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历史复习专题5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06888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历史复习专题5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历史复习专题5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历史复习专题5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历史复习专题5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历史复习专题5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1、概况: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

2、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 、 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2、中国文化的外传 (1)科 学 技 术 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

3、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 、 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2)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 学、体 育 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4)文 字 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 了日本文字。 (5)思

4、想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 3、 、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1)农 作 物 品 种 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2)生 产 技 术 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 学 技 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4)艺 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5)宗 教佛教于西汉未年传入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 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

5、中国,在各地 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 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由西亚传入中国。4、认识:纵观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 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会作茧自缚,不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族人民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借以取长补短。 21世纪,人类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人口、污染、现代病、民族极端势力、国际恐怖

6、势力、跨国贩毒走私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全球的合作和综合治理。因此加强中外的合作、交流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四、中外经济往来 1、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2、东汉: 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特产运到中国。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3、唐朝: 朝鲜的牛、马、麻、人参等输入唐朝,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藉等输入朝鲜。 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不断运往波斯、西方。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非洲和欧洲。 4、宋元: 中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到非洲

7、一些国家。 5、明朝: 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等土特产。四、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1、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2、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1561年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迅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配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3、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略台湾。1

8、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4、雅克萨之战: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五、对闭关政策(历代政府的对外政策)六、外国国名和地名的古今对照1、汉朝所说的“安息” ,是指西亚的古国,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2、汉朝所说的“大秦” ,是指罗马帝国。3、唐朝称印度为天竺。4、唐朝称伊朗为波斯。5、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6、明朝时,称今天文莱以西的南洋各

9、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为西洋。7、中国古代提到的南洋,是指东南亚地区。练习:1、概括明代以前中外关系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趋势?后果如何?2、据西洋番国志载:“永乐之初,敕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诏示恩威。 ”又据永乐实录载:明成祖多次下令, “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以遵洪武事例禁治。 ”这两则材料各叙述一种什么历史现象?各有何影响,并分析这两种历史现象之间关系? 3、历史上对西部的开发始于张骞通西域。有人认为,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之。4、简要概括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特点。

10、到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又呈现出什么趋势?暴露出什么新问题?专题四:监察制度古代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1、历史演变(1)秦朝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汉朝内容(西汉、东汉刺史制度的变化特点)汉武帝时,在各州均设置刺史, “位卑权重”, “以小驭大”。 (即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权力很大。 ) ;无固定的治所。东汉初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刺史变为州一级的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后来逐步形成

11、割据势力,后患无穷。认识: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了监察官的作用。 (封建监察制度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超然于官僚主义的恶习。 )(3)宋朝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4)明朝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思考:从监察制度对秦汉宋和明朝社会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你的认识。在秦汉宋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监察制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主要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明朝,特务统治表明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上述史实说明封建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练习下列

12、对两汉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以“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非法活动B.封建监察机构不可能超然于官僚主义的恶习C.汉武帝“以小驭大 ”,在全国十三州设立刺史D.东汉末年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专题五:军事制度(包括兵民合一的制度)一、府兵制(西魏唐中期)1、起源: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2、隋文帝的改革:(1)措施(2)特点(实质):(3)影响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成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3、唐太宗的调整、健全:(1)措施增加军府数量,三分之一驻守在关中,利于中央集权;兵将分

13、离,将率不易拥兵自重;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税庸调,但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军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2)利弊4、崩溃:唐玄宗开元年间(1)原因:根本原因: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因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者多;府兵社会地位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二、募兵制(唐中期以后)1、目的:增强军事力量。2、区别:(1)府兵按规定由农户出丁,而募兵是自由应募;(2)府兵已有田亩,募兵是应募后授田;(3)府兵自备资粮,募兵由官府发给;(4)府兵制下兵将分离,募兵则是职业兵,兵将隶属关系比较固定。3、影响(利弊):(1)减轻农民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

14、展;(2)增强了军事力量;(3)是产生军阀割据的根源。思考: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试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变化的原因。三、更戍法、保甲法、将兵法(北宋)四、猛安谋克制(金)五、八旗制度(清)练习下列制度具有兵农合一成分的是:(1)府兵制 (2)均田制 (3)猛安谋克制 (4)八旗制度A.(1) (2) (3) B.(1) (3) (4)C.(2) (3) (4) D.(1) (2) (3) (4)思考:唐太宗完善了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主要体现为(1)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税庸调 (2)兵将分离(3)增加军府数量,三分之一数量在关中 (4)由州县管理军户A.(1) (2) B. (2) (3) C. (1) (4) D(2)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