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原则与模式.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23052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原则与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原则与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原则与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原则与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原则与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原则与模式2007 年第 1 期总第 160 期兰州学刊LanzhouXUekanNo.12007Genera1.No.160?和谐社会研究?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原则与模式潘德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湖北武汉 430007)摘要】 本文从最深层次( 体制结构)上分析了:我国农村 57 年以采不和谐的根本原因;随后提出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原则及改革的创新思路:建立树一果结构体制下的大众股份制 .并论证了: 随着这一改革的成功,我国农村将变成一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控制,稳定性,有序性等功能,对社会主义属性内容质的体现都很好,农村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

2、蒸蒸日上,民主与法制高度增长(质的变化)的和谐社会.同时指明了: 它们的确立明晰了产权,奠定了农村综合改革的(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消除了“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及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立.关键词 体制结构 ;树结构 ;树一果结构;果结构;大众股份制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7)叭一 001008作者简介:潘德冰,原国家体改委特聘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一,序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关于社会主义 ,所有制,生产关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定性的讨论,至于它们的构成形式如何? 怎样去构建 ?为什么要这样去构建?不同构成形式对其属性内

3、容的作用与反作用如何?几乎没有任何的说明.只有当二战之后,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些现代科学重大理论成果的诞生,探讨构建理论才成为可能.社会场论(或称为权力场论), 就是在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吸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如我国称谓的新老“三论“)而提出的一门新学科.我们认为:她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构建理论从“ 场论 “知道 :人们常说的体制,其实包含了体制结构(或称权力结构)及法规细则这样的两个层次.其中,体制结构,就是社会的系统结构;法规细则,即人们常说的法律,法规 ,方针及政策.体制,亦是社会属性限定内容的构成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但同一内容却可以用不同

4、的形式来体现,且其体现的程度不同(质的差异),发挥的功能各异,最适当的形式能够最完满地体现内容.不仅如此,“场论 “从经济,社会运行 ,控制,稳定性,有序性及信息传输的可靠性等社会功能,民主与法制,对社会属性,所有制及生产关系的体现度,生产力容量等社会质,社会的同构现象,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所在等方面论证了:一旦社会制度确立,体制结构在上述诸方面都发挥着根本的作用,而法规细则只起到相对微小的调节作用.所以,我们把社会制度体现内容保持不变,体制结构的类型也保持不变,只作法规细则层次的变革称为社会改良;只有同时对结构类型,法规细则两个层次的变革才称为社会改革.但很遗憾,我国 28 年的体制改革,只

5、能称为率十会改良,或充其量称为体制外(即绕开体制结构类型转换之外的)改革 .这种体制外改革的弊端,不幸被我们 2O 多年前就言中了.和谐社会,显然是上述社会功能都要好,上述社会质量都要高的这样一种社会.没有体制结构的类型变换,这个社会是和谐不起来的.所以,我们说: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结构的类型变换仍旧是根本.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在相对先进的(英 ,法,美等)国家发生 ,然而却首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获得了成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缺乏关于社会的具体模式构建理论的讨论(当然,我们也不应要求马克思这样做),增加了模式构成的不确定性.于是,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时,建立在(被现在的我们称之

6、为)势能结构或称树结构(为其体制结构)基础上的苏联延生了.应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自然性,一直延续到二战后,社会主义各国(包括中国)都以这种“苏联模式“为标准建立起来.其实,所谓“苏联模式“, 就是指他们都有共同的体制结构树结构(“树“是图论中的术语“树“ 图),而法规细则层次,自然可以有许多不同之处了.为了理论上的说法统一,长期以来,不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这一预言是一个失误.其实,这恰恰是马克思最为深刻的一个看法,是完全正确的.这就是说:(1)像原“苏联模式“的这样的社会主义各同(包括中国),因体制结构仍旧是封建专制式的树结构类型,这种“社会主义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7、;(2)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体制结构,必须与相对先进的(英,法,美等)国家的体制结构(我们称之为动能结构或果结构)至少同类(或更好 ).现实的社会主义各国,只有通过“结构改革“ 来完成这一艰难的历史任务.因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场论“ 看来,它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模式)建立在树结构的基础上,它的运行,控制,稳定性及有序性功能及民主与法制,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等社会质的方面都比现实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差,如树结构条件下,“法制 “被扭曲为 “人治“或“权治“,“人民民主“被扭曲为“为民做主“,“按劳分配“被扭曲为“按权分配“等等,并使人们(直到现在还)错误地把树结构体现出来的规律,也当成社会主义

