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复习热点阅读资料 记住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成功归位 宁夏作协主席 郭文斌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近日播放完毕,该片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拍摄意义深远。记住乡愁的拍摄是一次文化归位行动,实现了维护文化本体的价值。 历史一再证明,要想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必须让真正的文化归位。归于顶层设计,归于政府行为,归于百姓生活,成为人们心灵不可或缺的大米、阳光和空气。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现在不少地方把娱乐当文化,把文化产业当文化,让文化严重狭隘化、低俗化、低能化。这样的认识,让本该用于支持真正文化建设的预算资金大多投向娱乐和产
2、业,造成大量场馆闲置,节目浪费。而真正的文化是核心价值系统,它是一种改造力、引导力、建设力、和谐力:让不孝敬的人变得孝敬,不尊师的人变得尊师,不爱惜资源的人变得爱惜,等等,记住乡愁正具有这样的作用。 记住乡愁是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当代化工程,是对文化的正名。乐记有言,“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只有正念才能生正气,只有正念才能产生正能量。没有中华民族整体能量的提高,复兴中华民族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能量,首先要扶正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而要实现这一整体性的扶正工程,需要国家强有力地倡导和推动,让基因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决策、进教材、进学校、进企业
3、、进机关、进媒体。一如礼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内外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关键是要“同听之”,同生团结,团结聚焦能量。记住乡愁无疑是治世之音,是“中国符号”,应该在国家和地方频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播放。 文化最终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上,一定意义上,它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只有如此,文化才能成为永恒生命力。要让文化归位,就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度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这种与天地之“同感”,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正是
4、这种“同感性”,让“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场、原则和方法。记住乡愁反映的正是这些中国人经过千余年岁月检验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记住乡愁拍摄,更让担当精神归位,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典型引路。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断代一百年,要想系统恢复,需要一两代人的周期,可是,时代急需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落地急需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急需优秀传统文化。怎么办?近年来,一些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光盘、动漫,一些媒体开辟的栏目,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目,一些地方开办的书院、讲堂,特别是开设大型公民道德公益论坛,已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普及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
5、欢迎。但这一切毕竟不能大面积推进,形成大气候,要想形成大气候,就需要央视这样的大传媒平台进行担当式推动。记住乡愁的拍摄,无疑是一个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成功典型。 记住乡愁主题曲 n 作词:黄石 作曲:孟庆云 演唱者:雷佳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n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n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n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n 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n 妈妈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n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淡淡远山 淡淡水,幽幽洞箫 幽幽地吹。 半壶浊酒 半壶愁,一行归雁 一行泪。 静静山村 静静美,袅袅炊烟 袅袅地飞。 万里乡关 万里远,梦里相思 梦里回。央视播出大型纪录片记住乡
6、愁 解读“天道酬勤”记住乡愁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选取全国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第4集天道酬勤中记录的是湖南省张家界的石堰坪村。在石堰坪村,无论是85岁高龄的老人,还是正值壮年的年轻人,劳动是他们每天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勤耕,在全氏族谱中,专门在家规列出“勉勤读”,很多的优秀学子从石堰坪走出。尊崇着祖先的遗训,石堰坪的村民“勤耕”“勤读”,将耕读文化在这里世代相传。 在这期节目中,“勤”是对中国村落影响最深的传统文化
7、之一。他引述诗经伐檀说,“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劳动,就不能收获粮食。“勤”是人类从渔猎文化走向农耕文明,然后聚族而居的重要精神指引。因为要生存就必须劳作,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勤一直是作为第一要义的。很多汉语词汇都与“勤”有关,比如说某某人不好就说“四体不勤”,说某某人持家有方就是“勤俭持家”。在现代的村落中,仍然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胡彬彬认为,除了耕作与“勤”密不可分之外,读书也要“勤”。通过勤读书,才会对国家、对祖先充满尊敬。在中华大地的所有家族里,都把勤读书当成获取知识获取智慧的手段。“勤”,不仅对于家庭、家族是有贡献的,更能够达到生活的终极目标,即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8、勤”的对立面是“懒”。胡彬彬根据石堰坪村的族谱记载说,游手好闲、群饮聚赌都是懒的表现,不重视农业生产,就如同土匪一样不务正业,族长会对其进行惩戒。纪录片记住乡愁讲和修睦剧照。明月湾村讲和修睦是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第三集,围绕明月湾古村村民千百年来对“和睦”文化的信奉践行,表达了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建立和谐关系的思考,也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深处的西山岛上,湖山阻隔,远离陆地,是南宋时躲避战乱的人们所建。面对太湖碧波,背倚蓊郁青山,古村仿佛喧嚣人世间的一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村民们过着悠然怡然的生活,与世无争,平和宁静。这种生活,来自大自然的赐予和
9、庇护,更来自村民们的信念秉持。“人和”,是村民们所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也是他们安宁悠然的生活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祠堂匾额上镌刻的“心气平和,事理通达”“敬宗睦族”的对联横批,族谱中“让则无争,无争则俗厚”的教诲,所标举的都是“和为贵”的理念。类似的意思也都写进了家训,并得到了切实的实施。但再好的邻居,也难免会有磕碰龃龉的时候。过去数百年间,通常是通过“喝讲茶”的古老习俗,来化解矛盾纠纷。争执的相关方坐在一个茶馆里,各说各理,再由长辈公议,裁定是非曲直。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做法又被一种更为亲切的方式替代,那就是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作居间调和。被族人称呼为“老娘舅”的吴剑明,就成功
10、地调解了两兄弟因旧宅维修产生的纠纷。尽管与“喝讲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两者所凭借的都是为国人所看重的血缘和亲情关系。这些看似普通的做法,却颇为有效地遏制了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息事宁人的效果,维持了古村的秩序。千百年来明月湾从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一代代朴素的村民们,对“万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格言谚语都牢记在心,而且真心信奉。这些理念的根源,正是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它们代代相传,已经内化为人们心中的伦理认知,并进而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不但同族人内部如此,村子里由四个姓氏组成的“四大家族”之间,千百年来也都是以这样的姿态相处,互相礼让,彼此帮衬,同舟共济。村里的石板路,连接外面世界
11、的古码头,这些公共设施也都是由四个家族共同出资修建的。明月湾人重视邻里之间的和睦,同样看重天人之间的合一。“和”的观念,也投射在他们和大自然的关系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明月湾村受到大自然的格外眷顾,峰峦叠翠,林木葱茏,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称道此处乃“人烟鸡犬在花林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地调节了古村的气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极少发生。自然环境的美同时给村民们带来了心灵的惬意安宁。他们真切地体验到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自幼就懂得如何善待带给他们幸福感的大自然。立于乾隆年间的“永禁采石”碑,写入了乡约的“凡有树之地,不得稍为砍除”等,都彰显了村民们敬畏和关爱大自然的决心
