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散数学及算法(曹晓东,原旭版)课后作业题答案第一章 命题逻辑1第 7 页第 3 题(1)解:逆命题:如果我去公园,则天不下雨;反命题:如果天下雨,则我不去公园;逆反命题:如果我不去公园,则天下雨了。(2)解:(此题注意:P 仅当 Q 翻译成 )P逆命题:如果你去,那么我逗留。反命题:如果我不逗留,那么你没去。逆反命题:如果你没去,那么我不逗留。(3)解:逆命题:如果方程 无整数解,那么 n 是大于 2 的正整数。nnxyz反命题:如果 n 不是大于 2 的正整数,那么方程 有整数解。nxyz逆反命题:如果方程 有整数解,那么 n 不是大于 2 的正整数。nz(4)解:逆命题:如果我不完成任务
2、,那么我不获得更多的帮助。反命题:如果我获得了更多的帮助,那么我能完成任务。逆反命题:如果我能完成任务,那么我获得了更多的帮助。2第 15 页第 1 题(4)解: ()PQT()()PQ(重言式)((9)解: (重言式)F(10)解: (可满足式)PQTQ3第 16 页第 5 题(2)证明: ()P()PQF因此, ,得证。()PQF(4)证明: ()P()PF因此, ,得证。()()F4第 16 页第 6 题(1) PQ证明:设 为真,那么 P 为真,并且 Q 为真,因此 为真。所以P。(2) ()()()PQRR证明:设 为假,于是 为真, 为假。得 P 为真,Q 为PPQR真,R 为假。
3、于是得 为假,由 P 为真可得, 为假。因此,()。得证。()()()PQR(5) Q证明: ()()PTRQ因此, ,得证。()()PQR5补充:试证明()()()ACPCAPC证明: ()()QACP()()C()(PAQC因此, ,得证。()()()APAPQC6第 21 页第 1 题(2)解: ()()()PQQ()()0PP7第 21 页第 2 题(只求主析取范式)(4)解: ()()QSR()()(5,710)PRPPQSRPQSR8第 25 页第 3 题证明:(1) P 规则B(2) P 规则()AC(3) T 规则,(1)(2)(4) P 规则()(5) T 规则,(1)(4)
4、(6) T 规则(5)A(7) T 规则(3)()C(8) T 规则(6)(7)(9) T 规则(8)()AC因此, 是题目的有效结论, 不是。A9第 26 页第 7 题(a) (),PQRP证明:(1) P 规则(2) P 规则(3) T 规则(1) (2)(4) P 规则()PQ(5) T 规则(4)(6) T 规则(3) (5)(b) (),RS证明:(1) P 规则(2) P 规则(3) T 规则(1) (2)(4) P 规则()PQ(5) T 规则(3) (4)(6) T 规则(5)(c) (),PQRSP证明:(题目有问题)10第 26 页第 8 题(a) ,S证明: (1) P
5、P 规则(假设前提)(2) P 规则Q(3) Q T 规则(1) (2)(4) P 规则R(5) R T 规则(3) (4)(6) P 规则S(7) S T 规则(5) (6)(8) CP 规则(1) (7)P(b) ()PQP证明: (1) P P 规则(假设前提)(2) P 规则(3) Q T 规则(1) (2)(4) T 规则(1) (3)(5) CP 规则(1) (4)()P(c) ()R证明: (1) P 规则(假设前提)Q(2) P T 规则(1)(3) Q T 规则(1)(4) T 规则(2) (3)(5) P 规则()R(6) R T 规则(4) (5)(7) CP 规则(1)
6、 (6 )()PQ11第 26 页第 9 题(a) (),SP证明: (1) P 规则(假设前提)(2) P T 规则(1)(3) P 规则Q(4) Q T 规则(2) (3)(5) P 规则S(6) T 规则(4) (5)(7) P 规则R(8) R T 规则(6) (7)(9) P 规则Q(10) T 规则(8) (9)(11) T 规则(4) (10)(12) F 规则(1) (11)P(b) ,SQRSP证明: (1) P 规则(假设前提)P(2) P T 规则(1)(3) P 规则Q(4) Q T 规则(2) (3)(5) P 规则S(6) T 规则(4) (5)(7) P 规则R(
7、8) R T 规则(6) (7)(9) P 规则(10) T 规则(8) (9)(11) F 规则(1) (10)P(c) ()(),(),QSRQ证明: (1) R P 规则(2) P 规则()(3) T 规则(1) (2)P(4) T 规则(1)RS(5) P 规则()()QRS(6) T 规则(4) (5)(7) T 规则(6)P(8) T 规则(3) (7)()()QP(9) T 规则(8)第二章 谓词逻辑1第 39 页第 1 题(b) ()()()()xAxBxABx证明: ()()()()xxAB(还可以用推理的方法证明)证明: (1) P(假设前提)()()xABx(2) T(3
