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送交者: goride 2002 年 6 月 22 日 10:57:42 于 教育与学术http:/ 1. 司马贺 (Herbert A. Simon) 美国科学家。1916 年 6 月 15 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 1943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学位。1943 年后任芝加哥技术学院教授。1949 年后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心理系教授。1968-1972 年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司马贺教授曾获:图灵奖(1975),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和美国国家科学奖(1986)。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7)。 司马贺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创始
2、人之一。他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司马贺与纽威尔(A.Newell)等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类思维, 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他和 E.A.费根鲍姆等人利用启发式方法设计了 EPAM 程序,并和纽威尔设计了 GPS 程序,提出手段目的分析等,为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帮助,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和“ 科学奇才”。 1.由于把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决策理论结合起来,开创了人工智能研究,司马贺荣获 1975年图灵(AlanTuring)奖。 2.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3、,并应用运筹学、统计分析和计算机程序建立起决策理论,这一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基础。由于贡献卓越,司马贺获 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司马贺还获得 1986 年美国颁发的美国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章。 司马贺一向致力于中美友好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他曾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美方主席(1983 1987) 。 1972 年他作为尼克松总统的随行人员,首次访问我国。以后,他作为美国计算机科学代表团、美国心理学代表团的成员,以及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多次来我国访问,与同行接触,交流学术思想。司马贺教授的一些专著如人类的认知、管理决策新科学等在我国出版,推动了我国有关方面工作的进展。他
4、从 1983 年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至今已 10 多年,这些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他是国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名誉教授、名誉研究员。他的学术思想对我国有关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989 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五代计算机国际会议”,司马贺是唯一特邀的美国代表,他在会上对第五代计算机只字未提,却热情赞扬了我国“百花齐放”的政策,并充分肯定了我国的一些科技成就。 1994 年 6 月 8 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 张立纲 (Leroy L. Chang) 美国物理学家。1936 年 1 月 20 日生于中国河南开封。 1957 年获台湾大学电
5、机工程系学士学位。1961 年获美国南卡罗林纳大学电子电机工程系硕士学位,1963 年获斯坦福大学固态电子电机工程系博士学位。曾任美国 IBM 汤姆斯华生研究中心研究员,并先后担任分子束外延部、量子阱结构部主任。1993 年起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教授。 张立纲博士曾多次获 IBM 公司奖,并获得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1985)、国际电机及电子学会 DavidSarnoff 奖(1990)及美国佛兰克林学院 StuartBallantine 奖(1993)。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6、1994)。 张立纲博士从事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的多科性领域的研究。专长包括量子阱、超晶格和异质结构的制备和研究,以及有关电子量子化和低维电子系统的研究。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的实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即在人工制备的,原子尺度的微结构中物理现象的研究。在过去 20 年中,这个领域已发展成为半导体研究的主要前沿领域。张立纲对这个研究领域的开始形成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他在 70 年代初成功地实现了 100 埃以下尺寸的量子阱和超晶格。他首次观察到单量子阱和多量子阱中的共振隧穿,展示了超晶格低维系统中的受限电子,确证了异质结构中原子尺度平滑和陡变的界面。他的
7、这些关键性的贡献为这个领域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此后的发展中指导并进行了广泛课题的研究:对晶格形变和外加压力、外加电场、外加磁场对量子阱和异质结构电子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他开拓了半金属和半磁性超晶格的研究;近年来还进一步开展了一维和零维体系的研究。 张立纲 1975 年第一次回到中国,他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组织的固体物理代表团中的一员,访问了许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作为代表团中唯一的华裔物理学家,他对访问以及访问报告的定稿施加了积极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访问报告评述了当时中国物理学的状况。这个报告在中国广泛流传,而且对改革开放后的中美科技交流、中国的教育与科技
8、体制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1975 年之后,张立纲多次访华,在不同单位做了低维电子系统、量子异质结和分子束外延等前沿领域的报告,促进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进展。与此同时,他还多次接待和安排了中国科学家访问,包括他自己工作多年的 IBM 华生研究中心在内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所,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参观和亲自与同行讨论当前研究热点与发展的机会。 张立纲还参与及协助组织了 1988 年在上海举行的量子阱与超晶格讲习班以及 1991 年在南京举行的凝聚态物理秋季讲习班。特别是他积极支持 21 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在北京召开(1992),并与黄昆教授共同担任了国际程序委员会的主席。他主动承担了组织会议学术报告的繁重工
