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核心突破(课件+试题)(打包43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课件试题打包43套.zip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课件试题打包43套.zip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20170317289.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1讲文言断句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2.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1讲文言断句课件20170317290.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文分析综合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3.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文分析综合课件20170317291.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3讲文言文翻译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4.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3讲文言文翻译课件20170317292.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20170317293.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语言)课件20170317294.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语言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5.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3讲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6.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3讲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20170317295.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7.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课件20170317296.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1讲鉴赏小说的形象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8.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1讲鉴赏小说的形象课件20170317297.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2讲分析小说的情节及其作用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9.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2讲分析小说的情节及其作用课件20170317298.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0.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课件20170317299.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讲实用类文本阅读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1.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讲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201703172100.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实用类文本探究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2.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实用类文本探究课件201703172101.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1讲正确使用成语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3.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1讲正确使用成语课件201703172102.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2讲语言连贯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4.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2讲语言连贯课件201703172103.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3讲语句补写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5.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3讲语句补写课件201703172104.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4讲图文转换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6.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4讲图文转换课件201703172105.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1讲知己知彼慎重审题_作文审题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17.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1讲知己知彼慎重审题_作文审题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06.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2讲博观约取选用材料_作文选材用材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18.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2讲博观约取选用材料_作文选材用材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07.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3讲纵横捭阖针脚绵密_作文结构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19.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3讲纵横捭阖针脚绵密_作文结构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08.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4讲传情竞美修辞立言_作文语言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20.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4讲传情竞美修辞立言_作文语言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09.ppt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5讲巧饰凤头妙铸豹尾_作文开头结尾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21.doc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5讲巧饰凤头妙铸豹尾_作文开头结尾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10.ppt
