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市人大附中 2018 届高三考前热身练习(三模)生物试题1.1.二锅头作为京酒的代表,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以下关于酿造二锅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酵母菌能发酵产生酒精含量为 52%的产品B. 可用划线法测定发酵接种所用菌液的浓度C. 酿酒时的环境温度不会影响酿酒进程D. 选用菌种的种类和比例会影响酒的品质【答案】D【解析】【分析】酵母菌发酵时,当酒精含量达到 12%16% 时,会毒害酵母菌,当酒精含量超过 16%酵母就会死亡;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酵母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25,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发酵进程;此外,菌种的种类和比例也会影响发酵产物的品质。【详解】A. 发酵
2、时当酒精含量超过 16% 时,酵母菌就会死亡, A 错误;B. 测定发酵接种所用菌液的浓度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 错误;C. 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适宜温度是 1825,环境温度会影响酿酒进程,C 错误;D. 发酵时选用菌种的种类和比例会影响酒的品质, 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和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2.2.下列关于细胞内代谢活动和 ATP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大肠杆菌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需要线粒体提供 ATPB. 根毛细胞依靠主动转运从土壤中吸收 K+时需要 ATPC. 乳酸杆菌在细
3、胞溶胶进行厌氧呼吸时产生 ATPD. 蓝藻在细胞溶胶中进行碳反应的过程中不产 ATP【答案】A【解析】【分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无线粒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 K+的方式是主动转运,该过程需要消耗 ATP;乳酸杆菌进行厌氧呼吸场所在细胞溶胶;蓝藻是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不产生 ATP。【详解】A.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但无线粒体,A 错误;B. 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 K+是主动转运,需要 ATP,B 正确;C. 乳酸杆菌是原核生物,其厌氧呼吸发生在细胞溶胶中,产生 ATP,C 正确;D. 蓝藻在细胞溶胶中进行碳反应的过程中不产 ATP,D 正确。【点睛】本题
4、综合考查细胞代谢和生理活动场所等内容,意在强化学生对细胞代谢和 ATP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3.3.水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赤霉素(GA)含量上升,引起 -淀粉酶等多种酶的合成,促进种子的萌发, 该过程的信号调控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GA 促进 -淀粉酶合成,水解淀粉以满足种子萌发需求B. GA 只能与细胞核中的 GA 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控作用C. GA-GA 受体复合物引起酶 S 与 D 蛋白结合,并促进其水解D. M 蛋白可以启动某些 GA 生理反应和相关基因的转录【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GA)和 GA 受体结合后,形成 GA-GA
5、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与 D 蛋白和酶 S 结合后,D 蛋白被水解,D 蛋白的水解促进了细胞中 M 蛋白含量上升,M 蛋白调节相应基因合成 -淀粉酶,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最终形成葡萄糖,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详解】A. GA 促进 -淀粉酶合成,水解淀粉最终产生葡萄糖,葡萄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满足种子萌发需求,A 正确;B. 据图可知,GA 受体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B 错误;C. GA-GA 受体复合物与 D 蛋白和酶 S 结合后,D 蛋白被水解,C 正确;D. M 蛋白与细胞核中基因某部位结合后,促使 -淀粉酶合成,因此 M 蛋白可以启动某些GA 生理反应和相关基因的转录,D 正确。【点
6、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图中结构及相关调节过程,结合激素调节过程的特点解答。4.4.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的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 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 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D. 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中数据分析,在相同年龄组中
