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一 城市定位:一个决定中国城市发展命运的主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使国家边界变得不太重要,城市的作用日益突出。换言之,国家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城市竞争力上。同时,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引起的国际分工,导致了城市分工。因此,在全球化下,城市要实现最优发展,必须扬长补短,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制定竞争和发展战略。城市定位不仅明确了城市竞争力之所在,更重要的是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通过对自身资源和环境的分析,确定自身最优的功能定位,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资源,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最大化市场份额,可以最大化地创造财富和
2、提升城市竞争力。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加深,加上中国城市和城市政府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中的特殊重要性。正确定位,决定着中国城市的命运。一些中国城市定位不正确,已经给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 脱离实际,定位超前 城市定位来源于城市竞争力。目前,许多城市没有客观分析城市竞争力所在,城市定位过于超前,结果“欲速则不达” ,丧失了发展机会,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例如,南方某市本应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但由于过分强调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过多,这不仅没有促进产业发展,反而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成本。华北某市现有人口不到 30 万,却在城市规划中决定要将该市建成 “华北平原中心城市“、“ 一个新兴的国际大都市“。 反复无
3、常,摇摆不定 目前,一些城市定位缺乏科学性,在缺乏深入地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条件下,定位领导主观意志化,同时因领导更替等原因反复变化,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丧失许多发展机会。例如,一些城市一年一个定位,有的城市一任领导一个定位。 刻舟求剑,固步自封 城市定位根据城市竞争力条的变化而变化。目前,许多城市在其城市竞争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城市定位没有进行相应变化,结果不但原来的地位没有保住,新的机会也没有抓住。例如,个别城市曾一度为中国区域的经济、金融中心,但随着国内外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地位已不复存在,但其继续坚持这一定位,最终该市不仅没有成为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失去了建设其他中
4、心,实现成功发展的机会。 避重就轻,以点带面 城市功能不仅决定了多种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十分不同。但目前不少城市,仅仅根据一个或几个不重要因素,就轻率进行定位。例如,有的城市因自然环境优越,就将其定位为人居中心;有的城市因有港口,就将其定位为物流中心。由于并不具备其功能形成的其他关键因素,定位落空,城市失败。 城市定位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重大作用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着实践的思考,也吸引着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 城市定位:从理论到方法的创新探索 像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中国城市研究的繁荣一样,城市定位的突出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中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
5、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国内外研究尚属空白,为学者们“自定位”留下了空间。 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 “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由于城市竞争是多方面的,所以城市定位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定位、产业定位、基本功能定位、总体属性定位、综合定位。在上述定位内容中,产业定位是基础,功能定位是核心,综合定位是灵魂。 尽管城市定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其理论研究则较少。定位最早来自于管理学的产品定位。产品定位概念来自于美国 1972 年广告时代题为“定位时代”的系列文章。产品定位作为产
6、品营销内容的一部分,在管理学中论述较多。本报告认为:城市定位与企业居民选址、区际贸易和竞争力相关,因此,选址理论、贸易理论与竞争力理论城市本报告开发城市定位理论的源泉。借鉴上述理论合理内核,通过城市竞争力理论,报告构建城市定位的一般理论框架。 城市竞争力=F(硬要素、软要素) =城市功能体系。 其中,硬要素=生产要素+ 基础设施+区位环境 +产业基础; 软要素=文化+ 制度+管理+开放。 城市功能体系=Xji, j 表示具体专业功能,i 表示空间功能的大小。 Xji 竞争力=F(相关硬要素、相关软要素) 。 在全球化竞争的城市体系中,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归根到底是由城市的多种要素环境状况或竞争力决