  • 全部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20170317289.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1讲文言断句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2.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1讲文言断句课件20170317290.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文分析综合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3.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文分析综合课件20170317291.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3讲文言文翻译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4.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3讲文言文翻译课件20170317292.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20170317293.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语言)课件20170317294.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语言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5.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3讲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6.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3讲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20170317295.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7.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课件20170317296.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1讲鉴赏小说的形象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8.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1讲鉴赏小说的形象课件20170317297.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2讲分析小说的情节及其作用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9.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2讲分析小说的情节及其作用课件20170317298.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0.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课件20170317299.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讲实用类文本阅读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1.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讲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201703172100.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实用类文本探究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2.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实用类文本探究课件201703172101.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1讲正确使用成语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3.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1讲正确使用成语课件201703172102.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2讲语言连贯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4.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2讲语言连贯课件201703172103.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3讲语句补写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5.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3讲语句补写课件201703172104.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4讲图文转换对点规范演练20170317216.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6语言文字运用第4讲图文转换课件201703172105.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1讲知己知彼慎重审题_作文审题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17.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1讲知己知彼慎重审题_作文审题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06.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2讲博观约取选用材料_作文选材用材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18.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2讲博观约取选用材料_作文选材用材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07.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3讲纵横捭阖针脚绵密_作文结构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19.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3讲纵横捭阖针脚绵密_作文结构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08.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4讲传情竞美修辞立言_作文语言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20.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4讲传情竞美修辞立言_作文语言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09.ppt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5讲巧饰凤头妙铸豹尾_作文开头结尾备考指南精题演练20170317221.doc--点击预览
    •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7写作第5讲巧饰凤头妙铸豹尾_作文开头结尾备考指南课件201703172110.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专题 1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安徽合肥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 ,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当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 ,言为《尚书》 。 ”依班固言推论, 《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其做史官的记录。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 ,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此外,孔子于人物也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天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 ,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 《左传·成公十四年》载“《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 “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 ”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 ”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还有一个问题, 《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 ,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 ,自称“述而不作” ,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旨在缔造理想, “大同” “小康” 。