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42919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赵敬鹏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摘要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必须面对视觉文化的转向。新世纪以来,文学的影视改编现象层出不穷,然而相关的改编研究却略显滞后,不仅数量上匮乏,观念与方法也落于窠臼,但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影视改编研究。通过历时性地梳理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可以认为其旨归在于探究改编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原理、意义与美学价值,而研究的起点则是厘清文学与影视二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异同,另外提出了一些值得共同探讨的具体问题。关键词 文学;影视;改编研究;述评一、改编研究的背景:“图像时代”与“图文关系”研

2、究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本雅明就注意到“作为人性的现代危机和革新的对立面的传统的大动荡,它们都与现代社会的群众运动密切相连,其最大的代理人就是电影” 153,结合本氏在同一时期发表的讲故事的人中所表示出的无奈“讲故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要碰到一个很能精彩地讲一则故事的人是难而又难了” 2291,换言之,在他看来,电影取代传统讲故事的形式已是必然。事情也许没有这么糟糕,毕竟七八十年过去了,文学并没有消亡,也未被电影所取代。然而当下社会步入了“图像时代” 、 “读图* 作者简介:赵敬鹏(1987) ,男,山东莘县人,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时代”这一现状不容忽视,况且海德格尔早就宣称“根本上世

3、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3899。与最初遭遇“图像时代”时表现出的恐惧所不同 1,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敏锐地发现“在读图时代 ,我们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图文战争 ”4180;赵勇教授也论证出上述本氏的两篇文章“其微言大义显然接通了当今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图文关系问题” 5;2010 年伊始, 江海学刊便推出一组关于文学与图像研究的论文 2,以更为客观与冷静的眼光来审视“图像时代”以及图文关系。概言之,图文关系研究身处当今文化“正在告别语言学转向而进入图像转向的新阶段” 6,而 “关于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就应当定位在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即语图关系问题” 7。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

4、术” 8,同时也是图像时代的主要艺术形态之一,具体到文学文本和电影之间,改编即是连通“语”和“图”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可通过表 1 的数据表示:奖项最佳影片数量(部)其中改编而来的电影数量(部)改编而来的电影所占比例其中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数量(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所占比例奥斯卡最佳影片(1 82 届) 82 63 76.90% 29 35.40%金鸡奖最佳故事片(127 届) 37 30 81.08% 16 43.20%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4463 届)22 11 50% 7 31.82%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突出数据的准确性,表中所列的历年奥斯1遭遇“图像时代”之初, “文学终结”的论调比较普遍,

5、参阅朱国华的电影:文学的终结者 (文学评论2003 年第 2 期)可见一斑。2即张永清的文学研究如何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 、张晶的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赵宪章的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卡最佳影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获奖名单不只是新世纪以来的作品。由此观之,近八成的奥斯卡优秀影片源自改编,而电影改编的来源甚广,包括文学作品、个人传记、报刊文章、流传故事、新闻、历史、音乐舞台剧、甚至游戏、原电影等等;然而其中近半数的改编作品是改编自文学,占了所有影片的 35%1。国内学者所经常引用的数据是美国学者林达赛格的统计“ 85%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45%的电视电影是改编作品;

6、70% 的艾美奖获奖电视片也是改编作品” 9。我们与林达赛格的数据虽有一些出入,但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同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国内外的优秀影视中,改编的作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改编也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研究图文关系是从理论的层面去应对“图像时代”的到来,而将文学文本(主要集中于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则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将“文”制造成(或者转换成)了“图” 。而且,无论是从“文”到“图”的改编,还是从“图”到“文”的改编,都是在演绎着图文关系,只不过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而已。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无将图文关系研究与改编研究联系在一起,但毫无疑问,图文关系的研究必将带动改编研究。这是因为,图

7、文关系研究给赋予了改编以“合法性”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不再是“权宜之计” ,而是“艺术史上的习见做法” 1078,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艺术策略;其次,改编实践证实了图文之间可以实现转换,研究改编1改编自文学的电影获奖几率更大。虽然不能绝对以能拿获奖与否来评判一部电影,但至少是一个参考。正是解释图文之间的转换何以成立。改编研究亦能推动图文研究的进展,正是改编研究细化和深化了图文关系研究,进而推动整个文学与图像的研究。二、国内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现状通过 CSSCI 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为“改编”进行检索 1,我们发现新世纪以来,改编研究的论文越来越多、关注度也显著提高,结果如表二:年份 论文数量

