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组合作学习的再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种教学形式是绝大多数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不会走入形式的误区。合作学习的提出与实施,带来了课堂组织方式的全新变革,从过去的“秧田式 ”转变为围坐而学的 “圆桌式”,讨论之风应运而生。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成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平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极为活跃。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有
2、合作无评价,有评价无结论等现象悄然而生。加之, “圆桌式” 学习方便了学生 说“悄悄话”,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益,从而引发了众多家长的不满。久而久之, “圆桌式 ”回归“秧田式”,小 组合作学习淡出课堂。新课程课堂在历经一阵喧闹之后,又回到原点,重新演绎着昨天的故事,这不能不引起教育人的高度警醒和深度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思考众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之所以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质疑,根本在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比较模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是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2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
3、育的“四大支柱 ”,即:学会学 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已经成为现 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 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必须合作相处,才能在地球上同舟共济,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今日世界,从人造卫星上天到人类基因图谱解密,没有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不是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 “团队 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在 现在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更需要对学生加强合作精神的教育。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这一理念,是实现现代教育从“个体独学” 走向“ 团队 共学 ”的必然要求。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系统内部的各要
4、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各要素相互协作、和谐统一时,就会收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班级只是学生学习的行政组织,3由于人员多,很难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只有 46 人的学习小组,才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
5、合作探究。而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既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益;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公民素养。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更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实体,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带来教学的新面貌。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在现实和未来的教育中,其价值和意义低估。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反思为什么适应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基层学校难以实施呢?这要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误区来分析。站在合作教育的高度透视,现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第一,问题不真。合作学习源于问题,并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实施。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某
6、一个问题展开的,如果问题根本不存在,那么合作必然流于形式。什么是“问题” ?辞典中很明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的散文春,问:“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春天呢?”朱自清怎么就不能写春天呢?这里有什么“矛盾” 和“疑难”吗?无疑而 问,无难可疑, “讨论”必然无效。有位教师执教木兰诗,有的学生提出“ 为什么叫阿爷” 。课文注释中有明确的解释,只是学生看书不细致。如果再让学生讨论,不是多此一举吗?有些问题通过查资料、观察、阅4读,传授、体验即可,不一定非要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针对有价值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
7、的开展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对于没有价值的个性问题,则要及时排除,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执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针对学生提出的“不赞成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这一 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一度出现唇枪舌剑、争论不休的场面,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探究精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是不是真问题,这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第二,方法不当。有专家曾将现行课堂中的“无效讨论”概括为:七“ 不” 、两 “假” 、一“ 无”。七“不 ”是:不给时间(不给时间思考)、不给材料(空想)、不给背景(没有任何依据)、不给方法(
8、瞎猜)、不交锋(各说自己话)、不辩驳(只要说出来了的都对)、不分析(只有表态不问为什么);两个“假” 是:假答案(问的是 A 答的是 B)、假统一(不管是什么答案都会评为好所以是假统一);一个“无” 是:无结果(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合作,是无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必须依赖于科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是:其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合作学习解决的不是学生自学能学会的,而是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疑难。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找准知识的生长5点,有效的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合作学习。其二,合作学习必须以问题为探究为载体。合作探究的问题涵盖三方
9、面:关涉事物的性质的问题,不停留在知识现象的表面,而是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其内里,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知识的本质精髓;涉及思想方法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明确思考问题的方法,找出存在的思维障碍,并能随时作出调节、改进和完善,使学习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向目标逼近;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个人思想给合起来,深入反思其情感体验和人生观,增强其探求新知的信心。没有问题的探究,合作学习也就没有价值。其三,合作学习必须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设计主题活动还是梳理共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必须适时点拔、指导和纠偏,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必须强化。第三,管理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必须
10、以科学的管理为前提。现行的小组合作学习,过分强化小组长作为优秀生的作用,优秀生展示表演,其他学生当观众,挫伤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发挥每一个学生所长,才会高效。让优秀生做小先生,让后进生进行展示,既能促进后进生转化,也有利于优秀生的发展。现行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任务不明和科学的评价缺失,尤其是团队评价的缺失,也是导致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科学管理入手,强化目标引领、师生互动和评价激励,这是有效开展小组合6作学习的根本保障。正是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小组合作学习难以成为学习的常态,引发众多的质疑和诟病也就成为必然。三、小组合
11、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科学实施?前段时间,笔者听了一节英语课。其中,一个识记单词的环节,较好的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下面是这一环节教学的基本过程:一上课,教师提出:老师布置一个学习任务,用 10 分钟时间识记 20 个词语,哪个小组都会了,就举手,看看哪个小组完成最快?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很快,小组内优秀生小组长记会了,但他(她)并不立刻举手,而是帮助组内同学识记单词。因为只有小组内所有同学都记住,才算过关。识记学习的比赛在紧张的进行。终于,有的小组首先举了手,随之,其他小组组也陆续举起了手。随即,课堂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学生展示。现场展示的学生不是组内的优秀生,而是小组内记得最慢
12、的后进生。当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我终于明白了:这样的学习,真的是人人达标。事后,一看时间,识记 20 个词语,根本用了 10 分钟,7、8 分钟即可。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真正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必须达到以下四方面的要求:第一,科学分组是实施有效合作的前提。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7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 、同组异质” 的原则进 行分组,每个小组46 人为宜。基于目前
13、班额现状,6 至 8 人亦可。每组按优、中、下三类学生进行组合,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依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的“学习 金字塔” 理 论,学生教学生,既利于后 进生进步,更利于优秀生发展。因为学会了,再教会别人,是最有效的认知方法。第二,设计明确的小组学习任务是基础。明确的学习任务,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组长
14、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应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同时,小组内要设学科组长一人,加强学科的研究。案例中,学习任务非常明确:“识记二十个单词”,这 是引导学生有效学 习的必要条件。8第三,开展小组竞争活动是关键。引入竞争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竞争是一种良性互动,竞争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生的知识的吸收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记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学生具备一定的好奇心,同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的学习亦需要肯定。在课堂里引入竞争,这种氛围本身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
15、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竞争,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而是小组团队之间。这种竞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活内生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增进情感交流。如果将学生的生活、卫生、纪律等都纳入小组合作竞争中,更有价值,效果会更好。第四,实施小组集体评价是保障。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发挥小组内的动态因素,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保证这一点,评价是关键。小组合作的评价不仅是学生个体的评价,更强调小组群体即小组团队的评价。案例中,合作学习的成功,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学生团队的评价。要做好小组团队的评价,须把握以下三点:(1)评价主体多元。小组合作评价,不能教师一人说了算,还要发挥学生自
16、评和互评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班主任及家长参与的多元化小组评价机制,是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2)评价内容多维。小组合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学习结果,要把学习兴趣与态度、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纳入小组合作评价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评价方式多样。要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9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促进小组群体发展。小组集体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评价重心从鼓励个人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进步。总之,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