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心理学,Psychology,课程概述,第1章 绪论 1.1 心理学概述 1.2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1.3 心理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 2 章 认知理论 2.1 认知理论概述 2.2 注意 2.3 感觉和知觉 2.4 记忆 2.5 想象与思维,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
2、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3.1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3.2 需要 3.3 动机 3.4 情绪 3.5 意志,课程概述,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
3、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4章 人格理论 4.1 人格理论概述 4.2 气质与性格 4.3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课程概述,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 5 章 智能理论 5.1 智能理论概述 5.2 智能及其发展 5.3 学生智能的培养,课程概述,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
4、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 6 章 自我意识 6.1 自我意识的概述 6.2 自我意识的理论 6.3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课程概述,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 7 章 品德心理 7.1 品德心理概述
5、7.2 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7.3 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课程概述,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 8 章 学习心理 8.1 学习的概述 8.2 学习的基本理论 8.3 学习的策略与技巧,课程概述,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6、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 9 章 教学心理 9.1 教学心理的概述 9.2 教学设计 9.3 教学策略,课程概述,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 10 章 教师心理 10.1 教师心理概述 10.2 教师专业素质 10.3 教师心理健康,课程概述,第 1 章
7、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 11 章 学校群体心理 11.1 学校群体心理概述 11.2 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1.3 学校人际关系,课程概述,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
8、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 12 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 12.3 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课程概述,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认知理论 第 3 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 4 章 人格理论 第 5 章 智能理论 第 6 章 自我意识 第 7 章 品德心理 第 8 章 学习心理 第 9 章 教学心理 第 10章 教师心理 第 11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博士谈学心理学的烦恼,学心理学的第一个烦恼是必然要知道别人心里想的是什么。“哇,你哥儿们学心理学的,一定知道别
9、人心里想什么啦。”学心理学的第二个烦恼是常被人指着鼻子骂:“亏你还是学心理学的,连这点儿心里都不懂。”学心理学的第三个烦恼是会被人怀疑自己是否也有些神经兮兮的。学心理学的另一个烦恼是会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家伙儿是学心理学的,防着点。”,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心理学的概念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一、心理学的含义,(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是希腊文
10、psyche和logos两词演变合成而来。 Psyche意指“灵魂”,logos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 “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 从古代哲学心理学过渡到现代科学心理学的漫长时间内,心理学的定义有过多次的变化。如:,心理学是研究灵魂之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灵之学; 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 最近,还有人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性的科学。 1989年第二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关于人类心理的本性、功能和现象的科学”。 1999年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
11、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比较稳定特征和相对持续状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下面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如下页表:,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
12、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为心理过程。而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3、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
13、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这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它们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说 明,对于心理现象的分类,只是为了便于研究、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心理现象具有高度的整合性,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
14、反之,认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它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一)心理对物
15、质载体的依存性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小资料,30年代凯洛格夫妇(Kellogg,W.N. & Kellogg,S.L.A.1933)把一只出生后7个半月的雌猩猩和他们的9个半月的儿子一起进行抚养,给予同样的训练。头5个月,黑猩猩学习对口语刺激的行为反应比小儿进步还快;可是在学习语言方面,黑猩猩就无法跟上小儿,无论怎样训练,黑猩猩都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二)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
16、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最主要的。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则是人生存的周围环境,即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 人的心理对人生存环境依存性的有力佐证:“狼孩事件” 狼孩具有人的一切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即具有产生人的心理的生物基础,但为什么没有相应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呢?这显然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直接造成的。,(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 2、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3、人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4、人的心理的主体性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第二节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心理学的起源 (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二
17、)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土壤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心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一)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 (二)行为主义理论取向 (三)认知理论取向 (四)精神分析理论取向 (五)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六)现象学理论取向,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长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也就是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一、心理学的起源,(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在远古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心理学思想的萌芽。,(二)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土壤,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长期寓
