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章末整合提升1新人教A版必修5201702280162.doc--点击预览
-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章末整合提升1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2017022801123.ppt--点击预览
-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章末整合提升2新人教A版必修5201702280163.doc--点击预览
-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章末整合提升2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2017022801125.ppt--点击预览
-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章末整合提升3新人教A版必修5201702280164.doc--点击预览
-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章末整合提升3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2017022801127.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2017 春高中数学 章末整合提升 1 新人教 A 版必修 5基 础 巩 固一、选择题1.(2016·北京丰台区二模)已知 a, b, c 分别是△ ABC 三个内角 A, B, C 的对边,b= , c= , B= ,那么 a 等于 ( C )7 3π 6 导 学 号 54742172A.1 B.2 C.4 D.1 或 4[解析] 在△ ABC 中, b= , c= ,cos B= ,由余弦定理有7 332b2= a2+ c2-2 accosB,即 7= a2+3-3 a,解得 a=4 或 a=-1(舍去).故 a 的值为 4.2.在△ ABC 中,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是 a、 b、 c,若a2- b2= bc,sin C=2 sinB,则 A= ( A )3 3 导 学 号 54742173A.30° B.60° C.120° D.150°[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由题知 b2- a2=- bc, c2=2 bc,则b2+ c2- a22bc 3 3cosA= ,32又 A∈(0°,180°),∴ A=30°,故选 A.3.三角形两边之差为 2,夹角的余弦值为 ,面积为 14,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此两边长35分别是 ( D )导 学 号 54742174A.3 和 5 B.4 和 6 C.6 和 8 D.5 和 7[解析] 设夹角为 A,∵cos A= ,∴sin A= ,35 45S= bcsinA=14,∴ bc=35,又 b- c=2,∴ b=7, c=5.124.设△ ABC 的内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若 bcos C+ ccos B= asin A,则△ ABC 的形状为 ( B )导 学 号 54742175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2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 sinBcosC+sin CcosB=sin 2A,所以 sin(B+ C)=sin 2A,∴sin A=sin 2A,而 sinA0,∴sin A=1, A= ,所以△ ABC 是直角三角形.π 25.如图所示,设 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 A 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 C,测出 AC 的距离为 50m,∠ ACB=45°,∠ CAB=105°后,就可以计算 A、 B 两点的距离为( A )导 学 号 54742176A.50 m B.50 m2 3C.25 m D. m22522[解析] 由题意知∠ ABC=30°,由正弦定理得, = ,ACsin∠ ABC ABsin∠ ACB∴ AB= = =50 (m).AC·sin∠ ACBsin∠ ABC50×2212 26.