12、。为了保护村头一棵树龄一千二百多年的古香樟树,全体村民团结起来,数次阻止了土匪和侵华日军的砍伐,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为了保护面前太湖的万顷碧波,专门集资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对一个只有百来户人家的村子而言,堪称是大手笔。经济社会的发展仿佛大潮涌动,势不可挡,但绝不应以家园的倾圮、灵魂的无处安放作为献祭。能否“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是衡量现代化建设是否成功的一把标尺。令人钦羡的明月湾村,是对“什么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的生动阐释。其中,以“人和”为目标讲求邻里和睦,以“天人合一”为旨归追寻与大自然的和谐,对这些传统文化价值的信奉和践行,无疑是人们幸福感极为重要的源泉。明月湾村有
13、一口南宋古井,甘甜的井水至今还可饮用。优秀文化传统中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容,今天依然是一泓浇灌我们灵魂的清泉。明月湾古村启发我们,要回望和致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那里贮满了文化乡愁,那里有我们灵魂的根,对它们的传承,也是为我们的今日幸福夯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系列讲话有一个鲜明特色,经常引用古人的名诗、名句、名典,以及生动朴实的格言俚语。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讲话,特别是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等,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厚学养。这里,
14、就习近平与中华传统文化谈几点看法。习近平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纵观党的历史发展数十年,就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在最高领导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酷爱并非常重视传承和弘扬的,首推毛泽东。他广收博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读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特别是历史上的军事、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等思想,都在他的著作中打上了深刻烙印。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在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方面,为我们党开创新文风树立了榜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他的讲话和著述中,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具有传
15、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主要表现为这样四个方面第一,习近平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一定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还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第二,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
16、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是对党关于传统文化态度的科学总结。第三,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
17、华文化独特魅力,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与巨大影响。第四,习近平特别强调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他说: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储存的智慧。因为,“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
18、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至少有三大贡献。、站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且高的平台上,与时俱进地阐明了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就继承言,习近平仍然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他解释“古为今用”说,这就是以古鉴今,对于“古”,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对于外国文化,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就是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相互学习
19、借鉴中延续发展而没有中断,之所以能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同时,兼收并蓄又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审慎的鉴别和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就与时俱进和与世俱进言,习近平更加强调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纳人类先进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汲纳中创新。他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同时,他还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
20、化。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高度评价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进步作用。基于上述基本原则,习近平第一次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身份比较系统地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对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作了高度评价。他在纪念孔子诞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
21、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据此,习近平高度评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重要思想文
22、化资源。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对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重要思想作了系统梳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关于经世治国、弘道化人的思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中列举了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项。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
23、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的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以道德文化为鲜明特色而著称,习近平特别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将核心价值观归结为“德”(包括个人之德和社会之德与国家之德)的这个思想,把多少年没有讲清楚的问题一语破的,让人豁然开朗。习近平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
24、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关于发展国际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和在一些出访国家的讲话中阐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
25、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寄语青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成就精彩人生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说: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为了让广大青年把握文化根脉,坚守和弘扬
26、优秀传统,习近平还特别地多用传统文化语言来提出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以营造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他强调了四点: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大学阶段,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习近平勉励同学们“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习近平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
27、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习近平强调: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习近平援引礼记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告诫青年人: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