7、定的。因此,首先要对城市环境要素进行定位,确定其综合优势、专门优势和个性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产业定位。 在确定了资源环境和产业定位之后,接下来就是城市功能定位。城市功能定位的步骤如下:城市功能影响因素分析。搞清不同功能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建立指标分析模型。运用若干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大量的计量研究和检验,确定各环境要素对城市各功能的敏感度;建立若干功能定位的计量模型;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的计量。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某一功能的竞争力大小。将城市相关数据、竞争力数据和相关指标敏感度代入相关的竞争力模型,可计量一个城市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不同城
8、市同一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的比较。在全球或区域城市体系中,通过同一功能的竞争力指数大小的比较,可以确定一个城市的功能;同一城市不同功能的定位指数比较。对于一个城市特别是小城市不可能拥有太多的功能。因此,必须确定城市的基本功能,通过城市不同功能的竞争力指数比较,可以确定城市功能的优先序,然后确定城市的基本功能。 通过对城市资源、产业和功能的定位,可以发现和提炼城市的属性。最后,形成城市的总体定位。 城市定位目的,首先是为了营销,吸引目标市场;其次是引导本市企业或居民的行为活动,再次是为政府促进城市发展提供指导。要达此目的,首先要做到定位科学准确,其次要做到形象表达上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只有
9、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最优化地配置资源,最有效地转化资源,最大化地占领目标市场,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此,城市定位应根据科学性、差异化、独特性、生动性和简练性原则,遵循以下九大定位法则。 “开山”定位法、“慑心”定位法、 “聚焦”定位法、 “点睛”定位法、 “领先”定位法、“追标”定位法、 “守雌”定位法、 “攀龙”定位法、 “关联”定位法。同时本报告提出地图定位法、雷达定位法、坐标定位法三大定位表达法。 三 城市定位:站在城市竞争力的基石上 首先要搞清城市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其次城市竞争力状况既是城市定位的基础和城市定位的最终目的,也是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本年度报告在深入地调查和精细地研究的
10、基础上,利用最新的数据、完善的指标和先进的计量方法,对中国主要城市涉及竞争力的方面进行评估,这对于城市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 200 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述评 根据理论框架,本报告首先采用综合市场占有率、城市经济增长率、综合生产率、就业机会、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四个客观指标,利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2 年的相关数据对 200 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计量评估、分析(结果见表1-1) 。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三大都市圈的代表城市是当前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城市。在 200 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排名列前 10 位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天津宁波、南京、温州。这一顺序是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
11、结果。 第二,去年相比较,不少城市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武汉、福州、东莞下降明显。芜湖、温州、呼和浩特等发展较快。 第三,中东部城市开始起飞。东部沿海小城市竞争力比较强,芜湖、马鞍山、合肥等城市发展加快。 第四,西部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呼和浩特、南宁、乌鲁木齐、重庆、成都、西安等发展迅速,表明西部大开发对中心城市起了明显的效用。 第五,环渤海特别是山东半岛发展加速。秦皇岛、威海、淄博、潍纺等发展迅速。 中国 50 个城市的 4 个分项竞争力评述 在对综合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报告开发了竞争力的新的解释框架,并利用问卷调查和标准统计数据,在 200 多个初始指标的基础上,形成 128 个要素指标,
12、54 个指数指标,4 个分项竞争力指标,对其中 50 个最具竞争力 4 项分力进行全面的计量评估和研究(详细数据见第 19 章) 。其中 50 个城市在 4 大类分项竞争力的大致表现如下: 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列前 10 位的是:北京、深圳、广州、上海、苏州、厦门、温州、镇江、常州、佛山。在区域分布上,沿海城市人才竞争力较强,而且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企业本体竞争力排名列前 10 位的是:上海、北京、深圳、苏州、广州、南京、天津、东莞、中山、惠州。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和直辖市,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政策的经济效应,同时说明一
