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济渡水马驿考文 / 江都 驿站,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驿站既具交通、邮政的职能,又具政府招待所的功能。清代驿传规定甚为严厉,有“程限”之制。程是路程,限是时限。邮符有“勘合” 与“ 火牌 ”两种。官员驰驿(通过驿站)发给“ 勘合”,兵役驰驿发给“ 火牌” 。沿途驿站交接时,须在尾单上填注名称、到驿数量、日期等,以期查验。未按规定路线叫“枉道”,超过时限叫“稽程”,都要依律治罪。江山乃至衢州,最有名的驿站,莫过于驻清湖的广济渡水马驿。据清康熙四十年(1701) 江山县志 载:“广济渡水马驿:江山至浦城二百四十余里,自仙霞以南,皆重冈复岭,人烟稀少
2、,原不设驿,凡自衢入闽者,皆由常山以达玉山。国朝取道仙霞。顺治十二年(1655) ,始撤常山之广济驿于江山。 ”原来,明朝灭亡后,曾随父驻守在仙霞关的郑成功,不肯追随其父一同降清,在闽南厦门一带招募义兵,自称“招讨大将军”,继续抗清。为了进取福建和围攻郑成功,顺治八年(1651) ,闽浙总督驻衢州,将自衢入闽,原皆由常山经玉山、上饶、铅山越武夷山一路,改取道江山、经仙霞岭路至浦城。顺治十二年(1655) ,朝廷敕令,又将原设在常山的广济渡水马驿,迁置江山县城南十五里之清湖。据清常山县志载,广济渡水马驿旧在常山县城东门内左侧,明嘉靖年间改在东城门浮桥(广济渡浮桥)河渚。宋名金川驿,元改水步站(水
3、马站) ,有马 60 匹,船 27 只(内递运使臣船 8 只,递运诸物船 19 只) ,元末废。明洪武元年(1368) ,在金川驿旧址复设广济水驿。九年(1376) ,主簿吕元亨,因故址重建,额置船 5 只,水步夫、馆夫共 210 名,年又复坏。成化二年(1466) ,知县李溥膺驿丞高茂重立。嘉靖四十年(1561) ,因袁三等僭宿驿舍几为乱,知县张斯轼迁址改建。隆庆初(1567) ,与草萍马驿(浙赣界)裁并,改称广济渡水马驿。不久,原廨宇尽皆倒塌。城内钱粮原,嘉靖十八年减去 1800 两,以后不次裁减。隆(庆)万(历)以来,站船仅剩 5 只。万历九年(1581) ,归并红船 7 只,站船水夫
4、44 名,红船水夫 25 名,马 19 匹,骡 1 匹,驴 21 头,轿夫 44 名(后减作36 名) ,厨役 12 名(后减作 8 名) ,上中下铺陈 16 副,以及站船中铺 4 副,红船中铺 7 副,通共廪给银 3276.6 两,内江山协济 1570.6两,开化协济 1016.6 两。广济渡水马驿迁置清湖后,因驿道改走仙霞,山高路险,驴马行至保安行馆后,即换成人夫递传。其时保安行馆有驿舍 26 间,可供人马膳宿。从浙江至福建,走仙霞驿道,要比走常玉驿道近 200 余里,故进京士商多乐走此道。早在明天启三年(1623) ,闽藩葛寅亮即报请抚、按两台关闭崇安分水关(俗称大关,今武夷山) ,议开
5、浦城小关(今庙湾) 。至清初,蒙浙闽部院“特疏具题在案,檄将汀州府长汀县三洲驿,改设于江山县二十八都地面,更名小关驿” 。仙霞岭驿道,遂成为福建至浙江的主要官道。可是,浦城县篆崔经历,越俎代庖,诡言驿站“钱粮出自闽省,夫役当觅之江民接应”,并将原协拨在小关驿的浦城夫役,尽数撤回。至使江山广济驿虽抽有 354 名驿夫,仍不敷差用。这样一来,则加重了江山人民的负担,因为大部分驿夫及驿传开支,都要按田赋摊派。江山农户不堪重负,摊丁驿夫,更是苦不堪言。此即江山县令责浦邑“撤驿殃邻” 之谓也。康熙十年(1671)任江山县令的郭卫民目睹江民疲苦之状,乃于次年具条陈兴革详文向省宪上疏建言。他在奏疏中说:“凡
