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肇源,文化滋润的沃土报道_肇源,文化滋润的沃土肇源,一个偏僻的地方,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黑龙江的边界县.肇源.一个美丽的地方.一县拥两江,嫩江,松花江交汇于此,得天独厚地享受着两江的润泽和哺育.肇源,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它的神奇和魅力,源自于根基深本刊记者崔永琦厚的历史文化,文化是历史肇源的骄傲,更是现实肇源的独特魅力.肇源小城并不大,全县人口不足 45 万人,城镇人口不足 lO 万人,所辖 l6 个乡镇,以肇源县城为中心,形成了大大小小许多个创作群体.出版个人作品集的就有 3O 多人,4O 余册.这些人中,有的是机关干部,更多的是普通人,扫地的,烧锅炉的,种田的,经商的都在闲暇之余搞创作,他
2、们写诗填词,他们泼墨作画,他们日里梦里地构思小说,他们如醉如痴地追逐梦想.他们有自己的文学社团,他们有自己的文学期刊.大庆市四县五区,大庆楹联作品集一书中,50%的作品来自肇源.风雨港桥路记录了肇源几年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松花江大桥开通剪彩之时,散发着油墨清香的“ 港桥路 “发到每一位人士的手中.省交通厅长感慨不已,一个小县城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于是,省厅也在谋划全省的交通发展史书.在市场经济大潮吞噬着整个社会之际.一个小县城,还有着一大群人痴迷于不能当饭吃的文学创作,进而形成了一股风气,这股风气,散播开来,温馨,温暖,和谐.小城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进而让我们思索,肇源的文
3、化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施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中,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_苏风春今年 62 岁了,他原本是个木匠,可他一直有个心愿写一本小说.因为他日里梦里构思的情节始终不能让他释怀.为了圆自己的“小说 “梦,他不顾家人的阻拦,周围人的白眼,“痴人说梦“ 吧?他真的就“痴 “进了梦里.于是,一边在各家做家具 ,一边搜集民间素材为寻名人指点,他跑北京,一边打工,一边寻访;为丰富自己,他一边学习,一边写作.追梦 l4 年,终于一部凝聚着他心血与汗水的神怪十八国上卷问世了.这是一部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的长篇神怪小说,通篇充满了正义和邪恶的较量.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只有小
4、学五年级文化的人创作的.苏风春家境贫寒,写作改变不了他的生活状态.目前他的神怪十八国下卷也已脱稿,为了凑下卷的出书钱,他每天干两个人的活,白天烧锅炉,夜晚当更夫.神怪十八国还只是他小说的第一部,第二部书,大约 4O 万字的平魔传又在构思中.那年,那捆沉甸甸的麦穗收集在新近出版的肇源文艺作品精选/散文卷中.作者杨桂杰是个刚过不惑之年的中年女性,她本人和她的文字一样质朴而纯净.生活的坎坷和艰辛,让皱纹过早地爬上了她的额头和眼角.她也曾有一个温暖的家,可是当包工头的丈夫挣了一点钱,花天酒地起来,抛弃了她和儿子.她在县城商店里做清洁工.最初的写作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目前她已有十几篇作品发表.在文化阳
5、光的沐浴中,使她多了一份从容和坦荡.这个“选择在泥泞的夏季出发 “的女人,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金色的秋天,尽管她的果实还不丰厚,也足以让她欣慰了,因为她“找看一 2007 年第 2 期 19报道回了自己“,能够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肇源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厚厚的一摞沃土诗报,肇源人如此珍惜地把它放在博物馆里,因为它记录着小城人对文化的执着追求.诗报,是用钢板刻字老式油印机一张一张推出来的.第一张沃土诗报诞生于 1986 年 7 月,一张张不起眼的油墨小报,满载着肇源人的热情飞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向小报投稿的诗友就达 300 多人,他们遍及全国 20 多个省市.沃土诗
6、报出版了 111 期,主编张希民今年已经 62 岁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学是他一生的追求.当年在生产队下地干活时,他的兜里总是揣着几张纸和一支笔,走到哪琢磨到哪,想到兴奋处马上记下来.晚上点灯熬油的写稿子,为此没少和妻子干仗.但日子还要过,稿子照样写.逐渐他的新闻稿和文学作品在黑龙江日报,农村报等:N:FrJ 上发表了 ,更加鼓舞了他的热情 .“生命不息,办报不止 .“这是张希民坚定的信念,2002 年,他在退休前后,又办了两张报茂兴楹联报,站人研究.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每期的印刷费用,由县里解决.县里综合站人研究的优秀文章,出版了新书古驿风情.苏风春,杨桂杰,张希民,他们只是小城文化