8、) T()()xx(4) TAB(5) T()x(6) T(7) P()()xAxB(8) T(5) (7)(9) ES(6)()a(10) US(8)B(11) T(9) (10)()(12) F(1) (11)()xAx(d) ()(),(),()() BCxxA证明: (1) PxC(2) US(1)()(3) P()xBx(4) US(3)()C(5) T(2) (4)x(6) P()()AB(7) US(6)x(8) T(5) (7)()(9) UG(8)xA2第 39 页 2(a) ()()()(xPQxPxQx证明: (1) P(假设前提)(2) US(1)()x(3) P()P
9、Qx(4) US(3)()x(5) T(2) (4)(6) UG(5)()xQ(7) CP(1) ( 6)()Px(b) ()()xQx证明:由于 ()()(xPx因此,原题等价于证明 () ()(Px(1) P(假设前提)xQ(2) US(1)()(3) P()xPx(4) US(3)()Q(5) T(2) (4)x(6) UG(5 )()P(7) CP(1) (6)()(xQxP3第 39 页第 3 题(a)所有的有理数是实数,某些有理数是整数,因此某些实数是整数。解:首先定义如下谓词:是有理数():Px是实数R是整数():Ix于是问题符号化为: (),()()()PRxPIxRxI推理如
10、下:(1) P(2) ES(1)()aI(3) P()xPRx(4) US(3)()(5) T(2)a(6) T(2)()I(7) T(4) (5)R(8) T(6) (7)()aI(9) EG(8)()xx(b)任何人如果他喜欢步行,他就不喜欢乘汽车,每一个人或者喜欢乘汽车或者喜欢骑自行车,有的人不爱骑自行车,因而有的人不爱步行。解:首先定义如下谓词:是人():Px喜欢步行F喜欢乘汽车():Cx 喜欢骑自行车B于是问题符号化为:()()(),()(),PFCxPCxBBF推理如下:(1) P()()x(2) ES(1)Pa(3) T(2)()Pa(4) T(2)B(5) P()()xCxB(
11、6) US(5)Paa(7) T(3) (6)()(8) T(4) (7)(9) P()()()xPFxC(10) US(9)aa(11) T(8) (10)()((12) T(11)PF(13) T(3) (12)()a(14) T(3) (13)(15) EG(14)()()xPFx(c)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是刻苦钻研的,每个刻苦钻研而且聪明的科学工作者在他的事业中都将获得成功。华为是科学工作者并且他是聪明的,所以,华为在他的事业中将获得成功。解:首先定义如下谓词:是科学工作者():Px是刻苦钻研的Q是聪明的():R在他的事业中将获得成功Sx定义个体 a:华为于是命题符号化为:()(),()(
12、)(,PQxPxRSxRS推理如下:(1) P()()xPQx(2) US(1)a(3) P()R(4) T(3)P(5) T(3)()a(6) T(2) (4)Q(7) P()()()xPxRSx(8) US(7)aa(9) T(3) (6)()()(10) T(8) (9)S(d)每位资深名士或是中科院院士或是国务院参事,所有的资深名士都是政协委员。张伟是资深名士,但他不是中科院院士。因此,有的政协委员是国务院参事。解:首先定义如下谓词:是资深名士():Px是中科院院士Q是国务院参事():R是政协委员Sx定义个体 a:张伟于是命题符号化为:()(),()(),PQxRxPSxS推理如下:(
13、1) P()()a(2) T(1)P(3) T(1)()Q(4) P()xSx(5) US(4)()PaS(6) T(2) (5)(7) P()()xQxR(8) US(7)Paa(9) T(2) (8)()(10) T(3) (9)R(11) T(6) (10)()Sa(12) EG(11)()xx(e)每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自然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 2 整除。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数都能被 2 所整除。因此,有的自然数是奇数。解:首先定义如下谓词:是自然数():Nx是奇数Q是偶数():O能被 2 整除Px于是命题符号化为:()()(,)()(),NxOxNOxPPQ推理如下:(1) P
14、()()(2) T(1)xx(3) ES(2)()()NaP(4) T(3)(5) T(3)()(6) P()()xOx(7) US(6)()()NaOPa(8) T(4) (7)(9) T(5) (8)()(10) P()(xQx(11) US(10)()NaOa(12) T(4) (11)(13) T(9) (12)()(14) T(4) (13)aQ(15) EG(14)()()xNx(f)如果一个人怕困难,那麽他就不会获得成功。每个人或者获得成功或者失败过。有些人未曾失败过,所以,有些人不怕困难。解:首先定义如下谓词:是人():Px怕困难Q曾获得成功():R曾获得失败Sx于是命题符号化