13、个城市的政治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影响。 生活环境竞争力排名列前 10 位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东莞、南京、佛山、天津、苏州、杭州。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城市主要是南方的沿海城市,在总体上,东南沿海城市的生活竞争力较内地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地域特征。 商务环境竞争力排名列前 10 位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南京、杭州、重庆、沈阳。从商务环境竞争力的分布来看,明显是特大城市强于中小城市,反映了特大城市在信息网络、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优势。 表 2-1 50 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四 学术眼光:中国城市在十大功能坐标中的位置 本报告提出城市定位的弓弦模型理论框架,假设
14、影响城市具体功能确定的因素为软硬两大方面,对于具体的功能,这两大方面的各具体方面作用大小不一。利用以上方法对 43 个样本城市 10 大功能进行计算,得出具体的要素贡献弹性,除个别由于数据误差或样本仅现中国原因外,各功能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的假设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这些验证的结论同时对当前的定位决策,有一些重要提示(详细验证结果见以下十大功能定位中的分析)。 影响城市具体功能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少决策者在定位时,决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注意到,在实际定位决策中,不少城市往往就是根据一点或几点优势,就确定其相应的定位。因为有点交通优势,就确定商贸中心,因为有点环境优势就确定人居或旅游中心,因为有
15、点资源优势,就确定相关工业中心,这是十分错误的。 不同因素影响具体城市功能的强度或敏感性不同。不少决策者在定位时,往往认不清某一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把次要的因素重要化,导致错误定位。例如,我们检验:装备中心最敏感的因素是技术、资金等,而不是资源,人居中心的关键因素是创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物流中心的敏感因素是区域货运量等。 各功能对城市竞争力贡献弹性。下表显示,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程度依大小为序。分别为:金融、科技、装备、会展、文化、综合、物流、旅游、人居、加工等。综合中心由于是各方面的综合居中,其他贡献与现代经济学文献中的理论和经验结论比较一致,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我们的理论的价值。 表 城市
16、功能对竞争力的贡献弹性 应用以上理论和方法,我们计算 43 个样本城市的定位竞争力指数,并对43 个样本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城市间同一功能、城市内不同功能的比较,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并对 43 个城市提出了定位建议(详细分析见以下相关各章)。其中有一些共同性和总体意义上的发现。 通过城市间同一功能的指数比较发现,几个大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多项功能竞争力指数远远高于中国内地的其他城市,表明上海和北京在中国的经济金融文化科技等功能上稳居中心地位。广州、深圳的多项功能也比较靠前,表明这两个城市的部分功能也超出了本区域,具有全国的影响力。 通过城市间同一功能的指数比较发现,一些新兴城市在区域中已经
17、取代或具有取代传统中心城市的趋势。青岛的多项功能指数超过了济南,大连的一些功能指数,尤其是综合中心指数超过了沈阳。这表明经济的发展受各种因素影响区域间、区域内的经济格局会发生变化,各城市应抓住机会,应对挑战。 通过城市内不同功能的指数比较发现,中国多数城市的加工制造中心功能指数比较高,表明:至少到 2010 年的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首选的功能是加工制造,而不是人们想象金融、高科技、装备制造等。 通过城市内不同功能的指数比较发现,中国多数城市的人居中心功能指数也比较高,表明:人居是中国城市必备的功能。 通过城市间同一功能的指数比较发现,有些通常被认为在某些功能上有优势的城市并没有优势。有些通常
18、被认为在某些功能没有优势的城市却很有优势。通常认为东北在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但数据显示他们的定位竞争力指数较低。通常认为北京等在装备制造业没有明显优势,但数据显示他们的定位竞争力指数最高。因为真正决定装备制造功能是技术资金和人才,这些方面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样在人居方面,那些通常认为较好的城市得分并不高,认为较差的个别城市如北京得分特别高。因为决定人居关键创业环境。 通过城市间同一功能的指数比较发现,43 个样本城市 10 大功能指数的大多数证实了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研究和判断,这同时表明本报告的定位理论和方法能经受检验。 在文化中心得分列前 10 位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