7、,随着砍伐强度的提高,林木生物量也呈增长趋势,各不同龄组中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合理的砍伐有利于提高林木的生物量,同时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详解】A. 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可采用样方法,A 正确;B. 据图所示,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 正确;C. 适当砍伐改变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种群无水平结构,C 错误;D. 适度砍伐有利于提高生物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 正确。【点睛】本题以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为背景,考察了学生分析数据图表的能力,意在考查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生物学原
8、理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5.5.青霉素酰化酶能对青霉素进行加工,是抗生素生产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枯草杆菌生产该酶,构建的重组质粒见左图,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的实验结果见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需要用限制酶 ECOR、 ECOR、Sma处理青霉素酰化酶基因B. 为避免菌体增殖过程中的质粒丢失,可在培养基中添加氨苄青霉素C. 通用培养基成分应该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动物血清D. 为保证最优生产效果,可选择葡萄糖和淀粉作为培养基的混合碳源【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ECOR会切割启动子, ECOR和 Sma切割目的基因两端,因此获得目的基因不可使用 ECOR;根据柱状图显示,
9、和通用培养基相比,利用葡萄糖做碳源的培养基可显著提高青霉素酰化酶活性,利用淀粉作碳源则可显著提高培养后的细菌数目,据此分析。【详解】A. ECOR会破坏启动子,故不能用限制酶 ECOR处理青霉素酰化酶基因,A错误;B. 为避免菌体增殖过程中的质粒丢失,需要进行筛选,可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四环素,B 错误;C. 微生物通用培养基成分不包括动物血清,C 错误;D. 据图分析,选择葡萄糖作培养基有利于提高青霉素酰化酶活性,选择淀粉作为培养基有利于增加转基因枯草杆菌的数量,选择葡萄糖和淀粉作为培养基的混合碳源可兼顾两者,D 正确。【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和运用数据图表,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
10、和推理能力,在分析此类材料时,要善于抓住题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6.6.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祌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性痴呆的最常见类型。A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是近年的研究热点。(1)神经系统包含两类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和传导_,神经胶质细胞分布在神经元周围,起支持、保护、免疫等作用。海马脑区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核磁检测可见 AD 患者的该脑区出现明显萎缩,取海马脑区神经组织染色制片后,在_下进行观察,可见细胞外的 -淀粉样蛋白(A)沉积形成的斑块、神经元结构变化和数量减少。(2)近年研究认为,A 沉积会诱发细胞凋亡、胞内钙稳态失衡、炎症
11、反应等,对神经元造成损伤。下图为 A 沉积诱发神经小胶质细胞(MC 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如图所示,A 沉积使 K 酶和 IK 依次磷酸化,引起_与 IK 分离后进入细胞核,调控IL-1 基因的转录。在_上合成的 IL-1 分泌到细胞外诱发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用体外培养的 MC 细胞进行了多个实验。实验一:为证实 A 沉积引起的 K 酶磷酸化会引发 IK 磷酸化,研究者将一段短肽导入 MC细胞,以干扰 K 酶的磷酸化过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需要用 A 处理的组是_,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 K 酶的特定氨基酸序列_。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
12、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实验二:将 A 处理过的细胞破裂处理,进行差速离心,分离出细胞核,测定细胞核和全细胞中 NF 的量,与处理前细胞相比,_,该结果为图中的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实验三:为验证 A 引起的 NF 入核会诱发炎症反应,研究者用阻断 NF 蛋白入核的药物 Y (对细胞内其它生理过程无影响)处理 MC 细胞,一段时间后检测细胞核中 NF 的量。请评价此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4)图中内容从_水平揭示了 AD 的发病机制,请根据此研宂提出药物治疗 AD的可能思路(至少 2 条)_。【答案】 (1). 神经冲动(兴奋) (2). (光学)显微镜 (3). NF (4). 核糖
13、体 (5). 实验组和对照组 (6). C (7). 细跑核中的 NF 量明显增加,全细胞中的 NF 量无明显变化 (8). 第一,应补充不用药物 Y 处理的对照组:笫二,应该用 A 处理两组MC 细胞:第三,应补充检测两组 MC 细胞的 IL-l 分泌量 (9). 分子细胞 (10). 用药物清除细胞间的 A 沉积;用药物阻断 K 酶的磷酸化:用药物阻断 IK 的磷酸化,用药物Y 阻断 NF 入核;用药物抑制 IL-1 的合成与分泌【解析】【分析】根据题图,-淀粉样蛋白( A)沉积会引起 K 酶的磷酸化,K 酶磷酸化会引发 IK 磷酸化,同时降解产生 NF,NF 进入细胞核与基因特定部位结合
