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努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扬州大学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扬州大学素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从张謇先生倡导的“ 实业教育迭相为用”到上世纪的“ 农科教 结合” ,已在实践育人的道路上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年来,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 全面 发 展、人人成才、多元 选择” , 着眼于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 符合度” ,努力增 强学生社会适 应性。一、确立实践育人理念,增强适应性加强实践育人是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符合人的社会化规律,符合学生的自我教育规律,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需求与高校
2、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之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适应性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疑虑,学校提出“本科生教育重点要体 现宽 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应强化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强化实践育人”的理念逐渐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这几年,学校把实践育人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把实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现已初步建立起“以社会适应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郭荣校长主持的这一成果荣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搭建德育实
3、践平台,注重引领性德育实践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载体。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强化实践环节,把各种思想道德教育融于道德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主题型德育实践平台。如“百场万人” 党史宣讲团、大学生国旗护卫队、 “红 色讲解员” (从 1998 年起 15 批共 507 名“红 色 讲解 员” ,在清明期 间担任义务讲 解,他们中前后有488 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等。这类教育平台主题突出,渗透性强,不仅使直接参加活动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通过其辐射作用,使全校学生都受到了正面的教育引导。2、文化型德育实践平台。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底蕴的
4、育人功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每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 “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等。学校还形成“一院一品 ”的校园文化品牌,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3、虚拟型德育实践平台。学校积极构筑思想引领平台,如开发了网络社区菁扬网,开设“ 扬州大学在线微博” ,打造网上德育队伍,形成了“学生与学生相互触动,教师与学生共同互动,网上与网下并发联动”的网 络教育格局。我校还将德育实践纳入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如将志愿服务、公益或感恩活动纳入学生素质测评和评奖评优体系,倡导社会公德和文明风尚。此举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赢得广泛好评。三、完善实践育
5、人环节,强化系统性我校从培养方案、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着眼“ 第一 课 堂” 与“第二课堂”的“ 融合度 ”,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1、培养方案“校企共构 ”,优化实践育人的 顶层设计。主动邀请社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在所有专业推进“ 卓越计划 ”,与 300 多个企业联 合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学生对社会生产一线的了解和锻炼,部分专业实施“3+1”学制,学生在校学 习三年,在企业实习 1 年。2、教师队伍“专兼结 合” ,增强实践育人的 师资保障。学校设立科技推广系列教师职称;加强教师与社会、企业的联系,鼓励教师承担横向科研课题,业务发展“专兼结合”
6、 ;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专家或知名企业家进课堂、开讲座,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全面认知。3、两个课堂“藕合联动 ”,拓宽实践育人的培养渠道。把知识、素质、能力教育纳入总培养方案,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动互补。农牧场每年为农科 10 多个专业提供实习、见习服务;电视台开办学生自编自制节目乖乖隆地冬,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新闻实践平台;学工部门开设创业学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勤工助学制度,根据人员缺编情况,结合困难学生的专业特长,实施勤工助学双选制度,让学生承担“助理工程 师” 、“助理研究员”、 “助理办事员”,每年提供 1500 个岗位和 240 万元资金,让学生在课余劳动中提高实践能力
7、。4、研本“1+1“ 引领,搭建 实践育人的互动平台。积极实施“研本 1+1”引领计划, 组织研究生在思想、实践、就业、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引领本科生成长。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引 领、 实践引航、就业引路 ”、“学习辅导、科研指导、心理疏导”。通过实 施研本“1+1” 引 领计划,研究生、本科生教育管理的合力进一步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省教育厅网站、 中国教育报、 科技日报、 中国改革报等对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四、创新社会实践模式,体现实效性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将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努力创新运
8、行模式,创造品牌特色。1、创造特色打造品牌。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个服务团队、找到一个服务项目,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实践服务。推行“试就业”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举措,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用人单位考察。推行“ 菜单 式” 和“订单式”实践,深化实 践服务的工作实效。2、学分确认引进“第三方 ”评估。学校出台了 扬州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学分暂行规定,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程” ,考核合格方可获得 2 个学分。学校委托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展开“ 第三方评估” ,参与 检查各学院的实 践教学过程,监督和评估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成效。3、集中实践与日常志愿服务并进。除了组织全校性
9、、集中性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党团组织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之中。如,志愿者送科教、文体、法律、卫生“ 四进 社区” ,开展 “心连心” 便民服 务活动及“送温暖”文艺演出服务。几年来,学校涌现出不少志愿者先进集体,如全国“ 赴地震灾区 优 秀团队” 、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志愿服 务团体、广陵学院“爱 心七姐妹” 、教育学院 “星期日农民工子弟义务学校” 等。我校生物技 术学院的一群 “麻袋哥”背着麻袋,挨个敲开学生宿舍的门,回收塑料瓶、废旧书报等废品,资助一位藏族学童。 “麻袋哥 ”的事迹经新 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成为我校学子志愿服务的又一品牌。今后,我们将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不断总结实践育人工作经验,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进一步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 长效机制,努力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