18、于西方哲学中,亦称之为哲学心理学,它是科学心理学产生的肥沃土壤。 哲学心理学主要是用哲学观点和思辨方法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和思想。 哲学中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对科学心理学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威廉冯特(W.Wundt)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也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的开始。,二、心理学的发展(了解),(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30)的论灵魂一书,是世界上
19、最早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的地位。 20世纪初,冯特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学的体系。但很快各个新的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十分激烈的学术之争。 最近二三十年来,各流派心理学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从总体上看,国外的现代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阵营机械主义阵营和人本主义阵营。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形成了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着重揭示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进而对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进行预测;第二,特别重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研究;第三,广泛吸收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参与交叉学科的攻关研究。,(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著,但有
20、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 中国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西方心理学的传播有密切关系。 20世纪中国心理学十件大事(P14-15)。,(三)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心理学的综合化趋势现代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全面而综合地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方法、理论及研究成果,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去研究心理问题,显示了心理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2、心理学的实用化趋势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理论的应用和普及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3、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各国心理学家面临着的问
21、题是人类的共同问题,所以必须抛开传统的派别之争和理论对抗,一切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心理学由只关心单一文化背景转向多元化的融合,由方法中心论转向问题中心论,由单一理论转向复合论。 4、心理学的本土化趋势心理学本土化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取向的趋势。每个国家的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这个趋势适合每个国家的心理学发展。,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一)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主要是指一种较极端的唯生物学观点,即企图只是以生物学的观念和模式来建构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这是不妥的。更何况,有关脑机能活动方面的知识又大都来自动物研究的材料,或来自人的脑病患者的研究材料。,(二)行为主义
22、理论取向,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直接观察的行为,研究行为就是研究心理。行为就是客观可测得“刺激反应”及其关系,探索“刺激反应”的规律就可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三种行为主义:第一,极端的行为主义。第二,折中的行为主义。第三,方法论的行为主义。 局限:行为与心理、意识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有区别,绝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或相互替代。研究行为的规律并不能完全揭示心理的规律。,(三)认知理论取向,主要是指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主张心理学应直接研究知觉、表象、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内部认知过程,方法则是应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较客观的研究方法。 局限:把人脑活动机械地与计算机类比,无
23、法揭示许多社会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对情感、人格、变态心理等领域的研究。,(四)精神分析理论取向,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潜意识,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潜意识虽然通常是不可觉知的,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只有潜意识活动的动机才是解释人的全部心理和行为的真正原因。 局限:早期的精神分析把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完全对立起来,过分夸大了潜意识作用,甚至把它完全归之于本能的东西,这是极为片面的。,精神分析观点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五)人本主义理论取向,观点: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看作是心理
24、学研究的中心,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 ,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另外,人本主义还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局限:人本主义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本主义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此外,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所使用的许多名次缺乏明确
25、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该理论难以得到验证。,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代表人物: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六)现象学理论取向,现象学理论取向是指哲学的一种认识观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所谓“现象”,可以看作是人对客体的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这种纯粹的自我意识既非物质的,又非感性经验的,而是“中性的”。 所谓现象学的方法就在于考察并如实地描述这类“中性”的纯粹自我意识的方法。 持现象学观点的心理学家关注的是自我体验的“纯粹的自我意识”,而反对某种外力控制的观点,如反对由外部刺激控制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由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经验控制的认
26、知观点,反对完全由潜意识本能控制的精神分析观点等等。 局限:现象学方法带有随意性、主观性。,小资料:心理学的谱系,1、基础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 (2)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6)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7)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 (8)变态心理学(a
27、bnormal psychology) (9)动物心理学(animal psychology) (10)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小资料:心理学的谱系,2、应用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 (2)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 (3)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 (4)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 (5)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6)广告心理学(advertising psychology) (7)消费心理学(consume