19、圳、天津、武汉、南京、杭州 、西安、沈阳。 在科技中心得分列前 10 位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武汉、杭州、西安、沈阳。 在装备中心得分列前 10 位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南京、杭州、武汉、沈阳、济南。 在加工中心得分列前 10 位的是:惠州、泉州、东莞、南通、天津、上海、无锡、苏州、重庆、常州。 在金融中心得分列前 10 位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武汉、杭州、大连、沈阳。 在物流中心得分列前 10 位的是:上海、北京、广州 、深圳、天津、武汉、南京、杭州、沈阳、成都。 在综合中心得分列前 10 位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
20、、武汉、青岛、重庆。 图 城市定位指数得分与排名 五 城市竞争力:新框架下的新发现 本年度报告继续了两个研究,其中 调查研究发现:总体情况略好于上年,也发现一些新问题。本次问卷表现较好或及格的指标有 22 个,其中表现最好的3 个问题指标是:居民的赚钱欲望,表现得分为 72;下一年的经济衰退大的可能性,表现得分为 67 分;居民的消费欲望,表现得分为 66。表现较差的指标有 31 个,其中表现最差的 3 个问题指标是:就医费用,表现得分为 20;教育费用,表现得分为 25;商品房平均价格,表现得分为 28。上年度统计调查中,好、中、差指标占总指标数的比重分别为 34.5、39.8和 25.7,
21、 而本年度调查中好、中、差指标占总指标数的比重分别为 19.0、54.3和 26.7,两年的好中之和很相近,表明各城市被调查项目的总体情况变化不大, 好指标比重下降、中指标比重上升,说明受调查者对城市经济环境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不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求经济环境向好的愿望非常迫切。 被调查者对城市经济发展预期保持乐观。关于“本市下一年的经济衰退大的可能性”的调查显示,有 20.9被调查者回答“很低”,18.3被调查者回答“较低”,24.5被调查者回答“低”,22.5被调查者回答“一般”,回答“高和高以上”的所占比重仅 13.9,该问题表现得分为 67。表明了被调查者对城市经济增长很有信心。 医疗
22、教育成本和商品房平均价格偏高,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信心。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也是表现最差的三个问题,就是“就医费用”、“教育费用”和“商品房平均价格”。医疗、教育、住房成本的居高不下,增加了居民对预期消费的不确定心理,不利于有效需求的快速增长。 居民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日趋务实,创新能力和欲望需要强化。价值观念方面,关于“居民的赚钱欲望”的调查显示,回答“高和高以上”的比重达73.6,表现得分为最高分 72,且连续两年排名第一。这表明居民的价值观念更加务实。在消费观念方面,“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者对产品的挑剔程度”、“消费者对高新消费品的喜好程度”、“本市社区消
23、费的便利度”等几个指标都在表现好指标行列中,说明大多数居民已经接受了“能挣会花”现代消费理念。在居民创新能力和欲望方面,关于“居民的独立开拓、适应变化能力”的调查显示,回答“高和高以上”的比重为 40.9,表现得分 56。表明居民的创新能力还是创新欲望都需进一步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有待完善。关于“交通拥挤度”的调查显示,有 27被调查者回答“一般”,28.4被调查者回答“高”,16.7被调查者回答“较高”,8.6被调查者回答“很高”,回答“高和高以上”的比重为 53.7,该问题表现较差,得分为 40。表明被调查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一般偏下,应完善提高。 城市企业的管理决策科学性不高,资源获得便
24、利度较差,商务运营成本偏高。关于“高级管理人员国际经验和称职水平”、“企业决策科学化程度”等指标调查表现一般,得分均不及格。反映出企业在管理决策和自主创新上有所欠缺。在企业资源获得方面,有关“资金获得的便利度” 的调查显示,回答“高和高以上”的仅占四成,该问题表现得分为 54。其他指标如“本市融资渠道的多样化程度”、“企业获得技术的便利度”、“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获得便利程度”等调查得分均不及格。表明了企业在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获得上比较困难。在企业商务运营成本方面,有关“各种税收总额” 、“土地房租成本”、“企业运营中介服务成本”指标的表现得分分别为 38、40 和48,均在表现较差指标
25、之列。企业运营成本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水平和盈利能力。 政府在提高效率、加强监管和改善服务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政府办事效率方面,有关“审批和管理的程序复杂程度” 的调查显示,该指标平均选择指数为-0.424,表现得分 43。表明政府应在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上下大功夫。在政府市场监管方面,“盗版知识产品程度”、“政府对生产、交易、运输等经济秩序的监管有效程度”、“影响企业运营的地方法规健全、连续性和透明度”指标的表现不佳,说明城市政府需要强化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在政府对企业、市民的服务和满意度方面,“政府对企业承诺的实现程度”、“企业对政府服务的综合满意度”和“市民对政府的满意
26、度”三指标的表现得分均为 53。表明企业、市民对政府提高服务水平有所期待。 城市的治安状况和法制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大多数被调查者反映,“企业打官司成本”指标表现得分仅 34 分,名列倒数第四。“社会治安良好度”的平均选择指数为 0.477,表现得分为 58。上述指标整体表现偏差,城市应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为城市经济繁荣创造完善的法制环境。 其他需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在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中应遏制侵权行为。“拆迁安置、土地征用等过程中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率”指标的平均选择指数为-0.285 ,表现得分 45,表明被调查者对此类事件不甚满意。二是个别城市的规划、重大项目决策缺乏群众基础。一些城市政府下了