15、为:()()(),()()(,PxRxPRxSSQ推理如下:(1) P()()(2) ES(1)PaS(3) T(2)()(4) T(2)(5) P()()(xPRxS(6) US(5)()()PaRSa(7) T(3) (6)(8) T(4) (7)()(9) P()()xPQxR(10) US(9)()aa(11) T(8) (10)()(12) T(11)P(13) T(3) (12)()Qa(14) T(3) (13)(15) EG(14)()()xPx4第 40 页第 5 题解:错误,第 2 行的 y 是泛指,第 4 行的 y 是特制更改如下:(1) P()xP(2) ES(1)y(
16、3) P()()xQx(4) US(3)Py(5) T(2) (4)()(6) EG(5)xQ5第 40 页第 6 题(a) ()()()(),PxR,xyy证明:(1)()2 ,(1)3(4) ,35()()()6 ,15(7) 68() ,(2)9 78(10)(),xPPaESQbxxQxRPTaRaUSRbb() (4)2 ,10(3) 9214()(,(3)5)4PQTayRyEGx(b) ()()()xPQxPQx证明: (1) P)(2) T(1)()(xx(3) T(2))PQ(4) T(3)()(xx(5) T(4))6第 42 页第 1 题(a) ()()xPyQ解: ()
17、()xyy(b) ()(),(,)(,)zPxzuQxy解:()(),(,)(,),(,()()()()xyzPxyzuQxyzuPz(c) ,(,(,)xyAxyByAxBy解: ()(,)(),),(),()()()xyxyyxyAuvBzAu),(,(,(,)Bzzv7第 42 页第 2 题(b) ()(),),xPyQxzRxy解:前束析取范式 ,(,()()(),)()()(,)xyzxyxPQuRz,),(,xyzuxzx由于 是基本和,因此前束合取范式与前束析取范式一样:()(,)()PR,(),()()(xyzQxzRxyuPu(d) ,)()(,yQz解:前束析取范式: ()
18、(,)(,)(), ,()()(,)(,xxyyPQPzyQxxuzu),yz前束合取范式:()(,)()(),()(,)()()(),xPQxyPyzQzuuxPyuzzQx(,)uz第三章 集合论1第 46 页第 3 题给出集合 、 和 的例子,使得 , 而 。ABCABCA解: ,abc2第 46 页第 6 题(2) 1,3解:设 2,A则 (),(5)解:(),3第 46 页第 9 题(1)解:子集个数 102(2)解:元素的奇数的子集个数为102(3)解:不会有 102 个元素的子集。4第 46 页第 10 题解:把 17 化为二进制,是 00010001, ;1748,Ba把 31
19、 化为二进制,是 00011111, 35678,,编码为 01000110,为267,a70,编码为 10000001,为18,a129B5第 53 页第 5 题(1) ()()ABC证明:()()ABC上面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还可以利用文字叙述,任取 x 属于 ,。证明。()ABC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第五章的特征函数证明,下面给出过程 ()()*)*(1)(ABCCABCABC(*)(1)CABCBAB所以, ()CAB从而可得, 。)C(2) (证明:()()ABCACB(3) ()()()C证明: ()()()()()ACBACABC因此, ()()()ABC6第 53 页第 9 题(
20、1) ()()AB解:由于 ,因此必有 且 。也就是ACA并且 。C(2) ()()AB解:由于 ,因此必有 且 。也就是 并ABCAB且 。(3) ()()ABC解:()()()ABC因此, 意味着()ABC(4) ()()ABC解:()()()()()ACBABC两种可能,第一种 ,即 B=C;第二种, 或者()B因此,此题答案为 。()ACB或 者 或 者7第 53 页第 11 题(1) ()()()ABC证明:()()()()(ACBABACBC因此, 。()()()ABAC(2) 注意:这个题目本身不正确,举例如下:全集为1,2,3,A=1,B=2,C=3则 , ,不相等。()1,2
