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学聚会,炫富斗嘴,因抢买单而相互厮打,看当今的教育(胡树凯)近日,在网上看到,辽阳有同学聚会,其中两同学相互炫富,为了面子而争抢买单,发生争吵,导致一同学因小肠系膜破裂入院治疗,另一人被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批捕。原本为了联系感情的同学聚会,变成了割裂同学之间友谊的一把刀。作为教育工作者听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心里总不是滋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什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利心这样强?这让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本身就带有功利性呢?我们暂且把以眼前利益的获取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称为功利主义教育。来看一看我们教育的发展。一、功利主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可以这么说,教育从产生以来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2、,通过受教育来获得生存的利益本来无可厚非,而且是正当的。教育改变命运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信条。然而,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精神信仰,中国儒家教育思想就是特别凸显精神追求,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做学问之前要先做人。同时,儒家思想要求人们淡薄名利,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功利性成为教育的突出的特征是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而得到强化的。虽然科举是以儒家经典文献为科举的主要内容,但科举制带来的利益分配扭曲了儒家思想。张之洞就曾经这样说:“-罢三十年科举 -”。今天的高考制和历史上的科举制有着类似的特点,同样强化了教育的功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陈腐的封建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成为中国发展的巨大
3、阻力,新文化运动猛批封建思想文化,鲁迅更是把封建文化说成是“吃人”的文化。解放后,迎来了新中国,我们用无产阶级文化来重建新中国的精神信仰,又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 ,打倒一切牛鬼蛇神,象泼洗澡水连孩子一切泼出去一样,把传统文化信仰给推翻了,国人的信仰也丢弃了。在这样缺乏信仰的时期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席卷了中华大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贫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标一开始就很物化,追求的是温饱-小康-翻两番-,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要,并且把幸福也寄托在物化的未来身上。“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
4、人的地狱。 ”(白岩松语)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不可避免地被披上功利的外衣。新中国的教育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世界上最少的钱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在一九九三年通过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目标是: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占 GDP的百分比, “本 世 纪 末 达 到 百 分 之 四 , 达 到 发 展 中 国 家 八 十 年 代 的 平 均 水 平 。”这 个 目 标 已 经 是 很 低 的 了 。 时 间 已 经 过 去 了 二 十 年 , 才 得 以 实 现 这 个 百 分之 四 的 目 标 。 中 国 人 口 , 世 界 第 一 。 为 了 完 成 这 么 多 人 的 教 育 , 不得不
5、采取大班额教学,甚至一个班有七八十人;老师们生活在清贫中,也只能把教学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无法当成精神上的职业追求。经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我们在贫困中办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钱少。为了发展教育,八十年代里,所有学校进行勤工俭学;九十年代里,大量出现违规收费,也就是教育乱收费。为了发展经济,创生出高的 GDP,我们很多政策是到位的,也是成功的。然而经济的 GDP,也催生了教育的 GDP,教育的 GDP 主义又催生了教育产业化发展,丢失了教育的公立性。导致教育出现了不平等。2、功利主义教育在当前教育上的表现1.功利主义阻碍了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发挥。教育目的原本是对培养人的规划,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
6、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功利主义使教育目的难以成为真正的评价标准,在学校间成为升学率的评比,在老师间成为量化分数的评比,在学生间成为考试分数的评比。2013 年 1 月 31 日,世奥赛中国代表队 58 人出征第四届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球总决赛;2013 年 2 月 6 日,好消息传来,中国代表队荣获 16 金 25 银 17铜,大胜而归!“这意味着中国代表队 58 名选手全部获奖,完胜全球总决赛!这意味着中国代表队再次傲视群雄,赢得三连冠!这意味着中国是真真正正的数学大国、数学强国!”我们不应该忘记,多年来,我国学生参加各类奥赛,每次都是胜利归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
7、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留下了这样的疑惑,带着遗憾走了!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问题,要想寻找答案,应该看一看这些问题背后的利益趋向。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2.教育理念上把培养人变成培养人才,人才比普通人更优秀,把普通教育改换成了精英教育,在体制上促进了学校的两极分化和学生的两极分化,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使教育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均,成为现今诟病的教育不平等。在教育的评比中,人才是考试的优胜者,成绩优秀的学生便是优秀学生,考试成绩差的就是劣等生,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去越来越远。3.在知识观和教学观上,使学习者认为凡是能够为自己带来眼前功利的知识
