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 年高考全国卷 1 文综(历史部分)第卷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 “阴”的方位是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解析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及地理表述与此关系密切。例如湖南的衡阳、湘阴等。答案:D。13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
2、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解析近代中英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新思想的萌发”代表人物选项只有两人:姚莹和徐继畬,姚莹的代表作康輶纪行关注重点在西藏等问题,而徐继畬的代表作瀛寰志略则是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广泛介绍了世界各国,证明了中国“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答案:B。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解析洋务企业中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方式,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轮船招商局才属于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答案:B。
3、151920 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解析注意审题,时间 1920 年,一战结束后;著作欧游心影录,关注点是欧洲;观点则是对针科学的一定程度的批判,指责科学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杀人的工具,从而否定“科学万能说”。答案:C。16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指导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解析审题
4、看材料“参选议员”,指的是选举。其他三项与历史事实不符。答案:A。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 年 1 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A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解析审题看时间:1943 年 1 月,内容:中外新关系。A 指的是 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B 指的是1943 年 11 月开罗宣言;C 指的是 1945 年的波茨坦公告。时间都不相符。答案:D。181949
5、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解析审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A 错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完成;B 错在“彻底”,只能说基本被清除;D 错在时间,其确立时间为 1954 年而非1949 年。答案:C。1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 1750 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
6、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解析审题看时间,1750 年和两个世纪后,即 1950 年。与古代相比,工业文明时代在方方面都出现巨大的变化,不能为古希腊人所理解。B 过于单一,人口问题无法体现材料“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C 错在时间,全球化加速在 20 世纪 90 年代而非 50 年代;D 同样过于单一,国际交往问题无法体现材料“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答案:A。20在 1878 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 10 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
7、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解析10 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材料还有些距离。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起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不过,10 种新事物的一一列举,并不能彻底否定 A 和完全吻合 D,存疑。只能说题干问的是“主要”反映了,比较而言,D 比 A 要更为贴切
8、一些,而且材料本身体现的也是儿童广泛地接受新事物,这也属于文明开化。答案:D。211932 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解析审题看时间 1932 年,其余三个选项都发生在 1932 年之后,不可能成为背景。答案:A。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 4 摄于 1961 年 8 月,图 5 摄于 1989 年 1
9、1 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解析还是审题看时间,1961 年,冷战早已开始,军事冲突没有加剧。而柏林墙的问题不属于民族问题。答案:B。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解析审题看时间,下限在 80 年代,两极格局还未结束,双方也没有签署和平条约,韩国与中国建交在90 年代,苏联在朝鲜没有保持军事力量。答案:D。第卷3
10、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 二试 三试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 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
11、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 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 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 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解析此次材料题继续保持和发扬此前的全国卷风格。
12、对同一材料反复利用;强调历史的比较能力;注重历史的原因分析;注重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注重历史的积极作用;继续保持能力的考查。其答题的思路与风格与前三年的高考保持了一致。有所发展的是,每一问都综合了材料和所学知识,而不像过去有所分开,其综合性更强。答案思路稳中有变。变化的是第 4 小问,推动社会进步,过去通常是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文化繁荣等角度出发,但这次却重在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角度,突出其社会性,贴近和谐社会,却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历史本身的思维角度是一个打击。和去年强调迁都对都城地区影响一样,贴近时代,却与历史本身有了距离。(1) 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
13、人亦最为盛焉”?(6 分)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 分)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6 分)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 分)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
14、对社会的有效管理。39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1629 年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1632 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1640 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制定蒙古一卫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1644 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1645 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游牧区域。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成。1655 年 土尔扈
15、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1657 年 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1672 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1696 年 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1712 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1714 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1731 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1756 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1765 年
16、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1770 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 2 万余人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1771 年 1 月 17 日,渥巴锡率领近 17 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 月 7 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 月 8 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16 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剩 6 万余人。10 月 15 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 月 27 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等解析此次材料题继续发扬去年全国
17、卷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大幅材料内容的存在,需要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材料的综合概括能力,贴近材料的本质,而非过多人为的材料先前加工。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突出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并且在题干上继续要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处理。20052007 年三年,全国 1、2 卷已经出过五道关于民族问题的或 32 分或 20 分的大题目,这是第六道了,表明命题组对民族问题的持续关注一直未变。答案的设计保持了历史思维的一贯性,继续强调相关的多角度。(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 分)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 分)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