(2015·合肥市质检)已知△ 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 a, b, c,且满足 b+ c≤3 a,则的取值范围为 ( B )ca 导 学 号 54742177A.(1,+∞) B.(0,2)C.(1,3) D.(0,3)[解析] 依题意得 c0).asinA bsinB csinC则 a= ksinA, b= ksinB, c= ksinC.代入 + = 中,有 + = ,变形可得cosAa cosBb sinCc cosAksinA cosBksinB sinCksinCsinAsinB=sin AcosB+cos AsinB=sin( A+ B).在△ ABC 中,由 A+ B+ C=π,有 sin(A+ B)=sin(π- C)=sin C,所以sinAsinB=sin C.(2)由已知, b2+ c2- a2= bc,根据余弦定理,有65cosA= = .所以 sinA= = .b2+ c2- a22bc 35 1- cos2A 45由(1),sin AsinB=sin AcosB+cos AsinB,所以 sinB= cosB+ sinB,故 tanB= =4.45 45 35 sinBcosB能 力 提 升一、选择题11.在△ ABC 中, AC= , BC=2, B=60°,则 BC 边上的高等于 ( 7 导 学 号 54742182B )A. B.32 332C. D.3+ 62 3+ 394[解析] 设 AB= c, BC 边上的高为 h.由余弦定理,得 AC2= c2+ BC2-2 BC·ccos60°,即 7= c2+4-2 c,即c2-2 c-3=0,∴ c=3(负值舍去).又 h= c·sin60°=3× = ,故选 B.32 33212.在△ ABC 中,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且 a= λ , b= λ (λ 0),3A=45°,则满足此条件的三角形个数是 ( A )导 学 号 54742183A.0 B.1C.2 D.无数个5[解析] 直接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 ,可得asinA bsinBsinB= = = 1,没有意义,故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 0.bsinAa 3λ sin45°λ 6213.一艘海轮从 A 处出发,以每小时 40n mile 的速度沿南偏东 40°的方向直线航行,30 分钟后到达 B 处,在 C 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 A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 70°,在B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 65°,那么 B, C 两点间的距离是 ( A )导 学 号 54742184A.10 n mile B.10 n mile2 3C.20 n mile D.20 n mile3 2[解析] 如图所示,易知,在△ ABC 中, AB=20n mile,∠ CAB=30°,∠ ACB=45°,根据正弦定理得 = ,解得 BC=10 (n mile).BCsin30° ABsin45° 2二、填空题14.(2015·天津十二区县联考)已知△ ABC 中, AB=1,sin A+sin B= sinC, S△ ABC=2sinC,则 cosC= .316 13导 学 号 54742185[解析] 设△ ABC 中,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因为sinA+sin B= sinC,则由正弦定理得 a+ b= c= ,又因为 S△2 2 2ABC= absinC= sinC,所以 ab= ,故 cosC= = = .12 316 38 a2+ b2- c22ab a+ b 2- 2ab- 12ab 1315.已知平面内四点 O、 A、 B、 C 满足+ + =0, · = · = · =-1,则△ ABC 的面积为 .OA→ OB→ OC→ OA→ OB→ OB→ OC→ OC→ OA→ 332 导 学 号 54742186[解析] 由 + + =0 知 O 为△ ABC 的重心,OA→ OB→ OC→ 又由 · = · 得OA→ OB→ OB→ OC→ ·( - )= · =0,OB→ OA→ OC→ OB→ CA→ 6所以 ⊥ ,同理 ⊥ , ⊥ ,OB→ CA→ OA→ BC→ OC→ AB→ 所以 O 为△ ABC 的垂心.故△ ABC 为正三角形.即 · =| |·| |·cos120°=-1,OC→ OA→ OC→ OA→ ∴| |·| |=2.OC→ OA→ ∴ S△ AOC= | |·| |sin120°= ,∴ S△ ABC= .12OC→ OA→ 32 332三、解答题16.