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5747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14 大小:3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3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241二外法语二外法语是为招收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定应试者对二外法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其评价标准是高等院校非法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法语课程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确保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法语能力,以利于择优选拔。二外法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非法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特作如下规定:一、考试目标本考试旨在制定统一的二外法语试卷,规范考试的各项指标,以科学地检验考生对二外法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本考试是为考查考生的相关语

2、言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而设立的,考试的结果为外语系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要求考生掌握法语基本词汇与语法,能够运用法语进行阅读和短文写作,并且具有一定的法汉互译能力。二、考试形式为了全面、有效地考核应试者二外法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确保考试的科学性,本考试采取采用笔试、闭卷形式,其中 40%采用四择一的客观性命题,剩下的 60%为填空、翻译题和作文题。三、考查内容本考试由法语语法单项选择、动词变位、阅读理解、法译汉、汉译法和命题作文这几大部分组成。(一)法语语法单项选择本部分不仅测量考生对用于法语语境中的语言要素的掌握程度,也考查考生对法语基本语法的掌握能力等。本部分

3、提出 20 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每题的 4 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题 1 分,共 20 分。(二)法语动词填空本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用于法语语境中的动词时态的掌握程度,也考查考生对法语变位的掌握能力等。本部分有 15 个空,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对动词进行时态变位填空,每空 1 分,共 15 分。(三)阅读理解本部分用三篇文章来测试考生的法语阅读能力。问题分为单项选择及填空形式,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选择或填空。本部份占 20 分。(四)法译汉本部分用一篇法文文章来测试考生的法语阅读理解及翻译成中文的能力。本部份占 15 分。(五)汉译法本部分主要测试考生的单词、句型及中文翻译成法文

4、的能力。本部份有 5 个句子,共 15 分。(六)作文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法语撰写出 1 篇 200 字左右的文章,满分为 15 分。本部份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法语写作的能力。242 二外日语二外日语是为招收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定应试者对二外日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其评价标准是高等院校非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日语课程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确保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日语能力,以利于择优选拔。二外日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非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特作如下规定:一、 考试目标本考试旨在制定统一的

5、二外日语试卷,规范考试的各项指标,以便科学地检验考生对二外日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本考试是为考查考生的相关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而设立的,考试的结果为外语系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应考学生应达到国际日语水平测试三级及以上水平,掌握日语基本词汇与语法,能够运用日语进行阅读和短文写作,并且具有一定的日汉互译能力。二、 考试形式为了全面、有效地考核应试者二外日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确保考试的科学性,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为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试卷以主观题为主要考试方式,约占60%,另外 40%为四选一的的客观命题。三、 考查内容本考试由日语基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

6、日汉互译和命题作文几大部分组成。(一) 日语基础知识运用本部分包括日语词汇和日语语法运用两大内容。词汇考查形式为给日语汉字注读音假名、给假名注上相应汉字,各 20 个单词,每个单词 0.5 分共 20 分;语法运用部分为四选一的选择题 25 题,每题一分共 25 分。(二) 阅读理解本部分用两篇文章来测试学生的日语阅读理解能力,后面针对文章理解设有 10 道四选一的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15 分。(三) 日汉互译。本部分用两篇日语文章考查学生对日语的理解能力和翻译成汉语的能力,占 15 分。汉译日部分共 5 个句子翻译,主要测试考生的单词、句型及中文翻译成日语的能力,要求单词书写规范、语

7、法运用准确。共 15 分。(四)作文 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日语撰写出 1 篇 300 字符左右的文章,满分为 10 分。本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日语写作的能力。243 二外德语二外德语是大学生常选的第二外语,随着中德关系不断地改善与发展,德语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但是,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德语这一“二外”的教学质量、改善课堂学习效果,也成为我们德语教师关注的热点。它是为招收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体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定应试者对二外德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其评价的标准时高等学校非德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德

8、育课程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确保被录取者具体有一定的的与能力以利于择优选拔。二外德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非德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特作如下规定:一、考试目标本考试旨在制定统一的德语二外试卷,规范考试的各项指标,以科学地检验考生对二外德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本考试是为考查考生的相关语言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而设立的,考试的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主要用来测试应试者对二外德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二、考试形式为了全面、有效地考核应试者二外德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确保考试的科学性,本考试的 35%采用四择一的客观性命

