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思考.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23974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对“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对“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对“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对“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思考2007 年 1 月第 23 卷第 1 期学习论坛IlmUNEoFS 彻 YJan.2O07V01.23No.1对,I.r 争哲学“ 与“和谐哲学的思考刘海龙(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摘要斗“与 “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 “,“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 “大有可为 ,但不能泛化.关键词 斗争性 ;同一性; 斗争哲学;和

2、谐哲学;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Bo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08(2007)O1 0018 一o4所谓“ 斗争哲学“ 与:和谐哲学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两种哲学流派或哲学分支,而是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在这两个相对应的称谓中,先有的是“斗争哲学“ 的说法.作为共产党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鲜明特色之一便是其革命性和批判性,再加上共产党人进行的革命斗争实践,就有些人称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 而毛泽东在党的会议上也公开讲过:“ 资产阶级政治家说,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一点也不错.“从这种语境中来分析,所谓的“斗争哲学“, 实际上指的是理论上重视矛盾的斗争性,实践中注重运用“斗“

3、 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哲学倾向.而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哲学倾向就是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在实践中注重运用“和“ 的方式解决问题,有人曾经称之为“和“ 合“哲学,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和谐哲学“. 在实践中是采用 “斗争哲学“还是“ 和谐哲学“ 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对“斗“ 与 “和“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考察,厘清“斗争哲学 “与“和谐哲学“的适用范围及其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对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如何应用“和谐哲学 “进行辩证的分析 .一,“斗 “与 “和“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考察“ 斗 “与“和“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需要先从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说起.斗争性与同一性

4、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I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趋势.斗争性和同一性同时存在于一个矛盾之中,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同一性也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着的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也就使得矛盾统一体相应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当它们在矛盾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时候,就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斗“与“ 和“.“斗“是指矛盾双方表现为对抗,冲突或暴力形式的事件或动作;“和“ 指矛盾双方表现为和谐,友好或和

5、平形式的事件或动作.经常有人把斗争性与同一性和“ 斗 “与“和“这两对范畴混为一谈 ,这是不对的.事实上,斗争性与同一性和“斗“ 与“和“是两对不同层次的范畴.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斗 “与 “和“是事物矛盾运动的两种状态,属于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这两对范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内在属性决定外在表现,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作用决定事物矛盾运动究竟表现为“斗“ 的形式还是“和“的形式.当前的理论研究对于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考察得已经非常清楚,这里就不再赘述,而是重点对“斗“ 与 “和“在实践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虽然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实践中事物运动的斗争与和

6、谐的表现,但这种决定作用并不是单一的直接的决定作用,而是受到一定的时空条件的限制.商“斗“ 与【收藕日期】2006 一 lll2【作者简介】刘海龙(1973 一),男.河北省沭 i 醺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理论,科技哲学.?18?“和 “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完全等同于斗争性与同一性的作用.“斗 “在实践中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促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首先,在事物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由于双方的不断斗争,彼此互争短长,相互限制,结果是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其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其次,斗争在事物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时的作用突出.当矛

7、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发展到一定的限度时,矛盾统一体也就发展到了它存在的限度.突破这个限度,就会导致统一体的破裂.这时,矛盾双方的斗争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矛盾双方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才能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并导致此事物变成彼事物.“和 “在实践中的作用在于它把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矛盾双方的和谐相处使它们在矛盾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力量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只能在对立面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才能实现.正是在双方互为条件,互相利用,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中,新生事物得以发展壮

8、大,并最终导致原有事物的消亡.第二,在事物发生质变的过程中,“和“ 的作用在于促进新统一体的形成.通过矛盾双方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仅仅是打破了旧的矛盾统一体,这时还需要“和“ 的形式的事件或动作,使得新生事物的各个方面协调起来,得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比如.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即将战败,旧的统一体即将破裂,而正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迅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使得新中国得以顺利成立.如果各派力量斗个不停,那后果不堪设想.可见,在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中,“斗“ 与“和“各有其特定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斗“, 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难以发生变化,旧的统一体不会破裂;没有“和 “,矛盾双方没有相对稳定

9、的存在条件,力量难以增长,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新的统一体难以形成.“斗“ 与“和 “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斗“中有“ 和“,“和“中有“斗 “.就 “斗争哲学“与“ 和谐哲学 “的提法而言,就是“斗争哲学“ 不能否定 “和“,“和谐哲学“ 不能否定“斗“.二,“ 斗争哲学“ 与“和谐哲学“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_2,“斗争哲学“与 “和谐哲学“也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体上说,“斗争哲学 “适合于事物发展的质变阶段,而“ 和谐哲学“ 适合于事物发展的量变阶段 .唯物辩证法的质变量变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有互相联系

