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题名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研究批准号:NGZG06176课题类别: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学科分类:管理课题负责人:乔志远主要成员:孙长青、王赞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近十年来新兴的教育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腾飞,逐渐显现出不断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鉴于我国的国力因素,国内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程度不同的做了一些工作,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细 致地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在高职教育近
2、些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使得高职教育走了不少弯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如何开展高职教学, 设置和开发课程,建 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是每一所高职学校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进一步贴近目标, 课程如何建设才能靠近目标,配套什么样的教材才能实现目标,并进一步通过职业情境的行动能力来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中,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是中心,也是高职教育能否走出适应本地区发展和中国国情的专业化道路的关键。具体指导方针为:以三个面向宗皆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思想,坚持四个有机结合,即理论研究与改
3、革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在此基 础上,完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配套合适的教材。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成果围绕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主要包括一是高等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二是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三是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材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为目标, (2)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进一步贴近目标, (3)课程如何建设才能靠近目标, (4)配套什么样的教材才能实现目标, (5)进一步通过职业
4、情境的行动能力来培养目标。课题研究实践全面开展,重点是三个方面的开发和改革。建筑力学课程改革实- 践,主要是按照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开展实践性教学方法与网络化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做考合一的课程模式改革和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开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研究方法上立足于应用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 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 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本课题研究釆用2了如下模式,问题筛选、理论
5、优选、实施和反思。(一)研究课题调 研的主要内容1.我国高职建筑类专业发 展状况调研在査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长期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工作实践经历和理性思考,对我国高职建筑类专业专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归纳了新兴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经验,科学概括了高职建筑类专业发展规律,为课题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历史借鉴和现实参考。2、国内外高职教育建筑类专业 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实地考察学 习基础上,结合参考有关文献,重点就德、英、美、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几个典型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培养规格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国内外比较分析3、高职 高专教育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
6、的 调研2006 年 4 月至 12 月初,课题组 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为主题,进行实地调查,点面结合,调研结果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1)建筑业结构不合理。建筑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建筑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政策、人力素质三方面,其核心问题是人的素质。(二)三 项研究 课题的主要内容1、高职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 标、培养 规格研究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到,新 时期用人市场要求高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基础技能扎实。(2)操作技能多样。(3)技术知识宽泛。(4)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我国建筑业
7、由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知识建筑业转轨的过程中,人才的 结构、规格与 产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迫切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标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界定。构建独特的高等职业 教育教学模式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趋势为:强调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在构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过程中,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CBE 犯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双元制模式 ”。这几种典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给我们如下启示: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选择专业
8、方向和培养目标;2.强调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3.按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受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也逐步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2.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3. 两段式预分配教学模式;4.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5.分阶段教学模式。上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但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尚存在诸多文化障碍:一3是以学科教育为本位的思维定式,影响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认识:二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规定性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教育层次之分而不是类型之分,
9、在教学运作中偏离了走内涵发展之路,走进了“ 本科压缩型”和“普通专科型”的误区;三是长期从事中专教学的惯性一时难以克服,试图用“ 中专拓展型”的方式进行教学:四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对立起来,把握不住理论“ 必须”和“够用” 的尺度;五是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实训特性,走不出一本教材讲多年的旧习;六是把素质教育同知识传授割裂开,狭义、简单地理解职业能力。在不自 觉 中降低了教学要求。构建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在教学内容上,强化价值观和创造力培养以及跨学科、综合化科技知识:在教学条件方面,教师素质由“ 双师型” 向“三师型” 过渡,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在教学评
10、价方面,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合同评价模式, 以学校为主体的量化评价模式,以专家为主体的增值评价模式和以社会为主体的合作评价模式。2、高职 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调查分析了我国高 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对当前世界几种主要课程理论及我国高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比较,认为我国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的偏离性,课程体系的学科性与理论性,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烦瑣性与陈旧性,实验实习教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以演示验证与形式性为主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及建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 标的具体化就是课程。课程
11、是培养人的总体方案,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深入 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达成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怎样进行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模式改革,构建适应 21 世纪发展的课程模式,在实践中的探索比在理论上的探索更艰巨、更复杂。涉及教学体制的转换、教学 计划的修订、教学资源的调配,是一项需要不断尝试、 调整、完善的艰巨工程。在探讨面向 21 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时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 1.在课程目标