21、3C()()2,3B8第 57 页第 3 题解:设 A,B,C 分别表示骑木马、坐滑行轨道和乘宇宙飞船的儿童集合。由公园的总收入知, |70/.514|20|5BCABC因此,|3|52|409ABCABBCA没有坐过任何一种的儿童总数为 |75(|)14092)ABCABCABC答:一共 10 个儿童没有坐过其中任何一种游乐设备。9第 57 页第 5 题解:设 A,B,C 分别是学习数学、物理、生物的大一学生集合。由题意可知,|67,|4,|9,286|27,|50BC0|2(|)674952678+)5AABCA解方程,得|=ABC因此,一共有 22 人三门功课都学。数学物理生物E2 24
22、653 51 46 45 010第 59 页第 1 题(1) AB解: =,121,2(2)解 ,0,0,12,01,2AB(3) 2()解: 1,0,2,12() 0,0,2,10,2,1,2,1BA111第 60 页第 2 题解: 表示在在笛卡尔坐标系中, 且 的矩形区域内的点集。XY32x0y12第 60 页第 3 题(1) ()()()()ABCDABD证明:任取 ,有,xy()()()(),xAByCxDy由 取值的任意性知, 。,x()()()()ABACB(2)当且仅当才,才有 C证明: 当 时, ,于是 。C()()()()ABC当 时,()()AB任取 ,可知 ,由 知 ,x
23、xABC()()ABC()x于是得到 。所以, 。xAC13第 60 页第 5 题(这种题目也可以不推理,只要举出反例即可)(1) ()()()()BDBD解:任取 ,有,xy()()()()( (), )(ACxByDxByCDxByyAC选择 A=1,B=2,C=a,D=b则 ()()1,2,BababD因此该等式不成立。(2) ()()()()ACABD解:任取 ,有,xy()(),()()()()xAByCDxxyy选择 A=1,2,B=1,C=a,b,D=a()()2,ABCDb1,2,ab因此,该等式不成立。(3) ()()()()ABACBD解:设 A=1,2,B=2,C=3,4
24、,D=4则 ()()1,3ABCD4,2因此,该等式不成立。(4) ()()()ABC解:取 ,有,xy(),)(),),(xAByCxyxyBAC因此,该等式成立。(5) ()()()B解:任取取 ,有,xyB,()()()()()()(,ACxyCxByCxAyCxyBAAyxyC因此,该等式成立。第四章 二元关系1第 63 页第 2 题解: 1,4,31,42R12(),D24R1(),321(),4DR22第 63 页第 3 题解: 1,1,62,32,66L,2,3,3,6,D116263第 63 页第 4 题证明:设 D(R)=A, D(S)=B。(1)任取 ,则分为两种情况, 或
25、 。当 时,由 R 是自反的,xABxABxA知 ,于是 ;当 时,由 S 是自反的,知,R,xRS,于是 。因此不管任何情况, ,S ()B, 是自反的。,x(2)任取 ,则 且 。由 R 和 S 都是自反的,知 并ABxB,xR且 ,于是 。因此 是自反的。,S,4第 63 页第 5 题证明:设 D(R)=A, D(S)=B。(1)任取 ,则 且 。由 R 和 S 都是自反的,知 并xABxB,xR且 ,于是 。因此 是自反的。,S,(2)任取 ,则 并且 。由 R 和 S 是对称的,yR,y,xy知 并且 ,于是 。因此, 是对称的。,x,xS,S(3)任取 , ,可得 ,,zR,并且
26、, 。由 R 是可传递的,知 ;,yzR,y ,xzR由 S 是可传递的,知 。于是 。因此, 是可传递的。xzS,xzSS5第 63 页第 7 题解:任取 ,除 5 外, ,但 ,因此 R 是不自反的;若,R5,,即 ,可得 ,知 R 是对称的;,xyR10xy10yxy, ,但 ,可得 R 是不可传递的。37,3,3综上,R 是不自反的、对称的、不可传递的。6第 63 页第 8 题解:(1)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A 为空集。(2)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 , 。1,2,1(3)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A 为空集。(4)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 , , ,3,2,1
27、R,17第 69 页第 1 题解:0321123031RM 8第 69 页第 2 题解:设 ,X 中的二元关系有 个。,23519第 69 页第 3 题证明:集合 X 中的每个二元关系都是 的子集, 有 个元素, 有 个元素,XnX2n有 个元素,每一个元素都是 的一个子集,也是一种二元关系,因而,()2n在 中有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210第 69 页第 4 题(仅说明关系的性质)(a)自反的、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b)不自反的、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c)自反的、对称的、可传递的;(d)自反的、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e)不自反的、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f)不自反的、对称的、不可传递的;
