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201608160282.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1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201608160283.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201608160284.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201608160285.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案201608160286.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5讲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教案201608160287.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6讲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教案201608160288.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201608160289.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01608160290.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201608160291.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201608160292.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教案201608160293.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1讲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201608160294.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201608160295.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201608160296.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5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201608160297.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6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文艺复兴教案201608160298.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7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教案201608160299.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2016081602100.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2016081602101.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2016081602102.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0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教案2016081602103.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教案2016081602104.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2讲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教案2016081602105.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3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教案2016081602106.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5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2016081602107.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讲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教案2016081602108.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教案2016081602109.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2016081602110.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2016081602111.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教案2016081602112.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2016081602113.doc--点击预览
-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教案201608160211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 10 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纲展示:(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热点提示:(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考点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风雨历程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2.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1)“另起炉灶”①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含义: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②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3)“一边倒”①含义: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否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矛盾?提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一边倒”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只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3.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 17 国建交;1949 年 12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 年 2 月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时间:首次提出是 1953 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思考] 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内容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成果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意义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点拨] “求同存异”的含义“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指与会国家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问题 1: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摘编自《中国外交史》材料二 “三大决策”产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和“冷战时期” ,而今国际形势已剧变至“和平与发展”年代和“后冷战时期” ,这导致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不断相应地进行调整,今昔自然不能相比。然而,三大决策毕竟是新中国一笔重要的外交遗产。——《新中国外交的“三大决策” 》3(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什么特点?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三大决策”?如何理解“三大决策毕竟是新中国一笔重要的外交遗产”?[信息解读] 材料一反映出在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二说明三大外交政策适应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其具体的实施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尝试解答] (1)特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并对峙。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三大决策”:“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理解: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屈辱外交,灵活处理了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为新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问题 2: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材料一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材料二 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的“原则”在国家事务中的意义。 (2)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的信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利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也有利于一些国际争端的解决。材料二说明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有利于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尝试解答]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求同存异”的方针。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4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则具体灵活地贯穿此原则。【归纳总结】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等外交方针,这三项原则都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逐渐摆脱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1.(2016·遵义模拟)《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主要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一边倒” D. “一大片”解析:选 A 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该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 ,A 项符合题意。B 项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特权;C 项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D 项是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排除。2.1949 年 12 月 1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950 年 2 月 14 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方此举( )A.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5B.希望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承认C.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D.借助苏联恢复在联合国席位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毛泽东访问苏联,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为新中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C 项符合题意。A 项不符合史实;B 项不符合题意;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且不是苏联支持的结果,D 项错误。3.(2016·济宁期末)史学界认为, “日内瓦会议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 。 “新天地”主要是指( )A.以发展中国家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B.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D.迫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解析:选 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1954 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此后中国步入了世界外交活动舞台,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故选 B 项。