9、题,40%为关于语法的各类型题目,剩下的 25%为翻译和写作题。本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对应试者进行二外德语水平考试。三、考查范围本考试由德语基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中译德(或者德译中)和命题(非命题)作文这几个大部分组成,其中完形填空是作为阅读理解的一个部分而出题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德语语句和含义,并以汉语(或德语)予以正确表达的能力。(一) 德语基础知识运用本部分不仅测量考生对于德语语境中的语言要素的掌握程度, 也考查考生对德语语段特征的辨识能力等。而且还要求考生掌握语法基本词汇与语法。本部分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要求考生根据平时对德语的综合学习和知识的积累

10、中从 4 个选择中选出正确答案。每题 1 分,共20 题。第二部分还是要训练考生在对德语语法知识的掌握能力等。该部分是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5 题。(二) 阅读理解本部分针对一篇约 1000 字左右的德语文章提出 20 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从而答出考生自己认为最佳选项,因为涉及到大量的语言、从句的组织和书写,因此本部分是针对考生对德语语法知识的掌握有一个更加深的层次。每题 2 分,共 20 题。(三) 翻译文段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德语的基本词汇与语法,能够运用语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德译中或者是中译德的能力。本部分每题 3 分,共 5 题。(四) 作文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用德语写出一篇

11、 450-500 字符的文章,满分为 10 分。244 二外英语二外英语是为招收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考科 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量日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在二外英语词汇、语法结构、 阅读能力、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写作和翻译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外英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四级)特作如下规定: 一、考查目标本测试旨在制定统一的二外英语试卷,规范测试的各项指标,以科学地检验考生的英语水平。本测试是为考查日语专业考生的二外英语能力而设立的,测试的结果为外语系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本测试属于选拔性考试。考试范围包括阅读、词汇、语法知识、

12、翻译和写作等多方面的 知识和技能,主要用来测试应试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测试内容是英语语言水平测试。重点测试考生英语的读、写、译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获取并表达信息的综合能力。 二、考试形式为了有效地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既兼顾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又 考虑到考试的可行性,本考试采用多种试题形式,以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本测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对应试者进行英语水平测试。 三、考查范围 (一)阅读理解 1、测试要求: 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体裁和一般话题的文字材料(生词总量不超过 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 3%) 。对所读材料,考生应能: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

13、和大意; (2)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3)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 (4)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测试形式: 采用多项选择题,由数篇阅读材料组成。每篇材料后有选择题。学生应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3、测试目的: 阅读理解部分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考核学生掌握相关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程度。 4、选材原则: 体裁多样,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 (二)完形填空 1、测试要求: 此部分试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要素

14、(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握程度,也考查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的辨识能力。考生应能根据所选文章的上下文和所具备的词汇、语法及篇章知识补全文章中的空缺。 2、测试形式: 在一篇题材熟悉、难度适中的短文中留有空白,每个空白为一题,每题有四个选择项,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 最佳答案,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填空的词项包括结构词和实义词。 (三)词汇与结构 1、测试要求: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的词汇,短语和语法结构知识。考生应能够识别符合句子上下文的词汇,短语及正确的语法结构。 2、测试形式: 题目考查词和短语的用法或特定语法结构。要求考生从每题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

15、最佳答案。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运用词汇、 短语及语法结构的能力。考试范围包括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词汇表及语法结构表一级至四级的全部内容。 (四)翻译 1、测试要求: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英汉互译的能力。考生应能对给定英文或中文单句进行翻译,译文要 涵盖源文的全部信息,使用正确的词汇、短语及句子结构,并通顺流畅。 2、测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分为英译汉考生需要将所给英文单句翻译成汉语译文应准确,通顺。 (五)写作 1、测试要求: 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一定时间内写出约 100 个词的短文,内容基

16、本完整,用词恰当,语义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2、测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共一个作文题目。611 政治学原理一、考试目标通过考试使学生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框架和逻辑结构,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和初步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政治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三、考试范围1.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政治的含义,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政治学(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政治学的研究方法)2.政治关系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含义,利益关系,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含义,政

17、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力的作用) ;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含义,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3.政治行为政治统治(政治统治的含义,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政治管理(政治管理的含义,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4.政治体系国家(国家的含义,国家的形式,国家机构) ;政党(政党的含义,政党制度) ;政治社团(政治社团的含义,政治社团的类型,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5.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心理的含义,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的

18、含义,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6.政治发展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含义,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 ;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含义,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政治民主(政治民主的含义,政治民主的类型,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6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考查目标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二、考试形式和试题结构(一)试卷总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总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9、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题型1基本概念:共 5 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2简答题 :共 3 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3论述题:共 3 题,选答 2 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三、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哲学:70 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50 分;科学社会主义:30 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功能;(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物质观;(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五)社会基本结构物、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观、价值观;(七)劳动价值论;(八)剩余价值理论;(九)经济

