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师说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一201701030111.doc--点击预览
- 师说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三20170103018.doc--点击预览
- 师说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二20170103016.doc--点击预览
- 师说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五201701030110.doc--点击预览
- 师说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六20170103017.doc--点击预览
- 师说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四2017010301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阶段能力提升练(一)(第 1~4 讲)一、选择题1.(2016 安徽江南十校 3 月)《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ì,给予)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 )A.周天子地位衰微 B.分封制遭到破坏C.宗法制崩溃 D.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郑国武公、庄公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对虢公比较信任,打算把权力分一部分给虢公,于是郑庄公埋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啊!”因此,周和郑就交换人质。平王的太子狐就住在郑国作人质,庄公的公子忽在周作人质。平王死后,王室的人想把权力全部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祭足领兵强收了王室所管的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走了成周的禾。从此周、郑交恶。从“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实质上反映了周代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 B 项。A 项属于现象。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周郑之间存在血缘纽带,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B2.(2016 四川成都三诊)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 。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解析:西周时期,选官实行世卿世禄制。从材料信息看,赵襄子提拔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该做法冲击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两位读书人在官学读书,故 A 项错误;C、D 两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答案:B3.(2016 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官员队伍的冗杂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代, “三省、六曹”等中央机构已经名存实亡,这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加强而非中央集权的强化,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与国家是否统一无必然联系,故 A 项错误;官员队伍的冗杂是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而非原因,故 B 项错误。答案:C4.(2016 安徽江淮十校三联)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 B.创新管理体制C.加强经济管控 D.体现因地制宜解析:根据材料中“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 “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信息,可知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A 项正确。B、C、D 三项都与题意不符。答案:A5.(2016 东北三校一模)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 “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2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监察御史虽然品级较低,但由于“代天子巡狩” ,权力较大。选 A 项。监察官员仅代表天子监察地方,并未掌握地方行政权,故 B 项与史实不符;C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监察制度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故 D 项错误。答案:A6. 《元史·百官志》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据此判断,元代行省( )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解析:由“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与都省互为表里”(都省即中书省),说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 B 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 A 项错误;由行省“统郡县”可知其并没有否定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故 C 项错误;由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可知行省在地方上拥有较大的权力,故 D 项错误。答案:B7.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公元前 127 年,又“徙郡国豪桀及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 。他这样做是为了( )A.促进全国商业的发展B.保持经济发展均衡性C.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D.打击豪富以加强集权解析:汉武帝时代,西汉治国策略正经历着从无为向有为的转变,迁徙富豪,就是有为的重要体现。汉武帝迁徙富豪,并不是迁往大城市,而是迁往茂陵、云陵,这充分说明他是在打击富豪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8.唐初, “在册人户 200 万,贞观年间全国在册人户不满 300 万” 。754 年,在册人户906 万,人口 5 280 万。在册人户的迅速增加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唐代(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农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C.民户赋税徭役负担轻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衡解析:在古代农业文明的背景下,人口的增长必须建立在农业经济能够支撑其生存的前提下。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9.观察下表,表中的数据反映出宋代( )宋政府全国岁入统计表朝代 岁入数北宋真宗天禧年间 3 600 余万仁宗嘉祐年间 3 680 余万神宗熙宁年间 5 060 余万南宋宁宗时 6 000 余万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B.封建剥削不断加重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D.人口总数不断增加解析: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其税收竟能达到 6 000 余万,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答案:A310.(2016 河南洛阳一模)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 469 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蕴含人文主义思想 B.倡导个性自由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孔子主张“德治” ,重视人,蕴含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 ,强调人的道德,故 A 项正确;孔子不主张个性自由,故 B 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故 C 项错误;维护君主权威不适合苏格拉底,故 D 项错误。答案:A11. 《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 ”这一材料体现了( )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仁”的思想是以自身按血缘关系推及别人,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斗讼处罚的不同;其依据正是儒家“仁”的思想,故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法典化;B、C 两项根据所学知识可排除;D 项与斗讼没有联系,排除。答案:A12.(2016 河北保定一模)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B.诗歌的抒情性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 ,强调绘画和诗歌的互补作用,故 C 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13.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相关问题。第(1)问主要考查西汉加强皇4权的措施。阅读材料,根据“郡举贤良文学之士”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的诏令不经过中书省起草和门下省审议直接给臣下执行是违规的。第(3)问主要考查明代内阁制的运行规则。根据“对君劝善规过” “皆起草进画” “审查签收”等关键信息归纳概括职责;“说明”联系教材中关于“阁臣”和“丞相”的职能回答。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14.(2016 广东肇庆统测)下面的图表反映了公元 7~13 世纪中国人口的变化(改编自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古代历史地图册》之“唐到宋时的中国文明:618~1278”),请按要求回答问题。