4.阅读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及建交时间表(1955~1962 年),这一表格反映的史实是( )时间 国家1955 年 阿富汗、尼泊尔1956 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1957 年 斯里兰卡1958 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1959 年 苏丹、几内亚1960 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1961 年 刚果(金)、老挝1962 年 乌干达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B. “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普遍支持C.亚非会议开启中非关系全新局面D.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解析:选 C 从表格时间和国家来看,1955~1962 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是亚非国家,这主要得益于 1955 年召开的亚非会议,答案为 C 项。A 项“国际准则”未能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求同存异”的相关信息,排除 B 项;不结盟运动始于 1961 年,与表格时间6不符,D 项排除。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 “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2)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解析:第(1)问,历史背景应当从中外两个方面分析,从国际来看美苏冷战,美国敌视中国,苏联支持中国;从国内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尤其是需要打破外交孤立。第(2)问,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相关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评价时注意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分析。答案:(1)国际:冷战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苏联支持新中国。国内: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孤立的任务。(2)赞成材料观点,即“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使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不赞成材料观点,即“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材料观点是片面的, “一边倒”外交政策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综合以上两方面分别论述其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即可。7考点 2 开创外交新局面——大国风采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意义①对中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②对美国: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③对世界: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初,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双方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思考] 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促使此时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提示:原因:中国国力的增强;中苏关系紧张;美国在世界上的相对衰落。说明:改善中美两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要求和愿望。(2)进程①1971 年 7 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②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思考]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是否意味着中美正式建交和美国放弃了压制中国的政策?提示: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意味着中美关系由对抗与冲突开始走向合作的起点,并不是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83.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中日建交。(2)进程: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点拨]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形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活动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点拨] 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都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上层建筑、民族利益以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从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中,我们可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第二, “弱国无外交” 。[思考] 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问题 1: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材料一 1969 年 1 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 年 6 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 月 28 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 ,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9进行接触。——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反映出此时的美国在国内、国际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表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材料二说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后,双方在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官方交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尝试解答] (1)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2)问题:台湾问题。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问题 2: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材料一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材料二 1992 年,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建立。2001 年,中国正式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2002 年,中国政府决定提升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待命安排的级别,更积极地参加维和行动。——赵磊《建构和平》(1)材料一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其影响。(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思想?[信息解读] 材料一表明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材料二说明中国在新时期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尝试解答] (1)政策:不结盟。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10【归纳总结】 1.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阶段 特征 原因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 20世纪 60 年代末)遏制与对抗(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2)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3)企图扼杀新中国,对新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第二阶段(20世纪 70 年代到80 年代 )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与西欧和日本经济竞争激烈(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牵制和应对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要求,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第三阶段(20世纪 90 年代以来)紧张与缓和并存,未发生较强对抗(1)中美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其中,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2)中美之间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3)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2.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60 多年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既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的。1.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11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份公报在当时 ( )A.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B.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C.加速了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D.导致了美苏争霸态势的缓和解析:选 A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 项正确;当时的世界,仍是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是在苏联解体后,B 项错误;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 1978 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C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争霸愈演愈烈,D 项错误。2.(2016·福州质检)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年) 1957 1965 1972 1972 1973 1974 1978 1980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析:选 C 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大熊猫被赠送给苏联和朝鲜;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转变,中国的大熊猫被赠送给西方国家。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故选 C 项。3.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C. “韬光养晦”是指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D. “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外交。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面对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战略,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B 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一外交战略强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少参与国际事务”说法错误,C 项符合题意。4.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12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上海合作组织 金砖国家峰会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解析:选 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中国在新时期奉行不结盟政策,B 项排除;金砖国家中包含俄罗斯,属于发达国家,C 项排除;朝鲜六方会谈不能体现出区域合作,D 项排除。