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曹唐睹 文档编号:22500882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4 地球的结构 学案考纲及解读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 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 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4、 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解读: 1)、利用地震波探矿,如找石油、天然气;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考查板块的边界类型及特点; 3)、结合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外部圈层知识来组织知识要点。要点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特点:传播速度随

2、着 而变化。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 ,只能通过 传播。表1地震波的特点列表对比: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纵波(P波)快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2、不连续面: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

3、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2)古登堡界面:地下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 ,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 ;3、地球内部圈层:表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名称范围深度地震波的速度变化主要特征地壳地表莫霍界面平均17千米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2)各地厚度不一(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地幔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172900千米,约以9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古登堡界面下(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2)上部有一软流层(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

4、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心29006371千米,以50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 和 。(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 水、 水、 水、 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 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 部、水圈的 部和岩石圈的 部、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注意: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

5、分界限有什么差异?(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重点探究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我的思路:地震发生时,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的震动。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我的思路:从课本图1.26可以看出: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

6、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一般认为是由于温度和密度都明显增加造成的;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一般认为地球的外核是液态。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我的思路: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其大陆部分较厚,约33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只有几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典型例题精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1)地震波:E_,F_。(2)不连续界面:A_,B_。(3)圈层;D_,C_。(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

7、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解析: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传播速度慢,并且不能通过外核,应该是横波;F是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的图上信息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C是外核,D是地壳。答案:(1)横波纵波(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地壳外核(4)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课堂检测一、单顷选择题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 )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

8、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5该地可能位于( )A116E,40N B 90E,30N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6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波A横波 B纵波 C无法判别 D都有可能7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8.读图下图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9、(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 _ 波,(P)表示 _ 波 (2)图中各层名称: A_ B_ C_ (3) A、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Km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 面。(4)在2900km深处,S波 ,P波波速 ,从而发现了E 不连续面。(5)M层和N层的主要不同点是 。能力提高11996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读图回答:(1)震中位于_和_板块的交界地带。(2)日本的四大岛中,受本次地震影响较小的两个是_岛和_岛。(3)图中著名的港口城市A的名称是_,它位于震中的_方向。(4)若其他条件相同,B、C两地的烈度应该是 (填写下选项的代号)相同BCCB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