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若丧家之狗” ,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2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 ,不若称“春秋”孔子。(选自郭小琲《 春秋 有大义》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之手,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C. 《史记》非常明确地指出《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解析:“却言辞……谜案”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中说“《左传·成公十四年》载《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言辞非常肯定,只是对“圣人”所指不确定。另外,这句话是《左传》中的观点, 《左传》的作者并不确定就是左丘明,选项说“左丘明认为”也不妥。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解析:因果错误。作者在表述孔子不是史家时是从《春秋》的角度分析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孔子著《春秋》有争议,二是《春秋》是史纲,孔子没有因《春秋》称史家,值得深思。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 《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是好古” “丧家之狗”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 ,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3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解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曲解文意。作者列举“不只是好古”等内容,意在说明把孔子称为史家格局太小了,不是为了体现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对点特训 1(见专题活页检测 P1)(2016·江西八校联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 “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 “中华文化元素” ,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 ,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4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 2016 年 1 月 21 日《人民日报》 ,作者冯天瑜,有删节)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C )A.中华文化元素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制度、行为、观念等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B.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的汉字,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C.中华文化元素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开掘并弘扬之意义重大。D.中华文化元素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解析:本文主要以汉字及汉字文化为例阐明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特性及作用,论述了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大意义。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中华文化元素是指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熔铸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文化成分。B.日常所见的诸多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与中华文化元素共生共存,须臾不可分离。C.从象形走向拼音,是世界上文字进化的基本趋势,而汉字则是唯一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文字。D.汉字创发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解析:B 项,颠倒了“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元素”的关系。C 项,“唯一”的说法于文无据。D 项,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中说“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5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 ,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 《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解析:根据原文, “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应属于“中华文化元素” ,而非“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2016·湖北武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章回小说的体裁惯例、叙事结构和美学典范在明代即已大备。众所周知,在章回小说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尚无大型的长篇叙事虚构作品,这意味着明代作家没有现成的文学技巧和叙事结构可以借鉴。在此关头,中国建筑的空间组合艺术给了明代文人诸多启示和灵感。而历史事实证明,明代文人大多具有独特而典雅的建筑趣味。在结构上,中国古代建筑与明清章回小说都体现了一种组合艺术的特点,它们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 ,而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群” ;而且,为了适应各种功能上的需要,它们还可以不断地重复这种组合从而形成更大的结构性的“群” 。所以,从结构上来说,无论是作为“空间艺术”的中国古代建筑,还是作为“时间艺术”的明清章回小说,其实都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结构“单元”而进行多重组合的艺术。从整体上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院落式”结构与明清章回小说的那种特殊的组合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为了满足人类对建筑空间的需求,经常需要扩大建筑规模。不同文化传统中的建筑,其扩大规模的方式并不相同,但概括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量”的扩大,即以单座房屋为基础,在平面上以至高空中作最大限度的伸展。西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又高又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 。另一种是“数”的增加,即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是采取这种方式的,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座数极多的建筑群。这种“组合式”院落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不变,到清代的故宫,可谓达到了“组合式”院落建筑的顶峰。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西方长篇小说也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结构相对应的,则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所采用的“缀段性”结构,即小说由一段一段的故事连缀而成。