故答案选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指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性组织的外交活动,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不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的,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是以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来体现。——————————————[本讲课堂小结]————————————————[术语必备]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求同存异”的方针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中美关系的缓和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5.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6.新时期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易误必明]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为了发展与非洲国家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辨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13系时提出的。最早是周恩来在 1953 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2.1971 年中国加入了联合国。(×)辨析: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3.1972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辨析: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 1972 年,而是在 1979 年。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4.新时期的不结盟政策意味着中国不关心国际事务。(×)辨析:不结盟政策并不等于中国不关心国际事务,而是指中国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和搞战略攻关,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同时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的政策。高考真题(5 年全国,2 年地方)1.(2015·上海高考)“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解析:选 C 题干材料反映出 1955 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材料没有体现反对美苏争霸,故 A 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开始开展全方位外交,故 B 项错误;中国在亚非会议上倡导求同存异,故 C 项正确;新中国建立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与重组大国关系无关,故 D 项错误。2.(2015·江苏高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解析:选 D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隆会议期间” 。1979 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 A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 1954 年在中14印、中缅关系中确立的,故 B 项错误。1955 年时,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C 项错误。 “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等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故D 项正确。3.(2015·安徽高考)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解析:选 D 根据“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可以判断,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 D 项符合题意。 “冷战”政策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体现西方“冷战”政策的彻底破产,A 项排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 1979 年,B 项排除;C 项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4.(2014·广东高考)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解析:选 B 二战后初期新中国和亚非拉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均面临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任务,此时我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发展同邻近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加强团结,共同反帝、反殖和反霸,故 B 项正确。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的外交关系,A 项错误。 “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D 项错误。5.(2014·福建高考)下图为 1972~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1972~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单位:万美元)15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 “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解析:选 A 从示意图中的时间上分析可知,1972 年以后,中美进出口总额总体处于增长态势,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左”倾错误,中美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中美进出口总额出现波动,A 项正确。B 项错在“始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 项错误;D 项“消除……持续波动”的说法明显错误。一、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体)(1)发展演变:1954 年确立,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完善。(2)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发展演变:1949 年初步建立,1956 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和完善。(2)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1)发展演变:1949 年确立,1982 年健全和发展。(2)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16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针对训练]1.1949 年 8 月,北平市召开第一届“北平各界代表会议” 。当时, “从政府、军队到人民团体和机关,从工人、农民到工商业资本家,从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到宗教界民主人士、阿訇和喇嘛,从青年学生到 83 岁高龄的地方耆宿,所有北京市各族人民都有代表参加” 。由此可见,此次会议 ( )A.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议 C.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特征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 解析:选 C 材料反映了此次会议参加的社会阶层广泛,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特征,C 项符合题意。A 项错误,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B 项与主题不符,材料反映的会议是北平市的而不是全国的;D 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2.(2016·天津质检)1954 年 12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信息“1954 年 12 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可知①正确;人民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在 1949~1954 年,故②错误;③符合史实,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监督机关,故④错误。因此 C 项符合题意。二、中国外交发展的三大阶段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国家独立;美国敌视、孤立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确定了“一边倒”等三大方针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0 世纪 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美苏争霸的形势改善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17放以来 格局瓦解;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认识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日渐成熟[针对训练]3.(2016·德阳诊断)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美国家B.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C.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D.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的外交范围是由东欧国家到亚非拉国家再到西欧国家,故排除 A 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新中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政策,故排除 B 项;新中国的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多边外交,故排除 D 项。新中国的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的“一边倒”到弱化意识形态的“求同存异” ,故选 C 项。4.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 1950~2005 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的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 )A.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美建交,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C.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的战略意图 D.中美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现代中美关系。由图可知,两国良性关系波动最小的时期大约是 1978~1988 年,此时中美两国建交,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中美关系良性发展,故 B 项正确。尼克松访华是在 1972 年,A 项不正确;C 项明显错误;中美两国当时还没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排除 D 项。1第 11 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考纲展示:(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3)俄国十月革命。热点提示:(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3)巴黎公社革命的过程和经验教训;(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过程及历史意义。考点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巴黎公社——革命曙光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①经济前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②思想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③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2)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内容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4)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思考] 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空想性” ,而马克思主义却具有“科学性”?提示:“空想性”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科学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2.巴黎公社(1)背景①1870 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以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2)成立:1871 年 3 月 18 日,起义爆发;3 月 28 日,巴黎公社建立。(3)措施2①政权建设方面权力机构: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军事措施: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司法措施: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薪金不得超过一般熟练工人的工资。