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九 探究性实验题,中考化学 (河南专用),1.(2018河南,7,1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好题精练,答案 C C项,碳酸钠与盐酸在烧杯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不能达到 实验目的。,易错警示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反应物和仪器的要求:反应物必须选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的物质;若反应过程中有气体参与,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2.(2018河南平顶山二模,8)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D A项,加水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不正确;B项,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 澄清石灰水;C项,酚酞遇到中性和酸性溶液时均不变色,向反应后
2、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无法判断 酸、碱是恰好完全反应还是酸过量;D项,将组内物质两两混合,既有沉淀又有气体生成的是碳 酸钾,与碳酸钾反应产生沉淀的是氯化钡,产生气体的是稀盐酸。,3.(2018河南驻马店泌阳一模,10)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区分空气、氧气和氮气,可以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B.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K2SO4,可以向溶液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并过滤 C.鉴别NaCl和NH4NO3固体,可以向其中加水溶解,并触碰容器壁 D.探究水的组成,可以电解水并检验产生的气体,答案 B 除去氯化钾中的少量硫酸钾,加入过量的氯化钡,虽然除去了硫酸钾,但是过量的氯 化
3、钡会成为新的杂质,故B不能达到除杂目的。,易错警示 除杂原则之一是“除旧不迎新”,即除杂过程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新杂质有两 个来源:一是新生成的,二是加入试剂的过量部分。,4.(2017河南洛阳一模,8)在配制10%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可 能原因是: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用量筒量 取水时仰视读数 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其中正确的是 ( ) A. B.只有 C.只有 D.只有,答案 D 量水时俯视读数,导致实际量取的水偏少,故配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烧杯用水润洗使水偏多,则配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量水时仰视读数,导致实际量
4、取 的水偏多,则配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不影响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5.(2017河南预赛,13)三个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探究实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分子在运动 B.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盖上瓶盖,振荡后塑料瓶变瘪,可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C.若丙的A中黑色粉末变红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CO具有还原性 D.丙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去玻璃管下方的酒精灯,继续通入CO至玻璃管冷却到室温,答案 B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水也能吸收二氧化碳而使瓶内压强变小,因此不能根据矿泉 水瓶变瘪来判断CO2与氢氧化
5、钠发生了反应。,易错分析 忽略了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导致矿泉水瓶变瘪的情况会造成错选。,6.(2018山东潍坊A,10,2分)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A.用铜片和食醋混合制氢气 B.用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 C.用柠檬酸、果汁、白糖、水、小苏打等制汽水 D.用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纱布等制作简易净水器,答案 A 铜不能与醋酸反应,不能用铜片和食醋混合制氢气,故A不能达到预期目的。,7.(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8,2分)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验证物质燃烧需要
6、氧气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答案 A A项,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因 此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8.(2018山东潍坊A,14,2分)下列根据实验操作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答案 B 用小木条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条变成黑色,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错误;向紫 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溶液变成红色,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应采用对比实验来证 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B正确;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红棕色消 失,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NO2气体,故C错误;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7、粉末,产 生大量气体,并不能说明Mn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若要证明其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还应增加验 证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实验,故D错误。,9.(2018吉林,9,1分)下列实验设计能够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D 玻璃管与外界相通,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A错误;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 碳,集气瓶内压强几乎不变,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错误;C项,两支试管,第一支有水无 氧气,第二支有氧气无水,铁钉都不生锈,不能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C错误;滤纸片和乒乓球片 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的着火点低先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 点,D正确