(2015·武汉市调研)已知△ 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且满足bcos2A= a(2-sin AsinB), c= ,cos B= .7277 导 学 号 54742187(1)求 sinA;(2)求 a, b 的值.[解析] (1)在△ ABC 中,由正弦定理及 bcos2A= a(2-sin AsinB)知sinB·cos2A=sin A(2-sin AsinB),∴sin B·cos2A+sin Bsin2A=2sin A,∵sin 2A+cos 2A=1,∴sin B=2sin A,又∵cos B= ,∴sin B= = .27 1- 27 2 217∴sin A= sinB= .12 2114(2)由(1)可知 b=2 a,∴由余弦定理 b2= a2+ c2-2 ac·cosB 及 b=2 a, c= 得(2 a)72= a2+7-2 a· ·cosB.7而 cosB= ,∴3 a2+4 a-7=0,27即(3 a+7)( a-1)=0,∴ a=1, b=2.17.如右图所示,甲船以每小时 30 n mile 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2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 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 105°方向的 B1处,此时两船相距 20n mile.当甲船航行 20min 到达 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 120°方向的 B2处,此时两船相距 10 n mile,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 n mile?2 导 学 号 547421887[解析] 解法一:如图,连结 A1B2,由题意知 A2B2=10 n mile, A1A2=30 × =10 n mile.2 22060 2所以 A1A2= A2B2.又∠ A1A2B2=180°-120°=60°,所以△ A1A2B2是等边三角形.所以 A1B2= A1A2=10 n mile.2由题意知, A1B1=20n mile,∠ B1A1B2=105°-60°=45°,在△ A1B2B1中,由余弦定理,得 B1B = A1B + A1B -2 A1B1·A1B2·cos45°=20 2+(102 21 2)2-2×20×10 × =200.2 222所以 B1B2=10 n mile.2因此,乙船速度的大小为 ×60=30 (n mile/h).10220 2答:乙船每小时航行 30 n mile.2解法二:如下图所示,连结 A2B1,由题意知 A1B1=20n mile, A1A2=30 ×22060=10 n mile,∠ B1A1A2=105°,28又 cos105°=cos(45°+60°)=cos45°cos60°-sin45°sin60°= ,2 1- 34sin105°=sin(45°+60°)=sin45°cos60°+cos45°sin60°= ,2 1+ 34在△ A2A1B1中,由余弦定理,得 A2B = A1B + A1A -2 A1B1·A1A2·cos105°=20 2+(1021 21 2)2-2×20×10 × =100(4+2 ),2 22 1- 34 3所以 A2B1=10(1+ )n mile3由正弦定理,得 sin∠ A1A2B1= ·sin∠ B1A1A2= × = ,A1B1A2B1 2010 1+ 3 2 1+ 34 22所以∠ A1A2B1=45°,即∠ B1A2B2=60°-45°=15°,cos15°=sin105°=.2 1+ 34在△ B1A2B2中,由题知 A2B2=10 n mile,2由余弦定理,得 B1B = A2B + A2B -2 A2B1·A2B2·cos15°=10 2(1+ )2+(10 )2 21 2 3 22-2×10(1+ )×10 × =200,3 22 1+ 34所以 B1B2=10 n mile,故乙船速度的大小为 ×60=30 (n mile/h).210220 2答:乙船每小时航行 30 n mile.2数 学必修 5 · 人教 A版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第一章解三角形章末整合提升1 知 识结 构2 专题 突破3 课时 作 业知 识 结 构专 题 突 破这类问题 一般要先 审查题设 条件, 进 行 归类 ,根据 题 目 类 型确定 应 用哪个定理入手解决.解斜三角形有下表所示的四种情况:专题 一 ⇨应 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C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是解三角形的常 见题 型,可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有关的三角函数等知 识 找出三角形中的 边 与角的关系, 进 而推 导 出 满 足 题设 条件的三角形形状.