②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4)意义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思考] 马克思曾对巴黎公社革命作过如此评价:“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的这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本身而进行的革命。 ”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说明你的理由。提示:性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理由:从公社委员的组成看,大多数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从措施看,政治方面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经济方面触及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问题 1: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材料一 马克思周围的世界处于第一次工业化浪潮的阵痛中,它对大多数劳动人民并没有吸引力。…… 妇女和孩子筋疲力尽地干着报酬微薄的工作,工人经常被毫无先兆地辞退,因为接替者接受更低的薪水。法律和习俗都不能保护工人的权利不受雇主的侵犯。而雇主之间则是无情的竞争。……马克思仔细观察这种社会现象,认定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很快爆发,会改变社会现实。——《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9 世纪 40 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1)据材料一,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二概括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信息解读] 材料一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极大的社会生产力,但扩大了贫富差距,激化了阶级矛盾。材料二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3[尝试解答] (1)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2)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上,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上,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主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问题 2:对巴黎公社的全面认识材料一 巴黎公社颁发了法令,全面摒弃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行政司法合一的政权体系,民主选举出巴黎公社的执政人员,建立了民主监督机制,以监督领导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人阶级的权益。——冯国超《世界通史》材料二 公社众人……之中并无深谙马克思学说,也无通晓科学共产主义……3 月 18日起义得胜后不去追击兵微将寡的梯也尔政府,却只顾忙于备办选举公社,使慌乱之敌得以稳住阵脚,便是一大失误。另一大失误便是莫名其妙的不去触犯法兰西银行。——刘宗绪《法国史演义》(1)根据材料一,分析巴黎公社政权民主性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民主选举出巴黎公社的执政人员……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人阶级的权益”体现出巴黎公社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材料二从指导思想、决策失误以及财政匮乏等方面列举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体现出巴黎公社的不成熟性。[尝试解答] (1)选举产生执政人员,有民主监督机制。(2)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没有乘胜追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武装;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缺乏财力支持。【归纳总结】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2)思想条件42.对巴黎公社的全面认识(1)爆发的偶然性:巴黎公社起义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而是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民族矛盾激化引发阶级矛盾尖锐的形势下爆发的,具有突发性、偶然性。(2)失败的必然性: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3)意义的深远性: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4)教训的深刻性: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如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等。1.19 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浪漫主义 B.自由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信息“19 世纪的欧洲……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的揭露和批判” “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可知,这种“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故 C 项正确。A、B 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采用阶级斗争手段实现其理想,这与材料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不符,D 项错误。2.(2016·资阳检测)《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这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 ”这里“敌人的敌人”主要是指( )A.封建主义的残余B.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5C.罗马天主教会D.工业资产阶级解析:选 A “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反映出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势力,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要利用工人阶级力量,故 A 项正确;资产阶级本身就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不会是资产阶级的敌人,B 项错误;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势力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封建势力,C 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不会是资产阶级的敌人,D 项错误。3.(2016·齐齐哈尔模拟)2008 年金融危机后,许多人深刻地认识到,不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深刻矛盾,就不能真正揭示这场危机的根本成因,而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有绝佳的分析技巧。得出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 )A.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阐释B.对经济危机周期的成功预测C.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已是穷途末路D.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解析:选 A 题干强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深刻矛盾,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故 A 项正确。B 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C 项说法错误;D 项在题干中未体现。4.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 1.5 法郎,晚餐2 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C.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解析:选 B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材料中并未涉及公社的财政状况,排除 A 项;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并未说明问题的本质;食堂饭菜需要委员自己掏钱,并不是吃大锅饭,没有反映平均主义原则,排除 D 项。从材料信息“自己掏钱买定价饭吃” “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等可知,巴黎公社倡导公社委员具有公仆意识,故答案为 B 项。5.巴黎公社诞生后, “马克思热情地向公社社员致意” ,但公社很快以失败告终。巴黎公社的失败说明( )A.欧洲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B.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尚未成熟D.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国际联合组织6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代表着历史发展的主流,故答案选 C 项。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A 项排除;B 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共产主义者同盟于 1847 年 6 月在伦敦成立,D 项排除。考点 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纪元新开1.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2)政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3)国际: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思考] 列宁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观点的理解。提示:一战中俄国的惨败激化了早已潜伏的各种矛盾,使得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为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时机。2.进程(1)打倒沙皇: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之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指明方向:1917 年 4 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3)抛弃幻想:1917 年 7 月,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 ,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4)再现曙光:1917 年 11 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史称“十月革命” 。(5)建立政权:1917 年 11 月 7 日,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①政治: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②外交:通过《和平法令》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③经济:通过《土地法令》 ,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④组织: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点拨] 俄国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73.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对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2)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3)对人类历史: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问题 1:探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材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自觉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级手中。——《四月提纲》材料二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是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三 中央委员会认为:俄国革命的国际形势和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了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的党,以及第二次科尔尼洛夫叛乱显然已经在准备,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俄国布尔什维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过渡中策略的变化。[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体现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紧密相连的特点。