10、的两个阶段,两种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在质变阶段,矛盾统一体破裂,矛盾双方的地位,事物的性质都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化.这时,旧的统一体的存在阻碍了新生事物的发展,所以打破旧的统一体是这一阶段事物发展的要求,而“ 斗 “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方式.在量变阶段,虽然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矛盾双方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由矛盾双方构成的统一体不会破裂,事物的性质不发生改变.矛盾双方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统一体中得以积蓄力量而发展壮大,如果没有这种稳定的环境,矛盾的双方都难以发展壮大.可见,维持统一体的稳定是量变阶段事物发展的要求,而“和“ 的方式正是维持这种统一体稳定的最适合的方式.“斗争哲学“适合于事物发展

11、的质变阶段,而“和谐哲学“ 适合于事物发展的量变阶段,这是从总体上来说的.实际上,根据量变中有局部质变,质变中包含量变的道理,在事物的量变阶段有时也有斗争的需要,事物的质变阶段也有和谐的需求.但量变阶段的斗争不以打破矛盾统一体为目标;质变阶段的和谐是以建立新的矛盾统一体为目标的和谐.在社会历史领域,“斗争哲学 “适合于社会革命时期,而“ 和谐哲学“ 适合于和平建设时期 .在社会革命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斗争尖锐化,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旧的社会统一体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时候,就需要以革命斗争的形式推翻旧的社会体系,建立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

12、系和生产力之间相互适应的新社会体系,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在和平建设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各方面之间相互适应,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现有社会体系的存在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时候,就需要采取和谐的方式以维持现有社会体系的存在,使它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可见,在社会革命时期斗争任务是主要的,所以这时重视矛盾的斗争性,在实践中注重运用“斗“ 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是适合的;而在社会和平建设时期,和谐发展的任务是主要的,所以这时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在实践中注重运用“和 “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也是适合的 .然而,这并不是说革命时期就不能采取“和“ 的

13、方式解决问题.也不是说和平时期就可以完全放弃“斗“ 的形式.革命时期有时也要采取“和“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其目的服从于斗争的需要;建设时期有时也会采取“斗“ 的形式解决问题,但“斗 “的目的要服从于和平建设的需要 .总之,“ 斗争哲学“ 与“和谐哲学“各有其适用的时空范围,如果在实践中应用得当,就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斗争哲学“ 也好 ,“和谐哲学“也好,不能僭越和泛化,一旦超出了其适用的范围,就会对事物的发展造成极大?l9?的不利.三,从“ 斗争哲学“ 到“和谐哲学“的历程与经验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个历史转变过程中,哲学倾向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冯友兰先生的一段

14、话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应该发生的变化.他说:“任何革命都要破坏两个对立面所共处的那个统一体.那个统一体破坏了,两个对立面就同归于尽,革命到这个程度就到底了.“在新的统一体中,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革命家和革命政党原来反抗当时的统治者,现在转化为统治者了.作为新的统治者,他们的任务就不是要破坏什么统一体,而是要维护这个新的统一体.使之更加巩固,更加发展.这样,就从仇必仇到底 的路线转到 仇必和而解的路线“.然而,在我国由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转变的过程中,“斗争哲学“并没有很自然地转向“和谐哲学“, 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斗争哲学 “向“和谐哲学“的转向有一个良好的

15、开端.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大量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他强调了协调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性.他辩证地分析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中央和地方等对立方面的相互关系,力争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结合起来.1957 年,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 )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

16、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同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提出要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可以说,这些观点都具有明显的“和谐哲学“倾向.但可惜的是,一方面由于当时刚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又回到了“斗争哲学“ 的路线上.1957年 l0 月.毛泽东在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

17、会议的讲话中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而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 “,不再重视.20?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再重视“和“ 方式在解决矛盾中的作用,转而走向僭越了使用范围的“斗争哲学“.“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把问题推向极端.极力宣扬“共产党的哲学 “就是“斗争哲学“.他们肆意歪血辩证法,胡说什么“我们共产党的哲学就是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斗争“,并极力鼓吹“ 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使 “斗争哲学“泛化,整个国家也陷入内乱和争斗之中.“斗争哲学 “僭越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

18、得不到提高.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我国开始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谐哲学“ 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重新结合.作为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稳定压倒一切“, 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另一方面根据我国面临的矛盾大量是非对抗性矛盾的情况,正确处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重视同一性在解决矛盾中的作用,在实践中注重运用和谐方式解决问题,创造了一套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矛盾的新方法.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各项事业蒸蒸

19、日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和谐,使“和谐哲学“ 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突出起来.所以要求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的人士中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团结.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要团结那些为祖国富强贡

20、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要鼓励他们的创业精神,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表彰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这种“和谐哲学“ 倾向的路线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后,由于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不复存在,“斗争哲学“ 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如果继续实施“斗争哲学“ 的路线,就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害.应该充分发挥“和谐哲学“ 的建设作用 ,转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团结和调动一切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因素,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21、.四,和谐社会与“和谐哲学“经过改革开放以后若干年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当前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这一阶段正是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此,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和谐哲学“ 大有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对和谐社会的同一性有清楚的认识.矛盾的同一性是统一体和谐存在的基础,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否和谐地相处在同一个社会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