8、。,10.(2018广东广州,12,2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C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较 高,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A正确;常温下H2O2分解速率很慢,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加 入MnO2的试管中,H2O2分解速率加快,产生大量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B正确;试管内 (有氧气)的白磷燃烧,水中(没有氧气)的白磷不燃烧,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与 氧气充分接触,故C错误;两支试管中,除一个有二氧化碳,一个没有二氧化碳外,其他条件完全 相同,符合控制变量的原则,可探究CO2对铜生锈是否有影响,
9、故D正确。,11.(2017广东,7,2分)下图的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A 木炭燃烧生成CO2气体,集气瓶中压强变化不明显,故A不能达到目的。将试管靠近 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若听到轻微的噗噗声,则说 明气体较纯,故B能达到目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对照可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 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照可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C能达到目的。蜡烛自 下而上依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D能达 到目的。,知识归纳 利用A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
10、气反应,又不生成 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倒吸入集气瓶内,倒吸入集气瓶 内的水的体积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12.(2017陕西A,14,2分)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答案 A A项中温度相同,溶质种类和质量相同,溶剂质量相同但种类不同,可探究溶剂种类 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故A正确;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最终装置内压强变化不大, 故B错误;氯化铵和硝酸铵中都含有铵根离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都会产生刺激性气味,无法鉴 别二者,故C错误;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应保证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相同,故D错误。,13.(2016山东东营,9,4分)下列实验
11、能达到目的的是 ( ),答案 D A项,能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但不能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A不能达到目的;B 项,证明铁在氧气中能燃烧,需要将铁丝表面的铁锈用砂纸打磨干净,故B不能达到目的;C项,挥 发出的HCl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故C不能达到目的;D项,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 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能达到目的。,14.(2018河南南阳一模,19)现欲从含有CuSO4的废液中回收铜,同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晶 体,设计方案如下:(1)滤渣A的成分是 ;C物质是 (填名称)。 (2)从提高硫酸亚铁晶体回收率的角度分析,该方案的一个不足之处是 。,答案 (1)Fe和Cu 稀硫酸
12、(2)没有将滤液B中的硫酸亚铁进行回收,解析 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与硫酸铜充分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后滤渣A中含有 生成的铜和过量的铁,滤液B中含有硫酸亚铁;再向滤渣A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铁与稀硫酸反 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过滤即可得到金属铜和含有硫酸亚铁的滤液D。,15.(2018河南平顶山二模,23节选)某科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H2O、CO2的CO气体还原 四氧化三铁,实验室现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不可重复使用,气体均为左进右出)。(1)请写出硬质玻璃管内所涉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欲用上述不纯的CO气体还原四氧化三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请用字母表示上述装 置正确的连
13、接顺序。,答案 (1)Fe3O4+4CO 3Fe+4CO2 (2)cdhiefabg(cdhifeabg),解析 (1)硬质玻璃管中盛有四氧化三铁,在高温条件下,用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方 程式为Fe3O4+4CO 3Fe+4CO2;(2)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应先用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二氧化碳,然后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再通入硬质玻璃管中还原四氧化三铁(e、f均可作为 进气口),并用氢氧化钙溶液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后尾气用气球收集。,难点突破 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净化时应先除杂后干燥;除去二氧化碳需要用 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需要用澄清石灰水。,16.(2018
14、河南林州期末,21)请解释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原因。 (1)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要先通入气体排净装置内空气,后加热氧化铁粉末。 (2)加热固体并用排水法制取氧气结束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答案 (1)防止CO与氧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2)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骤冷而炸裂。,解析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受热后易发生爆炸;(2)加热固体并用排水 法制取氧气结束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到试管中,炸裂试管。,17.(2018河南平顶山二模,25)实验室用图1所示装置的部分或全部组合后完成如下实验,请回 答下列问
15、题:图1,图2,(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装置与C装置相连后C中的现象为 。 (2)若将A装置中的药品换成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产生的O2经浓硫酸干燥后用D装置收集,导管 口的连接顺序应是abc 。 (3)若将A装置中的药品换成硫酸铜溶液和铁粉,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 放出。老师提示,该反应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 【猜想】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提出猜想的依据是 。 【资料】SO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相似,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CaSO3沉淀。 【方案】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甲同学认为