20、危机理论;(十)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十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十二)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613 中国近现代史一、考试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是为招收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攻读此一学位所应具备的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素质,是否具有通过相关学习后能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和理论科学地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潜质。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总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总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三)题型结构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21、、论述题等。具体要求与分值如下:1.名词解释(1)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对所列名词题目进行具体解答。(2)共 4 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2.简答题(1)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所列题目进行一定理论解答。(2)共 2 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3.材料分析(1)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对所列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解读与分析,根据材料后的具体要求作出相应的回答。(2)共 2 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4.论述题(1)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所列题目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论阐述。(2)共

22、2 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三、考试内容 本课程考试范围主要覆盖了 18401949 年历史时期内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理论、线索、事件和人物。1.从历史演化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近代中国社会的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2)新社会结构的发生(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洋务运动的展开、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城乡社会的变化)(3)民族危机的加深(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4)民族运动的递进(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爱国运动的高涨、共和革命的兴起)(5)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清政府谋求政治改革、

23、民主革命运动与立宪运动、清政府的覆亡与中华民国建立)(6)社会与文化的新变化(社会阶层的新变动、城市化和社会风俗的变化、文化变革)(7)民初的政治与社会(袁世凯柄政下的民初政局、军阀派系政争与护法运动、社会动荡中的经济与教育发展)(8)社会转折的新取向(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文化运动)(9)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重建中外关系、教育、科研与文化的发展)(10)苏维埃革命的兴起与受挫(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苏维埃革命的严重受挫与红军长征、左翼文化运动)(11)抗日战争(日本入侵抗日战争的准备、全国抗战的实现

24、、抗战相持阶段的战局和政局、抗日战争的胜利)(12)历史的新转折(战后的政治局势、全面内战的演进、南京政府的败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从专题而论,主要包括下述诸方面内容:(1)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过程、结果、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4)中国反动统治阶级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阻止中国社会进步。(5)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6)资产阶级革命

25、派振兴中华的伟大斗争。(7)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及成果。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提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如全面抗战路线、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三三制政权建设、减租减息、新民主主义理论、整风运动等。(10)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11)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各革命阶级及

26、其代表人物、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其活动。(12)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政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经验。(13)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成就。6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考试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哲学各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其考试目的在于:第一,考察考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知识状况;第二,考察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专业素质和培养潜力。二、考试形式

27、闭卷、笔试三、考试范围(一)哲学的对象、特点、性质和功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三)实践的本质与特点;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实践的形式、结构和过程;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及其克服途径(四)物质概念;物质的存在方式;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五)辩证法的演变及其变革;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基础与批判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六)实践与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社会有

28、机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七)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文化的分类和一般结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八)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当代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九)认识的本质、结构和基础;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十)价值的本质、基本特性和形态;价值评价的实质、结构和标准;价值评价的合理性;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十一)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发展615 社会学原理一、考试目标1.考察学生对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思想

29、、主要范畴的了解程度。2.考察学生运用社会学理论把握和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能力。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三、考试范围(一)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视角(包括与其它学科视角的区别)2.社会学学科的基本问题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要求:(1)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对象、研究视角有正确认识;(2)能精准把握基本概念。(二)社会学的主要理论4.功能理论、结构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相关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5.互动理论、交换理论(相关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求:能够围绕“秩序”/“行动-结构”的关系这条主线,理解和掌握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并做到:(1)了解各个理论的发展脉络;(2

30、)了解各个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同一理论内部主要阵营的异同;(3)了解各个理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迪尔凯姆、韦伯、齐美尔、帕森斯、达伦多夫、科塞、米尔斯、米德、霍曼斯、布劳等)(三)社会学的主要范畴6.社会化、群体、组织、社区、阶层、制度、文化、社会控制7.社会行为、互动、地位与角色、集体行为社会流动、社会变迁、失范与越轨、社会问题、社会发展要求:(1)能精准把握概念;(2)了解与范畴相关的中层理论; (四)社会学知识应用8.社会、城市、乡村、单位制、城乡二元结构9.社会关系、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要求:能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6

31、16 法学基础(法理学部分)一、考试要求法学综合课是法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接受法学基础测试的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所有的考生对法理学、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考试内容(一)法理学部分1、法学的性质、体系与历史法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法学体系的概念和构成、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法学的基本范畴、法学的研究方法、法学流派。2、法的概念与体系法的定义、法的基本特征、法的现象与本质、法的渊源和分类、法的要素、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概念、法的效力、法律体系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3、法的起源与发展法的起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法的历