7、人的缩影.在肇源,有许许多多的人像他们这样痴迷着,追逐着,实现着自己的文学艺术之梦.新近出版的肇源文艺作品精选,六卷本.这六部大书有“ 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戏曲卷“,“书画卷“,“报告文学卷“, 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肇源文艺创作的整体风貌.六卷书的作者多达 400 余人.肇源县文联,是县城文化人的活动中心.许多县城,文联就是个摆设,荤源就大不同了,文联旗下,有一个很大的创作群体,这些人中以离退休的老干部居多,他们经常在一起,侃文学,侃作品,交流体会,尽享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盛宴.县城的文化沙龙,领军人物当属张延河.这个从县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休的老同志,从上
8、世纪 60年代起就在省内各大报刊发表作品,2000 年退休后,他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5 年之内,出版一部文集,创作 5 部长篇,J,说.在他的引领带动下,许多从工作岗位走下来的老同志,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用他们的话说:告别了“麻坛“ 走向了文坛.“ 麻将 “撂下了 ,笔撂不下了 .因为在文学中,他们重新看到了自我,认识了自身价值.“文人相轻“, 肇源可不是 ,在这里 ,文人相亲.县城的文化沙龙,不时地有新人走入,对新人新作,他们善于发现,热忱扶持,积极帮助.因而使越来越多的人亲近文化.茶馆老板胡海燕,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她用文化的理念,打理生意,理解事物,用她的话说,相得益彰,提升了自己的品位
9、,提升了茶馆的知名度.痴迷于写诗填词的张敏,自己经营着一个饺子馆,文学创作是她从小的梦想,如今尝到了创作喜悦的她,感觉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生意做得也更好了.她的目标,60 岁的时候成为肇源的名词人.文化一经融入人们的生命中,变化则是从内到外的.杨桂杰的眼里,文化是救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苏风春看来,文化是他生活的动力:张希民更是把文学和家乡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视为生命.站人研究受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关注,一部站人之谜的专题片,于 2006 年 1 月 13 日播出,受到省内外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县城以及大庆的知名人物,研究站人文化的专家,这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不仅改变着
10、他们自己,也影响着他们的周围人.退休工人刘志国擅长写古诗词和楹联,在当地小有名气.他的退休金每月只有 300 元,几年前妻子病故,生活更加凄苦,一位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单身女性走进了他的生活,她说刘志国是个有文化的人,她心甘情愿嫁给这样的人.当年在沃土诗报上发表作品的中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已成为省城,市里新闻媒体的骨干.关注历史和现实,是肇源文化人的责任.擅长写报告文学的吕广华等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记录下肇源的发展变化:1998 年抗击特大洪水和灾后重建工作,肇源博物馆的谋划及建设,肇源新港及大通道建设,工业园区的开发,中小学危房改造,肇源的模范先进人物,都记录在肇源的文化大书里.詹一
11、2007 年第 2 期县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氛围,文化工作者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们的作品专辑都在博物馆,图书馆的醒目位置上.文化肇源,这张靓丽的名片,在小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次到外地参加经贸洽谈活动或接洽投资者,肇源人都要赠送反映肇源发展状况的文学作品集和画册,以文化为媒,不断增强肇源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资源逐步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几年来.全县引进招商项目 120 个,到位资金 31.5 亿元.文化风气,引领着小城的社会风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肇源三肇(肇东,肇州,肇源)之源.这个
12、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广大地区,是什么从这里发源呢?肇源县志 记载:“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 年),以太祖兵胜辽 ,肇基王绩于此 .“原来这里是大金国的“王兴之地 “.800 多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领 3700 名女真兵与欺压他们多年的1O 万辽兵,在这里展开了殊死搏斗,以 1:27 的悬殊兵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出河店之战“. 阿骨打首战告捷 ,自始渐兴,16 年后,大金国霸业成就之时,将出河店(肇源境内)的广大地区改为肇外 l,“肇基王绩“, 以为纪念.“肇基王绩“ 只是肇源历史上辉煌的页,人们所熟悉的契丹皇后萧绰,菩萨哥的故乡和围绕她们所发生的凄美故事就在肇源