16、是O2,则检测方法是 。,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装置A、C相连,看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即可。写出SO2与Ca (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丙同学认为是H2,则只需将A装置和图2所示的装置相连。若丙同学猜想正确,则观察到的现 象是 。 【结论】经过实验,得知丙同学猜想正确,放出的气体为H2。 (4)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向50 g氧化铜粉末中通氢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生成 水的质量为9 g。求已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答案 (1)CaCO3+2HCl CaCl2+H2O+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f (3)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合理
17、即可)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木条是否复燃,若能复燃,则是氧气 SO2+Ca(OH)2 CaSO3+H2O 铜网表面的黑色物质变红,硬质玻璃管内出现水雾 (4)解:设已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H2 Cu+H2O 80 18 x 9 g= x=40 g 答:已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是40 g。,解析 (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入C装置能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2)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产生的氧气经浓硫酸干燥后,应从长管(f端)进 入D中。(3)若A装置中药品换成硫酸铜溶液和铁粉,则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产生的气体 可能是二氧化硫、氧气或氢
18、气。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木条 是否复燃;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 CaSO3 +H2O;丙同学将气体通过表面含有氧化铜的铜网后,若能够观察到铜网表面的黑色物质变 为红色,同时硬质玻璃管内出现水雾,说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4)根据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 方程式,利用水的质量即可求得已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试题点评 本题体现了“一装置多用”的命题思路,以A装置为出发点,制取氧气、二氧化碳 等多种气体并做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容器,考查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18.(2017河南,24节选,1分)为除去粗盐中CaCl2、MgCl2、Na
19、2SO4等可溶性杂质,需进行如下操 作:溶解;依次加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过滤;加适量盐酸;蒸发、结 晶。 【提示:Mg(OH)2、BaSO4、BaCO3难溶于水;微溶物不形成沉淀;Na2CO3溶液呈碱性】 (3)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操作所得溶液中含有NaOH。(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答案 (3)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的CaCl2(或BaCl2等)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 液变红。(1分),解析 (3)过滤后所得滤液中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欲证明其中含有氢氧化钠,需先 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等)溶液将Na2CO3除去,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
20、酚酞溶液。,19.(2017河南安阳二模,25节选)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粉末,在通常情况下能与CO2、 H2O、HCl发生反应:2Na2O2+2CO2 2Na2CO3+O2、2Na2O2+2H2O 4NaOH+O2、2Na2O 2+4HCl 4NaCl+2H2O+O2。 为了验证CO2与Na2O2反应生成的气体是O2,某同学设计了如 图所示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夹持仪器已略去):(1)实验中B、C装置的目的是净化CO2气体,其中B的作用是 ; C装置瓶内的溶液是 ,利用了该物质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2)E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3)过氧化钠在空气中易与二
21、氧化碳、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向部分变质的过氧化钠固体中 加足量的水,现象为 。请设计实验,验证该溶液中含有的两种溶 质。(简要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答案 (1)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杂质 浓硫酸 物理 (2)除去未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 (3)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 液中有碳酸钠;静置,再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 化钠。,解析 (1)A装置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可与饱和碳酸氢钠溶 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B中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是为了吸收氯化氢气体;水 蒸
22、气可用浓硫酸吸收,因此C瓶内的溶液是浓硫酸,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吸水性,属于物理性 质。(2)在E装置玻璃管口检验氧气时,为了避免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干扰,可用氢氧化钠溶 液将其吸收掉。(3)因为过氧化钠部分变质,因此加水时应产生氧气,故产生的现象是固体溶 解,有气泡产生;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设计实验时,要先取少量溶液,然后 滴加足量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静置(或过滤),向上 层清液(或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20.(2014河南,22节选,2分)NaOH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 (3)向足量某NaO
23、H溶液中通入CO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可能只有Na2CO3,也可能还有NaOH, 请设计实验检验溶质的成分,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示:Na2CO3溶液呈碱性),答案 (3)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等),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 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只有Na2CO3。 (2分),解析 (3)要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Na2CO3,还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首先应除去 Na2CO3,然后用酚酞检验剩余溶液是否呈碱性,若呈碱性,说明还有NaOH,反应后的溶质是NaOH 与Na2CO3的混