材料二中列宁认为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实现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材料三说明随着七月事件的发生,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势在必行。十月革命的胜利,体现出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的特点。[尝试解答] 形势: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小资产阶级政党掌握苏维埃政权;俄国资产阶级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准备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并且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策略:由和平革命发展到武装起义。结果: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问题 2:探究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材料 革命改变着世界政治版图,改变着国家、社会、家庭、个体,革命尤其是共产8革命的张力使这种改变具有为其他政治运动所远远不及的能量,这是革命曾经受到朝圣般欢呼的根由。——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例解释革命的“能量” 。 [信息解读] 材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对俄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人类历史发展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尝试解答]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成为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突破了世界帝国主义战线,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开辟了一条和西方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归纳总结】 1.十月革命的特点(1)指导思想: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2)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3)发展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4)斗争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2.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比较项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对象 资产阶级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道路 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基础 广大人民群众指导思想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相同结果 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1.(2016·潍坊质检)“3 月 8 日到 12 日,彼得格勒城的妇女们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解决面包短缺的危机。失业的工人,缺粮、断饷的逃兵与贫穷的农民趁机加入……”该事件使俄国( )A.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9C.签订了退出一战的和约D.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解析:选 B 本题考查俄国革命。根据“3 月 8 日到 12 日,彼得格勒城的妇女们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解决面包短缺的危机”可知,该事件是指俄国二月革命(俄历二月),故 B项正确。A 项为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C、D 两项发生在十月革命后,排除。2.在某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俄国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夺取政权,列宁即席反驳道:“有的!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这一会议的背景是( )A.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 B.四月提纲明确了继续革命的任务C.七月事件促使斗争策略的改变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解析:选 B 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发动二月革命,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反映了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任务的要求的转变,这是在1917 年 4 月的《四月提纲》中提出的,故 B 项正确;七月事件使和平夺权转变为武力夺权,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是俄国各个阶级联合反对沙皇统治,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3.对于十月革命,前苏联宣传:当晚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有人称掌握了解密资料: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无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营,很快就投降了。因此,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由此可见 ( )A.十月革命的胜利通过和平方式取得B.解密资料揭开了历史真相C.攻占冬宫的史实有待进一步考证D.前苏联的宣传具有真实性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中前苏联与苏联解体后对“攻占冬宫”解释不一,反映了攻占冬宫的史实存在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也就是前苏联的宣传与解密资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C 项符合题意。探究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探究型选择题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解决相关问题,具有开放性或探究性的特点。10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研究主题;二是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解答多用阶段特征分析法、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4.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情况下发生的。”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材料表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创了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B.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C.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沙皇专制统治的严重束缚 D.材料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怀疑解析:选 D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题干在于说明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即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发起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并未对革命性质提出质疑,故 D 项符合题意。——————————————[本讲课堂小结]————————————————[术语必备]1.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抨击资本主义,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但他们找不到实现的正确途径和动力,其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2.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1871 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一次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4.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国内长达 300 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二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5.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也经历了从和平夺权设想到暴力夺权实践的转变。6.十月革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同时也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易误必明]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条件是工业革命的发展。(×)辨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是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12.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辨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辨析:巴黎公社不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但在客观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4.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辨析: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时的俄国称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1922 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高考真题(5 年全国,2 年地方 )[全 国 卷]1.(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871 年 4 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 “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解析:选 D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可以使农民得到土地和劳动工具,进而阐明了其建立的政权与农民的利益一致,这说明巴黎公社希望得到农民的支持,故选 D 项。A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 项说法错误;C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地 方 卷]2.(2015·上海高考)下面是哪一人物的生平年表( )1818年 ——生 于 特 里 尔1842年 ——担 任 《 莱 茵 报 》 主 编1848年 ——发 表 《 共 产 党 宣 言 》1864年 ——建 立 第 一 国 际1867年 ——出 版 《 资 本 论 》 第 一 卷1883年 ——逝 世A.俾斯麦 B.马克思C.圣西门 D.列宁解析:选 B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是第一国际的建立者,故 B 项正确;12A、C、D 三项与发表《共产党宣言》无关,错误。 3.(2014·广东高考)“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 《四月提纲》 B. 《共产党宣言》C. 《大抗议书》 D. 《人权宣言》解析:选 B 《共产党宣言》是工业革命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也是工人运动的理论武器,与题干中“工人运动” “大工业发展”相符,B 项正确。 《四月提纲》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方向, 《大抗议书》主要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资产阶级与王权的斗争,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A、C、D 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4.(2014·海南高考)1917 年 3 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解析:选 A 依据题干时间 1917 年 3 月以及材料中“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的信息说明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故 A 项正确;题干时间是二月革命后,当时临时政府还存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不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故 B 项错误;“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故 C 项错误;彼得格勒苏维埃只能掌握自己的军队,不可能掌握全部军队,故 D 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