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25 附录1 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27317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25 附录1 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25 附录1 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25 附录1 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25 附录1 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附录:教案示例(续)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一、教学概述 1.1 教学目的 (1)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2)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 1.2 课时安排 本课共 2 课时。 二、字斟句酌为哪般(第一课时) 2.1 导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请学生阅读引子后说一说类似的选词炼句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 “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 ,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满纸荒唐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了“吟

2、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 ,甚至“知音如不赏” ,就要“归卧故山秋”了呢?选词炼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2.2 品评:独具慧眼,含英咀华 顾名思义,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而炼句,就是对句子的锤炼,要求我们不仅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表现出丰富的意味。同学们可回味一下那些幼时可诵的佳句名篇,试着咀嚼一番,看现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很多同学喜欢“诗仙”李白,总觉得他只要随口一吟,便是上乘之作。其实,这位所谓天才诗人也“常横经藉书,制作不倦” ,才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只是他对文字的“修炼”功夫炉火纯青,故诗风自然

3、而不见斧凿之痕。以其知名度最高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例,男女老少张口就来,太通俗了,它有什么妙处呢?这里单说“疑”字,这字乍看极平淡普通,细品又回味无穷。诗人既说“疑” ,就说明他知道“地上霜”只是错觉,明明知道那不是霜却还要生疑,可见是诗人自己心里“下了霜” ,起了思乡的寒意而觉得孤寂了。 “诗圣”杜甫追求选词炼句的执著几乎尽人皆知,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后人评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得一气呵成,将诗人“喜欲狂”之情推至读者目前,几乎使人忘记了这是首“戒律森严”的律诗。这两句包括了四个地名, “巴峡”

4、与“巫峡” 、 “襄阳”与“洛阳”前后相承,又形成了当句对,之间用“即从” 、 “穿” 、 “便下” 、 “向”贯串起来形成流水对,不可谓不巧妙。 可见,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名篇,往往需要我们去反复咀嚼,才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才会尝到满口的余香。正如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所言:“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我们应该多多设问,仔细揣摩,看他怎样选词炼句,怎样增删修饰,追寻作者下笔之时的思索过程,这会“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 。 2.3 挑战:牛刀小试,一比高下 (1)请同学看一下课本中摘录的朱自清绿一文中的几个句子,试着更换其中

5、的加点字,看看不同的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虽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朴素自然,所谓“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这几个句子中的加点词当然可以用其他很多动词来代替,但在表达效果上自然会有不同。 (2)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本中生命生命选段,然后也写一段话,意思一样,看一看自己在选词用句上与作者林杏子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 这段文字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在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作者没有使用生僻字词,也没有使用纷繁复杂的句式。不能否认,浓妆艳抹是一种美,但这种素面朝天的清新美更值得追求。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笔下的亮点,而不能急于否定他们的尝试。重点在

6、于引导学生细加辨析,让他们感受到选词炼句的魅力。要知道,脱离语境是很难判断高下的。如“一字师”郑谷改齐己早梅诗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为“一枝” ,原因是“未早也” ;而同样是咏梅,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中的“数枝”就不能机械地改为“一枝” 。 2.4 思考:选词炼句,所为何来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模式是所谓的“三不朽” ,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浓缩在传世之作中以求得“永生” ,因此创作态度大多十分严肃。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表面似乎是纯客观的记录,其实选词炼句,十分谨严,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 ,后世称之为具有“

7、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以动词选用为例:“杀、弑” , “盟、会、遇” , “卒、薨、崩” ,各组近义词含义皆有细微差别,用以区分同一行为中不同的社会内涵及作者评价。如宣公二年“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臣子杀国君故用“弑” ,而晋灵公(名夷皋)不行君道故直书其名。 春秋是春秋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但书中并不直言,而是把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句,只有六个字,反映的是这样一件大事:鲁隐公元年,郑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

8、加骄横,然后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正如左传所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不言出奔,难之也。 ”可见,用什么字、不用什么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严格划定的。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显然,文章没有文采不可能流传久远,这就要求有“立言”意愿的人都要追求语言的优美含蓄,这当然也离不开锤词炼句了。 “诗豪”刘禹锡在他那间只能放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里写下的那篇只有 81 个字的陋室铭 ,可谓字字珠玑。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绿苔青草,争相与人亲近,既点染出了环境的清幽,也显示出陋室主人的优雅情趣。其中的“上”和“入”也是有名的炼字例子。 2

9、.5 课后练习 (1)完成“小试身手”习题。 (2)古人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句是多么重要。试从语文读本中另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三、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第二课时) 2.1 讨论:七嘴八舌话“修炼” 文章由字集成,欲求文章精美,必先求“字之不妄“ ,而欲使 “字之不妄“,必须注重选词炼句。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选词炼句的重要性,这次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选词和炼句的方法。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写作中选词炼句的方法,由小组推举“发言人”总结陈述。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2.2 选词:寻找唯一 注意区别词的不同含义。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运用

