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大学非专业素质教育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例罗建国 1 廖小磊(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223)摘 要: 实施素 质教育是我国迎接 21 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武 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紧密联系本校办学实际,创 造性的提出了“ 成功素质教育” 这一全新的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非专业素质教育” 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赋予了大学素质教育新的内涵。关键词:大学;非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教育中图分类
2、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10-15“实施素质教育”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人大工作报告,素质教育依然是我国高校立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诉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办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党和政府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与独立学院的特点和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重点内容和特点就是强调对学生进行非专业素质教育,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步推进。通过几年的探索,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
3、、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基于把大学生的素质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这样一种新的素质分类基础上而提出的。(一)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什么叫素质?近三十年来,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成功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是以先天遗传为基础,最初以潜质的形式存在,由后天开发内化而形成的,影响或决定人的言行的内在基本品质。人的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为不同角色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素质教育体现在不同的对象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和内容是不一样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其目标和内容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础素质,为学生成人成才打基础。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显然与未成年人
4、的中小学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尽相同,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相对于基础教育必然有所变化和提升。由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具有显著的专业教育特点,因而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相应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性质,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而且直接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也要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 ,以适应社会需要。正是根据高等教育特点和功能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内在要求,成功素质教育把大学生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所谓“专业素质” ,是指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征的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
5、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观念和专业作者简介:罗建国(1956) ,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廖小磊(1981) ,男,湖南邵东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2品格。所谓非专业素质,是指虽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人的成功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素质的综合提法。其内容很多,我们把它分为五大体系:一是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等;二是品格体系,包含人格、道德、诚信、毅力、性格、品质、修养、心态、体能等;三是能力体系,主要是实践能力,包括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
6、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四是知识体系,是指专业知识以外的非专业知识,如社会知识等;五是方法体系,这里指专业方法以外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等。我们认为,非专业素质的五大体系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其中,观念体系是核心,品格体系是关键,知识体系是基础,能力和方法体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我们强调观念体系是核心,这与党中央关于“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提法是一致的。同时,把非专业素质分为五大体系更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素质结构特点。大学生作为成人和社会职业人,担负着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社会对其要求不再只是基础教育时期的“德、智、体、美”几种基础素质,而是
7、要求其在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同时,必须具备观念、品格、能力、知识、方法等方面的非专业素质。(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中,把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二者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促进大学生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协调发展,激发潜能,培养特长,全面塑造大学生成功素质的系统教育理念与模式。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特色就是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共同培育大学生“先进的理念,优秀的品格,卓越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广博的知识” 。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并重是其基本理念。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非专业素质的五大体系,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
8、可靠接班人”所要求的,实现成功所必须的观念体系和品格体系素质为核心,同时培养大学生知识体系中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的非专业知识,能力体系中实现成功所必要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等,方法体系中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创新思维方法等。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实施途径与方法与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体现在环境同化、系统学习内化、系统训练内化、自我修炼内化、实践经验内化等五个方面。二、 非专业素质教育与相关素质教育理念的区别(一)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主要是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对美国的“general education”的汉语称谓,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人们也习惯
9、将其称为通才教育。在我国,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过窄的专业设置,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在文科学生中加强自然科学知识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现途径不同。通识教育基本上只涉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而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涉及素质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教学结构设计不同。通识教育本质上是“文理教育 +专业教育”这一本科教育构架中的组成部分;而非专业素质教育既是本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如开设相关课程,提出相关的学习和实践要求) ,具有很强的结构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更具弥散性,它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