正因为注重“组合” ,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以“院”而不是“间”为意义单位。在描述一个建筑群的规模时,中国古人一般不用“单座”的“座” ,而是常用“几间几院” 。 “间”往往用于计算“单座建筑”的大小,其实就是最小的房屋计量单位。至于“院” ,则是用来表示建筑群的概念,也是建筑最小的意义单位。几个“单座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从东南6西北四方进行围合,就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建筑群——“院” ,更大的建筑群则是多个“院”的组合和勾连。一些大型建筑群,看上去非常复杂,但只要我们抓住“院”这个基本单位,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其组合原则和设计理念。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与“间”对应的是“回” 。“回”在章回小说中,就像“间”在古典建筑中一样,仅仅是一个“计量单位” ,其作用性并不明显。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也存在一个类似“院”一样的意义单位。多个“院”构成“院落式”结构,而这正是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别于西方的典型特征。(摘编自龙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明代以前,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还没有大型的长篇叙事虚构作品,长篇章回小说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B.明代文人具有独特而典雅的建筑趣味,他们从中国建筑的空间组合艺术中得到诸多启示和灵感,使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得更加成熟。C.作为“空间艺术”的中国古代建筑和作为“时间艺术”的明清章回小说,都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结构“单元”进行多重组合的艺术。D.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扩大建筑规模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但因为各自的文化传统不同,其扩大规模的方式存在差异。解析:“明代文人具有独特而典雅的建筑趣味”说法绝对。原文第一段中说“明代文人大多具有……”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西方建筑强调“量”的扩大,在平面上以至高空中作最大限度的伸展;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数”的增加,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座数极多的建筑群。B.中国古典建筑的“组合式”院落建筑格局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到清代,出现了故宫这样的“组合式”院落建筑的巅峰之作。C.中国古人常用“几间几院”来描述一个建筑群的规模,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D. “院”是用来表示建筑群的概念,是建筑最小的意义单位,也是理解一些看上去非常复杂的大型建筑群的组合原则和设计理念的基本单位。解析:“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混淆是非。原文第三段中说“这种‘组合式’院落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不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概念虽然出现较早,但明代作家在章回小说创作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文学技巧和叙事结构可以借鉴。B.西方长篇小说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这种结构模式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7C.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等长篇章回小说的文本由一段一段的故事连缀而成,其叙事结构属于典型的“缀段性”结构。D.中国古代建筑以“院”而不以“间”为意义单位,因此,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与“间”相对应的“回”其实并无实际意义。解析:“并无实际意义”说法绝对。原文第四段中说“其作用性并不明显” 。对点特训 2(见专题活页检测 P3)(2016·福建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土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即焚于室内,以祛秽气;熏衣与被,以取芳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不过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而非创立新制。到两宋,香事兴盛发达。线香出现后,香事里便有了“快餐文化” ,不过追求古法与古意的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中土香事发展演变,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香料的变化,二是香具的变化。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也大致有两项:其一与香料相关,其一与用途相关。后者便是因供养器具与日常生活用器之别而有了香炉的式样和风格之别,或者说俗与雅之别。设于寺院为公众所用者,自然不以雅为标准;设于桌案为士人所用者,自求古朴典雅。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它最后的演变,并且新创的形制几乎都成为后世发展变化的样范。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宋代士人之焚香,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宋代士人视焚香为日常,从水沉香的使用可知当时用香的大概情况。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藿香、郁金、麝香为多。宋人重沉香,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香也是核心。调和众香制作香饼,从两宋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而宋人艳称的“龙涎香品”也是以水沉香为本,杂以脑麝香花而制成的合香。为宋人所喜者又有“蒸沉” ,即用蒸馏香水的方法熏制水沉香,调配出个性化的香气。类似的办法宋人发明了不少。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合香之法,两宋已经完全本土化。本草学的发展此际达到一个高潮,园艺学的发达也可谓空前。牡丹、梅、菊等各有专谱, “更将花谱通香谱”乃是必然,成为宋代合香的重要特色之一。线香出现之后,其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不过寻常所用毕竟以线香为多,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更是如此。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的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往来递送的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趣。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富贵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的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器的应用蔚8然成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近年出现了“香文化”热,面对久违的香事,我们应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了解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摘自扬之水《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土香事有祭祀的传统,即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祭飨祖先神灵;也有实用的传统,即焚香祛除秽气,获取芳馨。B.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入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沉香就与藿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C.