8、便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而这种有用有价值的知识说到底也只是暂时的,因为这里的知识仅仅是达到目的、带来功利的手段而已,所以,学生并不关心知识本身的正确与否,只关注哪种知识的学习能够为考试带来好的结果。使学习者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有用的知识,而变成了纸质的文凭和书面的分数,同时极大地催生了考试的作弊行为。4.对教育者来说,使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所教的知识能否在学生考试中派上用场,把培养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变成了对考试题目的研究,知识技能的训练也演变成了大量的考题练习。结果是大量毫无事实根据的题目仍然连年出现在学生的试卷上,深入的考题研究远远超过了课本的要求,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负担。大量的考题批改和老师之
9、间的分数竞争使教师身心疲惫。5.教研活动的开展,由普遍的教育观念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也使教研变成了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和考试方案的研究上,使教研活动本身脱离了教育所要求的育人活动本身。也就是说我们的教研活动不是真正的教研活动,而是对应试教育的强化。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上级分配的研究课题变相地演变成为老师晋级的证书,搞了二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口号上。上级下达素质教育的政策,下面研究应试教育的对策。6.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丧失。如果从长期的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民众劳动的需要和民众对知识的渴求。无论是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还是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都能够证明。学生学
10、习的动力按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分类有三种动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以追求知识本身作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量,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力,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内力在我们的学生中严重不足。自我提高内驱力指的是成就的大小所赢得地位的高低,进而也决定着人们的自尊心的强弱,它不仅指向于学业成就与名望的获得,同时也指向于依赖于这些成就的未来的学术与职业目标。由于它是指向于知识本身以外的,所以,它是外力。这种学习的动力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在高三尤为明显,来自外界欲望的压力越大越强。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保持父母和同伴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学习动力,也属于外力,孩子
11、越小越明显。不难看出,我们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外力而非内力,所以学生厌学是普遍的,很多从小学就已经开始,这是很不正常的。教师教学的动力也可以分为三类: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内力) 、教育成绩评比追求(外力)和附属动力(外力) 。老师的内力差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努力教学和凭兴趣地进行教育研究,现实是很多教师关心的是自己的工资卡上的数额,教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力,是对教学以外的目标追求的体现,所以,会对自己在教学上的付出要求物质上的相应报酬,是要讲条件的;来自外界压力产生的不是真正的敬业,带来的体验是身心的疲惫。我相信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体会。在任何国家,教育部门是最讲求专业精神的。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是
12、我们学习的楷模,在他的碑文上这样刻着:“亨利赫-裴斯泰洛奇, 1746 年 1 月 12 日生于苏黎世,1827 年逝世于布鲁格。涅伊果夫贫民的救济者, 林哈德和葛笃德里的国民导师,斯坦兹的孤儿之父,布格多夫及繆恩欣布赫捷新式学校的创设者,善良的公民,为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切。愿他长眠地下。 ”中央电视台发起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虽然生活贫苦,却坚守教师职业灵魂的感人事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十七大报告中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贯彻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去研究如何把我们的教育从功利主义中解救出来。这是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的体现,现在很多人把挣钱多作为工作好的标准。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自古以来,教育家都把培养高尚的道德作为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我们中国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更是把道德培养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却变成了唯钱是图的人呢?由于“文化大革命”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割裂和批判。甘罗十二岁做宰相,曹植七步能写诗,白居易一岁识字,六岁作诗,十六岁名扬天下,日本的三轮光范,两岁开始写日记,十一岁翻译詹天佑传莫扎特五岁作曲,六岁主演音乐会,德国数学家高斯三岁掌握心算,五岁便能解复杂方程式每一个天才的背后,都有伟大父母的“巅峰家教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