27、很大决心花了很大力气的所谓“重大工程 “的项目,市民并不认同。市民希望能参与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和决策,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集思广益,把好事办好。 城市综合竞争力计量研究的发现:首先,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变化对城市的商务环境状况指标最为敏感。商务环境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贡献弹性为0.616,在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 4 个主要因素中居第一。其次,提高企业本体的竞争力,也无疑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本位竞争力的贡献弹性列第二,为 0.602。比较而言,生活环境竞争力的变化、以及人才本位竞争力的变化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作用并不显著,尤其是人才本
28、体竞争力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弹性在以上 4 个主要因素中最不敏感。 深入的研究还发现,要素资源环境、区位及当地需求、基础设施、竞争优势、政府营销战略、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质量、文化氛围、城市自然环境、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共同构成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最显著贡献的 10 大因素。在总共 33 个二级影响因素之中,除政府管理服务的作用弹性最小外、分列最后五位的还有企业本位竞争力中的企业文化、营销服务、治理结构、战略控制(贡献弹性均在 0.015 以下)。 从各分力指标对地均 GDP 综合指标、人均 GDP 综合指标、人均收入综合指标、就业综合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综合增长率指标共 6 个综合竞争力的显示
29、性指标的影响来看,4 个主要的竞争分力对就业和市场综合占有率指标的贡献弹性明显地比对其他几个显示性指标的贡献弹性大。特别地,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及企业本体竞争力的贡献弹性更大。这说明就业率和综合增长率指标更易受上述分力变化的影响。地均 GDP 综合指标、人均 GDP 综合指标、人均收入综合指标、综合增长率指标 4 个显示性指标受上述 4 个主要分力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尤其是对综合增长率指标提高,敏感性最差。这主要是因为该 4 个显示性指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循环累积的效果。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很难在这 4 个方面产生看到明显的反应。 另一方面,城市的商务环境的变化对就业和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影响的敏
30、感性指标,而对地均 GDP 综合指标、人均 GDP 综合指标、人均收入综合指标、综合增长率指标 4 个显示性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弱。而企业本位竞争力对上述显示性指标,尤其是后 4 个显示性指标,贡献弹性均非常显著。这正说明企业本位竞争力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主体特征。 从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深层原因看,基础设施、区位及当地需求、政府营销战略、城市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构成影响综合竞争力的 5 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计量研究的结果显示: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城市商务环境的发展水平之间关联度最高。两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 0.97138。生活环境的优劣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印证性。企业本位竞争力的增强
31、会引发综合竞争力较大幅度提升,但比较而言,它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之间在水平上的一致性并不显著。4 个主分力之间要数人才本体竞争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相关关系显得最为弱一些。与前面的结论联系起来看,城市竞争力的水平,目前依然仍停留在物质水平和生产条件的竞争力上。这与我国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关联。 从显示性指标看,商务环境竞争力对城市市场占有率及就业指标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相关系数分别为 0.97 和 0.98)而企业本体竞争力与城市人均 GDP水平和地均 GDP 产出水平,进而是当地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关程度较高。同时也证实,企业竞争力与产业市场占有率之间具有同向的联动效应(相关系数为0.