(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常用的方法① 化 边为 角; ② 化角 为边 .专题 二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D [点 评 ] 利用直 线 与 圆 的位置关系建立 △ ABC中 边 的关系后,再利用余弦定理是解 题 的关 键 .[点 评 ] 在 边 角混合条件下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时 ,可考 虑 利用 边 化角,从角的关系判断;也可考 虑 角化 边 ,从 边 的关系判断.在高考中解三角形 问题 常与平面向量知 识 (主要是数量 积 )结 合在一起 进 行考 查 .专题 三 ⇨解三角形与平面向量交 汇 命 题解答解三角形的 实际应 用 问题 ,一般先 读 懂 题 意,根据 问题 提供的信息和 实际 背景画出符合 题 意要求的 图 形,将 题 目中所 给 的量 (长 度,角度等 )转 化为 三角形的 边 与角,然后将其 归 于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先找可解的三角形.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再逐步完成 问题 的解答,最后 还 原 为实际问题 的解.如果所 给 各量分布在不同三角形中,没有可解三角形 时 ,可考 虑设 元,建立方程 (组 )求解.专题 四 ⇨解三角形的 实际应 用 问题12017 春高中数学 章末整合提升 2 新人教 A 版必修 5基 础 巩 固一、选择题1.在等差数列{ an}中, a2=1, a4=5,则{ an}的前 5 项和 S5= ( B )导 学 号 54742532A.7 B.15C.20 D.25 [解析] a1=1, a4=5⇒ S5= ×5= ×5=15.a1+ a52 a2+ a422.已知数列{ an}的前 n 项和 Sn= n2+ n,那么它的通项公式 an= ( B )导 学 号 54742533A. n B.2 nC.2 n+1 D. n+1[解析] 当 n=1 时, a1= S1=2,排除 A,C;当 n=2 时, a2= S2- S1=6-2=4,排除D,故选 B.3.已知数列{ an}的通项公式 an=3 n-50,则前 n 项和 Sn的最小值为( B )导 学 号 54742534A.-784 B.-392C.-389 D.-368[解析] 由 3n-50≥0 及 n∈N *知 n≥17,∴ n≤16 时, an0,∴ S16最小,S16=16 a1+ d=16×(-47)+120×3=-392.16×1524.(2016·山西四校联考)已知等比数列{ an}中,各项都是正数,且 a1, a3,2a2成等12差数列,则 = ( C )a9+ a10a7+ a8 导 学 号 54742535A.1+ B.1-2 2C.3+2 D.3-22 2[解析] 设等比数列{ an}的公比为 q,由数列中各项均为正数,可知 a10, q0.由题意,得 a3= a1+2 a2,即 q2=1+2 q.解得 q=1+ (负值舍去),因此 = q2=3+2 .2a9+ a10a7+ a8 2故选 C.5.已知数列{ an}的首项 a1=2,且 an=4 an-1 +1( n≥2),则 a4为 ( 导 学 号 54742536B )A.148 B.149C.150 D.1512[解析] ∵ a1=2, an=4 an-1 +1( n≥2),∴ a2=4 a1+1=4×2+1=9, a3=4 a2+1=4×9+1=37, a4=4 a3+1=4×37+1=149.6.(2015·乌鲁木齐三诊)等比数列{ an}满足 a2+8 a5=0,设 Sn是数列{ }的前 n 项和,1an则 = ( A )S5S2 导 学 号 54742537A.-11 B.-8C.5 D.11[解析] 由 a2+8 a5=0 得 a1q+8 a1q4=0,解得 q=- .易知{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12 1an-2,首项为 ,所以 S2= =- , S5= = ,所以1a1 1a1[1- - 2 2]1- - 2 1a1 1a1[1- - 2 5]1- - 2 11a1=-11,故选 A.S5S2二、填空题7.等差数列{ an}前 n 项和 Sn,若 S10= S20,则 S30=0. 导 学 号 54742538[解析] ∵ S10= S20,∴10 a1+ d=20 a1+ d,∴2 a1=-29 d.10×92 20×192∴ S30=30 a1+ d=15×(-29 d)+15×29 d=0.30×2928.