14、,调控 IL-1 基因的表达,合成 IL-1,IL-1 释放到细胞外诱发炎症,引起神经元损伤、凋亡或坏死,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据此分析。【详解】(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取海马脑区神经组织染色制片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2)据图可知,A 沉积会引起 NF 与 IK 分离,分离后 NF 进入细胞核;IL-1 由 IL-1mRNA 翻译形成,合成场所在核糖体。(3)根据题意,为证实 A 沉积引起的 K 酶磷酸化会引发 IK 磷酸化,研究者将一段短肽导入 MC 细胞,以干扰 K 酶的磷酸化过程,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需要用 A 处理;不同的是实验组中 K 酶的磷酸化正常,对照
15、组中 K 酶的磷酸化被干扰,因此,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 K 酶的特定氨基酸在数目和序列上相同,应选 C。据图可知,经过 A 处理后,IK-NF 会被磷酸化和降解产生 NF,NF 进入细跑核中,因此,与处理前细胞相比,经过 A 处理后的细胞,细跑核中的 NF 量明显增加,但全细胞中的NF 量无明显变化。若要验证 A 引起的 NF 入核会诱发炎症反应,除设置用药物 Y 处理 MC 细胞,一段时间后检测细胞核中 NF 的量外,还应补充不用药物 Y 处理的对照组,同时所用的 MC 细胞应该用 A 处理,并检测两组 MC 细胞的 IL-l 分泌量。(4)题图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了 AD 的发病机制;根据上
16、述内容,利用药物治疗 AD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如用药物清除细胞间的 A 沉积,或者用药物阻断 K 酶的磷酸化,或者用药物 Y 阻断 NF 入核,或者用药物抑制 IL-1 的合成与分泌。【点睛】本题以 A 沉积诱发神经小胶质细胞(MC 细胞)引起炎症反应为背景,结合图示机制,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认识,从图形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总结推理。7.7.家蚕是二倍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雄蚕茧丝纤度细,经济性状好,制备的生丝质量高于雌蚕 。研究发现,蚕茧中的荧光色素为脂溶性。(1)不同品种的蚕茧在紫外线照射下,表现出
17、白色、黄色、蓝色、紫色等多种茧色,这些不同的茧色之间互为_性状。(2)科研人员经过多代的筛选,得到了一种稳定的家蚕品系甲。在紫外线照射下,甲品系的家蚕的雌茧为淡黄色、雄茧为黄色。研究者取甲品系雌、雄蚕茧的茧层各 3g,剪碎后加入_提取蚕茧中的色素,分离并检测荧光色素的_。实验结果如下:性别 黄色素的比例(%) 种类雌茧 33.3 青、黄、紫雄茧 66.7 青、黄、紫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控制甲品系茧荧光色的基因 A 最可能位于 _(Z/W/常)染色体上,A 基因的数目与茧色有关,有 1 个 A 基因时表现型是 _,有_个 A 基因时表现型是_。甲品系雌雄个体互交的结果支持上述推测。(3)品系乙
18、的雌、雄茧均为淡蓝荧光色(由 B 基因控制)。研究者用甲品系为父本、乙品系为母本进行杂交实验(B 相对 b 是完全显性),结果如图所示。若甲品系和乙品系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则 F1 的预期实验结果应为:_,实际的结果与预期结果_ (相符/不符)。后续研究发现,乙品系的 B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F1 中淡蓝色茧和淡黄色茧的基因型分别为_,结合上述研究解释 F1 表现型出现的原因:_。【答案】 (1). 相对 (2). 无水乙醇(丙酮、有机溶剂) (3). 种类和含量 (4). Z (5). 淡黄色雌茧 (6). 2 (7). 黄色雄茧 (8). 雌茧均为淡黄色荧光,雄茧均为淡黄色
19、荧光或均为淡蓝色荧光 (9). 不符 (10). 淡蓝色雌茧 BbZAW,淡黄色雄茧BbZAZa (11). 含有一个 A 基因和一个 B 基因的个体在雌雄中的表现型不同,在雌性中,B 基因遮盖 A 基因的作用,在雄性中相反。故基因型为 BbZAW 的个体表现型为淡蓝色雌茧,基因型为 BbZAZa 的个体表现型为淡黄色雄茧(基因型为 Bb 的雄茧和雌茧表现型不同,仅在雌性表现为淡蓝色,基因型为 BbZAZa 的基因为有 1 个 ZA 基因而表现为淡黄色,故表现型为淡黄色雄茧:基因型为 BbZAW 的雌茧表现出的淡蓝色能遮盖掉 ZA 基因控制的淡黄色,故 BbZAW 表现为淡蓝色雌茧)【解析】【
20、分析】蚕茧的多种茧色之间互为相对性状,根据题意,蚕茧中色素为脂溶性,故可利用有机溶剂提取;在紫外线照射下,甲品系的家蚕的雌茧为淡黄色、雄茧为黄色,结合表格中数据分析,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 A 最可能位于 Z 染色体上,且 A 基因的数目会影响蚕茧的颜色,推断有 1 个 A 基因表现型是淡黄色雌茧,有 2 个 A 基因时表现型是黄色雄茧。品系乙的雌、雄茧均为淡蓝荧光色(由 B 基因控制),若甲品系和乙品系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则杂交为 ZBWZAZA,F 1 为 ZAW、Z AZB(或 ZBZA);若乙品系的 B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甲品系黄色茧应为 bbZAZA,乙品系淡蓝色茧为
21、 BZ aW,F 1 中淡蓝色茧为BbZAW,淡黄色茧为 BbZAZa,因此乙品系淡蓝色茧 BZ aW 应为 BBZaW,据此分析。【详解】(1)蚕茧的白色、黄色、蓝色、紫色等多种茧色之间互为相对性状。(2)根据题意和实验结果推测: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 A 最可能位于 Z 染色体上,有 1 个A 基因表现型是淡黄色雌茧,有 2 个 A 基因时表现型是黄色雄茧。(3)若甲品系和乙品系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则 ZBW 与 ZAZA 杂交,F 1为 ZAW、Z AZB(或 ZBZA),子代表现型为雌茧均为淡黄色荧光,雄茧均为淡黄色荧光或均为淡蓝色荧光,实际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若乙品系的 B
