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单元学习导引,内容概述,山灵水秀,富有神韵。山水的灵秀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诠释,去感悟。在山水之间,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晶莹剔透,我们的情感会变得细腻丰富,我们的胸怀会变得整肃涤清。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论晴雨雾雪,每登高临江,则怀远思归。山山水水成为传承感情的载体。而让我们心灵震撼的却是那山水间的文化神韵。 赤壁赋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对话,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达观看法。 听听那冷雨表达出一个游子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与祝福之意。 再别康桥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留恋表现得明朗旷达。
2、 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探洞,阐述治学之道。,学法指导,本单元三篇散文,一首新诗,都是写山水胜景的名篇,以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而著称。 1.学习此类文章要从诵读入手,通过吟咏,品味语言的隽永美好,体会诗文所蕴含的情趣和理趣。 2.要学习作者灵活的思路、丰富的想象以及抓住特点细致描写的方法。 3.带着阅读的收获,到大自然中观察思考,从而领悟山水神韵,进而诉诸语言文字。,1 赤壁赋,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悦”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
3、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苏轼无辜遭难,长期被贬,虽有郁愤但也有坦然处之的心灵。,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4、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1100年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被贬黄州期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写了两篇游记,后人称这两篇游记分别为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本课所选的是前赤壁赋。,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春天,苏轼到达黄州。不久,开始了“躬耕”生活,清贫
5、的生活和苦闷的心情使得作者对世事的认识更加成熟深刻,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获得了丰收,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诗文,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黄州赤鼻矶,并写下此赋。,3.相关知识 关于“赋”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是由先秦的诗歌派生出来的。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它侧重于写景,借景生情。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骚赋”,到了汉代便正式确立了赋的体制,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赋体转入律体,谓之“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
6、赋,称为“文赋”。赋主要有三个特点:(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二、知识积累 1.通假字,“冯”通“凭”,乘,“缪”通“缭”,环绕,2.一词多义,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眺望,远看,动词,攻占,方位名词,下面,形容词词尾,介词,在,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介词,在,介词,在中,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比,动词,往,动词,像,动词,唱和,形容词,和睦,形容词,和煦、和暖,3.词类活用,“望”的方向;向西,向东,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7、:使起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南,名词作状语:向南,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占。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4.古今异义,星辰名,斗宿和牛宿,白茫茫的水汽,望不到边的宽阔江面,指内心所思慕的人,此处有隐喻君主的意思,5.特殊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5)而今安在哉( ) (6)何为其然也( ),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7)渺渺兮予怀
8、( ) (8)舳舻千里( ) (9)举酒属客( ) (10)纵一苇之所如( ) (1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主谓倒装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被动句,6.名句默写 (1)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琴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盈虚”与“水月”关系,从“变者”的角度看,两者关系应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4)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的两句是“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5)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6)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 ”。 (7)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 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参考答案: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10、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局部揣摩 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美似仙境?,参考答案:作者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参考答案: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
11、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2.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
12、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最后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
13、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参考答案: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苏子的回答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人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3.作者在第四段中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参考答案:文中表现的“超然”之乐,是由眼前美景引起的;而旷达的胸怀,是主客对答后的自
14、然结果,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个性。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首先是一个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但在现实中却又不容于新旧两党,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实现其政治理想;其次,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当身处逆境时,常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藉自己随缘自适。文中表现的乐观旷达正是老庄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他对眼前景物的称道,是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种精神寄托,情感上的自我调节。这种思想和感情,于苏轼而言,既是无奈的,又是非常自然的,对于一部分政治上失意的封建士大夫来说,也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今天看来,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的思想,对现实世界当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于人生而言,苏轼的这种面对挫折而不失乐观豁达的个性,仍有
15、其积极可取之处。,4.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超然旷达的思想?,三、开放探究,“文章憎命达”,古往今来,许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往往较常人经历更多的坎坷和磨难,并于逆境中迸发出生命的全部热情。“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李白一生命途多舛,所以能文思泉涌,吟诵出千古传颂的浪漫诗篇;曹雪芹穷困潦倒,从而有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而苏轼同样是在遭遇“乌台诗案”被贬后才写了著名的赤壁赋的。,这些前贤的遭遇与成就给了我们当代的青少年怎样的启迪?,思路提示
16、:与古人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相比,我们现在的很多青少年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不能积极调整心态,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而是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甚至厌世轻生。这怎能不引发我们深深的思索?由此,我们应正视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收获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乐观精神,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多彩。,课堂演练,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剖析:A项,和应读h;B项,应读窈yo,长应读zhng;D项,酾应读shi。,C,基础知识,剖析: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连词,表修饰。,2.对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
17、一项是(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 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A,剖析:A项,“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发白,显露白色。B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行驶。C项,“西”“东”与“朝”同,用在动词之前,名词作状语。D项,“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3.下列句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中“朝”字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C,剖析: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4.在句式特点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羡长江之无穷 B.何陋之
18、有 C.击空明兮溯流光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在活用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剖析:项中“从”,使动用法,使跟从;例句中“舞”,使动用法,使跳舞。,美文“悦”读,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
19、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
20、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
21、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
22、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
23、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赏析: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素材积累,【内容素材】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苏轼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画江山,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震古烁今的前后赤壁赋。 【适用话题】 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