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an}中, a2=1, a8= a6+2 a4,则 a6的值是 4.导 学 号 54742539[解析] 设公比为 q,因为 a2=1,则由 a8= a6+2 a4得 q6= q4+2 q2,所以q4- q2-2=0,解得 q2=2,所以 a6= a2q4=4.三、解答题9.已知数列{ bn}前 n 项和为 Sn,且 b1=1, bn+1 = Sn.13 导 学 号 54742540(1)求 b2, b3, b4的值;(2)求{ bn}的通项公式;(3)求 b2+ b4+ b6+…+ b2n的值.[解析] (1) b2= S1= b1= , b3= S2= (b1+ b2)= , b4= S3= (b1+ b2+ b3)= .13 13 13 13 13 49 13 13 1627(2)Error!①-②解 bn+1 - bn= bn,∴ bn+1 = bn,13 43∵ b2= ,∴ bn= · n-2 ( n≥2)13 13 (43)3∴ bn=Error! .(3)b2, b4, b6,…, b2n是首项为 ,公比 2的等比数列,13 (43)∴ b2+ b4+ b6+…+ b2n=13[1- 43 2n]1- (43)2= [( )2n-1].37 4310.(2015·东北三校二模)已知数列{ an}的前 n 项和为 Sn,且a1=2, an+1 = Sn+2, n∈N *.导 学 号 54742541(1)求数列{ an}的通项公式;(2)设 bn= n·an,求数列{ bn}的前 n 项和 Tn.[解析] (1)当 n=1 时 a2= S1+2=4=2 a1,当 n≥2 时Error!⇒ an+1 =2 an,数列{ an}满足 an+1 =2 an(n∈N *),且 a1=2,∴ an=2 n(n∈N * ).(2)bn= n·an= n·2nTn=1×2 1+2×2 2+3×2 3+…+( n-1)·2 n-1 + n·2n2Tn=1×2 2+2×2 3+3×2 4+…+( n-1)·2 n+ n·2n+1两式相减,得- Tn=2 1+2 2+2 3+…+2 n-1 +2 n- n·2n+1 = - n·2n+1 =2 n+1 -2- n·2n+12 1- 2n1- 2Tn=2+( n-1)·2 n+1 (n∈N *).能 力 提 升一、选择题11.等比数列{ an}共有 2n+1 项,奇数项之积为 100,偶数项之积为 120,则 an+1 等于 ( B )导 学 号 54742542A. B.65 56C.20 D.110[解析] 由题意知: S 奇 = a1·a3·…·a2n+1 =100,S 偶 = a2·a4·…·a2n=120,∴ = ·a1= a1·qn= an+1 ,S奇S偶 a3·a5·…·a2n+ 1a2·a4·…·a2n∴ an+1 = = .100120 5612.等差数列{ an}中, a10, a10·a110, a10·a110, a110 成立的正整数 n 的最大值是 2_012. 导 学 号 54742547[解析] 由题意知, a1 006+ a1 007=2 0120, a1 006·a1 007=-2 0110, a1 0070,2a1 007= a1+ a2 0130, S2 0130,又因 Sn= .n a1+ an2∴ S2 012= = >0,2 012× a1+ a2 0122 2 012× a1 006+ a1 0072∴所求 n 的值是 2 012.三、解答题17.已知等差数列{ an}的前 n 项和为 Sn, S5=35, a5和 a7的等差中项为 13.导 学 号 54742548(1)求 an及 Sn;(2)令 bn= (n∈N *),求数列{ bn}的前 n 项和 Tn.4a2n- 1[解析] (1)设等差数列{ an}的公差为 d,因为 S5=5 a3=35, a5+ a7=26,所以Error! ,解得 a1=3, d=2,所以 an=3+2( n-1)=2 n+1,Sn=3 n+ ×2= n2+2 n.n n- 12(2)由(1)知 an=2 n+1,所以 bn= = = - ,4a2n- 1 1n n+ 1 1n 1n+ 1所以 Tn=(1- )+( - )+…+( - )12 12 13 1n 1n+ 1=1- = .1n+ 1 nn+ 118.已知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an}的前 4 项和为 10,且 a2, a3, a7成等比数列.导 学 号 54742549(1)求通项公式 an;(2)设 bn=2 an,求数列{ bn}的前 n 项和 Sn.6[解析] (1)由题意知Error!解得Error! ,所以 an=3 n-5( n∈N*).