32、史类型、当代世界的主要法系、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法律全球化的基本理论。4、法的作用、法治与法治理念法的作用与局限性、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和实践。5、法的制定与实施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立法原则、立法程序、司法原则、当代中国法的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状况、法律责任的归结原则、法律职业的资格和伦理。6、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和权力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法律关系的构成、法律关系的变化、权利的涵义、权利的分类、权利行使的原则、权力的涵义、权力制约的理论、义务的涵义、义务的分类和设定。7、法与民主、人权、和谐社会民主的涵义、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的实现方式、人权的涵义、自

33、然权利与天赋人权、中西方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和实践、和谐社会的法律特征和保障。(宪法学部分)一、考试要求法学基础课是对法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法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测试的入学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法理学、宪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运用于相关问题的分析理解,增强对法学学科相关知识与理论的综合性把握与运用。二、考试内容(二)宪法学1、宪法的基本理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宪法的概念、本质、结构、基本原则、监督保障以及宪法的产生等内容;能够分析宪法的基本作用;了解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其内容所具有的特殊性;理解宪法与民主、宪法与法治、宪法与人权的关系;对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宪法

34、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能结合我国实际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思考我国宪法解释制度与监督制度的完善措施。2、国家的基本制度掌握我国宪法确立的的基本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国家权力分配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的内容;熟悉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与分类,认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成及运行状况;理解我国选举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基本内容。3、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理论与内容,包括公民的内涵,公民与人民、国民、国籍的联系与区别,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一般原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利、基

35、本权利与人权的关系,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知晓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演进过程,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与保障制度,公民宪法权利受到侵害时的宪法救济制度。4、国家机构掌握国家机构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包括国家机构的内涵、特征;我国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的性质、组成、任期、职权、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理解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特别是理解我国的国家权力制约与西方国家权力制约的不同之处,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关系,以及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等问

36、题。617 基础英语基础英语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初试科目,旨在科学、公平、有效地评价考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础英语考试大纲依据高校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特作如下规定:一、考试目标本测试旨在制定统一英语试卷,规范测试的各项指标,以科学地评价考生的英语水平。本科目属于选拔性质的水平测试,主要考查应试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其结果将作为外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二、考试形式为了有效地评价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既兼顾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又考虑到考试的可行性。本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形式对应试者进行多种试题型的英语

37、水平测试。三、考查范围本考试内容是英语语言水平测试。重点测试考生英语的阅读理解、词汇与结构和修辞运用能力,用英语获取并表达信息的综合能力。(一)阅读理解1、考试要求:该考项要求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体裁和一般话题的文字材料(生词总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 3%) 。阅读速度不低于 320 词/分钟。对所读材料,考生应能:(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2)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3)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4)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2、考试形式:采用多项选择题,由数篇阅读材料组成。阅读材料约含 2500 个单

38、词。每篇材料后有若干道多项选择题。学生应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二)完形填空1、考试要求:该考项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握程度,也考查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的辨识能力。考生应能根据所选文章的上下文和所具备的词汇、语法及篇章知识补全文章中的空缺。2、考试形式:在难度适中的短文(约 250 词)中留有 15 或 30 个空白,每个空白为一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填空的词项包括结构词和实义词。(三)词汇与结构1、考试要求:该考项重点考查考生的词汇,短语和语法结

39、构知识。考生应能够识别符合句子上下文的词汇,短语及正确的语法结构。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 10,00012,000 个认知词汇及5,0006,000 个最常用搭配。2、考试形式:题目考查词和短语的用法或特定语法结构。要求考生从每题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运用词汇、短语及语法结构的能力。(四)修辞1、考试要求:该考项重点考查考生熟练英语修辞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手段,常见辞格的概念和用法。2、考试形式:简答题要求对常见辞格的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回答应不少于 30 个英文词。分析题要求考生对所给段落进行修辞技巧或手段的分析评论,回答应不少于 5

40、0 个英文词。(五) 、考试题型构成分布表:考项 时间(分)题 型 题数 计分阅读 60 选择题(客观题) 30 60完形填空 15 选择题(客观题) 15-30 15词汇与结构 50 选择题(客观题) 70 35简答 (主观题) 2-5 20修辞 55分析 (主观题) 2-5 20180 119-140 150618 基础日语基础日语是为招收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合理并有效地考察应试者的日语综合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优秀毕业生应该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基础日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八级要求,具

