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周期理论的质疑第 21 卷第 5 期2005 年 10 月山东体育学院 V01.21No.5Journal0fShandong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andSpo 堕!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周期理论的质疑金健秋,刘强,杨克新(烟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摘要:通过大量的查找和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运用系统分析和逻辑学方法 ,对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 “的产生背景 ,理论核心和现今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认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训练周期理论应持的科学态度.关键词:“-3 代运动训练理论;周期
2、理论;质疑中图分类号:G8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2076(2005)058903InquiryofinodemtrainingtheoryandpracticeonthetheoryoftrainingperiodJIN,一 qu,LIUQia,YANGKexin(Inst.ofPE,YantaiTeachersCollege,Yantai264025,China)Abstract:Withsystematicanalysisandlogicmethods,itmadeananalysisofthebackgroundofemergenceofMatwejewstheo
3、ryoftrainingperiod,thenucleusofthistheoryandthepeoplesrecognitionofthistheoryincurrentdaythroughresearchinglotsofdocumentsbothathomeandabroad.Onthebasisofthat,newscientificviewswereputforwardtowardsMatwejewStheory.Keywords:modemtrainingtheory;theoryoftrainingperiod;inquiry;Matwejew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随着运动
4、训练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运动训练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学者对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科学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提出 rr 质疑.1 周期理论的产生过程及影响1.1 周期理沦的产生与发展周期理论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前苏联的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大(Matwejew).他对参加1952 年第 15 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项目的训练,以及其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运动训练过程加以分析,提出了运动训练分期的基本设想.随后,Matwejew
5、又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 保持“ 和“消失“ 三个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 ,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同时,Matwejew 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卜各异的训练框架.例如: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Matwejew 从训练学的角度给不同训练阶段赋予了实际的内容,设定了各阶段的宏观训练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了训练周期的特定“模式“, 这正是周期理论的核心.周期理论产生后,Matwejew 也曾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其中最为显着的是在 2
6、0 世纪 9o 年代初期提出了训练的个体化问题,即在不同周期训练过程中应考虑到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具体情况.1.2 周期理论对运动训练的影响由于在 20 世纪的 5060 年代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成体系的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十分薄弱,因此,Matwejew 的周期理论在问世之后很快就传到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并于 70 年代进入部分西欧国家,成为运动训练,尤其是体能类项目训练的支柱理论,广泛应用于各国的运动训练中,成为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在我国,周期理论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这一一理论提出之后,我国的竞技运动训练,尤其是体能类运动项目的训
7、练主要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该理论广泛为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成为对运动训练最具影响的训练理论.2 对周期理论的质疑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五个训练时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 j 三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周期理论“的提出,其本身就缺乏理论基础和实验的支持,马特维耶夫所用的资料缺少科学价值,只是从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几个项目中总结出来的原则
8、和规律,缺乏普遍性的意义.另收稿日期:20050322作者简介:金健秋(1953 一),男,湖南人,硕=, 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基础理论与方法.89山东体育学院第 2l 卷第 5 期 2005 年 l0 月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科研水平也相应地提高,这理论缺乏生物科学基础的不足,也习益突显出来.2.1 当代运动训练理论对“周期理论“ 的质疑2.1.1 对“盾 j 期理论“ 持有的科学依据的质疑众所周知,-一种训练模式必须建立在运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足以从人体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和运动力学特征等方面解释其自身的科学性.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沦“ 提出的依据主要是来自对部分体能类项目教