(2)∵ bn=2 an=2 3n-5 = ×8n-1 ,∴数列{ bn}是首项为 ,公比为 8 的等比数列,所以14 14Sn= = .14 1- 8n1- 8 8n- 128数 学必修 5 · 人教 A版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第二章数列章末整合提升1 知 识结 构2 专题 突破3 课时 作 业知 识 结 构专 题 突 破数列的通 项 公式是数列的核心之一,它如同函数的解析式一 样 ,有解析式便可研究其性 质 ;而有了数列的通 项 公式便可求出任一 项 及前 n项 和,所以求数列的通 项 往往是解 题 的突破口和关 键 点.专题 一 ⇨求数列的通 项 公式『 规 律 总结 』 一般地,已知数列的前几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可用观察归纳法求解.观察时要注意符号规律,增减规律,必要时先统一其大小关系或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整理成相同的结构形式.横向看各项之间的关系,纵向看各项与其项数 n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得出结论.『 规 律 总结 』 已知 Sn或 an与 Sn之间的关系式求通项 an,一般用 an= Sn- Sn-1(n≥2)求解.『 规 律 总结 』 因为 an= (an- an- 1)+ (an- 1- an- 2)+ … + (a3- a2)+ (a2- a1)+a1,所以形如 an+ 1- an= f(n)型递推关系式求通项 an.设 bn= f(n),若 {bn}可求和,则用累加法求解.① 若 f(n)是关于 n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② 若 f(n)是关于 n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③ 若 f(n)是关于 n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数列求和是数列部分的重要内容,求和 问题 也是很常 见 的 题 型, 对 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主要是运用公式.某些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的求和 问题 ,一般有以下四种常用求和技巧和方法.专题 二 ⇨数列求和 问题C 『 规 律 总结 』 若数列 {an}为等差 (或等比 )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 (或等比 )数列,则用公式法求和.『 规 律 总结 』 如果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拆成几项的和,而这些项分别构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那么可用分组求和法求解.『 规 律 总结 』 如果数列的通项公式可转化为类似于 f(n+ k)- f(n)的形式,常采用裂项求和的方法,特别地,当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 n的分式形式时,可尝试采用此法.使用裂项相消法时要注意正负项相消时,消去了哪些项,保留了哪些项.注意到由于数列 {an}中每一项 an均裂成一正一负两项,所以互为相反数的项合并为零后,所剩正数项与负数项的项数必然是一样多的,切不可漏写未被消去的项.12017 春高中数学 章末整合提升 3 新人教 A 版必修 5基 础 巩 固一、选择题1.(2015·四川理,1)设集合 A={ x|(x+1)( x-2)0, ab|b| D. 0, ab0 恒成立,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 导 学 号 54742895C )A.(0,+∞) B.[0,+∞)C.[0,4) D.(0,4)[解析] k=0 时满足排除 A、D;k=4 时,不等为 4x2-4 x+10,即(2 x-1) 20,显然当 x= 时不成立.排除 B,选12C.二、填空题7.设 x, y 满足 4x+ y=20,且 x0, y0,则 log5x+log 5y 的最大值为 2.导 学 号 54742896[解析] ∵ x0, y0,∴20=4 x+ y≥2 =4 .4x·y xy∴ xy≤25.3等号成立时,4 x= y.∴ x= , y=10.52∴log 5x+log 5y=log 5(xy)≤log 525=2.8.已知: a、 b、 x、 y 都是正实数,且 + =1, x2+ y2=8,则 ab 与 xy 的大小关系是1a 1bab≥ xy.导 学 号 54742897[解析] ab= ab·( + )= a+ b≥2 ,1a 1b ab∴ ab≥4,等号在 a=2, b=2 时成立,xy≤ =4,等号在 x= y=2 时成立,∴ ab≥ xy.x2+ y22三、解答题9.