8、年份 论文数量 年份 论文数量2001 9 2004 23 2007 362002 7 2005 13 2008 322003 7 2006 21 2009 28但是,反观目前学界对于影视改编的研究,可以说我们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甚至不能适应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然而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谓是有喜有忧。其中,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国内缺乏与影视改编相关的著述。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在数量上,出版了许多改编的作品 2,诸如邹静之的倾城之恋(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作家出版社 2009 年版) 、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根据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改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9、)等等,不胜枚举 3。但是改编的理论著述却屈指可数,仅有张冲主编的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 (复旦大学出版社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http:/ ,2010 年 10 月 11 日访问。2即把小说等文学文本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由影视底本、包括将影视作品改编成的文学作品不在统计之列。3仅石钟山一人,其小说被改编成的电视剧就有激情燃烧的岁月 、 军歌嘹亮 、 幸福像花儿一样 、母亲,活着真好 、 角儿 、 玫瑰绽放的年代等,可见改编的作品数量之大、比例之高。2010 年版) 、徐文凯的 有韵说部无声戏:清代戏曲小说相互改编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毛

10、凌滢的 从文字到影像: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张璟慧的方式即意义: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改编的中国古典美学观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刘明银的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年版) 、吴辉的影像莎士比亚: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姚小鸥的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张宗伟的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版) 、汪流的电影编剧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等。十年之内仅有这些理论方面的著述,相对于文学以及电影学

11、等相对成熟学科的研究,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面对当前愈来愈多的影视作品源自改编这一现状,改编的理论研究也是相当匮乏的,而且,此类论著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鲜有对改编研究的历时性描述和梳理,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改编研究的历史进程与现阶段的状况。但是张宗伟的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却拿出全书一半的篇幅梳理改编理论,历时性地考察了文学和影视关系、名著改编观念的演化,值得一提的是,张宗伟看到文学与影视在叙事上存在一定的可通约性,如何实现不同媒介的叙事转换是其论述的特色。其次,多数著作热衷细究由文学改编到影视的具体细节和文本 1,1诸如姚小鸥主编的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详细地说明了“版本” 、 “情节” 、

12、“人物”等七个部分的改编“原则” ;而刘银明的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也是大量的分析具体作品内容的思想史、社不能从源头上认识到改编的实质与影视改编研究的主要任务,还没有充分地发掘改编的美学意义。然而,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对文学的影视改编实质的理解,出现了“改编的问题实质上部分地转变为如何处理文学性和电影性的问题” 1117、改编是“解码与编码的过程” 1232、改编即“转换” 1345-46 等几种代表性观点,要言之,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的旨归在于探究改编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原理、意义与美学价值。(二)对于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大多囿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不能跳出现象去探求理论本质,没有超越既有

13、思维去开创改编研究的新局面。尽管近十年来国内有关研究改编的著述较少,但发文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在 CNKI 期刊全文数据库 1中检索篇名的关键词为“改编”,得到 1019 个结果,这其中除少数论文是针对音乐、戏曲改编之外,大多是有关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改编研究。但是这些论文中多是集中讨论以下几类问题1、比较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之间在主题、情节、结构、意义、风格等方面异同。如王巧凤的由金锁记 半生缘谈影视改编(名作欣赏2005年第6期) 、陈兴丽的从妇女生活到茉莉花开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 (电影评介2006年第21期) 、郭晓岩的电影高兴是怎么高兴起来的浅析高兴从小说到电影的大众化改编 (河北广

14、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会学意义,有意思的是刘所谓的“审美转换过程” ,不过是“叙事的转换” ,显然“名不符实” 。1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南京大学镜像点,更新日期截止为 2010 年 6 月 25 日。5期) 、肖露莹的情节叙事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与其改编电影对比分析 (大众文艺2010年第6期) 、史卫静从受众角度浅析改编电影与原著小说的差异以暖与白狗秋千架为例(当代小说2010年第5期)等等。这类论文的用意在于通过对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来评判这部影视作品的成败以及改编的成败,或者改动的部分有什么新意。2、仍纠缠于“是否忠于原著”等一些老问题不放。如罗雪英的改编,请尊重原著