12、上,应着眼于人的全面 发展,以 “素质本位”为向导,以提高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人格的完善为目标。面 对着社会高科技化、理性化、学习化、竟争跨国化等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如果仅拘泥于“岗 位能力”需要的层面显然是4远远不够的。它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全面职业素质,完善其个人品格,使其成 为 21 世纪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2.在课程内容上,应釆取知 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等要素各个成分多重、多种 组合的综合化策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但它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的
13、 课程观。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不同程度上应用整合能力观来编制课程, 强调知识、技术、 态度和价值等素质的整合及其在工作环境中的综合应用,而不是将 职业能力做很具体和详细的机械分割。详细的能力分析只是为整合能力观提供背景和素材,并以此来编制设置课程。3.在课程结构上,应采取平面 结构和立体结构相结合策略。课程的平面结构,主要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特识教育课程三大块 。立体构成是由以上三大块与时间维度上的综合、课程交叉而形成的课程结构。构建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立体结构,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4、,全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做到坚持方向、注重实践、体现综合、面向未来。4在课 程线索上,可按“主线模块” 式的思路来构建。所谓主线,就是整个 课程模式要体现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是指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分解成通识教育模块、专识教育模块和特识教育模块。对于通识课,可以分 为必修性通识课、限选性通识课、任选性通识课。必修的如“两课”, 计算机、英语、体育等;限选的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中国文明史等;任选的如在全校公选课中选择。同 时,重视隐生通识课程的建设。如学术讲座, 课外活动和校外环境建设等。 对于专识课,要进行整合。要因需设课、模块组合,对各相关课程按需取精,并按课程内
15、容的内在逻辑和界面组成少学时、多模块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循序渐进。同时,要注意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化,并不是让学生零碎地、孤立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学习。相反在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中必须对各子系统模块确定一定的学习比例,指定或非指定课程组以帮助学生达到或满足学习相对系统性的要求。再就是专业整合还要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对于特识课,为办出本校特色、提高学校声誉和教学 质量,高职院校开出人无我有、人弱我强、人有我新的特色课程。比如,就某一特定专业领域,以小人数、 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当场答疑课讲授较为“尖、新、精“的专业知识等。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的研究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
16、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 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实现培5养目标的重要工具1999 年以来,伴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但教材建设明显滞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职教育教材建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 对口” 教材 2.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3.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4.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5.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6.同类教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7.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等.高职教材
17、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培养,高职教材改革应向立体化、系列化和多样化、国 际化、职业化,教材编写不但要针对一定的岗位(群),还应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考虑,适应更换工种、扩大就业面、增强未来适应性的需要,体 现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课题组立足国内高职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状(侧重联系内蒙古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的实际),紧密结合城镇化发展要求及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采用访问、调查、比较、 总结等方式,重点研究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及实现形式,并涉及培养 计划的总体设计。(三
18、)实 践课题 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紧密结合教育部批准的高 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和各省、校开展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选择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实践课题,重点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建筑工程计价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实践研究。本课题实行课题组组长负责 制,组长负责课题总体统筹工作;采取“统一组织,分工研究,协同攻关,成果共享“的方式开展工作。本课题研究方法以试点实验法为主, 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主要运用比较法、 归纳法, 辅以实地调查法;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査法, 辅以文献査阅法。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本课题
19、的研究,明晰了高职 教学、 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改革和发展思路,用 该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建筑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课时结构、适用教材等高 职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指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 有实践指导意义;此外,自治区建筑类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教材改革的研究尚属不多见,这一课题成果将对自治区同类院校高职教育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建设发展进行有效的引导。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座谈、 调研等形式,对区内一些大型的建筑类企业(包括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查,并査阅大量国内外文献。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査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充分
20、依据,并获得了有益收获。(一)理论成果围绕本课题内容,就高职教育、课程、教材等有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1、初步构建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课程和教材的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理念和道路,为今后高职建筑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2、明确了新世纪高职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定位和基本要求。调研经济社会现状,明确了入世后建筑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比较研究辨明了国外的基本特6点;提出了培养目标定位应充分体现现场全真性、实践操作性、技术应用性、工作 创新性、课程衔接性、服务地方性等 6 个方面的特征;3.辨明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 标与教学、 课程和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它
21、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高等 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课程。课程是培养人的总体方案,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教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二)物化成果1.编制了专业教学指 导方案。教学指 导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描述,是人才质量规格和人才培养流程的设计。我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能力测评大纲等。2.课题组研究制定了五个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了如下原则:一是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
