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泥搅拌桩在某水闸软土地基工程中的应用【摘 要】水泥搅拌桩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对软弱基础的加固可以取得很好的加固效果,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广泛。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利用水泥搅拌桩加固水闸软土地基工程。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水闸;软土地基;防渗;沉降 引言 水泥土搅拌桩是用于加固饱和软黏土地基的一种方法,它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由于其具有工程运用范围广,施工工期短且成本低,施工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故在水利工程中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1 工
2、程概况 本水闸主要功能是防洪、挡潮、排涝,解决本地区威胁最大的洪、潮和内涝等灾害,并担负灌溉及连接两岸交通等作用。该水闸为等工程,闸室和外江翼墙等建筑物级别为 1 级,内河翼墙建筑物级别按 3 级考虑。设计排涝标准采用 20 年一遇 24 小时暴雨,1 天排干不成灾。闸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0 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度,需要进行抗震计算。 本水闸为原地拆除旧闸重建,新闸轴线距外江约 40m。闸室为 3 孔,净孔总宽度为 16m,中孔宽度 8m,两边孔宽度各为 4m。闸室总宽度为 20.0m,闸长为 16.5m。水闸底板高程-2.50 m。工作门选用直升平面钢闸门门型。交通桥宽为 8m,
3、桥面高程为 4.90m。闸外江侧消力池长为 8.0m,池深 0.5m;内、外侧海漫段长度分别为 10.0 m、18.0m ;内、外侧防冲槽宽均为 6.0m。闸址基岩埋深在 35m 左右,基岩为白垩系(K)砂砾岩。基岩上第四系属海相冲积成因,为淤泥、淤泥质黏土、黏土、粉质黏土、粉细砂、中砂等。 闸址场 地表层软弱淤泥层很厚,力学性质差,易产生触变现象,抗滑、抗冲、抗震稳定性差,地基承载力差,作为本工程堤岸的持力层需先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2 闸室结构设计 2.1 结构布置 闸室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坞型结构,长 16.5m,宽 20.0m,中墩、边墩厚均 1.0m。底板高程-2.50m,底板厚 1.0
4、m,闸墩顶高程 4.90m。两边孔设置胸墙以降低闸门的高度,胸墙底高程 1.5m。闸顶交通桥布置在闸室的内河侧,桥面宽 8.0m。 2.2 相关计算 2.2.1 稳定计算 闸室基础底面高程为-3.50m,根据地质勘察,闸底板座落于淤泥层上,层厚 8.2013.25 m,承载力建议值仅为 40kPa。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的摩擦系数取 0.1。闸室的稳定分析按根据SL 256-2001水闸设计规范 进行。 2.2.2 沉降计算 闸室沉降只验算闸室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按 SL 256-2001水闸设计规范进行,地基沉降量修正系数,可采用 1.6。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按计算层面处土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
5、为 0.1控制。经计算,加固前闸室地基最终沉降量为 67.9 cm,超过规范要求的 15cm,需进行地基处理。 2.2.3 防渗计算 闸底板座落于淤泥层上,该土层含较多粉砂薄层,渗透系数为 4.9910-6cm/s。 根据水闸设计规范,需计算最大水头差下的水平段和出口段的渗流坡降。 最大水头差为 3.08 m,闸室长 16.5m,底板厚 1.0m,下设 1.2m 深、1.0m 厚齿坎。采用改进阻力系数法进行抗渗稳定性验算,经计算,闸基水平段渗流坡降为 0.11,出口段渗流坡降为 0.33。地基为淤泥按软黏土考虑,水平段、出口段规范允许值分别为 0.35 和 0.65,故防渗设计满足要求。 3
6、地基处理方案 3.1 处理方案比选 根据闸室相关设计计算,闸室基底基础下的淤泥土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必须对其地基进行基础处理。基础处理方案有: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水泥搅拌桩方案(方案一)、全套管灌注桩(方案二)及水泥搅拌桩方案(方案三)。经比较,水泥搅拌桩施工过程比较简单,施工质量易于控制,因此,推荐水泥搅拌桩方案为本工程选定方案。 3.2 搅拌桩布置 根据地质条件和当地已经实施的同类工程经验,初步选用等级为 42.5 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固化剂,水泥掺量暂定为 15%20%。初定与搅拌桩桩身水泥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土试块,在标准养护条件下 90d 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为
7、1.2MPa。搅拌桩在施工前应进行水泥土试验,以确定合适的相关参数。 水泥搅拌桩采用 600 mm1200 mm1000mm,面积置换率为 23.6%,长 12m,桩尖高程-15.80m,位于淤泥质黏土中。为增强闸基的抗渗稳定,闸室底板四周布置了 600 mm、长 12m 的密排水泥搅拌桩,形成防渗围封体系。经计算,水泥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138.3kPa,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27.5kPa,复合地基沉降值为 13.2 cm。 根据工程经验,处理后的闸室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的摩擦系数可达 0.30 以上,取 0.30,则基础处理后闸室稳定分析成果见表 1。 根据计算成果,经过水泥搅
8、拌桩处理,闸室相关计算结果能满足规范要求。 4 观测成果及分析 4.1 测点布置 闸室底板上四角各布置沉降测点一只,编号为 LD7、LD8、LD21、 LD22,待闸室边墩浇筑到顶部后将底板各沉降测点引测至对应的边墩顶部, 对应编号分别为 LD7、LD8 、LD21、LD22。 闸室底板上的沉降测点自底板浇筑完成后开始施测,待上部结构施工完毕后引测至对应闸墩顶部。监测工作持续时间约为 1 年。 4.2 不同阶段测点发生的累计沉降量见表 2。 4.3 分析 (1)总体来说,水闸实现通水前后,闸底板各沉降测点沉降较为均匀,不均匀沉降量较小,通水前底板最大不均匀沉降量约23mm,通水后最大不均匀沉降
9、量约 25mm;通水后至监测末期,闸底板各测点均有下沉,最大沉降量约 30mm;监测末期,闸底板各沉降测点的最大不均匀沉降量约 27mm,底板累计最大沉降量约 111mm,发生在 LD21。闸室底板累计沉降量及不均匀沉降量满足要求。 (2)监测末期,闸室底板(闸墩)各测点的沉降测值趋于稳定,过程线趋于收敛。 (3)从 2012-04-272012-05-13 之间的监测成果来看,闸室底板(闸墩)的差异沉降主要由施工顺序造成,南侧闸室边墩(对应测点 LD21、LD22)较北侧闸室边墩(对应测点 LD7、LD8)先行浇筑完成,在此期间底板发生的最大差异沉降约 28 mm, 底板测点发生的差异沉降主要由此产生。 (4)闸室底板(闸墩)在施工期间的沉降主要由水闸上部结构荷载的施加及墙后填土所致, 在整个水闸施工期间,水闸底板(闸墩)一直因为这些因素在缓慢下沉直至监测末期趋于稳定。 5 结束语 经实践证明,该工程运用水泥土搅拌桩法在水闸基础处理中安全、可靠、经济,施工进度得到了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经过分析观测成果,建议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闸墩混凝土对称浇筑、填土对称填筑、降低填土速率等,对减少沉降差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供类似水利工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