15、(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0期) 、薛亚红的从基本尊重原著到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谈老舍小说月牙儿的影视改编 (理论月刊2009年第2期) 、李玥借“壳”上市一浅析电影画皮对原著的悖离及名著改编的原则 (电影评介2009年第16期 ) 、汪坚强的忠实原著改编空间场景真实近期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评析 (电影评介2010年第2期)等,典型的观点如李玥所说的“既是改编,不论改多改少,总应以原著内核作为重心,坚守改编的底线。否则,空披了原著的外衣,而行他者之道,既是对原著的不敬也有损改编之名” ,试图在“忠实度”与“创造度”寻找到一个定律。上述两个方面总是拘泥于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浅层次对比,属于欣赏或者

16、鉴赏,却谈不上改编研究,因为改编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在文学与影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进行转换与变通,如何论证出从文学改编到影视的学理,而不是抓住“这部文学作品改得好还是不好” 、 “改编之后与原著有多少差异” 、 “这样改编是否尊重原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无论怎样对照文学与影视的异同,都是读者和受众为了表达他们认为最应该改编的细节与改编应遵守的秩序与规范。改编作为一种艺术方法已得到实践的验证,但不可能炮制出一劳永逸的“改编普适法则” ,否则就会复辟到一种僵死的状态,上述的几类问题的真伪与价值也就值得商榷了。然而可喜的是,国内的一些学者积极地将目光投向国外的改编研究,及时地抓住国际上

17、改编学兴起的契机,加以引介与创新,做出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如复旦大学张冲教授,首先区分了广义与狭义的改编学,我们所述及的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便属于狭义的改编学研究,即“文学文本的视觉改编(或视觉化,visualization)研究”,广义的改编则关注“各种形式的改编” ;另外,详述了改编学与改编研究的具体语境、学理依据与学科意义以及国外的研究情况等 14。这就表明,已有学者跳出了具体的改编现象,从理论层面给予改编更多的观照,也有一些新思路对改编进行探讨,比如叙事学的角度,张宗伟较早地将文学与影视都视为叙事,文学叙事的单位是语言文字,影视的叙事单位是一个个的镜头,而镜头的最基本单位又是蒙太奇,所以便

18、得以在语言与蒙太奇之间实现改编 1551-60;无独有偶,陈林狭的博士论文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同样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小说的影视改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论及了“改编过程中叙事形式的问题” ,包括“改编的情调与趣味”、 “ 改编的修辞与认知” 、 “改编的叙述语言与时序”等六个方面,并且呼吁“扭转影视改编单纯的现象、静态研究,改变研究思路,最大限度拓展研究视野” ,彰显了作者清醒的意识与独立的研究立场,对于突破目前单纯的改编现象个案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周和军的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的互文性以复调与视点为例 (当代文坛2008 年第 3 期) ,也从叙事学的角度提醒了我们可以将改编研究

19、的触角伸及互文性上来,因为鉴于文学与影视在叙事的层面存在互文性关系,改编显然是维系这种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使得文学与影视相得益彰,相关的改编研究便自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三、改编研究的起点与一些具体问题鉴于文学与影视(电影、电视)分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要做到改编,首先要厘清二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异同,这个问题在艺术史上早已被本雅明所论述,且对大众传媒与艺术的关系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等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雅明所研究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电影、摄像) ,正是由传统的艺术(文学)复制而来的,而这里的复制不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改编吗?因为“复制”和“改编”都在对原艺术形式进行转化。而本氏在研究这种复

20、制手段时,第一步就是抓住了传统艺术形式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异同“光韵”的消失与否、形象的“独一无二行”与“可重复性” 、“永久性”与“暂时性”等 1653-57。应当说从文学与影视二者的媒介、叙事话语模式到受众的阅读心理、文化语境,从文学性与影视的戏剧性、电影性的异同到文学与影视的美学差异都值得去探讨,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更好进行“视觉化”的转换。相对而言,单纯地比较文学作品与电影所讲的内容有什么出入、改编前后的文学与影视孰优孰劣,不仅不利于改编研究的长足进步,反而会使得改编研究忽略艺术性的探究和对审美的追问,偏离了改编研究的初衷。所以,我们既要从一般文学的影视改

21、编现象、个案出发,又不能在现象的层面上停滞不前,更要跳出现象,抽绎出改编的相关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影视改编实践。如前所述,叙事学对于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切实在叙事、符号的“转化”上下足工夫。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虚心借鉴学习西方的电影叙事学、电影符号学,西方学界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研究,如“电影叙事问题(电影怎样讲述一个故事?) 、叙述问题(谁说?谁讲述故事?) 、词语和画面的关系问题,更广泛一些说,是通常的视听关系问题(怎样从书写的叙事转变为视听的叙事?) ”178,尤其是最后一点,实质上就是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学的影视改编进行探究。著者