6、天下驿站,近者七八十里,远者不过百里。江山接壤闽省,自本县至浦城县二百七十里,兼以山径险峻,高入云表,且邑无骡马,需人抬送。从前,每一差至,需夫数百余名,去者每至道殒,回者仅存皮骨。江邑异常苦累,莫此为甚在浦邑,县大而富,一城设有两驿,以逸待劳,年复一年,不觉其疲;在江邑,县小而瘠,以寥寥羸夫,足未停迹,奔走长途,实有不能支旦夕之虞。 ”康熙十三年(1674) ,新任衢州知府王弘仁,亦就驿站负担协济事,以兵船协济详文上疏省宪,其文曰:“浙省驿站惟衢郡为首冲,衢属驿站惟江山为最苦。盖陆行者至江山而登舟,舟行者至江山而登陆。遇平常勘合火牌,夫船稍次者,犹可支持;若遇内差大人、藩下世子暨投诚兵弁,家
7、口出入浙闽,用夫动以数千、用船动以数百。即用船百只以内,亦须各县发价差官多方雇觅而后得。若有大差大役,风闻需船,则各船皆扬帆顺流而远遁。自江山登舟,顺流长往,直抵省城,计程七站,实有万苦难支者。此江山县知县万里侯所谓一县而当八县之差,一邑而代七邑之过 。万不得已,而有吁请均平之文。 ”王弘仁还在详文中举了康熙六年运载投诚兵弁经由衢州发运山东等处的例子。原省督宪也曾下文分派杭、金、严三府各县,每县备船若干只,每协差都守官一员,押船至衢州装运兵丁,运毕报省备案。这原是有章可循的,但各府却阳奉阴违,借口未接到统一行动命令,而“视同秦越”、 “呼之孰应 ”,也就是不听调遣。结果,这苦差事只好仍由衢郡独
8、当。而“衢属五邑,止有西(安) 、龙(游) 、江(山)三县通船,然滩高水急,非驻船之都会,止有小舟往来。至常(山) 、开(化)二县,僻在深山,一线之水,并无舟楫”,故“ 历年以来,衢府西(安) 、江(山)二县,受累独深。 ”为此,他向省宪建言吁请:“江山水穷源尽,非集船之所。若用船百只以内,衢府四属量行派协;若百只以外,金、严两府就近请宪派协;若需用更多,则杭、金、严三府均协。 ”并请求将此例规“定议通行”作为定制, “庶劳逸均平 ”,以“解衢属倒悬之苦”。广济渡水马驿迁置清湖后,设驿丞一员,水马驿夫 354 名。驿丞,职主邮传迎送之事。唐州县以富人主之,谓之“提领”。明制定为驿丞,驻于冲繁之
9、处。清沿袭之。江山县城,原有县驿,旧有县驿丞署,在县署东十步。广济驿移驻清湖后,县驿丞署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奉文移建清湖,与广济渡水马驿裁并,并兼管巡检。巡检职主缉捕盗贼,盘讦奸伪,凡州县关津险要俱设,官阶为从九品。驿丞,按清定制为“不入流” ,即无品。然而,广济渡水马驿驿丞因系为清湖巡检司巡检兼任,故亦为从九品。 清史稿载有:“清湖镇,有巡司,兼管广济水马驿,顺治十年自常山来隶。 ”作为驿站,古时每县皆有,并非罕见,而作为广济渡水马驿,系水陆冲要之地方能设置,且还载于清史稿中,足见其时清湖作为水陆要津之地位。故康熙三十六年任江山县令的朱彩说:“江邑居两浙之上游,当八闽之门户,联三省之封疆,赋税则有四万之起存,人丁则有三万之户口,佐贰丞尉之赞政,水马广济之皇华,规模形胜其非小县也明矣!”( 明制: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六万石以下为中县;三万石以下为下县)广济驿移置清湖后,驿丞署初设普明寺右侧,后迁至邵男巷口。驿丞署大门及部分围墙遗迹,今犹存。清道光年间(18211850) ,江山县城设立民信局。光绪十一年(1885) ,清湖设电报通报点。辛亥革命后,驿站废。民国元年(1912) ,清湖广济驿驿丞署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