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5年学术论文大赛文章.docx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49354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年学术论文大赛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5年学术论文大赛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5年学术论文大赛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5年学术论文大赛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5年学术论文大赛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网络问政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摘要:网络问政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政府和网民通过民主互动以期达到科学决策的一种政治举动,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政治文明建设尤为重要,网络问政在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互联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问政在廉洁干部队伍,促进了我国网上监督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我国政治文明主体工程新形象发挥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发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活力。另一方面,网络问政给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及党的执政和建设带来新的问题。网络问政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要想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必须大力发展有关网络问政所涉及的

2、各个方面。关键词:网络问政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影响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网络问政作为有机统一政府和人民的新途径是网络技术发展,公民政治意识成长和执政者重视等的必然结果。同时我国社会转型期多种矛盾的涌现无形中又推动了网络问政的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的开拓、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日益凸显和迫切,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因此,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也就是:变革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以创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制度和体制成果,使国家达到政治制度先进、法律制度完善、民

3、众广泛而有效地管理社会、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阶段和状态。当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民主和法治建设。网络问政虽不能喧宾夺主,但事实上无论是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还是民众管理社会的参与度方面,网络问政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一 网络问政的内涵及其特点(一)网络问政的内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政治信息,关心重大政治事件发展,发表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也开始借助网络来了解民意。比如“两会”博客,2008 年 6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上开通了“网络民意直通车”等。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问政的内涵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认为

4、网络问政是公共行政主体通过网络途径就政务情况向民众征询意见的活动过程, “问政者不但是网络问政的开启者,而且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网络舆情的主导者和政务工作的被监督者。 ”1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问政即“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2也就是说是公民通过网络表达各自诉求、从而实现其参政议政的新型明主形式。第三种观点也是本人认同的观点, “网络问政是政府与网民以网络为平台、以沟通为手段、以共识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互动行为,是政府和网民通过民主互动以期达到科学决策的一种政治举动。 ”3即认为网络问政是双向性的主体,既指政府问计于民,又指网民问事于政。(二) 网络问政的特点学术界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本身天然具有开放性、

5、透明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性。在此基础之上网络问政还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用户身份的隐蔽性、互动双方地位的相对平等性、使用起来自由、廉价、简便及网络政治影响力的不可预测性。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能盲目乐观,他们指出网络资源获取的不均衡性、网络的虚拟性、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以及问政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网络问政同时具有局部性与片面性、虚假性与欺骗性、情绪化与混乱性等特征。4 随着网络问政的发展那些非法化、情绪化、欺骗化和失衡化的政治参与使得原本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更加突出。当前网络问政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交互性。交互性是互联网最为鲜明的特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双向交流的作用,网络将传统媒体与受

6、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而网络可以使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地发表看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同时,这种交流形式使相互间身距千里的民众有种面对面、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顺利实现意见的交流和自由碰撞,并最终促成舆论的形成。网络问政实现的是政府与民众的双向的互动交流,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的被动的信息传递方式。网络问政这种交互性使信息的接受者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意味着民众对网上信息具有选择权和迅速反馈的能力。二是实时性。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快捷的特性,网络民意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传

7、遍整个世界,这种特性一方面使政治信息传递和沟通提速,网络的快捷带来了政治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提速,公众可以很快了解一些迫切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公众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途径获取着各种信息,充分释放了接受者的表达欲望和民主意识。这一特性,促进了信息交流的加速,在客观上必然要求政府行政效能提速,同时,由于其传播途径是多,速度快,可控性差,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负面信息会迅速膨胀。三是平等性。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只要具备上网的基本条件,任何人就能参与其中。网络使信息实现了平等化传播,这使政治的神秘色彩随之消失,政治信息可以全民分享,政府和民众关系会越来越紧密,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官员与民众通过

8、互联网交流在政治上的地位就显得平等了, “官本位”就失去了市场,在官员和民众两方平等的状况下,那种以权为本、官员居高临下等观念将被时代抛弃,这需要我们的官员要转变观念,不断改进的执政方式、决策方式、执行模式,否则将会引发不必要、难以预料的一些问题。四是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开放的网络削弱了国家对信息的控制,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和政府,都不可能能完全控制互联网。网络的这种特性,决定着网络问政具有广泛开放性,必将使政治生活更民主、平等自由,带来了更广泛的政治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

