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感知与欣赏学习美术是件很愉快的事,在我任职这几年深有体会。要想学好美术,必须要学会欣赏作品,感悟其内涵。而且,良好的美术感知和欣赏,可以使学生向往美,对美有强烈的追求,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使他们热爱美术学科,这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以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普及艺术修养的要求。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把美术感知和欣赏渗透进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更新观念,正确看待感知与欣赏在美术学科领域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不单单是要拿笔去画,还要会感知和欣赏。只有懂得欣赏美术作品,能够领略其中的趣味,才能逐步使学习者对美术产生兴趣,增进了解后激
2、发学习动机并付诸行动,认真努力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样的道理,在我们所教授的每一堂美术课中,对美术感知与欣赏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因为它首先涉及学生能否对本堂课目内容产生求知欲,其次在教学的很多环节中,感知与欣赏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七年级美术第十三课设计吉祥物 ,面对这一设计类课题时首先觉得难点颇多,尤其是怎样理解吉祥物这一概念。如果只是提出“吉祥物是人们为组织主题活动而设计的标志性的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内涵期盼成功的愿望”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就不能感知吉祥物的形象和所扮演的作用,学生头脑中也不可能对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如果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符合审美要求的吉祥物作品,就必须让学生看懂吉祥
3、物的造型和色彩特点,并了解其功能与设计要求。为此,对于本课教案我是如此设计的:课题导入:通过 2008 年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动画短片播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首先,吉祥物的概念,通过学生感知和欣赏的引导来完成。1.设问:看到“福娃”大家心情怎么样?谈谈感受(很欢乐,很喜庆) 。2.你认为福娃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想法?(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期盼奥运会圆满成功地举办,是宣传奥运会。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得出 2008 年奥运吉祥物的概念:是为了组织 2008 年奥运会而设计的标志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内涵期盼奥运成功的愿望。4.学生在理解奥运吉祥物后再感知其他有代表性的活动吉祥物,进一步理解
4、吉祥物的概念。其次,向学生展示不同形式的吉祥物作品,让学生了解吉祥物的表现类型。学生再展示自己收集的吉祥物,增进知识的生活化;初步认识吉祥物的造型特点、色彩要求等。在学生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归纳出吉祥物造型的可爱之处(夸张、活泼、幽默、憨厚) 、色彩特点(对比鲜明,色彩亮丽) ,符合该活动的主题思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感知、欣赏及认识了吉祥物造型的可爱、色彩的要求,还理解了吉祥物的概念,可谓事半功倍。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欣赏,研讨吉祥物的构思方法。1.展示不同国家举办的奥运会吉祥物,让学生明白吉祥物的设计往往代表该国(该地区)人民的喜好和形象。2.给出不同主题、不同类型
5、的活动名称及其吉祥物图片,让学生把名称和吉祥物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吉祥物的形象代表活动的主题,设计吉祥物必须与主题相关联。3.通过动画,让学生感知奥运吉祥物原型,理解吉祥物都源于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型,并在其基础上做适当的改变。学生理解后拟定一个主题活动,让他们练习原型选择。4.学生充分理解原型设计后,教师在黑板上为某一活动确定一个原型,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夸张变形练习(主要是拟人化的改变),说明设计吉祥物的第三个步骤是对原型进行拟人化、卡通化夸张变形。5.结合有突出色彩特点的吉祥物进行展示,复习吉祥物的色彩要求(鲜亮、明快、有各自特点) 。最后,提出作业要求以后在屏幕中滚动播放一些优秀作品,
6、让学生寻找灵感。本堂课经过如上所述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明白了吉祥物概念、意义,设计方法,色彩要求,知道要紧扣活动的主题,很多同学设计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中感知与欣赏的作用功不可没。另外,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美术时感知和欣赏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可以从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所提到的要求来进行理解。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纬度来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家都知道,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所以这成为我国近年来课程改革着力改进的问题,即便在总目标上知识仍是一个重要的纬度,但我们要适当地降低其难度和要求,反倒是以往我们忽视的过程与方法在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中有所强调。
7、因为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是每个人终身的事。在学习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学习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而这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这样的: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学习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一版,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试问,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过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学生却不懂得欣赏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事物的美,结果肯定事与愿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到美术学科内容有其独特性,我们对这种独特性理解为很难被具体量化。尽管美
8、术的内容也有程度上的递进关系而各阶段也与感知欣赏有密切联系。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一版,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综上所述,美术课程总目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感知与欣赏贯穿于整个美术学习,其作用毋庸置疑。二、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感知欣赏美术作品美术这一学科博大精深,古今中外的美术种类繁多。要使学生学会感知和欣赏,首先必须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这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鉴赏。第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美术,在学生头脑认知结构中明确美术的范围、种类和各自的特征。因为只有了解了美术的大致种类后才能使学生不会
9、总是以一种固定模式去欣赏美术作品。例如,西方绘画通常以客观真实再现物象的形貌、空间位置、光影为特点。而中国画则追求“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浪漫主义,在造型上要求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如果只以西方绘画的审美要求来评价中国画,或以中国画的审美要求辨别西方绘画的好坏都是片面而不正确的。那么,造成两种不同类型艺术追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源于两种不同类型艺术的人类文明背景。因此,除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种类及特殊要求,也需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例如:我国北宋时期山水画的特点是气势恢宏的高山流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代表作。而南宋失去了北方大片国土,就连艺术家都耿耿于怀,绘画时只作山水一边半角,
10、马远的踏歌图可以做证。其次,艺术作为人类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要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宣泄作者的情绪,这是美术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在鉴赏作品时必须对作者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当然,如何把以上几个方面要求融入每节感知欣赏作品的教学当中是学生学会感知欣赏的关键。例如七年级美术上册的格尔尼卡 ,按照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三、努力使感知与欣赏融入学生生活与学习中,让学生养成热爱美、追求美的习惯纵观人类的所有活动,可以说美术是最富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感性。一旦处理不恰当就可能对人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
11、就连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晚年也曾说自己过于沉迷于科学的抽象符号和法则体系中所造成的感觉迟钝和情趣麻木而由衷地忏悔。在整个美术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类 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既给我们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又是人类乐趣与幸福的源泉,如果我们不懂得很好地运用它,会使我们信息量减少,同时也大大降低生活情趣。美术欣赏和感知正是承载着这样一个使命,使学生学会不只用眼,还要使视觉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既要有事物的外表又要有事物的本质。要养成这样的习惯,除了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欣赏方法,更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运用“艺术要求”的方式去感知欣赏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提高人们生活情趣,达到义务教育普及艺术修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