28、r psychology) (8)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9)法律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小资料:心理学问题的多样性,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一、心理学的任务 二、心理学的内容 三、心理学的方法,一、心理学的任务,(一)描述借助于语言文字、数字、公式、图示等对心理事实予以定性、精确的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二)解释,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人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条件。找出这些依存条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产生的原
29、因给予科学的解释。一般来说,生理特点、年龄因素、个人经历、生活方式和环境影响等,都可能成为解释心理的依据。,(三)预测,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心理学能够运用科学分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预知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发展趋势、表现特点等。,(四)控制,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地调控人的心理,使之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心理学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 影响心理的因素有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业已形成的心理因素(个性特点、心理状态等)。,(五)提升,心理学应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
30、类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二、心理学的内容(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八个方面的课题尤为突出。 (一) 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 (二)感觉、知觉与意识 (三)学习、记忆与思维 (四)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 (五)动机与情绪 (六)个别差异 (七)社会心理 (八)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三、心理学的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由于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首先,坚持辩唯的决定论观点。一切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受制于一定的物质过程,从客观现实的存在、从脑的物质运动来把握心理现象的实质,是心理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其次,坚持辩唯的反映论观点。
31、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能动地对客观现实的合乎规律的反映过程或认识过程。总之,既要承认物质动因的根本作用,也要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动因所起的决定作用。,(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要做到对考察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作主观猜测,不加轻率臆断;第二,对心理活动的分析,不要只停留在外部或表面上,要善于洞察其内在原因和规律;第三,对研究所获得的材料、结果或结论,能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明什么问题,不要任意夸大或滥用。,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要求把人的心理、意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离开了实践的观点,就不能说
32、明人的心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就不能说明心理与活动的辩证关系。 实践性原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它还要求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密切结合实际。,3、系统性原则,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具有整体的、动力的系统性特点是很明显的。 首先,心理现象是处于整个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和复杂的关系中的,这些不同方面的关系,都是在整个自然和社会统一的系统中实现的。 其次,人的心理、意识活动本身,既是一个整体,又包括不同的系统。在这些不同的系统中又分别具有各自更小的系统,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就构成了心理活动本身的整体动态系统。 第三,对心理现象的系统分析,还要看到心理活动的不同水平和层次性。,(三)心理学研
33、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者偏见)(小猫毁掉司令部) (1)客观观察法这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进行。 (2)自我观察法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自我观察时需要按照客观的指标,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观察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自我观察和客观观察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观察者偏见,这些记者坐在离讲台很近的地方。一个人写道,听众对我的演讲感到非常惊讶,会场
34、上鸦雀无声;另一个人写道,我经常被大声的鼓掌打断,在我讲演的最后,鼓掌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一个人写道,在我的对手讲话的时候,我经常微笑着;另一个人则注意到我的脸保持严肃,没有一丝笑容;一个人说到我的脸由于激动变得紫红,另一个人则发现我的脸变得惨白。雨果蒙斯特博格(Hugo Munsterberg),小猫毁掉司令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德国打仗时,法军一个旅的司令部在前线构筑了一个地下指挥部,人员深居简出,十分隐蔽。不幸的是,他们只注意了人员的隐蔽,而忽略了长官养的一只小猫。,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
35、)实验室实验法这是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2)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3、调查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 (1)书面调查法(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问题表格和相应内容让被调查者自行陈述的方法。它可以同时向许多人搜集同类型的资料,并加以分析、处理和研究。 (2)口头调查法(晤谈法)是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口头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
36、调查方法。晤谈法与问卷法相比,其优点是,研究者可以直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对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并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但是缺点是较费时间,调查的数量有限。,4、测验法,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对人进行心理测验涉及的因素较复杂,测验量不得制定也较困难,实施的精确性和可信性还需要在测定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才能看出。但这种方法如能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仍不失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具体而有效的方法。,智力测验 目 能力测验 的 人格测验诊断测验,文字性测验
37、非文字性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实施 方式,性 质,5、活动产品分析法(补充),是主要根据人们各种形式的活动成果,如日记、信件、文稿、著作、绘画、模型或其他创作制品等,来分析和了解人的心理状况和特点的一种方法。 教师亦可经常通过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试卷或其他活动产品,来了解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甚至从学生作业本的封面上的整洁程度、班级和姓名的书写方式以及封面装饰等方面,来了解到学生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的某些表现。,说明,每一种具体的方法,其作用都不是孤立的、绝对的,从心理活动的整体来看,它们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心理学的研究经常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验证,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本章复习题要,1、名词:心理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名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4、填空:心理现象分类的维度以及主要分类。 5、心理现象分为三类,心理过程分为三类,个性心理分为两类,个性心理特点分为三类。 6、简答或论述:心理现象的高度整合性。 7、简答或论述:心理现象实质的理解。 8、填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9、简答: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10、填空或简答:心理学的任务。 11、填空或简答: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