22、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推测亲本甲品系黄色茧应为 bbZAZA,乙品系淡蓝色茧为 BBZaW,F 1 中淡蓝色茧为 BbZAW,淡黄色茧为 BbZAZa。BbZ AW 表现为淡蓝色茧,BbZAZa 表现为淡黄色茧,原因是含有一个 A 基因和一个 B 基因的个体在雌雄中的表现型不同,在雌性中,B 基因遮盖 A 基因的作用,在雄性中相反。故基因型为 BbZAW 的个体表现型为淡蓝色雌茧,基因型为 BbZAZa 的个体表现型为淡黄色雄茧。【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 ZW 遗传,意在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识图,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文字信息和图形
23、信息作出准确分析。8.8.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1)科研人员测定小麦一昼夜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发现小麦与其他植物一样出现了“午睡”现象。一般认为,午后温度较高,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使叶片降温,同时,植物体也会_叶片气孔开度来避免过度失水对细胞造成的损伤。这一变化会引起叶肉细胞间的_,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2)科研人员测定了同一株小麦两种不同向光角度的叶片(接收直射光照面积不同)午后部分指标, 结果如下表。净光合速率(Pn) 叶片温度(T l) 胞间 CO2 浓度(Ci )直立叶 12.9 37.5 250平展叶 8.8 37.7
24、 264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直立叶和平展叶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说明二者的气开度_,但平展叶净光合速率却_,此时胞间 CO2 浓度_,说明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CO2 浓度不足不是造成“午睡”现象的唯一因素。(3)科研人员推测,午间强光照可能会导致由色素和蛋白质组成的光系统发生损伤,导致_速率下降,进而抑制叶片的光合作用。D1 是对光系统活性起调节作用的关键蛋白,科研人员使用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的 D1 含量,结果如图 1 所示,分析可知_,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午睡”现象。(4)水杨酸(SA)是一种与植物抗热性有关的植物激素,科研人员用适宜浓度的 SA 喷洒小麦叶片后,测定两种光照
25、条件下的 D1 蛋白含量,结果如图 2 所示,可推测,SA 对小麦午间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是:_。(5)综合上述研究,请提出农业生产中减少“午睡”现象提高小麦产量的合理措施:_。【答案】 (1). 降低 (2). CO2 不足 (3). 基本相同 (4). 明显低于直立叶 (5). 平展叶高于直立叶 (6). 光反应 (7). 午间较强光照使细胞中 D1 蛋白的含量降低,导致光系统活性降低 (8). SA 能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 D1 蛋白含量及光系统活性降低程度,缓解小麦的“午睡” 现象 (9). 在中午光照达到最大强度之前向小麦啧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 培育高光强下 D1 基因表达量高的小麦品种
26、 培育高光强下水杨酸合成量增加的小麦品种【解析】【分析】植物蒸腾作用旺盛会导致叶片气孔开度下降,气孔开度下降又引起细胞吸收的 CO2 减少,导致叶肉细胞间的 CO2 不足,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根据表格中数据显示,直立叶和平展叶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直立叶净光合速率大于平展叶的净光合速率,但直立叶胞间CO2 浓度小于平展叶的胞间 CO2 浓度;图 1 显示,较强光照会导致 D1 蛋白含量下降,图2 说明喷洒适宜浓度的 SA 会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 D1 蛋白含量降低,对小麦的“午睡” 现象起到缓解作用,据此,若要减少“午睡”现象提高小麦产量,从外源因素考虑,可喷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从分子水平考虑
27、,可通过提高 D1 蛋白的含量来实现,据此作答。【详解】(1)午后温度较高,植物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会降低叶片气孔开度来避免过度失水,这会导致叶肉细胞间的 CO2 不足,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2)据图所示,直立叶和平展叶叶片温度无明显差异,因此二者的气孔开度基本相同,但平展叶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直立叶,而胞间 CO2 浓度是平展叶高于直立叶,说明气孔开闭引起的胞间 CO2 浓度不足不是造成“午睡”现象的唯一因素。(3)强光照引起光系统发生损伤,会导致光反应的速率下降;图 1 中数据显示,强光照会导致 D1 含量下降,因此“午睡”原因可能是午间较强光照使细胞中 D1 蛋白的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光系
28、统活性降低。(4)根据图 2 中 D1 蛋白含量所示,可推测经 SA 处理后,能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 D1 蛋白含量及光系统活性降低程度,缓解小麦的“午睡” 现象。(5)根据以上所述,减少“午睡”现象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有:在中午光照达到最大强度之前向小麦啧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培育高光强下 D1 基因表达量高的小麦品种;培育高光强下水杨酸合成量增加的小麦品种。【点睛】本题以“环境条件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背景,结合反映实验处理和结果信息的表格,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和判断,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