水沉香是制作“龙涎香品”的基础原料,也是宋代制作香饼的核心原料,从它的使用可了解宋代用香的大概情况。D.宋代把一些园艺花卉用作合香的新原料,创新了合香的制作,形成了重要的特色,这与当时园艺学空前发达密切相关。解析:“沉香就与藿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中说“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藿香、郁金、麝香为多”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沉香”还不是“合香”的主要原料。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香具的变化是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除了香具的用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香料。B.香炉因用途不同,在式样和风格上有雅俗之别。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最后演变,新创的香炉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C.焚香历史悠久,魏晋时期就已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直到明清仍未曾断绝。宋代,焚香甚至成为士人的一种生活情趣。D.明清时,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的香具是时尚,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解析:“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说法绝对。原文第六段中说“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入的外来香事并没有在中土自成体系,而是被吸收同化,融入中土传统的香事习俗中。B.宋代合香技术在原料使用以及制作方法上比前代更具多样性,调和众香的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C.线香出现之后,线香在人们平常用香中居多,在大众化佛事活动中更是广泛使用,但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9D.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宋代香事的清韵,但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成分,这种清韵在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解析:强加因果。 “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成分,这种清韵在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错误。(2016·贵州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客观世界是有形有色、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如果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想,这就是形象思维。人们最早发现并研究形象思维,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我国古代文人曾经用“神思” “想象” “幻想”和“形象”等来描述骚人墨客的思维活动。在西方,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注意到了文艺创作与想象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已经看到了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在一起,混融于某种文学样式之中。古代的自然学者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以直观、直觉的方法描述外部世界。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天文、地学、生物、气象和工程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堪称科学散文,是可以当文学作品来欣赏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察的视野越拓展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积累越众多,科学家们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思维渐趋抽象。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辅之以形象思维仍然是必要的。列宁认为,在数学上要是没有幻想,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古人类学家从现代人形态去想象原始人形态,从已知的形象推及未知的形象,根据一片颅骨或几枚牙齿,逼真地复原几百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貌,这些研究,如果没有从现代人的行为去揣摩、设想古人类行为的形象思维能力,几乎无法前进一步。现代宇宙学利用宇宙早期演化过程中的遗物来推测当时的宇宙状况,必须借助形象思维能力。文学家构思时运用形象思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天文学家探索宇宙天体,则须观百亿年之演化于须臾,抚百亿光年之太空于一瞬,文学家与科学家,都需要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的东西总是直感的、具体形象的。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回忆是过去形象的复现,那么想象就是未来形象的映现。想象的基础是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广泛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是想象力丰沛的泉源。想象是以往经验与知识的延伸和变形,即放大和缩小,粘连和分离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先前外界刺激的印痕,循着极其复杂程序的一次次重新组合。因而,想象就是在人脑中改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生动地说明前所未有的形象境界。艺术家以形象思维为主,辅之以抽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描绘世界;科学家以抽象思维为主,辅之以形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表述世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摘自刘欣大《科学家与形象思维》 ,有删改)10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形象思维就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想的过程,是人们认识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B.人们最早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发现和开始研究形象思维的,说明形象思维在当时只用于文学艺术领域。C.我国古代,有人用“神思” “想象”和“形象”等来生动形象地描述人们在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思维状况。D.西方的哲学家们,既注意到了形象思维与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又看到了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的区别。解析:“说明形象思维在当时只用于文学艺术领域”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中说“人们最早发现并研究形象思维,是在文学艺术领域” ,并不能由此推出“形象思维在当时只用于文学艺术领域”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在科学史上,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而混融于一定的文学样式中,表明古代的科学家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B. 《梦溪笔谈》关于天文、生物和工程等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表明了沈括的这部科学著作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来描述外部世界的。C.科学观察的视野越来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研究的思维越来越抽象。D.从数学领域借助幻想发明微积分和古人类学家通过现代人的行为揣摩古人类的行为等科研事例来看,在科学研究中,恰当地运用形象思维仍是必要的。