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包产到户先行者吴堂胜访问记.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27313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产到户先行者吴堂胜访问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包产到户先行者吴堂胜访问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包产到户先行者吴堂胜访问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包产到户先行者吴堂胜访问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包产到户先行者吴堂胜访问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包产到户先行者吴堂胜访问记王涛李秀珍梁向阳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启动的.在包产到户这场伟大的农村变革中,广东,安徽,四川的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涌现了许多敢闯敢干的改革先驱.吴堂胜,当时广东湛江地区海康县(今雷州市)北和公社谭葛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就是最早试行包产到户的改革者.在进行广东农村改革历史的研究中,我们接触到吴堂胜的名字和他的改革事迹,但了解不多,更未能与他“亲密接触 “,难以真正领会他的内心世界和切实感受当年改革的氛围.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和进一步了解当年改革的来龙去脉,我们萌发了到雷州半岛拜访吴堂胜的想法.在得到有关领导的同意后,2004 年 6 月22 日晚我们起程前往湛江

2、.6 月 24 日 8B,-t 许,在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陈涛主任,张硼副主任的安排下,我们驱车驶向雷州.一路陪同的黄进华科长,洪占玉副科长介绍了吴堂胜和雷州半岛的一些情况.车到雷州市区后,雷州市史志研究室符彪彪主任前来担当我们的向导.据符彪彪主任介绍,吴堂胜退休后时常僻居乡村,一般人很难寻找到他,这回几经周折通过不少关系才与他联系上.目前吴堂胜正在北和镇一处偏僻的果园看管果树,生活很清贫朴素.在当地几位老人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通往市政协果场的小路.11 时许,一位果场老员工骑着陈旧的摩托车,把我们引导到果园一幢两层的旧房前.这里就是吴堂胜目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一会儿,一位头发灰白,古铜般肤

3、色,中等身材,稍微发胖但结实的老人从楼上下来招呼我们.他,就是我们一直想见到的吴堂胜.众人上二楼后,趁老人准备座椅的空隙,我们初略察看了一下老人的生活环境,四吴堂胜近照周是一望无际的果树,楼下的小屋养着十几只鸡鸭,楼上两间八,九平方米的房间,分别是简陋的卧室和厨房.真是没有料到,这位曾经做过镇党委书记和市局局长的改革先驱就这样简朴地生活着.吴堂胜老人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抱出自然成熟的香蕉请大家品尝.老人谈到了近年的生活,家人都在雷州市区,自己离开了谭葛村,近几年在这里看管果树.等大家在房门口坐定后,我们开始了对吴堂胜老人的采访,随着我们的提问,吴老回忆起当年敢闯敢干首先试验包产到户的情景.

4、当时的北和公社谭葛大队是雷州半岛上一个毗连北部湾的穷困农村,长期属于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大队有 1700 多人口,缺吃少穿,每年要吃国家几万斤返销粮.1975 年至 1977 年间,谭葛大队有几百人外出逃荒.吴堂胜的父亲生前曾经长期担任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是省劳动模范,带252004?5 强圜 目圜强领大家苦干多年,仍然摆脱不了穷困.吴堂胜接任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后,虽然大队年年被评选为先进,但群众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包产到户,正是因为穷 ,没有办法了 ,才逼出来的!“ 说到这里吴老激动起来 .1945年出生,25 岁开始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年 32 岁的吴堂胜,就是为了

5、大家能吃饱穿暖,敢闯敢干,于 1977 年冬种时迈开了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第一步.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必须突破人民公社体制下吃大锅饭的弊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吴堂胜顾不得上面的政策是否允许,决心冲破禁区搞包产到户,闯一条新路脱贫致富.1977 年冬种番薯时,吴堂胜在自己所在的南村第五生产队试行联产到户.刚开始时,土地,工具,耕牛等仍属于生产队,土地按人口,劳动力划分到户,工具,耕牛等凭价给农户使用(工具用坏了要修好,耕牛由农户饲养),规定谁种谁收,结果获得丰收.于是 1978 年春耕时实行土地,工具,耕牛等全部包给农户,结果早造大增产.接着从 1979 年上半年开始,整个大队全面实行包产到户,

6、结果当年农业获得大增产,粮食总量达到 61 万公斤,比上年增产 1倍多,第一次交售余粮 1 万多公斤.吴堂胜搞包产到户获得大丰收的消息不胫而走,邻近的生产大队也开始悄悄效仿.北和公社的陈和略书记和海康县的洪绍宏书记,陈光保县长知道情况后,虽然不敢公开表扬和推广吴堂胜的做法,但却暗中支持,要吴堂胜坚持下去,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时任湛江地委书记的林若到北和,东里公社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民搞包产到户后,生产确实上去了,表示应当允许各地搞试验.鉴于当时的政治大气候,林若不能公开号召各县搞包产到户,但在1979 年春召开的地区三级干部会议上肯定了谭葛大队的增产经验.对于往事吴堂胜感慨万分,他说真没想到搞

7、包产到户的举动后来会引起那么大的影响.“从 1979 年开始 ,上面就不断有人来调查 .在19805 月初, 新华社的 4 位记者来到谭葛大队调查了 7 天.这些记者都是刚从国外回来的,态度比较公正.他们由本地的退伍军人带领到每家每户调查,不要大队干部参加.后来还分别召开了大队干部会,生产队干部会,五保户会,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会,外出工作人员家属会,土改老干部会等.“这次调查结果是大家反映包产到户好,还清了欠交粮,还卖了余粮,每亩单产从 200 多斤增产到 580 多斤,大队也没有人外出逃荒.“半年后又有 2 位记者返回谭葛复查了 4 天.“海康等地的包产到户惊动了省委领导.大约 1980 年