24、合物;若不呈碱性,说明只有Na2CO3。,21.(2018湖南衡阳,30,3分)如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向装有固体的广口瓶中滴加液体,使气球变大, 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请写出三种组合)(1) ; (2) ; (3) 。,答案 (1)铁和稀硫酸 (2)H2O2溶液和MnO2 (3)NaOH固体和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解析 滴加液体后,气球能鼓起变大,说明滴加该液体后瓶内压强增大,瓶内压强增大的原因可 能是固体与液体混合后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生成了某种气体。固体与液体 混合后能够产生热量的组合有:生石灰和水、氢氧化钠固体和水等;固体与液体混合后能够放 出气体的组合有:二氧化锰和
25、过氧化氢溶液、大理石和稀盐酸、活泼金属和稀硫酸等。,22.(2018湖北黄冈,31,5分)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 研究CO2通入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设计了下列两组实验。请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 起探究并回答问题: 【设计与实验】,【探究与结论】 (1)实验中步骤一看不到明显现象,步骤二产生的现象是 。 (2)实验中步骤二看到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实验的步骤一中CO2和NaOH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原因 是 。 【拓展延伸】现有下列信息:,资料卡片一 20 NaOH、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物质
26、溶解度(S)/gNaOH 109Na2CO3 21.8,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资料信息再设计实验,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 了化学反应。 实验的操作为: 。看到的现象是 。,资料卡片二 20 NaOH、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物质 溶解度(S)/gNaOH 17.3Na2CO3 0.01,答案 (每空1分,共5分) (1)有气泡冒出 (2)CaCl2+Na2CO3 CaCO3+2NaCl (3)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2CO3 【拓展延伸】将CO2分别通入乙醇和NaOH的乙醇饱和溶液中,观察现象(漏写“饱和”二字 也可给满分) 乙醇不变浑浊,NaOH的乙
27、醇饱和溶液变浑浊(漏写“饱和”二字也可给满分),解析 (1)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2CO3,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 水和氯化钠,所以在实验中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2)实 验步骤二中加入的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CaCl2+Na2CO3 CaCO3+2NaCl;【拓展延伸】由资料卡片中的信息可知,氢氧化钠既溶 于水,也溶于乙醇,而碳酸钠能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可设计如下实验: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相同 体积的乙醇和NaOH的乙醇饱和溶液中,观察到乙醇不变浑浊,NaOH的乙醇饱和溶液变浑浊, 可证明二
28、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23.(2018陕西A,22,7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步骤】 .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 .打开K1,观察到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中,片刻后回流停止。,.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反思交流】 (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步骤】中的现象 (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
29、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 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答案 【实验验证】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溶液颜色无变化) 向溶液中引入OH-,对 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合理答案即可) 或或= 【反思交流】(1)2NaOH+CO2 Na2CO3+H2O(未配平扣1分,化学式错误扣2分) (2)不能 【拓展迁移】某种反应物消失(减少),解析 【实验验证】甲组的探究:若猜想二成立,则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同 时溶液仍呈红色。若用氢氧化钡溶液代替氯化钡溶液,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引入了OH-, 会干扰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
30、反思交流】(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 Na2CO3+H2O。 (2)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导致A中压强减小,因此【实验步骤】中的现象不能证明二氧 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24.(2017重庆A,22,5分)“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 答问题。实验1,实验2,实验3 (1)实验1中,将大小相同的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 象。通过此实验,可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填序号)。 A.可燃物 B.空气 C.温度达到着火点,(2)实验2中,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和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二氧
31、化碳气 体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B.水具有酸性 C.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D.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3)实验3是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会出现明显现象的是试管 (填序号),说明铁 生锈实际上是铁与 发生反应。,答案 (1)C (2)AD (3) 水和氧气(或其他合理答案),解析 (1)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在同时受热的条件下,乒乓球碎片先燃 烧,而滤纸片后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把干、湿两朵紫色 石蕊纸花分别放到二氧化碳气体中,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而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不变红, 说明二氧化碳与
