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理解母 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病痛、残疾会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会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会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
2、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二:(出示幻灯片三、四)下面让我们来地坛与作者的近照。 (简介史铁生)史铁生(1951) ,生于北京,18 岁去延安插队。21 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 7 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 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出示幻灯片五)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
3、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三: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学目标,请同学读。 (出示幻灯片六) 。(一):整体把握课文,解决生字词,分析文章第一部分。(二):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四:课前我们要求大家认真地预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出示幻灯片七) ,请同学口述答案。宿命: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由命运或天命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坍圮:倒塌,坍塌。玉砌雕栏:
4、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砌:台阶。亘古不变:从古代到现在都没有变化。亘:空间和时间延续不断。颓墙:颓:坍塌,倒塌。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性子去做。隽: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恪守:严格遵守。恪:谨慎而恭敬。捋: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段滑动。熨帖:表示心里平静。五:讲析文章第一部分。(一)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请同学读第一部分,思考:从总体看,文章第一部分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对象:地坛;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作用:生命感悟。(二)精读分析:1 阅读课文第一节和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和地坛的遭遇有什么相似之处?
5、明确: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病相怜。总结:有诗为证:古园荒,地坛弃,经风沐雨四世纪。默看春风与秋月,只为铁生著传奇。2 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幻灯片 12)明确:雕栏玉砌不复再,四壁朱颜改。残阳,废园;特点:古旧,荒芜。苍松脆,柏树幽,野草荒藤乐悠悠。正红,沉静。特点:生生不息。总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3 作者为什么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地坛环境呢?从而就引出了人为什么生?该怎样活的问题。 (幻灯片 13)让同学思考,回答。明确:出示幻灯片 14:残废但并不颓废。4 齐读六个“譬如”句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
6、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明确:被肆意雕琢是“身残” ,不能改变是“志不残” ,从而古园成为精神乐园,因此,作者是“我要常常到那园子里去” 。六:总结:在这里,作者终于找到了答案,解决了生与死的问题。 (出示幻灯片 16) ,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顽强地活着是一种幸福。七:课外延伸:导出海子活在珍贵的人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出示幻灯片 18,活着,真好!八:课后作业:1 以读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2 预习
7、文章第二部分。结束语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随堂练习】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完成习题。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
8、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 ”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9、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10、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与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含有同样意义的句子在我与地坛也有。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原因。答:2、第六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母亲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C、侧面表现崇高的母爱 D、揭示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3、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窗外的树叶, “唰唰啦啦”地飘落。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4、阅读第三段,从母亲的言谈举止,概括分析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答:5、这篇文章
11、的主旨是什么?答:6、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运用衬托的方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B、 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母亲的崇高形象。C、 采用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D、 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参考答案:1、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所以让儿子一人到地坛去排遣或发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会做出“傻事” 。所以暗中关心儿子的动静。2、D3、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理。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
12、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4、心理变化是:希望、焦虑惊喜兴奋回到痛苦的现实中。5、本文刻画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豪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本文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6、B【补充资料】关于作者史铁生和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市,1967 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 21 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 年发表
13、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 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与地坛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 合欢树 礼拜日 舞台效果等。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 学习对话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 1989 年 5 月,改定于 1990 年 1 月,全文 1 万 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 ,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
14、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官、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祝活动废止。1925 年辟为“京兆公园” ,1928 年改称“平民公园” ,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 ,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祗
15、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 15 年间, “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 400 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