41、体内容如下:一、考试目标本大纲旨在制定统一的基础日语试卷,规范该该考试的各项指标。本考试是为科学、合理地测试应试者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而设立,其考试结果为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本考试属于常规模式参照性选拔考试。主要检验考生文字、词汇、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等方面的日语基础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二、考试形式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命题方式,同时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测试。三、考查范围 1. 文字词汇(包括日文汉字的读法、写法、词汇解释、填空)20%:要求能熟练掌握日语专业水平考试八级所要求的词汇并加以灵活运用。2.日语语法 26%:要求具有扎实的日语语法基础,能辨别

42、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点,对日语语法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3阅读理解 27%:要求能阅读日语书刊报纸上的日语文章以及日本小说、随笔等文学作品。既能辨别出文中的事实与细节,又能概括出全文主旨。4. 文章分析 27%:要求能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技巧及写作目的,并就此写出自己的评价。5.题型构成本试卷命题由日语文字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文章分析四大部分构成,文字词汇、语法、阅读理解部分考题形式为多项选择题,文章分析部分为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测试时间为 180 分钟。题型参照下表:基础日语测试题型构成说明分 类 题 型 题数 计分文字、词汇 选择题 30

43、30语 法 选择题 40 40阅读理解 选择题 20 40文章分析 选择题和简答题 20 40合 计 110 150619 新闻传播学基础一、考试目标 新闻传播学基础考试是为招收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新闻学、传播学硕士学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考试目标要求考生: 1、全面掌握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以及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2、具有一定的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分析评判当前新闻传播现状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及考试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44、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10 题,每小题 5 分,共计 50 分 简答题 4 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40 分 论述题 2 题,每小题 30 分,共计 60 分 三、考试内容 (一)新闻学基础1、新闻学及新闻理论的意义 2、新闻活动的历史与新闻活动的渠道3、新闻的基本特点、新闻定义、新闻本源、新闻要素、新闻类别4、新闻与信息5、新闻与宣传6、新闻与舆论7、新闻媒体的产生8、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9、新闻媒体的性质10、新闻媒体的功能与效果11、新闻媒体的受众12、新闻学的主导性理论13、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14、中国新闻媒体的

45、工作原则15、新闻选择16、传媒业的管理和经营17、新技术与新媒体(二)传播学基础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2、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3、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4、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5、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过程和特点6、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的过程及传播机制7、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与社会功能、产生与发展过程、社会影响8、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9、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10、大众传播的受众11、传播效果的研究领域、历史发展与制约因素12、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1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4、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15、传播学研究方法(抽样

46、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与控制实验法)620 人口统计学第一部分 考试目标人口统计学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人口调查、人口指标统计、人口统计规律,人口预测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准确地理解人口统计的原因和发展历史。 (2)正确理解和掌握人口统计的静态和动态指标 。(3)正确理解和掌握人口生育统计的指标和方法。 (4)掌握人口再生产的原理和模型方法。 (5)正确理解和掌握人口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6)能综合运用人口统计学来解决实际中人口调查和统计中实际问题。第二部分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47、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第三部分 考查的知识范围一、人口统计学的形成发展 (一)人口统计学的主要流派 (二)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二、人口调查概论 (一)人口调查概念与分类 (二)人口普查 (三)人口抽样调查(四)人口统计资料的整理 三、人口静态统计 (一)人口规模统计 (二)人口性别统计(三)人口年龄统计 (四)人口社会统计 (五)人口经济社会统计 (六)人口空间分布统计 四、人口动态统计 (一)出生统计 (二)死亡统计 (三)人口迁移和流动统计 (四)人口增长统计五、人口生育统计(一)一般生育率统计(二)总和生育率统计(三)标准化生育率统计六、人口再生产(一) 队列

48、分析(二)生命表函数(三)生命表编制及其应用七、人口预测(一)人口预测基本原理 (二)人口预测基本模型(三)分年龄人口数移算 (四)出生人口预测八、综合运用人口统计学来解决实际人口统计中出现的问题621 公共管理基础综合一、考试目的公共管理基础综合考试时为招收学术型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考试的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学术型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沿革;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考试形式试卷满分 150 分,其

49、中管理学 、 公共管理学各占 50%。考试时间 180 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三、考试内容(一) 公共管理学1.公共管理的内涵,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区别联系,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创新;2.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行政学理论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3.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公共物品的供给及供给方式; 4.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职能方式,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职能的多种实现形式,公共管理职能市场化与社会化;5.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的类型与作用,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中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政府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6.公共组织的类型与结构,公共组织的管理体制。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及其地位和作用;7.公共组织的领导和领导者,公共组织的领导方式;公共人力资源的分类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行政管理的区别;8.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分类,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公共政策的监控。9.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涵义,政府绩效评估。10.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及其分类,应急管理的机构与运行。(二) 管理学总论:1.管理活动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