9、练员训练计划的分析与总结,它对一一些在该理论中起关键支撑作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上,没有给出详尽的解释.也就是说,“周期理论“ 是在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和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目前,流行于世界的周期理论仍然是以 20 世纪 50 年代的研究为基础,这就使得人们开始对该理论的科学基础产生怀疑,认为该理论缺乏基础理论的强大支持,尤其是缺乏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理沦的支持.马特维耶夫在勾勒“周期理论“ 的期间以及在该理论形成之后多年的应用过程中,只是从教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竞技训练过程进行解释和归纳,而较少考虑机体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尤其是没有深入分析研究不同运动器官和系统对训练产
10、的不同应激反应及其相互作用关系.2.1.2 对“周期理论 “在运动训练中的普遍性意义的质疑对于这一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初,不少国外的专家和学者就开始对其提出质疑.维尔霍 IJJ 斯基(Verchoshanskij)对 Matwejew 的周期理论就进行了全面的激烈的抨击.他在“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在高水平竞技体育 Lf|的终结“一?文中指出,一个训练系统的建立依据不是在逻辑和经验基础上,而是更多地借助 f生物学的知识,周期理论不适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特别不适合球类,耐力性项日,体操及在田径中的快速力量性项目等.2.1.3 对“周期理论 “在内容上的表述表示质疑俄国的专家沃罗比耶夫经过
11、 7 年(19711977)的研究,提出为什么使用大的负荷量和较小的强度扣基础,到比赛前再用小运动量和大强度的疑问.这种转换在沃罗比耶夫认为是不可信的.德国的专家施纳分析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设想,并认为自 1965 年以来 Matwejew 不顾及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周期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明显落伍于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展主要是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即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每个运动项日在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项】的特点制定出发展身体素质和完善技术的,长期的训练
12、大纲,并在不同的中,小训练周期中确定阶段重点发展目标和训练负荷.2.2 当代运动训练实践对“周期理论“ 的质疑2.2.1“周期理论“ 不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马特维耶大“周期理论“ 的两个主要支撑点 :不同训练阶段“一般与专项训练的不安排“和 “负荷与负荷强度的小同比例“. 他认为 ,准备期以一般训练和负荷量为主,随着比赛的临近专项训练和负荷强度逐渐增加,到竞赛期达到并保持?较高90的水平.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模式“ 对运动训练这一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过程作了简约的概括,使人们能够较容易地捕捉到运动训练的脉络和规律,这是训练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但是,这一思想忽视了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生
13、化基础以及练习方法和负荷的要求,缺乏对不同年龄,水平和条件的运动员的区别对待,尤其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训练的进一步提高.这表现在高水平运动员 xi.Jtl 练方法和负荷的要求提高,长期的训练使他们已经对那些一般的训练方法和负荷产生了适应,只有那些针对性强的训练手段和科学的负荷才能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显然,如果高水平训练阶段仍然遵循马特维耶犬的周期理论,在占训练时间最长的准备期以低强度和一般的训练内容为主,则不可能使机体受到适宜的刺激,也不会获得良好的机能储备.2.2.2 对“周期理论 “是否适应赛制的发展持怀疑态度Verchoshanskij 指出,周期理论的原则不适合现代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实
14、际情况.现代比赛比 20 世纪 60,70 年代增加了很多,例如田径的冬季室内赛,自行车项目赛季长达约 88.5 个月,而准备期的时间不可能这样长.实际上,随着商品经济对竞技体育的参与,全年赛事频率的增加,现代运动训练的年周期已经演变成双高峰,三高峰甚至多高峰的安排.多年的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的年度最佳状态大都出现在第二个高峰.现今运动训练实践表明,大多数运动项目比较适合于双高峰的训练 J古 J 期安排,三高峰的年训练安排在游泳,拳击等运动项目中采用,而对于那些超长距离,长时间耐力性项目和全能项目运动员则仍然依照单高峰的传统训练方式.随着国际性,国内的竞技比赛日益增多,不仅在比赛的数量上,而且
15、在比赛的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田径,游泳等一些项目上增设.r 单项或部分项目的比赛,并根据商业化的要求缩短了比赛的时间;公路白行车的赛期达 l0 个月之久,比赛量约占年训练量的 40%.事实说明,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所吲守的严格的分期原则,已不能适应当代运动竞赛的变化.在许多体能类项目的年训练安排 k,单周期的训练模式已不为人们所用,双周期和多周期被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所接受.赛后的恢复也相应地有了变化,运动员已不再对每-次比赛作专门的准备,而将部分比赛作为提高训练强度的手段这些都是对周期理论的变化性应用.3 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在对 Matwejew 的周期理论产生渚多怀疑后 ,我国的专家学者
