。 统一的水平考试基于必修模块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只对那些适宜采用书面考试方式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必修模块组织统一水平考试。这样做的好处是同时可以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考试可以分科目进行,也可以采用综合能力考试的方法,分语文、数学、外语、人文和科学五个学习领域进行综合能力考试。统一考试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主持,保证考试的规范,可信度高。考虑到高中学校的水平差别很大,高中学生的学业兴趣和水平的差别也
18、很大,难度划一的考试不能满足不同水平的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也可以考虑由学校自主命题,或同类学校共同命题。开放式考试适用于以活动和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体验和了解、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科,如,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上述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选修课程的毕业水平也可以通过开放式考试来进行。开放式考试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现场表演、实验操作、撰写论文、面谈口试,等等。 专门技能考试是指某些操作性技能性强的学科,可以考虑组织专门技能考试并向考试合格者发放相应的专门技能证书。如,计算机操作技能证书、外语口语技能证书,等等。教育行政部门
19、可以公布这类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指引,然后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来组织考试。高中毕业水平评价必须既反映终结性考试的结果,也反映关于学习过程的质的评价结果。质的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可以是资料性、描述性的,或为简便起见,用具有相对稳定内涵的等级进行报告。与模块学业的评价一样,不应该把质性的评价结果与量化的评价结果简单地相加或加权相加,而应同时分别报告。四、必须注意的问题与学科课程相比较,模块课程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不足,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加以关注。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淡化。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在这方面已有许多论述,但是知识结构的过分淡化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适量的积累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智力也好、能力也好、创造性也好,都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其次,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包括了解关于自然、社会、生活常识,起码的科学常识,等等。知识的教学不是应该淡化,而是应该通过新的手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同时并举的目的。因此,如何保障学科结构不会过分淡化,如何使学生在各学科领域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模块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鲜事物,我们的认识还非常肤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深化和提高,才能恰当地加以利用,扬其长而避其短,为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服务。作者:高凌飚, 黄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