人口的区域分布比重表地区年份 东北地区 中原、华南地区750 年 约 73% 约 27%1278 年 约 25% 约 75%结合所学,从历史知识、史学研究方法、中外史学比较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对上述图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过审题和读材料确定主题。本题提供了三则材料,分别是唐到宋时期人口总数变化、人口地理分布和区域比重。从材料设置的共同点可以确定答题的主题为人口变化与各朝代政治、经济甚至是文化环境的关系。其次,从设问中提供的三个角度:历史知识、史学方法、中外史学比较中选择两个角度作答,历史知识是联系基础知识,反映具体史实;史学方法则是研究历史的方法,包括资料获取、材料解读等;中外比较要看到中西方史学界在对历史关注的重点、方法上的不同。答题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案:示例:角度 1:历史知识①人口变化的状况:宋代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迅速;人口总量与隋唐相比增5加一倍;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南移。②人口变化的原因: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幅减少;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角度 2:史料呈现方法①计量法,采用柱状图、曲线图、表格等方法计量。②地理学方法与计量法相结合。③这些史料呈现方法的优势是理性、直观。角度 3:中外史学比较①中外在对中国“东北” “中原”等地域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②体现出英国泰晤士报以当时汉族政权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而我国以中华民族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的理解差异。1阶段能力提升练(三)(5~7 讲)一、选择题1.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它在 1500 年至 1750 年间所发挥的作用在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他经济活动,成为推动整个社会机器运转的巨大机轮。 ”材料中的“它”是( )A.开辟殖民地 B.商业贸易C.建立商站 D.发展手工工场解析:在世界市场中,把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商业贸易。欧洲的商人奔走于全球各地,无论是开辟殖民地、建立商站,还是注重发展本国的手工工场,都是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即商业贸易的需要。答案:B2.17 世纪末,英国建立了国债制度。1694 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当时,国债增长很快。从 1712 年起政府平均每年要支付 300 万镑的利息。英国的国债制度( )A.是英国资本积累的途径之一B.是资产阶级剥削人民的重要手段C.是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结果D.为科技发明直接提供了资金支持解析:资产阶级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发行国债,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资本,以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故 A 项符合题意。答案:A3.马克思认为,只要英国人“一旦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铁有煤的国家的交通运输” ,它“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其意在说明西方的对外扩张( )A.是一种进步的行为B.客观上传播了近代文明C.旨在改造落后地区D.主要围绕资本输出进行解析:题干信息“无法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这些机器” ,这是近代化发展的重要表现,这反映了列强对外扩张的客观作用。答案:B4.读下图,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 1913 年为 100)A.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完善B.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C.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D.运输和通讯手段革新解析:题目提供的数据表明,工业生产指数增长最快的是 19 世纪后半期。19 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迅速地应用于生产,这是推动工业生产指数增加的根本原因。答案:C5.1884 年 11 月至 1885 年 2 月,在德国提议下,英、法等 15 国召开了柏林会议,达成如下协议:刚果河流域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通航;尼日尔河自由航行;今后任何国家在2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以“实际有效占领”为准,并通知缔约各国。该协议反映出当时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是(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C.在对外扩张中列强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解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德、英、法等国家对非洲的分割是瓜分世界的重要举措。答案:B6.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有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B.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主张C.宗教改革中王权至上的思想D.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精神解析:材料中“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肯定了人的作用和价值,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故 B 项正确。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 A 项错误;王权至上的思想与材料中“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不符,故 C 项错误;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精神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与材料中“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B7.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 ;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解析:“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是指统治者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他们提出了民主制度的构想,要把统治者关进“笼子” ,故 C 项正确。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仅仅是“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 ”,不符合材料对启蒙运动的进一步阐释,故 A 项错误;批判宗教神学是为了摆脱封建神学套在人类身上的精神枷锁,不符合“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故 B 项错误;D 项与题意不符。答案:C8.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为了给信仰留出地盘,我只得废除知识●理性需要用信仰和想象来补充●艺术应当服务于道德A.对教权主义的眷恋 B.对浪漫主义的抵制C.对蒙昧主义的肯定 D.对理性主义的反思解析:康德崇尚理性,追求思想自由。从材料信息看,康德侧重对信仰的重视,推崇道德,这反映了康德对理性主义的反思,故 D 项正确。A、C 两项与史实不符;B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D9.(2016 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当各州对西部土地争夺难决的时候,应各州要求,1780 年 10 月邦联国会决定,凡可能割让或转让予合众国的土地, “其日后的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共利益” 。纽约等州因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使之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 。从中得到的借鉴是( )A.中央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3B.联邦制能够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平衡C.邦联制有利于强化中央控制力D.向西扩张领土可提升国家的凝聚力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针对地方各州对西部土地纠纷问题,邦联国会提出“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共利益” ,于是纽约等州将西部土地权交给国家。该做法有利于化解地方各州之间的矛盾,说明中央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故 A 项正确。1780 年尚未实行联邦制,故 B 项错误;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 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A10.(2016 湖南十三校二联)1935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1950 年美国政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 ”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B.总统与国会利益一致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D.权力模式出现新格局解析:材料中“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 “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信息反映了原有的三权分立模式下,权力逐渐向行政权倾斜,故选 D 项。