32、92)。企业作为城市经济运行之主体,自然成为无疑是一个城市经济综合增长率的发动机,其竞争力即是这一发动机的动力(二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 城市是一个大的系统,是由其各组成要素协同发展,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发现,城市生活环境竞争力,对城市建立良好的商务环境,从而促进企业本体的竞争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城市的竞争,更直接地表现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而企业的竞争力与当地商务环境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改善当地商务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提升本地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或许这正是很多有竞争力的企业都爱“扎堆”即在地理上表现为企业
33、集群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还显示,人才本体的竞争力对企业本体的竞争力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生活环境也是吸引人才聚集的至为重要的因素。六 区域定位:九龙抬头与九龙齐飞 城市定位与城市的竞争力依赖于区域与城市群的定位与竞争力。中国自古就有九州说,就其区域经济结构而言,区域格局在不断发展和演化着。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演化的空间特点和趋势,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区域进行了新界定:华南地区:这一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湖南南部和江西南部。长江下游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中心,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的部分地区。华北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
34、的中西部。东北地区: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为中心,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通辽、兴安、赤峰等四盟市。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山东和河南。中南地区: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和江西的部分地区。西南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北地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闽台地区:指我国台湾和福建省。 在这些区域内,经济联系已经较为紧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内各地城市的经济也将长期处于共同发展状态。目前,九大区域的核心区即龙头,已经或正在形成。这九大都市区分别是: 大香港都市区:以香港、
35、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包含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惠州、清远、东莞、中山等城市。 大上海都市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次中心,包括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等。 大北京都市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廊坊。 沈大都市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等。 青济都市区:以青岛、济南为中心,包含青岛、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莱芜等。 大武汉都市区:
36、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汉、九江、信阳、黄石、十堰、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随州、岳阳等城市。 成渝都市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包括成都、重庆、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在内 关中都市区:以西安为中心,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等城市。 大台北都市区是以台北为中心的我国台湾省城市群。 图 1:中国九大都市区综合竞争力比较大台北都市区 大台北都市区的经济实力雄厚,综合竞争力高居榜首。2002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4000 亿元,经济总量列全国第 2 位;人均实现 GDP106571.9 元,劳动生产率高达 422364.2,居全国第一
37、;经济外向度高,出口总量居全国第 2 位。在较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2002 年增速仍达到 3.5%,发展势头好。大台北都市区在人才、资本、开放、区位、基础设施与环境等方面均拥有较大优势,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雄厚。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台北都市区需要在经济结构和拓展发展腹地方面作进一步努力。 大香港都市区 大香港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九大都市区的第 2 位。2002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4200 亿元,出口总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两项指标均高居榜首;人均GDP 和劳动生产率均体现出较高水平,列第二位;在大额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实现 6.61%的快速增长。 大香港都市区是当前我国首屈一指的产业高地:以香港为
38、支撑的金融和国际贸易高地;以广东各城市为依托的加工制造业高地。该地区无论是在人才、资本、制度、结构、开放,还是在区位与基础设施、环境、政府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全国一流水平。但目前,该地区的科教、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并不符称,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也有待深化。 大上海都市区 大上海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居第三位。近几年,大上海都市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发展后劲的都市地区。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更为大上海都市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其将全面带动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的旅游、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文化科技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上海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全国最高,2001 年末总人口
39、为 9477.07 万人,单位就业人数达到 1824 万人;经济发展速度快,2002 年 GDP 增速达到 13.37%,居九大都市区的第二;经济总量、出口规模、人均 GDP、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仅低于大台北和大香港地区,列第 3 位,提升势头迅猛。但各地区自成体系发展,产业结构趋同,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的存在,仍然是当前大上海面临的最大难题。 大北京都市区 这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密集区和重工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大北京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位居第四。2002 年,大北京都市区的经济总量、出口规模、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列全国第四。该地区在人才、科技、基础设施、区位等方面的竞争力在