32、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故A、D正确。(3)实验3中,三个试管进行对比, 试管中的铁钉明显生锈,而试管、中的铁钉表面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铁钉只与水接 触、只与空气(或氧气)接触都不容易生锈,但与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说明铁生锈实 际上是铁与水、氧气发生反应的结果。,25.(2017云南,27,6分)小明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得知: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水发 生反应,其中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 2NaOH+H2。在实验室,该同学先 取50 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再取绿豆大小的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 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蓝色滤渣,并对滤液的
33、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已知Na2SO4的水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 猜想三:Na2SO4、CuSO4 猜想四:Na2SO4、CuSO4、NaOH 其中猜想不合理的是 。 【实验方案与验证】,【拓展延伸】金属钠在运输、保存中应该注意: 。,答案 (6分)【猜想与假设】Na2SO4、NaOH 猜想四 【实验方案与验证】,【拓展延伸】密封保存(合理即可),解析 【猜想与假设】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 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若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若氢氧化钠过量,则滤液中的 溶
34、质为硫酸钠、氢氧化钠;若硫酸铜过量,则滤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硫酸铜,故猜想二应为硫 酸钠、氢氧化钠;猜想四是不成立的,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不能同时存在。 【实验方案与验证】实验一中,溶液是无色的,故一定没有硫酸铜,猜想三是不成立的;实验二 中滴加酚酞试剂后,溶液是无色的,故溶液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猜想二是不成立的;实验三中, 测得溶液的pH为7,溶液呈中性,故猜想一成立。,思路分析 分析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时,不仅要考虑新生成的物质,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 过量。,教师专用题组,1.(2017重庆A,12,2分)实验方法多种多样。下列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用灼热的CuO区别CO和CO
35、2 B.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 C.用AgNO3溶液鉴别食盐水和稀盐酸 D.用带火星的木条对氧气验满,答案 C A项,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而二氧化碳不和氧 化铜反应,故可以区别;B项,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反应速率适中,可以制取二 氧化碳;C项,食盐水和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均可产生白色沉淀,故不能达到鉴别目的;D项,氧气 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能达到目的。,2.(2017广东深圳,8,1.5分)为了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A.分离H2O2和MnO2制O2后的固液混合物 B.除去CO中的CO2气体
36、 C.区分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 D.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答案 B 分离固体和液体采用过滤的方法,故A正确。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 化铜会将CO转化为CO2,不能除去CO2,故B错误。氯化钠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氢氧 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降低,故C正确。铜片上的白 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D正确。,3.(2017吉林,10,1分)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 A.欲除去CaO中混有的CaCO3,可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B.现有NaOH
37、、稀H2SO4、NaCl、FeCl3四种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出来 C.欲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Cu(NO3)2,可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过滤 D.欲除去H2中的少量水蒸气和HCl气体,可先通入足量的浓H2SO4中,后通入NaOH溶液中,答案 B A项,氧化钙也会与盐酸反应,故A不合理;B项,呈黄色的为氯化铁溶液,与氯化铁溶 液混合后出现红褐色沉淀的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沉淀溶解的是稀硫酸,剩余的是氯化钠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出来,故B合理;C项,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硝酸铜,但会 引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钠,故C不合理;D项,气体最后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再次引入水蒸
38、气,故D 不合理。,4.(2016内蒙古呼和浩特,9,2分)烟气脱硫的工艺不仅能消除SO2污染,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其 主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下列说法 的是 ( ) A.步骤喷淋水能脱去烟气中的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 H2SO3 B.步骤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将H2SO3转化为CaSO3 C.步骤反应前后只有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步骤属于化学变化,答案 C C项,步骤反应前后硫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错误。,烟气 CO2、SO2、O2,H2SO3,CaSO3,CaSO4,石膏 CaSO42H2O,5.(2015山东莱芜,14,2分)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
39、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能达到 实验目的的是 ( )A.图甲比较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图乙探究金属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C.图丙探究MnO2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D.图丁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答案 B 图甲实验中有两个变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图乙实验中一个有水一个无水,其他条 件均相同,能达到实验目的;图丙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图丁实 验中有两个变量(可燃物的种类和是否接触氧气),不能达到实验目的。,6.(2018江苏苏州,32,7分)(1)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2)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