A 项与史实不符;总统与国会总体上利益一致,但也有利益不一致的一面,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局稳定” ,故 C 项错误。答案:D11.某西方学者提出“巴黎公社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它预示的信息:作为一个象征它十分可怕,但作为事实则不然” 。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 )A.将引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潮流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的重要性在于其预示性,它是一个“象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因此可知该预示性指其将引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选 A 项。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 B 项;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故排除 C、D 两项。答案:A12.(2016·湖北七市(州)3 月)下表反映出( )17 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4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B.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解析:阅读表格信息可知,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计算机、激光, “C—A 年差”缩短,这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 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新的科技成果与科学理论的关系,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明显与表格材料信息不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故 D 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过去几十年中,来自国内和国外制造商的竞争压力显得微不足道。在当时,这种国内外市场……随着铁路建造热潮的即将到来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内市场呈现出显著的趋热行情……环境下,对继承自先锋时代所曲折形成的基本经济结构,不列颠的企业家们也没有产生任何改变的动机:棉纺和制铁仍占主导地位。材料二 它对于经济竞争双方(英德)中德国一方的解释同样也是不完整的。这里的分析大多是正确的:德意志关税同盟以及接下来的德意志帝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共同促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环境,并且回过来又强化了对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物质刺激。——以上两则材料摘自《剑桥欧洲经济史》材料三 1950 年至 1964 年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7.1%、5.6%和 4.9%,而美国的国民总产值增长率只有 3.5%。西欧经济力量不断增长的另一迹象是:1948 年至 1962 年间,美国在自由世界的黄金中所占的份额已从 71%下降到 40%,而西欧所占的份额则从 15%上升到 44%。——摘自《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不列颠的企业家们没有改变的因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出德国得以同英国竞争的完整解释。(3)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研究欧洲的不同视角。试从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因素:国内外市场广阔,足以获取巨额利益;现有工业技术成熟,新技术尚未有所突破;英国引领工业革命,竞争对手微弱。(2)解释:德国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德国政治近代化,缓和了社会矛盾;普法战争获得战争赔款,提高了国际地位;德国政府干预经济,扶植企业发展;注重技术革新,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3)视角:英国引领发展的欧洲;大国竞争发展的欧洲;走向联合发展的欧洲。认识:(一)英国引领发展的欧洲。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竞相引进或研发新技术,这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的发展。而欧洲国家追赶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英国难免利用其经济优势排挤其他国家,进而产生矛盾。但由于英国强大,欧洲整体上是和平的、发展的,这使得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二)大国竞争发展的欧洲。法、德等国家的崛起,加剧了欧洲的竞争,推动了欧洲各国技术革新。随着法、德等国的发展,欧洲政治经济发展日益不平衡,各国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世界大战。这就削弱了欧洲的实力,使之丧失世界中心的地位。(三)走向联合发展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联合的不断发展,造就了相对和平的欧洲,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了其国际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5动世界多极化。但欧洲各国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欧洲联合又有一定的困难。同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势必影响世界其他地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以 1913 年为 100) (单位:10 亿法郎)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贸易总额1870 年 24 45.51880 年 36 68.81890 年 49 94.21900 年 68 118.21910 年 85 162.41913 年 100 192.4——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依据上述表格,提取一项关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解析:本题属开放性试题。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可以从表格的纵向、横向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取。如本表格反映出世界贸易指数的不断增长、世界贸易总额的不断增长、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等多种信息。在分析上述信息时,要注意从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等多角度的思考。答案: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说明:19 世纪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为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提供了推动力。为了获取资本输出的场所,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阶段能力提升练(二)(第 1~4 讲)一、选择题1.(2016 山西名校联考)“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本质上是爵位之争B.维护了当时的分封制C.瓦解了当时的宗法制D.促进社会制度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这必然会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 D 项正确,B 项错误;诸侯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也与血缘为特征的宗法无关,故 A、C 两项错误。答案:D2.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 “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解析:本题考查隋代的地方制度。隋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而地方制度的改革则是要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正确。答案:C3.(2016 广东深圳一调)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解析:材料中“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得益于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反映了察举制下大家族把持政权。这说明当时察举制度存在弊端,故选 D 项。A 项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演变成门阀士族不等于在地方上形成分裂势力,排除 B 项;材料中的现象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而非流动性加强,故 C 项错误。答案:D4.(2016 河南洛阳二模)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 ,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解析:从材料中“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信息可知,该做法会使一些原本出身不高的庶族地主的地位上升,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属于统治阶级内部门第的调整,和扩大统治基础无必然联系,排除 A 项;无论是山东士族还是本朝士族都是士族,调整门第等级不会扭转唐代等级观念,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选官,故 D 项错误。答案:C5.(2016 广东广州一模)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2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 《新唐书》记载了8 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A.