28、(g)自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h)自反的、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i)不自反的、对称的、可传递的;(j)自反的、反对称的、不可传递的;(k)自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l)不自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11第 70 页第 5 题解: ,10,2,30,2,1R21(1) ,(2) 1023,R(3) 2,1(4) 1,0,1,2,2,3(5) 32R12第 70 页第 6 题(1)证明:任取 ,由于 和 是自反的,因此 , ,xX1R2 1,xR2,x可得 ,由 x 取值的任意性可知, 是自反的。12,12(2)设 ,则 ,不是反2,3,3,12,自反的。(3)设 ,则12,1,3XR
29、R,不是对称的。123R(4)设 ,则12,23,1,,不是反对称的。12(5)设 1 2,345,35,4,3XRR,则 ,不可传递。3,2113第 70 页第 7 题证明:(1)任取 ,则一定存在某一个 ,使得 ,13,xzRyX1,xyR,由 知,3,y21323(),),yzxzR根据 取值的任意性,问题得证, 。,1323R(2)任取 ,则一定存在某一个 ,使得 ,31xzyX3,xyR,由 知,1,yR23122(),),yzRxz根据 取值的任意性,问题得证, 。, 3132R14第 75 页第 4 题证明:设 R 是 A 上的二元关系,(1)若 R 是自反的,则 ,由于 的转置
30、仍是 ,因此, ,故 是自反AIRAIAIAIR的;(2)若 R 是反自反的,则 。把 和 R 都取转置,由于 的转置仍是 ,AAI因此, ,故 是反自反的;AIA(3)若 R 是对称的,任取 ,则 ,由 R 的对称性可知,,yx,xy,于是 。由 x,y 取值的任意性知, 是对称的;,yxRA(4)若 R 是反对称的,任取 ,则 ,由 R 的反对称性可知,A,,于是 。由 x,y 取值的任意性知, 是反对称的;,xy(5)若 R 是可传递得,任取 ,则 ,,Rz,yx,由 R 的可传递性,可知 ,于是 。故 是可传递,zyAzR的。15第 75 页第 5 题解:R 的关系矩阵上,主对角线有多
31、少个非零值, 的关系矩阵中就有多少非零记入AR值。16第 79 页第 2 题(画图略去)解:(a) (),rabsR()t(b) ,raba()sR,t(c)(图中假设 b 与 c 的连线箭头方向指向 c)(),raabcasR(),tRabcacbac17第 85 页第 2 题解:1112nnnC18第 85 页第 5 题(改为判断这两个关系是否是等价关系)解:左侧的关系不是等价关系,因为不满足可传递性;右侧的关系是等价关系。19第 85 页第 7 题证明:(1)当 R 是个等价关系时,由等价关系的定义知,等价关系满足自反性,即 R 是自反的。任取 , ,由 R 的可传递性,知 ,再,xyz
32、X,xyRz,xz由 R 的对称性,知 。根据 x,y,z 取值的任意性,知 R 是循环的。(2)当 R 是自反的,可知对任意 , 。任取 ,使得X,yX,因为 R 是循环的,故当 , 时,,xy,x。由 x,y 取值的任意性知,R 是对称的;任取 ,z,由 R 的循环性知, ,因为 R 是对称的,因此,z,z,由 x,y,z 取值的任意性,知 R 是可传递的。因为 R 是自反的、对称的和xz可传递的,因此 R 是一个等价关系。20第 86 页第 8 题证明:设等价关系 造成的集合 X 的划分为 ,等价关系 造成1112,mC 2的集合 X 的划分为 22,nC(1) 当 中的每一个等价类都包含于 的某一个等价类之中时,任取 中的一个等价1 2 1C类 ,则必包含在 的一个等价类里,设包含在 中, 。任取 中i 2 2j2ij1i两元素 x,y,由等价类的性质知, 。由 ,可知若 ,1xRy1ijC,xyR则 ,即 。由 i,j,x,y 取值的任意性知, 。2,R2 12(2) 如果 ,那么对任意的 永真,11,等价于 x,y 落入 的某个等价类 中, 等价于 x,y,xy1Ci 2xyR落入 的某个等价类 中,即若 ,则 ,由 x,y 的任意性2C2j 1,ixy,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