9、同步、及时跨越了国界,传统政治交往方式的身份、国籍、文化、资产等在网络空间中被抹去。民众通过网络对政府行为的一些不理解言论和批评,你回避和不想面对是不可能的。这必然要求我们要积极的适应网络时代的这一新形势和新挑战。 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内涵界定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构成之一,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在参与政治生活是所表现的一种进步状态。虽然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就有学者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研究,但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政治文明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是比较少。在全球化的今天,政治文明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其实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

10、和精神文明一样都属于人类文明体系的一个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而且促进人类的整体文明。政治和文明是俩个基本范畴,影响和制约着对政治文明涵义的精深把握。因此在这里谈政治文明之前应首先对政治和文明进行简单梳理。古今中外对“文明”一词的概念莫衷一是,各具特色,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恩格斯曾十分简明的提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7恩格斯对“文明”内涵的阐释虽然简单,但是他十分深刻的突出了文明的俩个基本特征,既实践性和社会性,文明不仅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文明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和社会的统一,可见,人类在长期的社

11、会生活中创造出了文明,并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着文明。8政治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到一定文明程度后出现的历史现象。政治和文明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政治是实现文明的手段,同时政治也因文明而进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也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生活向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总得来说政治文明是人类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和在进一步改造社会的状态下所创造出来的积极的、有益的、进步的智慧和成果。8政治文明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它由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共同组成。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灵魂,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

12、会一种新的、先进的政治文明,兼具现代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的双重属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不是天然有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治因素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支撑和保障,那么改革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从本质上揭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范畴是民主和法治。2001 年 1 月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江泽民在会上的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提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早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也明确指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

13、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即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依法治国,确定人民当家作主,并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这就使我们从思想上明确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而判断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虽然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但也取得了巨大的功绩。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它决定着能否并是否建立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则是一个根本性的标志,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因素,依法治国则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

14、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这三者密切结合、紧密而不可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整体框架,不可偏废其一。三 网络问政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一)网络问政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网络问政具有传统政治无法比拟的功效,这主要表现在:1 廉洁干部队伍,网络问政促进了我国网上监督的发展开放、虚拟、高效、互动、形式多样的网络,使得一些暗箱操作,不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的官员在强大的舆论环境下有所顾忌;同时也会促使更多的官员改善工作作风,恪尽职守,有利于廉洁干部队伍建设。王海英从网络反腐的

15、角度指出:“网络问政拓宽了公众表达渠道,推进了言论自由;网络问政是反腐的助推器,推动人们对制度反腐的信心,推动遏制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也推动各级组织不断主动健全和完善制度。 ”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需要有健全、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来保证。在我国,传统的社会监督是一种间接监督,也就是说它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组织和渠道来完成。然而网络问政所具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的社会监督的缺陷。通过网络问政政府的日常管理活动、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可以便捷高效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让更多的公民知晓政府行为。同时,广大民众可以通过网络更好地落实自己的表达权、监督权等,极大的提高了公民参与问政的积极性,真正实

16、现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树立保护人权的国际形象。此外,网络问政的发展还可以拉近公众对政府距离减少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生疏感,并且可以获得公众对政府行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显然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2 网络问政可以塑造我国政治文明主体工程新形象邹鲁清认为网络问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其价值在于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其实质在于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其关键在于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与政府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6网络问政能有效促进政府向高效、透明政府转化,使我国政府

17、管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政治文明的舞台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主体发生着新的演变轨迹和模式。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收集民意、反映民情的办法很难满足多元化社会表达的需要,需要开辟新的渠道为各种利益主体反映诉求,表达思想提供便利。3 网络问政可以激发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活力网络问政使我国公众更加了解政府,同时也使得广大公众能更加直接、便捷地表达愿望、提出要求、主张权利等,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众知政、参政和议政的热情,实现了网络与民主政治的对接,深化了公众政治参与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从而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我国政治文明发展注入了可

18、持续的新活力。针对广东省网络问政的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曾指出:要“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 。(二)网络问政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消极影响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网络问政这把双刃剑也不例外,它在产生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1 敌对的意识形态及意见领袖左右网络问政,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开放自由的互联网也给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渗透提供了更加便利和畅通的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控制着信息的输出发布,他们通过网络兜售西方的民主观念、政治模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和平演变的方式入侵我们的文化领域,企图瓦解民族感情、淡化意识形态。现实中有一类领导或者官员推