专制皇权弱化 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对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案件,武则天认为替父报仇符合礼制,而陈子昂则认为应对徐元庆依法论死,然后再对他替父报仇的行为予以表彰。这些类似的案件与争论反映了当时注重调和礼法矛盾,故选 D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或削弱,排除 A 项;徐元庆替父报仇的行为受到表彰符合宗法观念,排除 B 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D6.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来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朝的内外朝制度B.隋唐三省体制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解析:注意材料信息“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隋唐三省体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体现决策程序制度化,故 B 项正确。汉朝的内外朝制度下,中朝在宫廷之内事先对重大事件作出决策,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故 A 项错误;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故 C 项错误;明朝内阁无决策权,D 项无法体现“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答案:B7.(2016 湖北孝感调研)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解析:从材料看,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中礼器众多,这与西周实行的礼乐制度有关;到战国中晚期,日用器更普遍,说明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答案:D8.(2016 四川绵阳诊断)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造成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对立的因素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田庄经济的影响。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单元,在此基础上易出现分裂割据,故选 C 项;田庄经济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可排除 A 项;题目的求答项是“影响” ,B 项是田庄经济的性质,而不是影响;田庄经济是封建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无法得出倒退的判断,故排除 D 项。答案:C9.(2016 四川达州诊断)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3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明初海禁的背景。根据材料,海禁政策是封建统治者的决策,其依据是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是根本,A 项正确;中华儒学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故 B 项表述错误;C、D 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A10.(2016 湖南衡阳一模)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 234 次 36.2%法观念 法、刑 4 648 次 20.5%财富观念 利、财、富 5 395 次 23.8%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 427 次 19.5%A.社会贫富分化 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观念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两汉的思想。材料中的信息“仁、礼、信”和财富观念“利、财、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出现贫富分化,故 A 项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 B 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 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 D 项错误。答案:A11.(2016 湖南永州二模)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 A 项错误;“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说明王夫之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 D 项错误。答案:B12.(2016 河南郑州一模)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革新 B.造纸术的改进C.装订技术的提高 D.科举制的盛行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唐朝时,雕版印刷术出现,宋朝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获得较大进步。印刷术的进步,便利了书籍的普及,藏书者因之增多,故选 A 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16 陕西宝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 年 8 月 23 日)材料二 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 ”……重农学派主张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4实现经济自由。这其实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所谓“自然法” ,魁奈认为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即中国文化中的“道” 。在重农学者看来,中国历代是按照自然法来安排农业生产的。谈到民主,波提埃在《东方圣经》中说:“即便是最先进的理论,也没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进。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并进行简要说明。(3)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具体措施阅读材料概括即可,尽量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作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归纳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和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及欧洲宪政民主发展的影响即可。第(3)问综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答案:(1)举措: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礼法并用,用法律、理学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化解满汉民族对立;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曾深刻影响过欧洲启蒙运动,推动过欧洲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说明: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促进了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宪政民主的发展。(3)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中国传统文化既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也曾一度制约中国社会的进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任答两点即可)(以上答案不拘泥于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可)14.(2016 福建宁化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饼状图为《旧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出身分布比例;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时期 两宋 明清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1)依据材料一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 19 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 19 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5——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 19 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解析:本题围绕中外考试制度组织材料,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求答项为“变化” ,实际上是对材料中唐宋时期与明清时期科举所录取的人的来源进行比较,从材料数据统计的文字说明看,材料关注的是官员出身,以此为突破口来组织答案即可。第(2)问求答项为“差异”和“实质” ,差异为解题的前提,从材料看,差异的可比点为考试内容,对实质的认识要联系两种考试内容的时代特征,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答案:(1)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影响:科举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被儒家思想束缚,阻碍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发展。(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2)差异:①英国: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②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实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