解析:“表明古代的科学家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中说“古代的自然学者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 ,并不能说他们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学家需要形象思维能力,与天文学家不同,文学家通过自己所观察到的短时间内的形象,来表现所处时代的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B.天文学家需要形象思维能力,与文学家不同,天文学家通过宇宙演化过程中的瞬间现象,来探究更加漫长更加复杂的太空演变。C.想象是未来形象的映现,也是经验与知识的延伸和变形,所以,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是否丰富取决于他自身的经验是否丰富和知识是否渊博。D.与艺术家根本不同,科学家以抽象思维为主,也借助形象思维来认识世界和对自己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述。解析:“也借助形象思维来认识世界和对自己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中说“以认识世界和表述世界” ,并没有说“进行生动形象的11表述” 。1第 1 讲 文言断句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无极 ① ,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得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储天下之用给天下之得者举无能名言之。(选自王夫之《思问录》)【注】 ①无极:古代哲学范畴,指派生万物的本体。解析:本段内容谈的是“无极”这一哲学概念。首先要抓住两个“道”和“德” ,这两个“道”和两个“德”从内容和语法上看中间要断开。然后,抓住虚词“也” “者”和“储天下之用”与“给天下之得”的对称结构,即可断句。答案: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得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储天下之用/给天下之得者/举无能名言之。【参考译文】无极,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准则,但是也没有一样事物不在它的准则之内。践行之后才能懂得大道,大道就好比大路;懂得大道之后才能表现出一个人拥有了道德,有道德也就是懂得大道。累积全天下的器用,来提供给全天下懂得大道的人驱遣,这一切全都没办法用语言陈说得清楚。2.(2016·湖南长沙四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 ”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颐浩罢相。论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俊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 ”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又言:2“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 ”上为减数千缗。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复召,请祠,诏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卒。(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B.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C.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D.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解析:根据句首发语词“盖”的位置,可排除 A、D 两项。 “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为对称结构,中间宜断开,据此排除 C 项,选择 B 项。【参考译文】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是绍圣年间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同政和八年考中进士。靖康初年,被授任为大理司直。高宗南渡,征召任用常同为浙帅机幕。建炎四年,皇帝下诏说:“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如今,他的子孙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们。 ”征召常同到皇帝所在地,到了以后便任命他为大宗丞。绍兴元年,向朝廷请求到郡县任职,得以担任柳州知州。绍兴三年,朝廷召他回朝,他首次论述了朋党的祸患:“朋党的症结,是由于邪正不分,只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言行,知晓他们互相勾结的私心,那么邪正就会分明,朋党也就消除了。希望陛下始终为好人做主,不要被小人迷惑。 ”当时韩世忠驻守镇江,刘光世驻守建康,因为私人恩怨想互相动用武力。常同上奏说:“从前汉朝诸侯王有过失,还责罚师傅,现在两军幕属辅助无功,请先加贬黜责罚。 ”皇帝把奏章给两军看。吕颐浩再次担任宰相,常同论说他十件事情,并且说:“陛下不想立即罢免吕颐浩,难道不是因为他有帮助陛下恢复帝位的功劳吗?我认为功劳出自众人,并不是吕颐浩一个人的功劳。 ”吕颐浩的宰相职位被罢免。(常同上奏)论说张浚损失军队、失守土地,于是皇帝下诏让张浚闲居福州。常同与辛炳在御史台好恶相同,皇帝都重用他们。伪齐宿迁县令张泽率领两千人脱身来归附宋,泗州太守徐宗诚接纳了他们,韩世忠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商议命令韩世忠赶走张泽等人,并押送徐宗诚到皇帝所在地。常同上奏,皇帝下诏把来归附的人安置在淮南,赦免了徐宗诚的罪过。张俊请求恢复他的田产税役,派一员士卒带书信到瑞昌,欺侮违背县令郭彦参,郭彦参把士卒拘囚在监狱。张俊向朝廷申诉,朝廷命令罢免郭彦参,常同一并密封退还二命。不久,常同被封为集英殿修撰、衢州知州,因病推辞。绍兴七年秋天,朝廷用礼部侍郎的官职召回他。几天3后,任命他为御史中丞。皇帝从建康回到临安,常同上奏说:“皇上刚回到临安,离淮河一带更加遥远,应当派重臣出京巡视两淮,询问人情利弊,视察官吏侵扰情况,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租税。几年之后,开辟的田地更多,百姓富足而国家也富足了。 ”于是,皇帝派遣枢密使王庶视察军队,常同请求把这个奏章交给王庶,研究停止或执行。又上奏说:“江浙一带的百姓苦于支付军费杂税钱,没办法生存。 ”皇帝就给那里减去数千缗。常同请求到郡县任职,授任显谟阁直学士、湖州知州。又被朝廷召回,请求做祠禄官,皇帝下诏让常同担任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去世。1第 2 讲 文言文分析综合(2016·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接字祖游,河东猗氏人,汉京兆尹尊十世孙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学。接幼丧父,哀毁过礼,乡亲皆叹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刘原为河东太守,好奇,以旌才为务。同郡冯收试经为郎,七十余,荐接于原曰:“夫骍骝不总辔,则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则非随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黄中之德,耀重离之明,求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窃见处士王接,岐嶷俊异,十三而孤,居丧尽礼,学过目而知,义触类而长,斯玉铉之妙味,经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启,窃乐春英之及时。 ”原即礼命,接不受。原乃呼见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对曰:“接薄祜,少孤而无兄弟,母老疾笃,故无心为吏。 ”及母终,柴毁骨立,居墓次积年。备览众书,多出异义。性简率,不修俗操,乡里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 雅知焉。平阳太守柳澹、散骑侍郎裴遐、尚书仆射邓攸皆与接友善。出补都官从事。永宁初,举秀才。友人荥阳潘滔遗接书曰:“挚虞、卞玄仁并谓足下应和鼎味,可无以应秀才行。 ”接报书曰:“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是岁,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天下秀孝一皆不试,接以为恨。荡阴之役,侍中嵇绍为乱兵所害,接议曰:“夫谋人之军,军败则死之;谋人之国,国危则亡之,古之道也。荡阴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绍守职以遇不道,可谓臣矣,又可称痛矣。今山东方欲大举,宜明高节,以号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义,加绍致命之赏,则遐迩向风,莫敢不肃矣。 ”朝廷从之。