19、动的自上而下型网络问政,领导型的网络问政是一项非制度化的安排。一些政府部门或者领导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或者领导本身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就有可能会主动地采取这种方式推进网络问政。如果领导不重视或没有兴趣,把它看做一种形式,不能及时了解网络民意,不能正确对待网民的声音,缺乏网络问政能力,甚至对网民信息完全采用堵的办法,这不仅很难有动力去推进这种问政方式,而且会激化社会矛盾。另外,毕竟领导的时间精力有限,再加上这不是制度化的机制,所以这样的网络问政作用非常有限,不仅会引起民众反感甚至会使党和政府的工作相对被动。在网络上,谁有意见都可以在网络里迅速传播,可能容易导致矛盾激化和非理性行为;容易导致网络围观

20、和信息轰炸;容易被操纵,难以制度化。这类情形同样影响着国家政治的稳定。2 网络问政使传统的政治安全防范面临严峻的挑战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对政治和政治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诸多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维护政治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网络问政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对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政治腐败问题、社会阶层变化问题、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首要俩个因素,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必将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公,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社会矛盾激化,进而直接危及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安全。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原有的阶层发生了剧烈分化,党组织构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并且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认知是不同的。从改革中获益的阶层对我国现行政策较为满意,这一部分人的增多将有助于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但据调查显示,现在约有半数的人对收入差距感到不满,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有的传统产业工人认为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低收入者、失业者的不满心理更甚。对于以上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网络问政无疑将会成为问题的放大器。3 网络问政给党的执政和建设带来新的问题在网络问政出现之前,我们拥有一套成功的引导舆论的调控管理机制和办法。然而,网络的兴起突破了传统的大众传媒形式,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扩大了,国

22、内外的一些反动势力(民族分裂、邪教、资产阶级的敌对思想的渗透等势力)利用网络作为他们破坏、瓦解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利武器” 。国内的某些反动势力通过利用互联网与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互相勾结、内外呼应共同对我国进行“西化” 、 “分化”活动。此外,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某些民族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技术来实现他们的破坏目的。这些利用新技术日益壮大的组织给党的执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这些新的问题亟待高速有效的解决。有一种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的引导型网络问政。这种网络问政类型和领导博客、市长信箱和微博都不太一样,是相关的政府部门,尤其是窗户单位或与社会接触比较多

23、的部门,主动建设一些专门的网站,或者构建专门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这些网站或交流平台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比如,全国人大针对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建了一个意见征询的网站,专门收集和汇总整社会各界对条例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这一类型的网络问政,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交流平台,而且这类平台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由于是一个专门性的网站或平台,对后台的管理和支撑要求非常高,而且不单单技术上要求多,在业务整合上的要求更多,比如,很多信访网站就属于这一类。通过这些网站,很多公众诉求、意见等会源源不断地收集上来。如果对它的回复很简单,或者不及时,或者没有回复,不仅失去了意义,还

24、可能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很多网站变成了死站、旧站,信息不能及时答复和处理,这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群众会认为政府花了那么多钱建设网站,却没有产生一个好的结果,老百姓反而会反感。目前来看,后台业务的整合面临巨大挑战,如信访网站反映的信息往往不是网站主管机构能够答复或解决的,可能涉及到众多的其他业务部门。所以,这一形式的网络问政虽然是制度化的安排但往往受后台业务整合的制约而导致成效不理想。再有部分网民素养不高,缺乏参政议政能力。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媒介平台,一条出于愤怒或“别有用心”的信息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同时也会让相关行为主体在无意间被卷入被侮辱谴责的境地。而且部分网民的过激言行不

25、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其在网络无边际的散播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象带来很坏的影响。还有网络问政发展过程中法律缺失,网络问政存在信息鸿沟,即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9这些新问题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带来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网络问政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挑战。我们既不能夸得网络问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不能消极地认为网络问政是无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表面问政。网络问政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要想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必须大力发展有关网络问政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如信息与通讯技术、信息

26、安全技术、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于此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畅通网络问政的参与渠道,建立网络问政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网络问政向制度化、常态化趋势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网络时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参考文献:1陆传照. 网络问政的开启及对问政者的角色考验J. 探索. 2010(5).2玉素萍. 网络问政的伦理思考J. 学理论. 2010(23.)3陈纯柱. 网络问政的价值及制度化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 2013(1)4高迎法 高娴 国内网络问政研究综述J. 电子政务. 2012(02-03)5王海英. 网络问政下的政府角色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11)6邹鲁清. 网络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马彩瑞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D. 20119张见伟 冯国建 网络问政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尝试D.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