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突破四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高效精练(四)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黄叶孙犁 又届深秋,黄叶在飘落。我坐在门前有阳光的地方。邻居老李下班回来,望了望我。想说什么,又走过去。但终于转回来,告诉我:一位老朋友,死在马路上了。很久才有人认出来,送到医院,已经没法抢救了。 我听了很难过。这位朋友,是老熟人,老同事。1946年,我在河间认识他。 他原是一个乡村教师,爱好文学,在大公报文艺版发表过小说。抗战后,先在冀中七分区办油印小报,负责通讯工作。敌人“五一”大扫荡以后,转入地下。白天钻进地道里,点着小油灯,给通讯员写信,夜晚,背上稿件转移。 在河间,我们常到野外散步。进城后,在一家报
2、社共事多年。他喜欢散步。当乡村教师时,黄昏放学以后,他好到田野里散步。抗日期间,夜晚行军,也算是散步吧。现在年老退休,他好到马路上散步,终于跌了一跤,死在马路上。 马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但没有人认识他。不知他来自何方,家在何处?躺了很久,才有一个认识他的人。那条马路上树木很多,黄叶也在飘落,落在他的身边,落在他的脸上。 他走的路,可以说是很多很长了,他终于死在走路上。这里的路好走呢,还是夜晚行军时的路好走呢?当然是前者。这里既平坦又光明,但他终于跌了一跌。如果他是一个舞场名花,或是时装模特,早就被人认出来了。可惜他只是一个离休老人,已经很少有人认识他了。 我很难过。除去悼念他的死,我对
3、他还有一点遗憾。他当过报社的总编,当过市委的宣传部长,但到老来,他愿意出一本小书文艺作品。老年人,总是愿意留下一本书。一天黄昏,他带着稿子到我家里,从纸袋里取出一封原已写好的,给我的信。然后慢慢地说:“我看,还是亲自来一趟。” 这是表示郑重。他要我给他的书,写一篇序言。 我拒绝了。这很出乎他的意料,他的脸沉了下来。 我向他解释说:我正在为写序的事苦恼,也可以说是正在生气。前不久,给一位交情也很深的诗人,写了一篇序。结果,我那篇序从已经铸版的刊物上硬挖下来,而这家刊物远在福州,是我连夜打电报请人家这样办的,因为那位诗人无论如何不要这篇序。其实我只是说了说,他写的诗过于雕琢。因此我已经写了文章声明
4、,不再给人写序了。 对面的老朋友,好像并不理解我的话,拿起书稿,告辞走了。并从此没有来过。而我那篇声明文章,在上海一家报社,放了很长时间,又把小样,转给了南方一家报社,也放了很久。终于要了回来,在自家报纸发表了。这已经在老朋友告辞之后,所以还是不能挽回这一点点遗憾。 不久,出版那本书的地方,就传出我不近人情,连老朋友的情面都不顾的话。 给人写序,不好;不给人写序,也不好。我心里很别扭。我终觉是对不起老朋友的。对于他的死,我倍觉难过。 北风很紧,树上的黄叶,已经所剩无几了。太阳转了过去,外面很冷,我掩门回到屋里。(选自孙犁散文集,有改动)1. 概括文中老朋友的形象特点。【答案】 热爱文学,有才华
5、。 工作认真,能吃苦。 默默无闻,很普通。 心胸狭窄,不豁达。2. 简述文章第段的叙述特色及表达效果。【答案】叙述特色:插叙。表达效果: 交代我不给老朋友作序的原因,使故事更加完整; 衬托老朋友的人物形象,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暗示主旨,告诫人们要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理解与宽容。3.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答案】 比喻、象征,凋零的黄叶象征着像老朋友一样的为革命献出自己一生的老人一个个孤零的飘落。 “外面很冷”暗示当时社会的冷漠,社会缺少对这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革命者的关心。 “我掩门回到屋里”表明我内心的悲伤和对老朋友深深地愧疚之情。4. 文章叙述了一个老朋友的故事
6、,却以“黄叶”为题,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作探究。【答案】 以黄叶为线索。 点明季节,营造感伤氛围。 借物喻人,表达作者对老朋友遭遇的遗憾和愧疚之情。 作者借黄叶表达自己的人生况味。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淡红深碧挂长竿车前子 什么地方没有缸?石门的缸让我有印象。以致我觉得石门就是一只缸,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丰子恺故居这一只缸里,我第一次去,装满黄酒,“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这两句诗如果没记错,是王安石写给妹妹的绝妙好词;第二次去,相隔不到五六年,故居对面青山绿更多,我却觉得这只缸里装满掺了水的黄酒,味道不对了。 笫一次去,那天黄昏,我从丰子恺故居出来,黑漆漆的门发