8、社会的本质规律.正是由于树结构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尖锐矛盾性,就使得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各国(原苏联除开战争以外,也没有多长时间),普遍的,几乎同时地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所以,从本质上讲,所谓改革,就要寻找并建立一种能够很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系统 )本质要求的体制结构(类型). 没有“ 场论“概念的人们,常说的“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 这种第 1 期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考,原则与模式说法很对,但也很模糊.二十多年过去了,从社会主义各国先后掀起的改革,苏东的剧变,我国改革目前的困境 I9 等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没有体制结构类型的转变,这场“改革“ 只能是一场闹剧而已,

9、是不会成功的.“场论 “的建立 ,吸取了众多的成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给了我们最大的启迪.如:“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现在,小平同志已经故去了,我们才说出来:我们提出的 “场论“, 是小平同志思想的深入与发展,没有小平同志的掷地有声的文选,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场论“. 当然,“场论“的出现

10、,反过来了又最深刻,最完满地回答,解决了人们提出的问题,并为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可以具体操作的,极其宽广的实现之路.二,历史的反思(I):“人民公社 “为什么不和谐?人民公社失败了,这是事实.它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二十多年了,这也是事实.但它为什么这样同我们的农民兄弟不投缘,农村生活不和谐?不仅如此,理论界还把人民公社的失败用来断定“中国农村不可能走集体化的道路“,“只能在土地家庭承包制的状态下维持现状“.果真是这样吗?想当年,我们党把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从心眼里拥护共产党,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了避免两极分化的恶果,我们党选择了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农村合作化的道路.从互助组,初级

11、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直到人民公社.应该说,通过这种形式,走集体化的道路是正确的,应该得到肯定的.但是,我们党的根本失误在于:在通过上述形式走集体化道路的同时,悄悄地,一步一步地把“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本质给改变了 .“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制度以集体所有为名,但实际上是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所有“.农民由主人地位变成了土地的附属,也使他们的积极性降到了零点.如果我党当时没有这种失误,而是在通过上述形式走集体化道路的同时,仍然把土地归农民所有实现这一形式很简单,只要把“人民公社 “规定为 “股份制企业“,按农民原来分有的土地入股分红就可以了,并可以继承.为了保持稳定,还可以规定:三或五年之后,股份可以自由

12、转让,抵押,人可去但股不消等等.不管股份多少,实行一户一票制,公社领导人,最终都要由股东大会推选候选人并选举产生,经三分之二的股东同意,股东大会可以罢免负责人等等,但作为过渡时期(如最长五年),公社领导人可以由上级委派,但股东大会可按时对其进行方方面面的监评(包括撤换) 等等.如果在当时,我们就认识到这样的股份制,现在已是农民幸福生活中的第二,三代了:他们可能继续当农民(可能已是机械化大生产的新一代农民),他们可能是官员(真正意义的人民公仆),教师 ,艺术家;他们可能生活在农村,也可以生活在城市.一方面,他们可能继承了老一代的股份,另一方面,他们也可在新职位(如官员,艺术家岗位)上得到他们应有

13、的待遇.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各尽所能 “.用“ 场论 “的知识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 “公社“时期与我国封建社会的体制结构树结构上面的差异就知道我们错在哪里了:自秦置郡县以来,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是执行的 “皇权不下县“ 这样的 “祖训 “.就是解放前,县以下虽然设立有派驻性质的区,乡公所,但并不设财政,不是一级完全的政府.农村维持乡村自治,地主和自耕农纳税,贫雇农则只交租子.这就是说:我们虽然与封建社会都以树结构为体制结构,但树梢(即树结构中的最下端)的位置不一样;封建社会以县一级为树梢 ,而我们的树梢却更低(如果县级设有县,区,公社三级的话,树梢的位置就更低了),也就是说:我们建立的结构是比