8、3 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到湛江检查工作,专 f-iN 海康县开了一个座谈会.地委林若书记陪同习仲勋同志召集县委和北和,南里等几个公社的书记参加会议,上级领导特意要吴堂胜参加.县委洪绍宏书记介绍说吴堂胜最早搞包产到户,要吴堂胜先向省领导汇报包产到户情况.“开始我以为要受省委领导表扬,没想到等我汇报完后,习书记却严肃地说:作为一个大队为了解决群众目前的温饱问题,暂时这样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长期这样搞下去,那就不合方向和路线,要追究责任.如果一个公社全面这样搞,这个公社的书记就要受批评和处理.如果海康全县都这样搞的话,你洪绍宏就要立即被撤职!在座的同志听后都有一些紧张.“随后,习仲勋

9、又问吴堂胜搞包产到户还想搞多久,吴堂胜坦言要永远搞下去.习仲勋说这样搞路线不对呀.吴堂胜本着农民的朴实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按上面的路线搞,农民就没有饭吃 ,现在我们不按路线搞,包产到户,群众才能吃饱.“就这样,吴堂胜与省委第一书记联系海康的情况对话了 2 个多小时,这次汇报直到当天晚上11 时多才结束.汇报结束在返回县委招待所的路上,县委洪绍宏书记和陈光保县长不断给吴堂胜壮胆,要他不要怕,不要停下包产到户.谈到这里,我们问吴老当时面对高层领导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勇气?“我一家两代都是大队书记,勤勤恳恳为群众做事,但农民却吃不饱饭.看到群众吃不饱捱饿,我心里很难受,如果我家米缸还有一点米,我都会拿出

10、来分给大家吃.这种穷的滋味实在是很难受啊!“吴堂胜动情地说,“搞包产到户 ,群众有饭吃了,上面又说不符合路线,不符合政策,我想不通.就凭搞包产到户能让群众吃饱饭,再大的压力也要搞,受批评不让当大队书记也无所谓,我本来就是当农民的.“我们为吴堂胜的朴实,勇气和责任心所折服.当时中央对包产到户尚无明确意见,各地争论颇多.包产到户被视为单干,姓“资“,是个大禁区,广东各级干部和许多群众对包产到户持观察和思考态度,一些领导干部则猜疑甚至压制.在这种情况下,省委于 1980 年 5月 12 日印发了关于当前农村工作几个问题的讨论纪要,提出一些落后的“三靠队“ 允许包产到户,但坚决制止分田单干.5 月 1

11、4 日至27 日,省委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未能统一认识解决争议;7 月 3 日印发了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要求各地纠正分田单干,同时允许特殊困难地区的生产队搞包产到户,作为解决困难的权宜之计.会后省委抽调 230 名机关干部分别到海康,廉江,惠阳等地纠正分田单干,但调查组下乡后,深入群众,到户访问,了解生产生活真实情况,思想震动很大,进一步认识到过去一套政策的严重危害,对农民深表同情,绝大多数调查组都认为包产到户能普遍增产增收,绝不能强行“纠正 “.吴堂胜的改革担着大的压力,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碰上了一个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包产到户越来越为人们支持和接受,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1980

12、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允许边远山区和落后地区的“ 三靠队“ 实行包产到户 .10 月 18 日,广东省委发出通知允许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并存.这样,许多农村干部群众放下思想包袱,纷纷化暗为明搞包产到户.1980 年 11 月 3 日林若同志在南方日报发表文章,肯定包产到户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作用;12 月 4 日南方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正确对待包产到户,27圆圆认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此后,广东包产到户改革形势发展越来越快.1982 年1 月,中共中央下发当年的中央 1 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定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确定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

13、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而掀起了全国农村改革的浪潮.“我们大队成为包产到户的典型后,地委林若书记要地区许多领导和同志来谭葛参观,把我们作为解放思想的典型.“吴堂胜继续说,“ 包产到户后,我们想把谭葛建设得更好.“ 吴堂胜带领干部群众不断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村里建设统一规划,宅基地统一安排,成为县里的文明村.目前尽管雷州半岛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但谭葛村的变化是巨大的,从村到镇里的道路是沥青路,村民大多数都住上了砖房,种粮食和水果以及外出打工,使村民的收入有了比较大的提高.针对目前珠三角一带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出现的新变化,我们问吴老怎样回过头来评价20 多年前搞的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是对头的,

14、符合中国大多数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群众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实惠,都是支持的.“当然还要结合各地情况发展完善.有些问题比如宅基地,祖宗地等问题一定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处理好了群众就比较满意.“吴老谈到自己当过 10 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很喜欢同农民群众在一起劳动,生活,目前虽然离开了谭葛村,但与那里的干部群众还有许多来往,谭葛的干部群众有大事时还来同他商量.于是我们说到农村基层干部难做工作的话题,这位老党员,老支书接着郑重地说,“我们干部只要真心为群众做事,没有私心,公平对人,就会受到群众的支持和尊重.“时间不知不觉已近中午 1 时许,我们告别了吴堂胜.这是一位朴素而平凡的人,又是一位用自己的改革实践书写历史的不平凡的人.在回程的路上,我们仍然沉浸在对吴老敢闯敢干的改革壮举的回想中,并细细地回味着吴老那一番朴实的言语,慢慢领悟他的内心世界.(作者单位: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