7、出摇橹一般声响,在我身后摇上。石门像码头的话,码头上没几个人,形体黯淡且痩。抽烟的;咳嗽的;一边抽烟一边咳嗽的;帽子下警觉的神色;老头;老头。我在石门镇上瞎转,走进供销社,瓶子里装着红红绿绿的硬块,我知道这是糖。肥皂。套鞋。柜台里还有连环画,是营业员自己的读物。 第一次去丰子恺故居,许多房间都没开放。我觉得好,有想象。想象丰子恺在这间房里喝酒,在那间房里读书,或者干一点不可以给我们看见的事。这多好。后来再去,修葺一新,房间全都打开了,成了展览馆:到处挂着复制品。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是丰子恺代孙子或者孙女“捉刀”,画了一个红小兵在听半导体收音机,图画老师在上面打了个分:“良”。想象丰子恺的孙子孙
8、女回家,缠着爷爷不放,说画画作弊,让你代笔了,结果还是没得到“优”。早知道自己画了,也不用老忐忑不安的,怕被图画老师发现。于是他们上前,啪,啪,啪,揪下丰子恺三根胡须为什么是三根?他们要去玩三毛流浪记。一个丰子恺,一个画三毛流浪记的张乐平,中国这两个艺术家,对孩子是真有体会的。 丰子恺故居外有一块空地,临河地方萧散,连野草也懒得从泥地爬出。这是一块泥地,颜色较深,一直潮湿没干的样子。现在想起来它的尺寸大概有我读过的小学的操场那么大小。在这个“操场”上,却只有三只缸。一只缸独自站立,在那里练习立正;两只缸套在一起,在那里练习叠罗汉。 这三只缸是何用途,打听颇费周折。问了几个经过我身边的当地人,他
9、们瞧瞧我,咕哝一句,立定两脚,陪我一起看。有个人还走上前去,敲敲一只缸,回过身来瞧瞧我,再敲敲另一只缸,最后回到我身边,继续陪我看。 其实我在打听这三只缸用途的时候,已经认定它们是染缸。即使它们本来是米缸、酒缸、水缸,或者是从陕北长途跋涉而来的酸菜缸,我还是认定它们是染缸。从书本上看来,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放在民国二三流小说里,他就是一个怀着理想去日本求学的染坊店小开:梳着分头,抹着发油,戴着金丝边眼镜,一身缩水西装,皮鞋却怎么也穿不惯,常常穿的还是黑布鞋。我头脑里真想象不出当初丰子恺东渡日本之际的形象,丰子恺在我的生活里,是没有少年,也没有青年的。他是从中年开始的,渐渐须发皆白。 范成大有
10、句诗“淡红深碧挂长竿”,说的是染布的小贩沿街叫卖的情景。这句诗用来说染坊店也是传神的: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都挂在长竿上晒着,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这句诗用来说丰子恺的绘画也是贴切的,丰子恺画中的色彩极其鲜艳,他是在染坊店玩大长大的,淡红深碧,耳濡目染。 夕阳独红,大家普蓝。淡红深碧挂长竿,底下坐着个丰子恺。 三只缸,排成队,在石门镇上跑起来,咕咙咚,掉下水,呼噜呼噜沉没了。(有删改)5. 作者两次去丰子恺故居,第一次感觉故居“缸”里“装满黄酒”,第二次却感觉“缸”里“装满掺了水的黄酒”,作者为何有这样不同的感受?【答案】第一次去,故居本真模样,原汁原味,给人丰富的想象;第二次去,故居修葺
11、一新,未能保持原有风貌。6. 第段(“有一件事是真有体会的”)写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答案】虚写和实写结合,实写事件本身和画面内容,虚写想象中孙子孙女回家后的情形;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小孩子的语言、动作,侧面表现丰子恺的慈祥仁厚;叙议结合,以记叙和形象的描写为主,铺以简洁的感慨议论。7. 文中先后两次引用宋人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答案】引用王诗突出丰子恺故居普通寻常,让人感到亲切,并巧妙暗示了参观的时间;引用范诗,点出了染坊店的特色,增加了生活气息,交代了丰子恺绘画色鲜艳的渊源;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加浓了诗意氛围。8. 文章开头说“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探刻意蕴。【答案】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染缸染出好布,故土故居“染”出丰子恺;故居如缸,淡红深碧,丰子恺耳濡目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缸”是丰子恺的成长环境,故居熏染了他的做人品格;丰子恺从故居走出,无论他到哪里,都会带着故乡的色彩和文化印痕。-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