10、的思想;再次,两者产生的教育思想背景和发展的逻辑不同。通识教育的思想源头在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其发展的逻辑是技术教育进入大学后,大学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弱化和知识整体性的分裂。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健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在成功素质教育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全盘考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逻辑是突破大学专业教育的局限性,通过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弥合专业素质教育的不足,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展现并提高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全面提3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成人成才成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二)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同于情商教育情商(EQ)又
11、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情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情商。人们在理解“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时候,往往容易将其与“情商教育”产生混淆。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同于情商教育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情商教育反映的范畴不同。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品质培养,它包括不具有专业特征但对取得成功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非专业素质五大体系的培养。而情商教育反映的只是针对性质不同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12、其次,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情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不同。非专业素质教育在实现途径与教育方法上强调环境同化、系统学习、实训拓展、经验内化以及自我修炼。情商教育主要是基于对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提出的,认为人的情商的形成受制于先天遗传,而情商的发展受到后天教育、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目前为止,情商教育还未形成系统的教育方法,但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亲子互动以及人际互动等教育途径。最后,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情商教育的作用不同。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大学教育中忽视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是对大学生和社会职业人素质结构特点的概括,其立论的基本点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及职业人在追求成功
13、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成功素质。情商教育是培养主体自我情感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其作用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与其自身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相协调。(三)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同于非智力因素教育“非智力因素”引入教学领域主要是指影响和制约智力发展的“意向性”心理因素,我们将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学形式称为非智力因素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区别主要源自于非专业素质与非智力因素的区别:其一,二者反映的对象和作用不同,或者说立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同。 “非专业素质”是研究大学生与社会职业人通过大学教育走向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如何全面培养成功
14、素质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各种因素的作用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问题,这里的“学生”虽然不排斥大学生,但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其二,理论基础不同。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以素质理论、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现代学科群为理论基础;非智力因素则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往往把心理学认为的心理结构中的认识过程因素称为智力因素,把情感、意志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称为非智力因素,因此它属于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其三,内在要素与结构不同。 “非专业素质”的内在要素包括观念体系、品格体系、非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方法体系,并以观念体系为核心,形成一种圈
15、层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既可能包含着非智力因素,如品格体系中的情感、气质、性格、意志等,也可能包含智力因素,如非专业的知识、能力,方法体系中的认识、记忆、想象、思维能力和方法等等,心理素质仅仅只是非专业素质中包含的内容之一。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感情、意志过程因素和个性心理因素,包括情绪、兴趣、动机、意志、需要、个性等,它可能涉及到某些非专业素质内容,但决不是非专业素质的全部,内涵远远不及前者丰富。以上这些区别也就决定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教育具有本质的区别。尽管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情商教育以及非智力因素教育,但教育界却对通识教育、情商教育以及非智力因素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
16、践,其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证明了大学素质教育除以专业课堂教育为载体的实现途径外,还有其他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例如对文科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等等。可以说,通识教育、情商教育以及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非专业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三、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4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对现有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素质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提出、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培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已经越来越为社会
17、各界所重视。(一)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大学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康德曾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实现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就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他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即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是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统一体,这是我们的一个形象的解释。专业素质对于人的发展与成功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人类的进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与成功仅仅依靠专业素质是不够的。一方面,非专业素质在人们追求成
18、功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推孟曾对天才人物中的 150名最成功者和 150名最不成功者作了分析,发现两者的主要差别在四个方面:一是取得成功后的坚持力;二是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实践成果的能力;三是自信心和克服失败因素的能力;四是适应能力和实现目标的内在驱动力。实质上,这四个方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非专业素质上。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成绩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最终或许不会成为最有成就的人;在公司里工作最出色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智商最高的人,而那些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和谐的人,远比那些不善交际,孤家寡人的天才,更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由专业