(1)设 a、 b、 c 为△ ABC 的三条边,求证: a2+ b2+ c20 则 ab- c≥0,ba- c≥0, ca- b≥0.平方得:a2b2+ c2-2 bc, b2a2+ c2-2 ac, c2a2+ b2-2 ab,三式相加得:0 a2+ b2+ c2-2 bc-2 ac-2 ab.∴2 ab+2 bc+2 aca2+ b2+ c2.(2)令 = t(t0).ab∵ a, b 均为正数,∴ ab= a+ b+3≥2 +3,ab∴ t2≥2 t+3,解得 t≥3 或 t≤-1(舍去),∴ ≥3,ab故 ab≥9,∴ ab 的取值范围是[9,+∞).10. m 为何值时,关于 x 的方程 8x2-( m-1) x+ m-7=0 的两根: 导 学 号 547428994(1)都大于 1;(2)一根大于 2,一根小于 2.[解析] 设方程的两根分别为 x1、 x2.(1)由题意,得Error!,即Error! ,∴Error! ,∴ m≥25.(2)由题意,得Error!,即Error! ,∴Error! ,∴ m27.能 力 提 升一、选择题11.设 00 的解集是(1,+∞),则关于 x 的不等式 0 的解ax+ bx- 2集是 ( B )导 学 号 54742901A.(-1,2) B.(-∞,-1)∪(2,+∞)C.(1,2) D.(-∞,1)∪(2,+∞)[解析] ∵不等式 ax- b0 的解集为(1,+∞).∴ a0 且 =1.ba∴不等式 0 化为 0,ax+ bx- 2 x+ 1x- 2解之得 x2,故选 B.13.已知实数 x, y 满足Error!,则 ω = 的取值范围是 ( D )y- 1x+ 1 导 学 号 54742902A.[-1, ] B.[- , ]13 12 13C.[- ,+∞) D.[- ,1)12 125[解析] 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由于 ω = 可理解为经过点 P(-1,1)与点( x, y)的y- 1x+ 1直线的斜率,而 kPA= =- ,另一直线斜率趋向 1,因此 ω 的取值范围为0- 11- - 1 12[- ,1).12二、填空题14.某公司一年需购买某种货物 200 吨,平均分成若干次进行购买,每次购买的运费为 2 万元,一年的总存储费用数值(单位:万元)恰好为每次的购买吨数数值,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则每次购买该种货物的吨数是 20.导 学 号 54742903[解析] 设每次购买该种货物 x 吨,则需要购买 次,则一年的总运费为 ×2=200x 200x,一年的总存储费用为 x,400x所以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为 + x≥2 =40,当且仅当 = x,即400x 400x·x 400xx=20 时等号成立.故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每次应购买该种货物 20 吨.15.若 <0( m≠0)对一切 x≥4 恒成立,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m2x- 1mx+ 1 12导 学 号 54742904[解析] 依题意,对任意的 x∈[4,+∞),有 f(x)=( mx+1)( m2x-1)<0 恒成立,结合图象分析可知Error!,由此解得 m<- ,即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12 12三、解答题16.已知 a∈R,试比较 与 1+ a 的大小.11- a 导 学 号 54742905[解析] -(1+ a)= .11- a a21- a①当 a=0 时, =0,∴ =1+ a.a21- a 11- a②当 a<1 且 a≠0 时, >0,∴ >1+ a.a21- a 11- a6③当 a>1 时, <0,∴ <1+ a.a21- a 11- a综上所述,当 a=0 时, =1+ a;11- a当 a<1 且 a≠0 时, >1+ a;当 a>1 时, <1+ a.11- a 11- a17.设二次函数 f(x)= ax2+ bx+ c,函数 F(x)= f(x)- x 的两个零点为 m, n(m0 的解集;(2)若 a0,且 00,即 a(x+1)( x-2)0.当 a0 时,不等式 F(x)0 的解集为{ x|x2};当 a0 的解集为{ x|-10,且 00.1a∴ f(x)- m0,即 f(x)m.数 学必修 5 · 人教 A版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第三章不等式章末整合提升1 知 识结 构2 专题 突破3 课时 作 业知 识 结 构专 题 突 破(1)不等式的性 质 是比 较 数的大小,求代数式的取 值 范 围 , 证 明不等式等的主要依据.尤其注意 “同向不等式 ”才可加,运用可乘性 (乘除、乘方 )时 一定要注意符号.