9、作。 1994 年 6 月 8 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 田长霖 (Chang-Lin Tien) 美国工程热物理学家。1935 年 7 月 24 日生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湖北省黄陂县。1955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 1957 年获美国路易维尔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59 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1960 年后历任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机械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柏克莱加州大学副校长、执行副校长、校长(19901997)。 田长霖博士曾获 30 多项重要奖励,其中有传热界最高荣誉 AIChE-ASME MAX JAKOB 纪念奖(1981), ASME 传
10、热学科学奖(1974), AIAA 热物理奖(1977), 美国国家科学院金质奖(1991), 以及德国、日本有关学会的多项重大奖 。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76),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香港科学家学会授予的最优秀中国学者殊荣(1989)。 田长霖教授是国际传热学界权威学者,长期以来在热辐射、热传导、低温技术、热管理论、两相流及反应堆传热、多孔介质热交换、太阳能利用、航天热控制、光电器传热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许多创新的成就 ,发表了约 300 篇论文著作,培养了 60 多名博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业已成为国际知名学者,例如有两
11、位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座教授。 在热辐射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为气体辐射性质,火焰辐射、固体表面间辐射热交换、流化床热辐射、多孔介质中辐射与对流传热;热传导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低温隔热,特别是多层隔热和微球隔热机理研究,包括层间横向传热,多屏开孔热计算,微球隔热的物理模型以及超低温下的多层传热机理;高温隔热方面,他对美国航天飞机表面隔热层作出了极大贡献,受公开表扬;热管方面,对热管中的流体力学,热管的传热极限进行深入的机理研究,发表了专著。他不仅在热物理基础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解决重大工程复杂的技术问题时,也表现出其高超的才能。如在航天热控制中不仅解决了航天飞机的防热技术,而且在反应堆热
12、工技术方面也属行家。他在两相流及反应堆传热的卓越研究使他成为在美 国三哩岛反应堆事故解决过程中的一名技术顾问。 由于他出色的学术成就和组织才能,1990 年被任命为柏克利加州大学第七任校长,成为担任美国著名大学校长的第一位华裔学者。 田长霖教授热爱祖国,长期以来,经常回国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促进中美、中国与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科技和教育进步作出了贡献。 早在 70 年代初“文革” 动乱时期,他不顾种种困难,多次回国作学术报告和讲座,介绍美国和国际传热传质学最新进展,以及他本人的各项科研成果。除了交流基础科学外,对于国外尖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及关键项目 ,也积极主动向大陆有关专家介绍,其
13、中包括几次与中国航天界的交流和座谈。 他还积极活动使中国专家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包括加入国际学术组织,参加国际会议并争取领导席位等。例如早在 70 年代末,他积极活动使中国航天专家首次在美国第 14 届宇航热物理会议作三篇高水平报告,影响极大,提高了中国航天界的国际地位。类似这样的国际热物理学术活动很多,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地位,而且使中国科学家学习到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活动在美国出版“中国工程热物理”英文刊物,促进中美的学术交流,扩大中国的影响。 在中美科研合作方面,田长霖教授也努力推动。他与吴仲华教授组织了中美双方工程热物理学者在西安和夏威夷的交流活动,还组织了中美合作研究项
14、目,并争取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提供科研活动经费。在美国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培养了多名大陆去的访问学者和研究生。 田长霖教授与国内工程热物理学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有广泛的联系,早在 1981 年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名誉研究教授,之后又成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及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多次受到我国国家领导人接见,并热心地对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宝贵建议,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4 年 6 月 8 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4. 卓以和 (Alfred Y. Cho) 美国电机工程学家。1
15、960 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1961 年、1968 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美国科学院院士(1985)、美国工程院院士(1985)、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989)。现任美国 AT 2.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梅强中的 “水波动力学”; 3.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吴耀祖的 “船波与空泡”; 4.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朱家鲲的“计算流体力学”; 5. 康乃尔大学教授沈申甫的 “有限元方法”。 他们分别于 1982 年、1983 年在北京举办 5 期讲习班,每期学员近 100 人, 为期 1 个月,为我国培养了人材,推动了“水波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研究的进展,这些讲习班的讲义材料, 由科学出版
16、社以丛书形式出版,为我国应用数学与流体力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林教授自 1972 年以来,多次回国作学术访问 ,亲自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作系列学术报告,兼任名誉教授。多年来,他还接受多位访问学者去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进修,为国内培养了一批学术上很有造诣的中年学者。 1994 年 6 月 8 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士。 所有跟贴: 希望有一天俺也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无内容 - 爱中国 6/22/02 (6) o 我的理想:一家三个中国科学院院士!:-) /无内容 - 爱中国 6/22/02 (5) 小学生如果没有理解痴人说梦这个词,可以到这里来 - zqd 6/22/02 (1) 一家三院士有什么难的?自家门前挂个中科院的牌子不就行了。 /无内容 - shuangshi 6/23/02 (0) Then your children need to follow people like - gpgu 6/22/02 (0) Thats possible! - boxer 6/22/02 (0) 在院子里用四条腿疯的那个呢?我家后院就立一牌子,上书 - 骗中国 6/22/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