及东海王越率诸侯讨颙,尚书令王堪统行台,上请接补尚书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选自《晋书·王接传》 ,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王接自幼丧父,哀痛身毁表现得超过礼数,乡亲们都称赞王氏有个好儿子,河东太守刘原听说此事后也感到好奇。B.冯收认为王接优秀异常,居丧期间竭尽礼数,学习过目不忘,义理能触类旁通,具备了治理世事的美德,所以特地向刘原推荐。C.王接博览群书,常有与众不同的见解。生性简朴直率,不修习世俗推崇的操行,乡里大族很多人都不能好好对他,只有裴 与他交好。D.荡阴之战,百官奔逃,只有嵇绍忠于职守来抵御不道之寇,被乱兵杀害,王接提议对嵇绍加以褒赏,以示榜样,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解析:“河东太守刘原……感到好奇”于文无据。【参考译文】2王接字祖游,河东猗氏人,是汉京兆尹王尊的十世孙。父亲王蔚,世代学习儒家史学。王接幼年丧父,哀伤悲痛毁坏身体超过礼数,乡亲们都感叹说:“王氏真有个好儿子啊!”渤海人刘原为河东太守,喜欢奇才,把表彰人才作为重要事务。同郡人冯收试经文做了郎官,七十多岁时,他向刘原推荐王接说:“骏马不被控制缰绳,就没有造父随心所欲的驾驭;明月不发光,就没有随侯掌上的明珠。您有黄帝包容万物的德行,闪耀着太阳般的光芒,求访贤才能士,没有一点遗漏和错误,所以老朽我想推荐我所知道的贤才。我看到处士王接,幼年就很聪慧,优秀异常,十三岁时死了父亲,居丧期间竭尽礼数,学习过目不忘,义理能触类旁通,这真是像玉铉一样的重臣之才,具备了治理世事的美德。我不忧虑悬黎(美玉)不被发现,却欢喜春花开得及时。 ”刘原就以礼招用,王接不接受。刘原就把他叫去说:“你想学习隐士的高洁吗?”王接回答说:“王接福分浅薄,幼年丧父而且没有兄弟,母亲年纪大又有重病,所以无心为官。 ”到母亲去世,哀痛得身如枯柴,多年居住在墓地。博览群书,多有与众不同的见解。生性简朴直率,不修习世俗推崇的操行,乡里大族很多人都不能好好对他,只有裴 与他交好。平阳太守柳澹、散骑侍郎裴遐、尚书仆射邓攸都与王接相友善。外任补为都官从事。永宁初年,被举荐为秀才。友人荥阳人潘滔给王接写信说:“挚虞、卞玄仁都说足下应居高位,你可以不接受秀才的荐举。 ”王接回信说:“现在世道衰危,将要离乱,而明智的人都闭口搁笔,使祸乱败象日深一日,就像燎原之火,难道还可以解救吗?我不是以此行为荣,仅想极言陈述我的所闻所见,希望在上的人能有所觉悟而已。 ”这一年,三诸侯王举义起事,使惠帝恢复帝位,因国家有大的庆祝活动,天下的秀才孝廉一概都不试用,王接以此为憾。荡阴之战,侍中嵇绍被乱兵杀害,王接提议说:“为别人的军队谋划,军队失败就自身也死亡;为别人的国家谋划,国家危难就自身也死亡,古人的道义如此。荡阴之战,百官奔逃,只有嵇绍忠于职守来抵御不合道义的人,可以说是真正的大臣,又实在让人哀痛不已。现在崤山以东正要大举进军,应旌表高尚的节义,来号令天下。依照《春秋》褒奖节烈之士的古义,给嵇绍加以英勇献身的褒赏,那么远近就会如风响应,没有敢不整肃的人了。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等到东海王司马越率领诸侯讨伐司马颙,尚书令王堪统领行台之职,上表请王接补任尚书殿中郎,未到任而死,时年三十九岁。(2016·重庆巴蜀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 ,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庆元五年,登进士第。时方讳言道学,了翁策及之。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尽心职业。嘉泰二年,召为国子正。明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韩侂胄用事,谋开边以自固,遍国中忧骇而不敢言。了翁乃言:“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而道路籍籍,皆谓将有北伐之举,人情恟恟,忧疑错出。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3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策出,众大惊。明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乃知嘉定府。差知汉州。会境内桥坏,民有压死者,部使者以闻,诏降官一秩,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未数月,复元官知眉州。眉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闻了翁至,争试以事。乃尊礼耆耇,简拔俊秀,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诱掖指授,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增贡士员以振文风。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改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复力辞,诏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未几,改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累章乞骸骨,诏不允。疾革,复上疏。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少焉拱手而逝。后十日,诏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有删改)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魏了翁年少聪颖。他几岁时跟从兄长入学,年纪稍长能日读千言,过目不忘;十五岁写成《韩愈论》 ,有韩愈的遗风。B.魏了翁敢于直言。在科举考试中因敢于谈论当时忌讳谈论的道学而登进士第,后被授予判官厅公事的职务。C.魏了翁不畏权贵。当权的韩侂胄策划通过开拓边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官民忧虑却不敢作声,魏了翁上书据理力争。D.魏了翁颇有政治才干。眉州号称难治,魏了翁到任后尊敬厚待老人,选拔人才,探视学宫,敦促教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解析:强加因果。文中并没有说魏了翁考中进士是因为他“敢于谈论当时国家忌讳谈论的道学” 。【参考译文】魏了翁字华父,是邛州蒲江人。几岁时就跟从各位兄长入学,俨然是个大人。年纪稍微大一点,聪明颖悟特别突出,每日读千余字,过目不忘,乡里人称他为神童。十五岁时,写成《韩愈论》 ,文章抑扬顿挫,有韩愈的遗风。庆元五年,魏了翁考中进士。当时国家正忌讳谈论道学,魏了翁在策论中却谈到它。(中进士后,)他被授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嘉泰二年,他被皇帝征召为国子正。第二年,改任武学博士。开禧元年,皇帝召命他在学士院面试。当时韩侂胄当权,策划用开拓边疆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全国上下都忧虑惊骇,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说话。魏了翁却说:“我们国家现在纲纪还没有建立,国家的重大政策还没有订立,风俗苟且偷安,边防废弛,财用耗竭凋敝,人才疲弱,而民间百姓喧哗纷乱,都4说将有大举北伐的行动,人情骚动不安,忧惧和疑虑交织在人们心里。金国土地广阔,势力强盛,不可能猝然把它消灭,我们看看自己,也没有看到能够战胜敌人的实力。我们何不赶紧在内部整顿自己,暂时避免对外战争。不这样的话,拿全国所有的人力财力都试之于孤注一掷,宗庙社稷的存亡都取决于这一次行动,不可轻视啊。 ”他的策论一出来,大家都非常惊骇。第二年,魏了翁调任校书郎,他因为双亲年迈请求补任外官,于是做嘉定府知府。后魏了翁被朝廷派遣做汉州知州。恰逢汉州境内有座桥坏了,有老百姓被压死,部使者把这种情况上报朝廷,皇帝就下诏把魏了翁的官职降低一级,让他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没过几个月,又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令他做眉州知州。虽然眉州是文化悠久的地方,但当地百姓熟习法令,喜欢用法令挟制官吏的短处,所以号称难治。当地百姓听说魏了翁来做官,就争着用各种事情考验他。魏了翁到眉州后就尊敬厚待老人,选拔才智杰出的人,每月初一、十五都探视学宫,亲自为学生讲课,对他们加以引导、鼓励、指点、教授,并且举行乡饮酒礼来敦促教化,增加向朝廷荐举的人才的数量来振兴文风。修复蟆颐堰,建造江乡馆,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知道了没有不去做的。眉州士大夫评论时都表示大为叹服,风俗为之改变,治理的政绩远近闻名。魏了翁改任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潭州知州,他再一次坚决推辞,朝廷下诏让他管理临安府洞霄宫。没过多久,他改任绍兴府知府、浙东安抚使。他屡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令不允许。病重之后,再一次上书。他的学生来探望他的病情,魏了翁仍衣冠整齐地和他们相互问答。当他谈到蜀兵作乱之事,眉头皱了许久,他口授了遗表,过了一会儿,两手合于胸前行礼后去世。十天后,诏令他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的身份退休。他的遗表上呈皇帝,皇帝非常震惊和悲伤,停止临朝,感叹有用才不尽的遗憾。朝廷下诏追赠魏了翁为太师,谥号文靖,并在苏州赏赐宅第,又多次封赏,追赠他为秦国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