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末复习考前指导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提示错误。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提示错误。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3.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提示错误。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两者并不总是完全同步的。因为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4.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
2、派生物和附属品。提示错误。不能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提示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提示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3.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提示错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
3、传播1.民族节日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示错误。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走向趋同。提示错误。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融合,但文化具有多样性,不会趋同。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示错误。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但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提示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5.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4、。提示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提示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全是结晶,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2.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提示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源。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提示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4.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提示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
5、会的发展。5.文化发展要先继承,后发展。提示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第五课文化创新1.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提示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2.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文化。提示错误。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3.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只要进行实践,我们就能实现文化创新。提示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但要实现文化创新还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4.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
6、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提示错误。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提示错误。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提示错误。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提示错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4.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7、,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提示错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5.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提示错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示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提示错误。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3.弘扬民族精神就是爱社会主义。提示错误。
8、弘扬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4.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对经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提示错误。弘扬民族精神不会对经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提示错误。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1.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提示错误。市场经济自身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
9、弱点是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提示错误。应该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3.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示错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4.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提示错误。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文化。5.传统习俗就是落后文化。提示错误。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传统习俗中既有精华,也存在糟粕。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重要的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
10、示错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提示错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提示错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提示错误。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国家的事情,而且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
11、。5.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一回事。提示错误。文化事业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产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提示错误。道德本身具有时代性特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总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2.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提示错误。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要坚持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相结合,不能简单地说哪种修养更重要。3.科学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也高。提示错误。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但二者不是完全同步的。有较高科学文化修养的人不一定就有较高
12、的思想道德修养,反之亦然。4.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以后的事。提示错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中学生要做到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并重,共同提高。一、文化影响一线1.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
13、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对个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对文化的影响: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文化发展一线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文化
14、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3)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5)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6)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手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7)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
15、利于增进各个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文化继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否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5)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6、。3.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内容形式。(3)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5)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6)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线1.中华文化(1)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
17、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弘扬原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
18、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弘扬途径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四、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一线1.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2.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
19、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5.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6.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7.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8.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9.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0、提高眼力、拒绝污染。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公民一线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2.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4.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入
21、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答题模板1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5)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
22、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7)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例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
23、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解释说明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的重要性。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才能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才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
24、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解释,设问指向具体,说明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的重要性,属于意义类的题。解答时,通过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可从:文化总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方面展开,具体作答。答题模板2“关于个人如何做”的文化生活知识汇总(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3)文化在交
25、流中传播。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要求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求我们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5)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又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要求我们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
26、造中华文化新辉煌。(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7)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求我们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8)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要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需要我们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1
27、0)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例2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某校高三(1)班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就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梦”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甲同学认为,我国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于继承中华传
28、统文化。乙同学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人有责,我们要积极响应,提升素质。丙同学认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请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实现文化强国梦。答案(1)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
29、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3)依靠全体人民,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解析本题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学生在分析时,要注意设问中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的限定。因此,学生可以首先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角度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的角度分析说明;再次可以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牢
30、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分析说明;最后可以从引导公民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角度分析说明。答题模板3文化生活“有什么意义”,一般答案内容有:(1)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3)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4)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5)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6)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能为我国全面
31、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8)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9)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例3习近平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德行善、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的意义。答案(1)文化是一种
32、精神力量,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文化塑造人、影响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必将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正能量,发挥文化对人民的教育意义。(3)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4)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解析本题并未限定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考查知识的范围较广。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从中找出关键性词语来确定答题的基本方向。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体现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体现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