14、封建社会体制结构更纯粹,更多层次的一种树结构.解放前,因民国时期的区,乡公所不是完全的政府,故它的体制结构与封建社会的体制结构大致相当.像我们这种比封建社会(含解放前)体制结构的结构图中树梢更低的体制结构,一方面(因层次多,冗员多)农民负担的制度费更重,另一方面农民的人身“自由度“ 也就更低 .农民先以破坏生产工具,宰杀牲畜,砍伐林木直接反抗,后以粗放经营,消极怠工间接反抗等方法来加以抵制.正因为如此,1958 年人民公社才刚刚成立,1959 年就开始了农村人口大批饿死的“三年自然灾害“,与此同时 ,党内错误地开展了对 “彭,黄,张 ,周“的“反右倾“ 批判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5、便产生了连封建社会中开国首脑时代都从没有过的“十年动乱“.如果要从“场论 “来看:人民公社的建立,已改变了所有制的构成形式(这是“ 场论“里的概念 ,不同于传统意义下的所有制形式概念,见文献),也改变了现实的生产关系,这种现实的(即用现实模型构造出来的)生产关系中,“通过民兵建制的,准军事化的公社组织来运作动员机制,全额控制农村生产力诸要素,全环节控制农民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生产关系的这种构成形式中,农民完全成了由“势能“(即通常说的上级)来单方面推动的棋子.结果使矛盾激化.这对于不懂“场论“ 的人,完全不懂得这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不知者,不为过“嘛.这也说明:光有马克思主义的定性

16、的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其构建理论(关于所有制,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等方面的构建理论).三,历史的反思(): 改革 28 年以来.农村为什么仍然不和谐?1982-1984 年 ,全国推行“大包干“以来,就像 20 世纪 50 年代的土改一样,重新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从原来的不足 6000 亿斤,连续跨越了 6000 亿斤,7000 亿斤和 8000 亿斤三个台阶,到 1984 年超过 8400 亿斤,解决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吃不饱饭的根本问题.但是,好景不长,“到 1985 年以后 ,农民负担逐渐加重,各种税费负担转嫁给农民.1997 以后,农民的纯收入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虽然采用了

17、现代科技的办法来维护粮食的逐年增产(如化肥 ,农药,优质稻种子),但农民的收入以每年 3%5%的速度下降,农村地区的干群关系紧张,社会冲突上升,上访,集体上访量增加.“ll“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大批农民进城,土地抛荒,小农经济的分化和解体加快.人们开始怀疑土地承包制的核心“分地“ 是否合理 ,如何将农民进一步组织起来 ,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成了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_I温铁军先生是一位资深的“三农“ 专家,有“用脚做学问的学者“ 的美誉 ,他的研究应该是较为可信的.他提出的主要问题与事实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J1.我国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大约人均为 1.2 亩土地,(注意:不是耕地)

18、, 有 1/3 的省人均土地面积小于 1 亩,1/3 的县人均土地面积小于 0.8 亩;这些数据已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土地对人的最低生存(注意:不是生产)保障线.到 2030 年,我国12 兰州学刊总第 160 期的人口将达到 1617 亿,如果现在的领导人决策选择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到时候即使实现了 50%的城市化率的目标,则至少也有 8 亿人生活在农村.而土地面积是不能增加的.从而“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便成了我国农村现实的一大基本国情矛盾.同时,由于土地分割细化,小农经济造成的农业剩余量少且过度分散,不仅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从农业提取资本原始积累的必然要求相冲突,而且使政府与分散农民的交易成本过

19、高.于是,又派生出“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结构 “这个基本体制矛盾 .2.从上下五千年中国农业文明史发现:小农村社经济的传统与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这个基本国情矛盾相辅相成 .正是由于这个“农业中国“ 的国情矛盾制约 ,历史上大的事变往往是人祸甚于天灾,往往是豪强大族占田导致“不患寡而患不均“,或政府大兴土木,连年战争,导致徭役赋税过重而引发流民四起,社会动乱.这时若遇天灾,外患,必致“改革中兴“ 或改朝换代,而其后的第一国策,往往都是“均田免赋“.土地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土改给农民分了地;邓小平的土地家庭承包制 l5 年不变,又给农民均分了地;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又宣布家庭承包权 30 年不变