19、素质竞争转化为包括非专业素质的综合素质竞争,非专业素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在某些特定情形下,非专业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事实证明,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过程是一个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言行受着素质的多维控制,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二)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流动性增大,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所学专业未必就是个人日后从事的工作。据 东方时空-时空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系列调查报告显示,24的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
20、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 ;只有 17所学与工作“完全对口” ,多数人是“相关性较大”和“擦点边” 。由于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环境问题越来越尖锐,高技术化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际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紧张,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有资料表明,英国 32家企业认定大学生必须具备承诺、胜任能力、信心、创造力、奉献、热情等 15种素质。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 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 56.8%,自我表达能力占 54.5%,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均占 47.7%。显
21、而易见,现代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大学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而且还要努力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改造和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托夫勒指出:“这种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职业或从一职业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这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塑造,同时也必须注重大学生适应社会、发掘自身潜能、谋求个人发展与成功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大学教育只有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
22、需要。(三)加强非专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总的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的系统要求。根植于工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大学专业教育是着眼于个人终身从事一种固定职业的就业准备。专业化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化教育体系的一些严重弊端日益突出:第一,从教育理念看,专5业教育带有严重的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只将人看作是工具的人,而不是看作作为人的人。它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到解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克服工业化带来的人性的片面性,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最终促使人走向成功,从而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第二,从培养目标看,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面狭窄。专
23、业教育往往设置口径狭窄的专业,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也越分越细。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对其它领域未能足够重视。第三,从培养模式看,专业教育表现为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养成的单一模式。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也不能跨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化迈进,每年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专家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归纳为“有业不就、有业难就、无业可就”三种情形。其中,“有业难就”现象,就直接反映出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素质
24、本身的问题,包括敬业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等在内的很多“专业以外”的基本素质状况尤其令人忧虑。所以,只重视专业教育,无异于农耕时代的“工匠式” 、 “学徒制”教育。美国也有学者曾预测,20 世纪 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要转换 5次职业。这些都表明,大学所学的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不可能“一辈子管用” 。 “专业以外”的非专业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四、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加强对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健全保障机制,实现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非专业素质教
25、育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转变教育观念: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有机结合1.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吸取传统专业设计“三层楼”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成熟经验,按照“两条线” (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主线)的要求,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进方案,还要进课表、进课堂、进学分,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学分达到 6 比 4,这样赋予了非专业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法定地位” ,有效避免当下大学素质教育普遍存在的空泛化、课外化或仅仅
26、只是人文知识讲座等弊端。2. 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各环节。非专业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片面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非专业素质教育,甚至搞“一刀切” 。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不能消弱和放松专业素质教育,避免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学校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生的特点,把非专业素质教育贯彻到备、教、复、改、考、研等各个教学环节,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3. 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大学课堂变成有机结合的载体。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深度开发学生的潜质,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力创新与改革教育教学方
27、法的目标指向。学校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践式学习。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去引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把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实现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同步提升。4. 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教学是有机结合的主渠道。实践课程是实现专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实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大力推行因材施教,坚持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逐步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各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达到 1:1,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强化
28、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二)创新教育模式: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6一是通过加强环境同化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于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的环境中既存在有“芝兰之室” ,也存在有“鲍鱼之肆” ,环境同化既有积极的同化,也有消极的同化,受不同环境同化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炯异的发展方向。学校在加大投入、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学生文化活动场馆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以凸显“成功素质教育”特色的大学文化软环境建设。如“笃成功之志,铸成功之魂,塑成功素质”的精神教育;以“寝室文明、教师文明、校园行为文明”