16、在 1983 年开始创建自己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20 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专着.曹景伟等把这些独具特色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作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 从横向上,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洲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和运动训练的负荷等五个方面.而从纵向上,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金健秋,等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周期理论的质疑 No.52005学三个层次.把适合所有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
17、学理论称之为“一般训练学“,而适应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为“项群训练学“, 专项训练学则是适用于一个运动专项.在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的一章 ,这表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了训练学界的认可,更表明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达到 r 更高的层次.随着对马特维耶夫理论的质疑,人们在理论上有 r 新的研究成果,并把这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人们从周期理论叶 1 寻找到 r 更适于各个专项的新方法.如:我囤游泳的小周期训练理论,即准备阶段小周期,有氧耐力小周期,赛前小周期,比赛小周期和恢复小周期,指导着我国跳水事业长盛不衰;乒乓球项日以技术训
18、练为核心的模拟,比赛训练法;举重项目年训练计划中的“阶梯式“的节奏划分和一天多练,极限训练 ,等等4 对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 “应持的科学态度首先,应承认“训练周期的存在 “,它既是对客观存在的训练过的反映,又是一种可以人为控制的训练过程.训练周期按马特维耶夫的观点可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根据具体竞赛的安排,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运动训练环境等方面进行人为的调整,从而使得三个周期的划分符合运动员的具体需要,其次,我们不应当把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作为一种具体的训练分期方案,只能作为一个框架,一种训练理论观点.其中这一框架,这一理沦观点的各个构成部分,
19、如具体训练时问的安排,运动负荷的安排,训练内容,力法等都应从运动训练的实际加以区别对待.最后,关丁当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 “,许多学者都提 f 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肯定,有的部分否定,有的全部否定.这些观点的提出,说明在运动圳练实际中“周期“ 或多或少足存在的 .但是无庸置疑,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在许多方面已经适合当代的运动训练实际,这一理论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1过家兴,田麦久 ,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2许琦,黄海涛 ,等.对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质疑一维尔霍山斯基的运动训练理论观点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
20、):1012.3陈小平.德国训练学热点问题研究述评J.体育科学,2001,21(3):4345.4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2003,(2):145148.5李志勇,王占峰 ,董杰,等.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人学出版社,2001.6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陈小平.训练学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113.8YVerehoshanskij.MainfeaturesofmodemscientificsportstrainingtheoryJ.IAAFNewstudiesi
21、nAthletics,1998,13(3):920.9林卫国,周锦琳 ,工红英,等.现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2004,27(2):262265.1O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_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69.11ff1 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2(前东德) 哈雷.训练学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M.蔡俊伍,等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间顾及 21 世纪展望J.体育科学,1999,19(2):3336.14(苏) 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分期问题 M.郝成硕,译.北京:北
22、京体育学院编译资料室,1978.115VerehoshanskijJWDasEndderPeriodisiemngdessportlichenFrainingsinSpitzensportslJ.Leistungssport,1998,28(5):1419.16李 J 犬,李景丽,顾扬,等.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J. 体育科学,2004,24(6):5255.-已-已- 已 -已-已 -t-E-E已ttt亡(上接第 88 页) 地改善挥臂肌群机能,使各肌群更协调地发挥潜能.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前臂负最法能够节约圳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率,更符合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训练要求.4.2 建议4.2.1 建议国内高水平排球队及优秀青年队,积极尝试采用前臂负重法进行素质训练,以提高挥臂速度和进攻水平.4.2.2 前臂负雨法作为一种项训练手段,对所有排球运动员郁应该是适用的;建议基层排球队,高校体育院,系的排球专业学生,采用该方法训练卜肢挥臂速度,并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4.2.3 对实验器材一沙袋进行改进,使之佩戴方便,以便运动员在进行各项技术练习时不必去掉沙袋,提高训练效果.参考文献:1万京一. 对我国甲 A 女排 .三攻手强攻扣球挥臂速度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1.2邢红林.对新老女排主攻手扣球挥臂动作的生物力学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199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