(2)比 较 数的大小是主要 题 型之一,常 见 方法有作差法、作商法、介 值 法(ab, bc⇒ ac),注意解 题过 程中,配方、乘方、因式分解、配凑、放 缩 等技巧的运用.(3)证 明不等式是常 见题 型, 对 于 简单 不等式的 证 明可直接由已知条件,利用不等式的性 质 ,通 过对 不等式 变 形得 证 .专题 一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性 质对 于不等式两 边 都比 较 复 杂 的式子,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 质 不易得 证 ,可考 虑 将不等式的两 边 作差,然后 进 行 变 形,根据条件确定每一个因式 (式子 )的符号,利用符号法 则 判断最 终 的符号,完成 证 明.(4)求代数式的取 值 范 围 也是常 见题 型.解 题时 可借助性 质 、基本不等式、函数 值 域等知 识综 合考 虑 ,特 别 注意限制条件.『 规 律 总结 』 作差法是比 较 两式大小最常用的方法,作商法是必要的 补充,无 论 是作差 还 是作商,都要 进 行合理地 变 形,以利于比 较 .(1)直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常与集合运算相 结 合.(2)抓住三个二次之 间 的关系是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 问题 的关 键 .(3)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与恒成立 问题 是常 见题 型,关 键 是等价 转 化与合理分 类 .构造函数法与判 别 式、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常 见 思考方向.(4)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要等价 转 化.专题 二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 应 用『 规 律 总结 』 对 有关复合函数的 问题 ,我 们 往往采用 “化复合函数 为 基本函数 ”的 办 法,使之一步步 转 化 为 我 们 熟知的 题 型.此 题 就是把一个复合函数求范 围 的 问题转 化 为 不等式恒成立的 问题 .(1)求平面区域的面 积通 过 “直 线 定界,特殊点定域 ”准确确定平面区域形状及分界点是解 题 关 键,割 补计 算是主要方法.(2)线 性 规 划 问题 求解方法是 图 解法.关 键环节 是: 图 形尽量准确,注意目 标 函数 对应 直 线 与 图 形 边 界 线 斜率大小关系,弄清所求最 值 与 “目 标 函数 ”直 线纵 截距关系.(3)非 线 性目 标 函数最 值 ,关 键 搞清 “目 标 函数 ”表达式的几何意 义 .(4)整点 问题 ,特 别 注意最 优 解不是 边 界点的找法.专题 三 ⇨简单 的 线 性 规 划 问题(5)含参数的 问题 .若 约 束条件中含有参数:此 时 可行域是可 变 的, 应 分情况作出可行域, 结合条件求出不同情况下的参数 值 .若目 标 函数中含有参数:此 时 目 标 函数 对应 的直 线 是可 变 的,如果斜率一定, 则对 直 线 作平移 变换 ;如果斜率可 变 , 则 要利用斜率与 倾 斜角 间 的大小关系分情况确定最 优 解的位置,从而求出参数的 值 .(6)实际应 用 问题 ,解答 时 关 键 是 读 懂 题 意,准确 设 出 变 量,抓住体 现 不等关系的 词语 列出不等式 组 与目 标 函数.确定最 优 解 时 ,注意 实际 意 义 .10 基本不等式的常 见应 用有:求最 值 、 证 明不等式、比 较 数的大小,解 题 关键 是注意 “一正、二定、三相等 ”的条件和合理 变 形、配凑、等价 转 化.专题 四 ⇨基本不等式专题 五 ⇨不等式与函数、方程的 问题专题 六 ⇨数学思想方法的 应 用『 规 律 总结 』 等价 转 化思想解不等式 问题 的步 骤 : (1)观 察原式的特点,根据已知和待求,确定 转 化方向; (2)解 转 化后的不等式 问题 ,一般是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组 )或 转 化 为 求函数 值 域; (3)给 出 结论 .『 规 律 总结 』 解含参数不等式需分 类 的情况: (1)二次 项 系数 为 字母且没有 给 出具体范 围时 ,要分大于 0、等于 0、小于 0三 类讨论 .(2)利用 单调 性解 题时 ,抓住使 单调 性 变 化的参数 值 , 进 行 讨论 .(3)对应 方程的根无法判断大小 时 ,要分 类讨论 .(4)若判 别 式含参数, 则 在确定解的情况 时 需分 Δ0、 Δ= 0、 Δ0三种情况进 行 讨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