13、.这里还是孝端皇后,孝庄皇后的祖籍.肇源的古驿站茂兴是清代驿站的首站,“三藩之乱 “平定后 ,清廷把吴三桂手下的亲兵调拨到这里充当站丁,站人在抗击沙俄的雅克萨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站人文化成为肇源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肃慎,夫余,袜羯,契丹,女真等民族的生存之地,他们在此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存,如今已经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就有 105处之多.3oo0 多年前,这里创造了灿烂的白金宝文化,创立了东北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夫余国.小拉哈古文化遗址,把肇源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 3000 多年,专家考证,小拉哈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距今已有 6500 年的历史.1981 年,黑龙江省文物
14、普查证明,黑龙江的历史在肇源形成了持续不绝的脉络,以肇源古文化为代表的黑龙江也是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之一.文化是一条河,肇源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就是肇源人浓重的,绵延不绝的文化情结.这一点应该是肇源文化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肇源走出的文化人很多,着名书法家王明远是肇源人,冬天我们去看海的诗作者,着名诗人潘洗尘是肇源人,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的编剧,小说杨翠喜案,狼城的作者,目前正在创作大型历史剧王安石的我省着名社会学者,剧作家尚志发是肇源人这是肇源人的骄傲,因为肇源人的文化情结是根深蒂固的.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小城的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每年一届的城乡文艺汇演,一共搞了 16 届,直到乡镇文化
15、站撤销才停止.县一级的春节晚会搞了十几届了,这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他们的节目,立足本土,唱肇源,唱家乡.这种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文化骨干.县文艺创作笔会,到目前已经举行了 27 届.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对小城文化人的研究与创作给予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形成了研究和创作的新的热潮.建于上个世纪末的县博物馆,收藏和保护着肇源的历史文化.一部部文化大书的出版,记载着肇源丰硕的创研成果.肇源县委,县政府,把建设文化强县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抓在手上,落到实处.这是肇源文化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二.原因之三,文学的源动力.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肇源独特
16、的文化根基与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丰富的创作源泉.他们的写作无功利可言,是发自心底的追求和向往.进而形成了一批人的文化自觉,这一批人又引领和带动着更多的文学艺术爱好者,不断提升着整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品位肇源归来,一直在考虑,肇源的文化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肇源历史文化的影响固然有其特殊性,但对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却需要今人的主动和自觉.在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在有些地方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有的地方叫得很响,在这个口号中,在一些领导的意识里,仍然把文化看作配角,它只是起一个搭台的作用,不能成为主角.由此看来,肇源县委,县政府建设文化强县的目标和举描尤为可贵,反映了决策者的大眼光,大智慧.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建设引领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如今,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中,肇源的文化现象不应该带给我们思考和研究吗?囝本文图片摄影/刘福臣责任编辑/贾诚先 fendouz163.c0m管,72007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