22、认识到任何叙事都存在两个时间性,即“被讲述事件的时间性”和“叙述行为本身的时间性” ,所以文学所具有的叙事功能之一便是“在一个时间中处理另一个时间” 1719。从文学改编而来的电影怎样进行叙事呢?“言语的叙述只是逐渐地脱离明现的叙述者,让视觉化的叙事所取代” 1969,进而区分了电影的两种叙事,即“画面叙事”与“词语叙事” 1934。虽然全书大部分是在分析电影的叙事学,但对我们从事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不无启发,当然也是一个难题,毕竟文学与影视是基于不同的质料和媒介进行叙事,一个是语言,一个是画面,如何从语言的叙事转化到画面叙事应当是影视改编研究中的核心命题之一。如果说从叙事学角度开展文学的影视改

23、编研究是一种宏观上构建叙事改编理论,那么,从符号学角度进行改编研究则属于微观的、具体的实验,二者可相互补充。对于电影符号学,麦茨认为有两种研究方向“直接意指的符号学”和“含蓄意指的符号学” 188,而“一部影片的直接意指的总体:叙事本身” 1810。我们便可以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和影视都是用符号来进行叙事,而影视改编研究能否试图把文学符号(语言)转化成影视符号(镜头)呢?虽然麦茨警告“只有十分谨慎才能把语言学概念用于电影符号学”1819,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改编研究打造一座桥梁,使得文学符号走向影视符号,因为我们除了运用语言学的学理,还会参考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研究,正如詹姆斯内尔摩尔(

24、James Naremore)所提醒的“我建议,我们所需要的取而代之应是一种关于改编更为广泛的定义和考虑到商用仪器、观众和学术文化产业的社会学”1910,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走向语言本体论的极端。并且已有学者通过对符号的转化,得出了“关于道与逻各斯之间互补性的图式” ,这种方法值得我们重视 20。除此之外,围绕文学的影视改编,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如改编是怎样处理语言和图像的关系?为什么大部分电影选择改编文学?改编自文学的电影为什么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文学借影视改编获得新生这种文化现象折射出文学的哪些困境?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应怎样处理与传媒的关系?等等。总之,文学影视的改编研究是一门新兴

25、的跨学科研究,做好这项研究对文学与电影两门艺术都大有裨益。本文中所涉及的改编研究起点与一些具体问题,不可能囊括所有方面,只是整个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一隅,而更多的则有待于我们去“拓荒” 。参考文献1 德瓦尔特 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陈永国 ,马海良 .本雅明文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孙周兴 .海德格尔选集M. 上海:三联书店,1996.4周宪 .视觉文化的转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赵勇 .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状况2008 年文化研究学术前沿报告J.贵州社会科学,2009,3.6周宪 .“读图时代

26、”的图文“战争”J. 文学评论,2005,6.7赵宪章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江海学刊,2010,1.8周宪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 电影艺术,2010,2.9吴辉 .改编也是一门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1-17(6).10法安德烈 巴赞 .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 ,译.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1刘银明.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2毛凌滢.从文字到影像: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3张璟慧.方式即意义: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改编的中国古典美学观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7、14张冲 .改编学与改编研究:语境、理论、应用J.外国文学评论,2009,3.15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6德瓦尔特 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7加安德烈 戈德罗 ,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法克里斯丁 麦茨 .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19James Naremore.Film AdaptationM.London:Athlone Press,2000.20顾明栋.中西之“一”作为中西研究之共

28、同理论基础的道与逻各斯J.文艺研究,2001,3.A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adaptation from literature texts to movies and televisions since new centuryZhao Jingpeng(School of literatur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image era, the literature must face the turn of visual culture. Sin

29、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phenomenon of the adap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o movies and televisions emerged endlessly, but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adaptation is slightly behind, not only the quantity is scarce, but also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adaptation study are old-fashione

30、d.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gres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esearch of adaptation from narrative perspective. By means of sorting out the adaptation study diachronicly, we consider that the goal i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value, theory and significance of adaptation as a art method. The start

31、ing point of this study is making it clear th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rt forms between literature works and movies&televisions. Moreover,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questions that deserve to be discussed together.Keywords: literature;movies and televisions;study of adaptation; revie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