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氓和采薇导学江苏 朱庆和 编写一、思考领悟诗经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手法。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中带本质性的社会问题,使诗歌创作成为一幅幅社会生活的图画。 氓 ,偏重叙事;采薇 ,偏重抒情。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相当丰富、复杂。那么,我们要读懂氓(诗经卫风)抒发了什么情?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采用了什么手法?采薇 (诗经小雅 )抒发了什么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好在哪里? 二、鉴赏评价氓 ,抒发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 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
2、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尤其是氓中的第三、四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切合人物的身份,形象生动和谐。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其中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 ,语气舒缓,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
3、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这是叙事、抒情和比兴结合的典范例子。 采薇 ,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诗中的“杨柳”又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 ,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 ,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其中像“杨柳依依” 、 “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网络,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