10、时如不慎加选择,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要特别注意同义词在程度、范围、感情色彩、语法特点上的细微差别,如“接济”和“救济”都可以带宾语,但“接济”的宾语常指称个人,而“救济”的宾语常指称群体。选择准确贴切的词。尽可能选择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及思想感情的词语,正如福楼拜所说,必须找到唯一的、最贴切的词,把它用到最恰当的位置。如巴金在灯中写道:“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用“颤抖”而不用“闪动” ,是因为“闪动”只是客观描写, “颤抖”则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作者“担心灯会灭”的心情相吻合。炼字还往往重在炼动词,比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盛唐名句,王湾的诗名

11、也全靠这两句。这两句写江南春早,两个动词都用得很灵活,如果说“生”字还算平常的话,那么“入”字就非经过苦心锻炼而不能得到了。诗人不说腊月里已有春意,却说春意进入了旧年。有人评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 选择生动形象的词语。形象性的具体词语往往比抽象概念更能感染人,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末二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人哭了自然就要用帕子拭泪,但表达效果比直言哭哭啼啼要好多了。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 “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破”一“弄” ,令人叫绝,前者使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后者使“花”顿时跃然纸上,摇曳生姿。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力避窠臼,寻找到新颖别致的词语就更好了。如鲁迅在社戏中描

12、写戏场拥挤时写道:“(我)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 ,只一“胖”字,胖绅士乘隙而入的钻、挤丑态,形象而幽默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捧腹。 2.3 炼句:千锤百炼 要完整地表情达意,就得按一定的规律把词组成句子。写文章不仅要讲究选词,而且要讲究炼句。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 ”炼句同样要经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很多文章因为某些句子的锤炼特别成功而获得很好的表达效果,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 ,仅八个字,所展示的赤诚忠心感天动地。 简洁精炼的句子一直备受推崇。炼句讲究以少胜多,言简而意丰。如淮安韩侯祠内有副

13、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区区十字,就浓缩了这位楚汉名将的悲剧人生。上联指韩信因萧何的力荐而建功立业,亦因萧何与吕后的密谋而屈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是注脚;下联指韩信因漂母而得生,因吕后而死,存亡系于两个女人之手,一为贤母,一为恶妇。当然,简洁不是漫不经心就可做到的,不要误以为不讲“车轱辘话”就是简洁,如果一味求简,求少,那就适得其反了。 注意句子的连贯。要表达一个意思,往往需要若干句子的组合,好的组合应自然流畅,如风行水上。 红楼梦第 29 回写道:“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叹,却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之所以先说“人居两地” ,是为了与前两句中“潇湘馆”

14、 、 “怡红院”相照应。自然, “情发一心”照应的就是“临风洒泪”与“对月长叹”了。巧妙选择句式。对各类句式,如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常句和变句等都要熟练掌握。这样,才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语义,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荷花淀中一句“怎么了,你?“ 运用的是谓语提前的句式,巧妙写出了对丈夫体贴入微的水生嫂的急切之情。2.4 共识:积累感悟选词炼句是需要动脑筋,花功夫的,我们很难给出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所谓语文难学,也许就在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和写作无法速成,根本没有捷径可走。但通过师生对选词炼句的共同讨论,似有两点可达成共识: 积累。占有

15、足够丰富的材料之后,才能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才能谈得上选择、锤炼。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学会“咬文嚼字” ,养成筛选推敲的习惯,在反复的锤炼修改中加强语言文字的修养。以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为例,我们可能一背了事,而有学者就在这十四个字中品出了八层“悲”: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秋天,四可悲;重阳不饮酒,只登台,五可悲;亲朋寥落,独自登台,六可悲;扶病登台,七可悲;百年易尽,来日无多,又兼多病,八可悲。这样读诗,才不枉老杜一番苦心。炼意。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锤词炼句的核心其实是“炼意” ,所谓“意”

16、 ,是与作者内心感受密切相关的。在写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生动流畅的语言是思想汩汩流淌的痕迹,而选词炼句的目的正是为了真切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比如我们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个“绿”字貌似炼字问题,只是一个描绘色彩的词活用之后让人能感受到拂面的春风、满眼的春景。但实质上,这个字后面有着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作这首诗时,王安石几经挫折,终于二次拜相,奉诏前往京城。途中泊靠瓜洲,距离诗人一次罢相后的居所江宁不过数山之遥,此番进京,政治前景如何,很难预料。 “绿”色在他眼里,既是可以再展抱负的浩荡皇恩,又是逗引他归家的秀丽恬静的山林。是身居庙堂还是急流勇退,诗人用一“绿”字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微妙复杂的心情,而其他字如“到” 、 “过” 、 “入”等都不能透露诗人内心的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 。总之,有了日常的有心积累,才能期待灵感的降临与喷发。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安心积累,精心选词,潜心炼句。2.5 课后练习从近期报纸中选择选词炼句的材料。正例 2 则加以分析,反例 3 则加以修改。补充说明:本节亦可结合学生作文评改来讲解,让学生自己修改或互相修改,注重在语句上的认真推敲。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咀嚼,学会涵咏,在不断诵读中品赏选词炼句之精妙,从而感悟到语文学习中盎然的诗意。(教案提供: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都晓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