20、的政治承诺.这三次都是按照人口均分了土地.这种家庭承包制,给农户以相对独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权利,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直接结合“. 但“大包干所解决的问题,远不如它引发的问题多“.3.在人口增加使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的矛盾制约之下,土地占有权没有向少数人集中的条件.在中国,土地完全私有化是行不通的,否则,会付出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的巨大代价.4.1997 年以后,地方经济在高速增长时期的高负债问题爆发:一方面是乡村债务达到约 4OOO 亿(也有说 6000 亿8O00亿),近一半的县乡两级财政发不起工资;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凋敝,农村绿洲滑坡,乡镇企业倒

21、闭停产,又使得一千多万的地方干部的子女就业问题突出,于是政府和相关事业单位就成了最好的就业领域.从而,导致政府及其所属机构膨胀,财政供应人口大幅度增加.而无论是乡村债务增加,还是政府冗员膨胀,都必然会转化为对农民的强制索取与剥夺.农民说:“ 服务就是收费 ,管理就是喝醉.“ 近年来,农民对这种(树结构 )体制下的医疗卫生,交通通信,文化教育等部门反映特别强烈,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付不起电费,打不起电话.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收入下降(农业投入产出比多年为负值),政府调控能力下降.进而,基层政府和农民的生活消费都要靠借贷才能解决.农村人口的 2/3 在平均收入之下,贫富差别越来越

22、严重,安定团结的局面难以维持.如果人们能够把复杂经济过程的最后结果进行认真归纳研究,就会发现历次的中国经济危机都能软着陆,其苦果最终是由“第三世界“ 中国内部的第三世界 广大农民来承担的 .5.1985 年春,人民公社时代基本结束.全国开始“改社建乡(镇)“,当时,全国共有 5.6 万个公社 ,后改制为 9.2 万个乡,镇人民政府(注意:几乎增加了一倍),同时建立了 82 万多个村民委员会.乡村基层组织制度不适应家庭承包制的问题,至今仍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的制约性障碍.对此,温先生提出如下的改革思路:(1) 放开那些仍然有赢利条件的 (如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运输,销售,加 T,农业金融,

23、保险等)涉农领域;(2)免除农业税;(3) 把乡政府改成乡公所,乡公所只是一个上情下达的机构;(4) 让土地垄断征与所产生的批租收益定向于无地农民的社会保障;(5) 国家专项资金不要投到部门,不能让部门把国家投资作为获得部门收益的奖金,而要作为(不分红的)股权投入到农民合作起来建立的(如加工,金融等)组织中去.温铁军先生不是悲观,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忧国忧民地说:上述“五大政策 ,五管齐下,才有可能综合治理解决现在农村问题否则,长安久安维持不了几年了“.6.农村根本的矛盾是小农业经济与市场化改革的矛盾.(1)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结果,它必须追逐利润,规避风险.面对分散的小农户而言,既无抵押(农

24、民只有产权不明晰的土地,根本无法满足银行的抵押条件),又获利甚微,周期长等(在银行看来风险很大).再者,就算政府要求银行不管上述条件而硬要给农户贷款(就算可以这样做),也因农户分散而贷款的成本费用很高.所以,市场化取向的银行商业化改革的结果必然要求其退出农业.(2) 外资也不会投向高度分散的,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混合在一起的,小规模,周期长,风险高的农业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的一切政策设计,包括政府对农民直接进行补贴,其效果都不可能明显.7.乡镇企业从“劳动代替资本投入 “(即劳动力和土地等其他要素的投入都是不计价和成本的,这部分投入约占 70%)开始,而发展到

25、现在,其中 1000 家最高利税额乡镇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高达 88.6%,它们的利润趋向零,甚至是负值.信用关系也进一步恶化.这些迫使地方政府对企业产权彻底改造.推行拍卖,租贷,转让和股份合作制等等.乡镇企业解决了近 2 亿农村过剩劳动力就业(它追求“就业和福利最大化“,而非一般企业追求的 “利润最大化“)这是我国农村在就业压力比城市大 3 倍的情况下,至今仍然能够维持相对比较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改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它以劳动和土地“替代资本投入“ 而完成的原始积累,公司法 没有涉及;(2)清算资产时,一般都只计算设备和资金等有形资产,而把土地排除在外;(3)容易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名变相流失集体资产;(4)尽管乡镇政府并非农民联合而成的集体经济组织,却越权处理集体企业资产,占有回收资金,甚至用于政府开支.在这种改制背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