29、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教育;以“乐学、会学”为特征的学风教育;以“八荣八耻”为导向,追求成功为目标地成功观教育等等,营造“芝兰之室” ,让校园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此“染缸”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非专业素质。二是通过系统学习内化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系统学习是指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一系列旨在提高自身成功素质的学习活动,其中尤以接受制度化的课堂、基地教育为主要形式。系统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品德、塑造人性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它是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炼形成教材,象专业素质教育一样进行课堂教育,安排课时,进学分,体现两者
30、“同等重要” ,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提升理性认识。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课堂教育主要由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学基础理论课、文化基础课、身心健康基础课等,是全校各专业全体学生必修并获得相应学分的非专业素质基础课;选修课程主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广泛兴趣、爱好和需求大量开设,以保证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三是通过系统训练内化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系统训练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训以及基地户外拓展。非专业素质教育实训与拓展环节与专业素质教育中的实习、实验、实践具有同等意义。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训课是课堂教学之余,由学校统一规划,依
31、托班级、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科技文化等平台,在素质导师和素质拓展师指导下,有组织地或学生自行开展的训练与练习活动。实训的基本内容,按照成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两项基本技能” (外语和计算机技能) 、 “三项基本功” (一口话、一笔字、一手文章) 、 “读百本书” 、创业与创新训练等为重点,夯实学生的基本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拓展课是建立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认识和素质基础之上,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由学生广泛参与的一种体验式教育活动,即创设一个平等、开放、活跃、互动的环境,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展开野外生存训练等实训活动,使学生在素质拓展中形成的“感性基础”和“理性提升” 。四是通
32、过自我修炼内化提高学生非专业素质。自我修炼是指引导学生自觉有意识开展的一切旨在增进自身成功素质,克服失败因子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学校在学生中开展“四自” (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警示、自我批判)活动,通过素质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合理制定和不断完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计划,定期不断自我反思,克服自身失败因子,明确和强化每一阶段的前进目标,使自身素质在自我修炼中升华;同时,构建以素质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会与团委为依托,积极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与氛围。以此以此引导学生自觉提高非专业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五是通过实践经验内化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这是最重要的方面,指通过加强对学生试
33、验、实训、实习以及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指导,严格要求,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素质。学校一是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大学期间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每年均要开展,形成一项常规性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活动;二是积极推动各种学生社团发展,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一个社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参加相应的社团,通过开展学术类、文娱类、体育类、服务类、实践类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自觉的开发潜质和发展个性;三是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到集团公司和社会上挂职训练,以积累实践经验。7(三)创建教育机制: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保障体
34、系第一,健全非专业素质教育专门机构,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机制保障。学校创建了全国高校中首个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作为实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专门教育教学机构。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下设理论教学部、素质拓展部、实训测评部、职资培训部等机构。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全校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总体设计、宏观指导;对全校学生实施非专业素质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与教学;制定全校性的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案、基础项目实训方案;组织开展全校性成功素质拓展;构建非专业素质学分体系和测评方案,对学生部分非专业素质实施有重点地测评与认定;为全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试提供服务。同时,全面协调与教务处、学工处、党团组织、素质导师、学生会等社团组
35、织关系,形成“六位一体”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组织网络体系。第二,建设专职的非专业素质教育队伍,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学校组建的专职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力量,概括的讲就是“四师”队伍:一是非专业素质教育理论课教师;二是素质拓展培训师队伍,负责基地素质拓展的实施;三是素质导师队伍,素质导师除履行辅导员职责外,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非专业基础项目的实训和对学生生涯设计及自我修炼的引导;四是素质测评师队伍,负责素质测评方案的研发、对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非专业素质测评等。同时,倡导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内容,实现教书育人;强调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做学生的表率,实现管理育
36、人、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第三,建设实训设施与拓展基地,完善非专业素质教育教育专用设施。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了以大学生活动中心为核心的校内“训练性”素质拓展设施与基地建设;完善了民俗村为基地的学校“体验性”素质拓展设施与基地的建设;完善了以大洪山为基地的校外“检验性”与“提升性”素质拓展设施与基地建设。并筹建非专业素质教育大楼,以此形成了系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拓展基地与训练专业设施。确保了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物质条件。第四,完善测评体系,将非专素质纳入素质学分制。成功素质教育首创素质学分制,这种学分制既不同于以分数为主体构成的“课业学分制” ,也不同于国外的“完全
37、学分制” 。它是一套以培养成功素质为目标,对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状况及其效果,用学分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成功素质状况的教育测评体系。素质学分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素质指数,由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两部分构成。在培养方案中,专业素质教育的学时与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时与学分比大致为6:4。其中非专业素质学分由课程学分、实训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和素质表现学分四部分组成。所有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科目均可量化为相应的素质学分,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积累才能认可完成学业。从根本上确保非专业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 赵作斌. 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2 陶武成. 成功素质教育一场高等教育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C. 光明日报, 2008.03.18.3 赵作斌.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践行J. 咨询与决策, 200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