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5月海南省琼中中学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公开课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265128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5月海南省琼中中学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公开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6年5月海南省琼中中学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公开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6年5月海南省琼中中学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公开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6年5月海南省琼中中学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公开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6年5月海南省琼中中学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公开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国论,苏洵,题解,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走近作者,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

2、、苏辙合称“三苏”。苏洵的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背景链接,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六国论.mp3,第一段学习,一、字词非 :不是。/ 兵:名词,兵器。/ 利:锋利。/战:名词,仗、战争。/ 赂(l):贿赂。/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或曰:有人说。/ 互丧:相继灭亡。互,交互、相互。/ 率:全都、一概。/ 以:介词,因为。/ 盖:紧承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

3、”的意思。/ 完:使动,使保全/二、句式判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非”表示否定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三、翻译,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内容赏析,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扣题目,明

4、确论题,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逻辑严密。,第二段学习,一、字词则:就/邑:城镇/较:比较/亡:丧失/与:介词,表比较对象,和、同/大欲:最大的欲望/大患:最大的祸患/固:本来/厥(ju):相当于“其”,他们的,代指诸侯/先:对去世尊长的敬称/惜:爱惜/举:拿/以:连词,来/弥、愈:更加/故:连词,所以/判:确定、断定/宜:副词,应该/然:代词,这样/事:侍奉/犹:像/之:代指前面所说的道理/二、句式省略句:1、较秦(接受贿赂)之所得。2、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3、举

5、(之)以予人。,4、(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三、词类活用 1、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 2、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3、此言得之:动词作形容词,适宜、得当。 四、古今异义 1、其实 古:那实际上/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 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在的“以至(于)”/今:另提一事。,五、通假字,五、通假字 1、暴(p):通“曝”,暴露、显露。 2、厌:通“餍”,满足。六、翻译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6、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

7、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内容赏析,第二段申诉“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先用数量对比,说明秦国之利,诸侯之患,都不在战而在赂。 接着,抓住赂秦之失,进行批驳,对赂秦的弊害,予以彻底揭露。,第三段学习,一、字词尝:副词,曾经/终:终究/继:随着/迁灭:灭亡。迁,改变/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即:已经/远略:长远的打算/斯:代词,这/为:动词,成为/洎(j);等到/殆:将近/诚:的确、确实/向:连词。向使,假使。/较:相抵、相抗衡/量:估量/ 二、句式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判断句、省略句) 2、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省略句) 3、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句),4、洎牧以谗。(被动句) 5、

8、齐人勿附于秦。(状语后置句)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省略句) 三、词类活用 1、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2、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3、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四、古今异义 1、再 古:两次/今:又一次。,2、智力 古: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 五、通假字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若。 六、翻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

9、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七、内容赏析,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并从反面作假设推论,强调

10、如能用兵而勿附秦,结局可能另是一样。,第四、五段学习,一、字词以:介词,把、用。/为:介词,被。/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为:动词,治理。/于:比。/苟:如果。/从:跟随、沿袭。/是:代词,这/ 二、句式 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其势弱于秦。(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句),三、词类活用,1、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2、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一月月的。 四、古今异义 1、可以 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答应。 2、故事 古:先例,旧事/

11、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五、通假字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六、翻译,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七、内容赏析,第四段以“呜呼”起笔,议论兼以抒情,先为六国设计国存之道,一是

12、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如果这样秦国就将败亡,但六国毕竟没有这样做,而最终被秦灭。终于逼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训。第五段是引申。指出重蹈六国破亡之覆辙的不可取。,主旨探究,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在赂秦,来批评当朝的统治者不能一味贿赂契丹、西夏,应该对他们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否则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劝谏北宋王朝义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弊 在 赂 秦,赂 秦 力 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 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

13、(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 (引古),(递 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 列),艺术鉴赏,借古讽今 切中时弊 论点鲜明 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 气势充沛,一词多义,1、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 邯郸为郡(动词,成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者wi,动词,治理;后者,介词,被) 2、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得到) 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 诚不得已(动词,能、能够)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3、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 4、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5、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近、亲附) 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表比较对象,和、同)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6、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动词,灭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跑的人) 7、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究)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 吾尝终日而思矣(副词,整、全) 8、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因此,所以),谢谢!,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