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专练(鲁教版专用):(三十八)第38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读东北区域略图及五地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13题。图K381年均温3.6年降水量355mm年均温4.9年降水量881mm年均温6.8年降水量361mm年均温0.4年降水量630mm年均温3.6年降水量523mm1.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BC D2表中两地降水差异明显,与其成因无关的是()A纬度 B地形C海陆位置 D季风3与江汉平原比较,地区粮食商品率较高的最主要因素是()A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 B肥沃的土壤C雨热同期的气候 D地广人稀“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
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500亿千克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400亿千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45题。4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5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产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
3、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四项指标占全国比重的统计图。读图,完成67题。图K3826图中信息说明该区()A水资源短缺 B农业粗放经营C劳动力数量少 D水土流失严重7该区发展农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增施化肥和农药,提高单产B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C扩大耕地面积,保证粮食供给D加大水利建设和科技投入,确保高产、稳产下图为我国某地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变化状况,读图,回答89题。图K3838甲、乙、丙图例代表的土地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湿地 B林地、耕地、湿地C林地、湿地、耕地 D湿地、耕地、林地9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最可能导致
4、()A干旱、洪涝频率增加 B土地石漠化加剧C年降水量逐年增加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m)和该区域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011题。图K38410图中常年水域最有可能为()A湖泊 B水田C海洋 D塔里木河11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A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B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D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12东北黑土区现有大型侵蚀沟25万多条,黑土区每年因侵蚀沟吞噬耕地而损失的粮食高达40多亿千克。鹤山农场处于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的地带,嫩江沿岸,坡长而缓,耕地坡度多在14之间,是典型黑土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与建
5、设,已发展成为拥有耕地46.2万亩,草原10万亩,水面0.45万亩的地区。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图K385(1)从鹤山农场土地利用结构看,本地农业类型主要以_为主,主要农作物有_,耕作制度(熟制)为_。(2)试分析鹤山农场大力发展该农业类型的有利区位因素。(3)简要分析鹤山农场的黑土水土流失(如沟蚀)的成因和危害。(4)沟蚀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我国目前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图K386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1)比较甲、乙两个商品粮基地,
6、并填表。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甲乙旱涝灾害频繁(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原因是_;社会原因是_。(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2014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专练(鲁教版专用):(三十八)【基础演练】1D2.A3.D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年降水量东多西少,东南山区最多。据此判断图中的对应关系是:,。第2题,由第1题解析可知,为图中的地,为图中的I地,两地纬度相当,但地位于东部山区,离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第3题,为三江平原,与江汉平原相比,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4C5.D解析 东北地区农业
7、发展中存在着沼泽地破坏等生态问题,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着眼于商品性农业基地建设,面向市场,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能力提升】6A7.D解析 从图中各项指标可以看出该地区水资源短缺,因此,该区域发展农业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大水利建设和科技投入,确保高产、稳产。8B9.A解析 第8题,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开发历史就是湿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面积逐渐增加的历史,从三个图例面积的增减变化上可以判断甲、乙、丙图例代表的土地类型分别是林地、耕地、湿地。第9题,湿地面积的减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会使当地的自然灾害多发,使干旱、洪涝频率增加。10A11.C解析 第10题,图示地形图等高距为
8、 5m,如果为海域,50 m等高线与常年水面间还应有10条等高线,排除C;水田属于耕作区,塔里木河是季节性河流,均不会是常年水域。第11题,根据图中的气候资料判断,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图中地形可知该地应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12(1)种植业小麦或大豆或甜菜(任答一种)一年一熟(2)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无霜期较长,可一年一熟;紧临嫩江,灌溉水源丰富;土地连片且坡度小,便于机械化耕作;黑土、黑钙土肥沃;东北重工业基础好,可提供生产资料;交通发达;人少地多,人均耕地较多。(答出四点即可)(3)成因:人类高强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
9、的保护;降水集中在78月并有一定强度;耕地有一定坡度(14)。危害: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土地生产力下降;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沟谷的发育会破坏农田、道路和建筑,降低机械化效率等;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答出三点即可) (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植树种草,适度恢复植被,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平整土地,完善排水系统;兴修水库;沿沟壑打坝淤地。(答出任意三点即可)【选做题】 13.(1)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甲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乙光热、水源充足(2)地块小、河网密布人口稠密、城市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该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解析 第(1)题,甲为松嫩平原,优势是地广人稀,由于纬度高,故发展粮食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乙为江淮地区,纬度较低,降水较多,光热、水源充足。第(2)题,南方部分地区商品粮地位下降,一是河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二是城市发展,占用大量耕地,且城市周边发展面向城市市场的花卉、蔬菜等导致农业结构调整。第(3)题,中粮西运,一方面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利于西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西部生态压力,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