40、验,发现均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产生。,查阅资料:4HNO3(浓) 4NO2+O2+2H2O 4HNO3(浓)+C 4NO2+CO2+2H2O 【实验1】中所用碎玻璃与浓硝酸不发生化学反应,灼热的碎玻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实验2】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能否证明【实验2】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请做出判 断,并说明理由: 。 【实验3】中发现红热的木炭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二氧化碳 (体积分数大于0.03%),能否证明【实验3】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 由: 。,答案 (1)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蒸馏水的温度 (2)加热 不能,因为红热的木炭提供
41、了热量,浓硝酸受热会分解产生红棕色气体 不能,因为红热的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解析 (1)对比实验中,只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故引起反应速率不同的是过氧化氢溶 液的浓度。对比实验中,只有蒸馏水的温度不同,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温度会影响红墨水在蒸 馏水中的扩散速率。(2)灼热的碎玻璃与浓硝酸不发生反应,根据题给的信息可知,浓硝酸在 加热条件下能分解产生二氧化氮气体,故灼热的碎玻璃起到了加热的作用。由资料可知,由 浓硝酸产生红棕色气体的原因可能为浓硝酸受热分解及浓硝酸和木炭反应,但【实验2】不能 证明一定是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红热的木炭露置在空气中,会与氧气直接 反应生成二
42、氧化碳。,审题技巧 根据“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0.03%)”,可确认反应 生成了二氧化碳。,7.(2018重庆A,23,6分)(1)不同实验对反应速率有不同要求。某同学探究CO2制取实验,按要求 答题。 限选控制反应速率的方法:反应物的浓度 反应物的状态 限选试剂:A.稀盐酸 B.浓盐酸 C.块状石灰石 D.碳酸钠溶液 E.粉末状石灰石 填写下表并回答相关问题。,写出灭火器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 (2)已知:CO2和SO2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实验一:水槽中滴入紫色石蕊,将收集满两种气体的试管同时倒立于其中,片刻后实验现象如图 所示,说明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SO
43、2 (填“”或“”)CO2,试管内溶液变成 色。实验二:已知镁条在CO2中剧烈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 2MgO+C,试推测镁条在SO2 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 。,答案 (6分) (1),Na2CO3+2HCl 2NaCl+H2O+CO2(1分) (2)实验一:(1分) 红(1分) 实验二:产生黄色固体和白色固体(1分),解析 (1)灭火器灭火时,需要快速产生二氧化碳,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选用的最 佳试剂是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 2NaCl+CO2+H2O;实 验室制取CO2时需要得到平稳的气流,以便于收集,选用的最佳试剂是稀盐酸和
44、块状的石灰 石。(2)实验一:在相同的条件下,试管内的液面越高,说明溶解的气体越多,所以相同条件下的 溶解性:SO2CO2;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分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和碳酸,两者都能使紫色石蕊 溶液变成红色。实验二:CO2和SO2化学性质有相似性,根据镁条在CO2中剧烈燃烧的化学方程 式,可推测镁条在S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SO2 2MgO+S,现象为剧烈燃烧,产生黄 色固体和白色固体。,8.(2018广东广州,29,10分)硫酸氢钠(NaHSO4)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请预测其化学性质,说明预 测的依据,并设计实验验证。限选试剂是:NaHSO4溶液、BaCl2溶液、FeSO4溶液、Na
45、2CO3溶 液、NaOH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镁条、碳粉、氧化铜。,答案,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解析 能够与含Ba2+的盐反应,因为NaHSO4能解离出S ,S 和Ba2+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 能够与碳酸盐反应,因为NaHSO4能解离出H+,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能够与指示剂反应,因为NaHSO4能解离出H+,溶液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能够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因为NaHSO4能解离出H+,与氧化铜反应生成Cu2+,使溶液变为蓝色;能够 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因为NaHSO4能解离出H+,与镁条反应产生氢气;能够与含酚酞的碱溶 液反应,因为NaHSO4
46、能解离出H+,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使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9.(2018湖南衡阳,33,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 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实验与结论】 (1)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3,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色,于是小
47、亮认为猜想3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请你另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3:,(2)验证猜想4,可选择的试剂有 。 A.酚酞溶液 B.氢氧化钾溶液 C.稀硫酸 D.氯化钡溶液 【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盐酸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 行 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答案 【猜想与假设】Na2CO3、NaCl 【讨论与交流】Na2CO3+2HCl 2NaCl+H2O+CO2 【实验与结论】(1)错误 中性溶液遇到酚酞溶液也不变色,还可能是猜想2正确 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Na2CO3溶液 有气泡产生 (2)ACD 【拓
48、展与应用】蒸发,解析 【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情况推测废液中的溶质,可知废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Na2CO3 和NaCl。 【讨论与交流】碳酸钠和稀盐酸不能共存,两者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气体。 【实验与结论】(1)由无色酚酞在中性溶液中也不变色,可知小亮的结论错误。猜想3中盐酸 过量,要验证猜想3只需要验证H+存在即可。 (2)要验证猜想4只需要验证Na2CO3(或C )存在即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A 正确;氢氧化钾不和碳酸钠反应,故B错误;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气体,故C正确;碳酸钠能与 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D正确。 【拓展与应用】盐酸是易挥发性物质,故可用蒸发的方法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