22、据; 三是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四是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五是建立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行“双证制”;六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研究中,五个专业深入职业现场,调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分析职业能力,确定培养框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职业面向、 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主要课程内容等均作了明确规定。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也体现了我们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不断加深。3.在编制课程标准中,我们 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即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 议、 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
23、开发与利用、教材使用或编写等。4.构建了就业导向型 课程体系。我 们建立的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体现出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即课程内容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态度结构等,以使学生能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5.创立“ 教、学、做、考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做、考合一 ”模式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它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型课程体系、高技 术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职业能力评价为构建基础,贯穿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教、学、做、考合一 ”模式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如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专业中,我 们将课程体系与职业认证有
24、机融合在一起,将 CCNA 认证课程融入高 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相近 专业的课程体系, 纳入相应的教学计划管理,思科为 CCNA 课程提供了从课本到 FLASH 课件、网上练习和网上考试的优秀教学资源,加上我校的思科网络实验环境, 为教师备课与授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训练的平台。6、建立了能力测评体系,高职教育的教学结果评价应指向能力测评。因 为能力测7评的指向,能引发学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改革;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明确自己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考核范围与方法、 评分标准及要求,这种以能力测评为指向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7、教学 资
25、源建设初见成效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来说,我校建 设的计算机校园网络与双向视频直播系统平台、高配置专用计算机房、可任意拆卸和组装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满足 CCNA 认证课程教学与培训的 Cisco 网络实验室、适合于网站建 设和网 页开发的网络集成实验室等,为专业教学、实验、实训、 实习等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8、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认为开发校本教材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我 们开发的建筑力学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其中职业与人生教材(1)从学校职业指导的长远目标来归纳教材名称(2)围绕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构建
26、教材的内容体系(3)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重在能力培养。在教材编写体例和风格上,力求生 动、实用、新颖,贴近学生。先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资料引出要讨论问题的背景,在阐述基本理论知识后,针对性地设计了思考与讨论题、应用与实训题,并 给学生提供能力训练的方法与途径。还通过相关链接,补充拓展性学习资料,使学生能 够从中得到启迪、借 鉴和参考。文职文专毕业生就业 指导教材反映当代学校职业指导的最新成就,在内容和体系上有明显特色。本教材得到专家、同行的好 评。9、 2007 年力学课 程成为院级精品课程;高 职高专规划教材工程力学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ISBN978-7-5629-3421-710、课题
27、组成员均入选为学院名 师。11、培养了一批“ 双师型“骨牛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建立了一支由外聘行 业、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四)主要 创新点体现为:1、对高 职教育教学、课程和教材进行了系统分杆,提出并初步构建了高 职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2、对高等职业专业培养规 格和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确立了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3、专业 教学指导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标 准、能力测评大纲等4、创立 “教、学、做、考合一“ 的教学模式。5、建立了能力测评体系,高职教育的教学结果评价应指向能力测评。86、建立了与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相融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完
28、善了 实践| 教学过程控制、效果评价及相关管理制度,提高了 实践教学效果。7、构建了针对新时期高职 建筑类专业学生特点,符合高职建筑类院校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客观需要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制订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8、实施了校企互利、互惠、互 动,人才培养全程合作,校企 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四、研究成果推广范围和社会效益1.以就业为导向的时 代教育理念,立足建筑 业发展确定办学方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准确定位,以及在实践中探索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已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2.本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大部分公
29、开 发表交流,因而具有较强的公认性、代表性和科学性,适于在更大范围推广。3.在长期实践探索基 础上提出的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一主线、三体系” 新型课程体系,符合知识、能力、素 质协调发展的人的成长暨教育规律、建筑业生产规律、 经济规律等三个规律,符合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4.建立高职教育课程 评价机制,关系到高 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成效是否得到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的肯定,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性。5.经过实践验证修订 完善的高职建筑类专业代表性专业的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可以直接在相关专业采用或参照使用。6.在长期实践中
30、探索提 炼的“订单式” 、“双证制”、 “产学研一体化” 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实践效果明显,且得到了普遍认可,经验、做法有普遍的实践借鉴意义。7.创立“ 教、学、做、考合一 ”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 验证,并得到进一步推广。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1、高职教育教学、课程和教材改革研究报告2、3、4、5、6、7、课题组成员主编完成的教材8、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9、工程力学课程教案、课件10、力学精品课程教案、课件11、 自治区教学成果奖荣誉证书12、学院 123 名师“ 名单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存在的主要 问题1. 关于职业能力测评 与国家
31、、行 业、企 业标准的衔接建立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旨在探索学生学习效果检验制度的改革,也期望建立一种教学绩效评价及教学质量标准的导向。我们注意到了建立职业能力测评大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以下简称“考证” )的 衔接,但在一些没有考证的专业,9如何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设计职业能力测评标准,使之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这是我们感到十分艰巨的探索。一方面, 对于习惯于知识考核命题方式的教师来说,本身缺乏该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甚至不了解业务活动的环节, 对职业能力测评的命题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对人才质量的考试不能单纯依靠学校考试自身的改革。社会大系统应协调互动,建
32、立行之有效的职业能力评价机制。尤其是没有 实行职业资格的专业、职业,应制定建立教育教学的要求,将行 业、企业人才规格标准引入专业教育领域,成为教学标准。 这样,才能使学校 对 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制度与国家、行业、企业标准的相衔接,使人才质量与社会需要相衔接。2.关于课程改革的动力机制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意味着学校、教师必须重新学习和研究#改革带来的对教学过程产生的变化与发展。显然,课程改革关系到每一个教师,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促 进课程改革的进程和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机制的构建应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础,以教师的发展为主线, 以调动教师积极性为目的。要使积极参与改革的教师在精神、物质和事业发展等各方面获得相应的回报。(二)进 一步研究、实践的思路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是对教师研究和进行课程改革的制度保证。课程已经变革而评价机制却依旧,肯定不能对教师的改革成果作出正确公正的评价,同时,要通过培训拓展教师的眼界与观念,充实教师的知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能力, 给教师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样才能使教师拥有进行课程改革的长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