40、全国居于前列。就产业发展看,这一地区的产业体系完备,传统制造业基础较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高级化趋势较为明显。从总体上看,该地区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导源于以下两方面现实制约。其一,市场化程度不足,制度落后。其二,区域内部竞争大于合作。大青济都市区 大青济都市区是山东省的经济核心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北京奥运商机的辐射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青济城市群展现出巨大的提升潜力。青济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九大都市区之五。2002 年的增长速度高达 13.5%,列全国第一;人均 GDP 和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迅猛,超出大北京都市区,列第四;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总量均列第五。 大沈大都
41、市区 沈大都市区地处东北亚中心,是东北经济与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地带,是辽宁省精华荟萃的地方,也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域之一。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与国防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工农业基础较好。当前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更是为前进中的沈大都市区增添福祉。沈大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位居第六。2002 年,沈大都市区增长速度达到 12%,居第三;出口总量和人均 GDP 列第六;劳动生产率列第 7 位;经济总量列第八。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沈大都市区的基础工业相当发达,经过多年的沉淀,这一地区积蓄起足够的工业增长能力,是潜力巨大的加工制造基地。 大成渝都市区 成渝都市区
42、是我国西部人口和数量最密集的地区,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作为西南重要的科技、经济和商贸中心,这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研能力,是国家高科技产业扩散的首选区域。成渝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九大都市区之七。2002 年,成渝都市区劳动生产率较高,列第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 10%,列第六;经济总量和出口规模均列第 7 位;人均 GDP 列第八。 大武汉都市区 大武汉都市区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周边的中枢功能,该地区的繁荣对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武汉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第 8 位。2002 年,GDP 增长速度达 10.66%,
43、列第 5 位;国内生产总值列第六;人均 GDP 列第七;出口总量和劳动生产率列第八。大武汉都市区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配套能力强,目前已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服装、食品、医药、化工等为优势,电力、交通、通信为依托的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但大武汉都市区在产业规模化整体水平、工艺手段和装备等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劣势。生产要素流失严重,高级人才匮乏。 大西安都市区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工业体系较完备,以机械、电子、轻工、食品、有色金属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一批名优产品为龙头,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是颇具实力的
44、工业基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快,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大西安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第九。2002 年,大西安都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 10%,列第七位;经济总量、出口规模、人均 GDP 和劳动生产率均列第九位。 七 基于最优定位的城市竞争力: “十一五 ”前景展望 21 世纪的世界是城市的世界,城市正成为创造社会财富 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主体。城市经济的增长和竞争力提升决定着国家的未来。21 世纪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增长期,城市经济蓬勃增长激烈竞争,中国城市发展和竞争力成长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引擎和源泉。城市的未来对中国社会经
45、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全面的影响。预测和把握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竞争力增长,对于国内外各种相关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具有重要财富和福利价值。但是有关城市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在学术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 20062010 年中国城市将进入“十一五” 发展期,各地从 2004 年开始将要相继启动“ 十一五” 规划的研究和制定,而研究和制定这个规划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本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增长趋势进行基本的预测。因此,经济学术机构和专家利用先进的预测手段和丰富的数据,对有关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公允的预测,对相关城市“十一五” 规划和近期战略研究和政策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城市的宏观经济绩效是
46、相对与城市里的企业和个人微观主体的绩效而言,是城市总体经济表现或综合竞争力的反映,因此,城市宏观经济绩效的预测是城市总体发展和竞争力增长趋势的预测。主要包括城市的人口(万人)规模、经济增长率、城市劳动生产率(元/人)、城市的出口、投资和消费,城市人均收入(元)水平、城市就业、城市化水平状况及其增长。 根据我们坚持的城市竞争力显示性分析框架,这些宏观绩效的主要方面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表现。因此,从城市宏观经济绩效及预测中可以推导出城市竞争力的增长趋势来。 城市增长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相对自身提升的速度或幅度,是城市时间序列的竞争力增长弹性。它是城市某一经济体的核心能力和竞争潜力等关键因素的综合体现。分析和计量城市的增长竞争力,对于预测城市经济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十分重要。 根据增长竞争力的显示框架,利用本报告对对 2003 年度中国 50 个城市的宏观绩效的历史和预测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报告首先计量和预测了 50城市的 11 年序列相对竞争力。然后根据计量和预测数据,在二维坐标内的根据数据离散点分布,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 20002010 年竞争力增长曲线,同时计算出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城市竞争力的增长指数或增长率(见下表)。 表 2-4 20002010 年中国 50 城市竞争力增长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