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沂市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山大华特卧龙学校主编第76期2012-10(下半月刊) 卷首语 2013年高考语文时文美文例文第76期(20篇)优秀作文素材 新人教版简媜我不是个画家,但撷取美的片刻,是我的心愿。我不是个作家,但纪录每一次的感动,是我的习惯。仔细想想,生活的本身即是书,即是画。也许前一刻,我们是阅书观画的读者,而下一刻,却又变成书中主角、画中人物了。更有可能,我们同时既是读者又是主角。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只是我们的脚步太匆忙了,常常忘记去读它,欣赏它,随意地浏览过去,便断言生活是一味地今日抄袭昨日,只是公式化的衣食住行罢了。阅读,不仅是认识符号而已,更要懂
2、得符号所传递的内涵;而观画,也不只是五彩缤纷的调配,细细想来,画中原是有画。我是个小人物,只希望自己别那么匆促,希望能够静下来,老老实实地把生活一本一幅慢慢地看,用我的心细细品尝。并把愉美的刹那,感动的心情,一字一句,勤劳不倦地做成生活之细笔。于是,处处美丽。(摘自水问一书)目 录时文篇从莫言获奖看中国人的诺奖情结3莫言获奖为何让国人激动5“被幸福”的莫言正被“过度消费”7邪恶的参拜8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9铭记“九一八”,中国在忧患中走向强大10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文明底线11压力下的国人如何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12“中国好声音”的品味与启示13美文篇秋的况味15秋16老藤椅17我想留住那缕槐花
3、香19坐下来,笑一笑自己20荒野之鹰21时间是生命的计量24重阳夜难聚首26 例 文 篇最美的最后28香港大学授予82岁扫地老太袁苏妹“荣誉院士” 33从莫言获奖看中国人的诺奖情结2012年10月11日格林尼治时间11点,瑞典学院以“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传说、历史和现实融合于一炉”的理由,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后者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他的获奖,让围绕“中国作家何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种种猜测、争议、误会,甚至闹剧和笑话,总算有了一个了断。中国作家和文学圈对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总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从鲁迅戏称之为“诺贝尔赏金”,并对当时中
4、国作家群“围观”访华的第一位亚洲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以善意调侃,到围绕鲁迅、老舍等老一辈作家生前死后、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传说,尽管有倨有恭,态度看似迥异,却无不表明这些文化人心目中,把诺贝尔文学奖当作何等重要的大事,追慕者固是毫不掩饰地艳羡,调侃者又何尝在心中真正将之“平常化”?近一、二十年来,“中国人何时能获奖”、“哪个中国人能第一个获奖”,又成为文化圈、乃至出版圈议论不辍的话题,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不再是“一人得实惠、全国得光荣”的单纯奖项,在出版商业化的时代,押对了宝就意味着在市场开发领域事半功倍,意味着数不清的“附加值”。最初是北岛,后来相继有贾平凹、严歌苓,
5、当然也包括莫言,被有意无意地卷入这种“押宝”行列,甚至有嗅觉灵敏的媒体专在颁奖前夕赶赴作者家乡、故居“埋伏”,盘算着“第一时间发特稿”的名实俱收。如果说这样的“押宝”最多算是“过于热情”,却仍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合理范围内,那么另一些传闻就只能用荒唐滑稽来形容了。比如近些年被传“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甚至“进入20人、10人、5人候选大名单”的中国作家,就包括叶世斌(某县级市国土局长)、曹乃谦,乃至“四川某青年诗人”、“安徽某文化馆长”等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而一些顶着唬人大头衔的机构,如“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等,也趁机兴风作浪,折腾的结果,是知根知底者真欢喜(或增加知名度,
6、或得到销量),盲信盲从者空欢喜。出现这些怪现象的原因很多,包括不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规则(许多文学组织都能获得提名权,每年发给瑞典学院的提名信近400封,但最终真正入围的不过十多人;入围最后筛选的名单需保密50年,等等)、出版商借炒作牟利(某台湾作家和某旅美女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闻都令其新作大卖)、当事人自己炒作,等等等等,但之所以屡试不爽,长盛不衰,说到底,还是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作祟。一些作者、文化人、媒体人,乃至普通读者,将诺贝尔文学奖视作“世界最佳作家”或“世界最佳作品”的锦标赛,将获奖视作夺取了文学界的世界冠军,认为只有获奖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才能和身价;更有一些人将该奖
7、视作“政见奖”、“良心奖”、“道德奖”,执拗地认定和自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某些作家理应获奖,另一些在其看来“不够纯粹”者则根本不应被考量,一旦结果、甚至传闻不合心意,便摆出党同伐异的姿态鼓噪,反之则弹冠相庆,欣欣不已。正如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跃然先生所言,诺贝尔文学奖实质不过是“欧洲偏远地区一些不懂欧洲以外文字的70岁以上老头,根据自己独特口味评选出的一个文学奖项”,所反映的是这些评委、充其量是瑞典学院对当代世界文学、作家的观感,见仁见智,如此而已。他们当然有自己对作品、作家,以及作家的创作能力、道德操守的评价,但这些评价未必符合公众的感受,也未必都符合事实。自1901年至今的
8、111年里,已有109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既有罗曼.罗兰、泰戈尔、萧伯纳、聂鲁达这样众望所归的巨匠,也有赛珍珠这样莫名其妙的人物,而未入评委法眼的,却也有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昆德拉、普鲁斯特和劳伦斯这样响当当的名字,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当作“文学奥运”,将获奖者视作“世界冠军”,将中国人获奖当作“为国争光”,将中国人长期缺席视为“国耻”,等等等等,都是“诺贝尔情结”的扭曲反映,是“非文学”的逻辑。事实上,由于诺贝尔文学奖归根结底是一个欧洲小国狭窄文学评论圈的评奖,对于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习惯与之相差甚远的,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作者、作品而言,海外出版的力度、欧洲文字翻译的水准,
9、就成为重要、甚至关键的因素。本身很难称为一流作家的赛珍珠以似是而非的“中国乡土元素”获奖,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英语作家的真实身份息息相关。此番莫言能脱颖而出,固然与其勤勉的创作、大量的作品有关,但海外发行的普遍,和翻译水准的不俗,起到很大作用。莫言的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早在1988年便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此后20多年里,其大部分作品陆续被翻译成英、法、西、德、瑞典、俄、日、韩等十多种语言,出版到几十个国家,其中美、英、法等出版大国几乎出版过其所有主要作品,而诺贝尔奖的“主场”瑞典,近年来也接连出版了3部之多。这些作品大多由主流出版社发行,承接翻译的也多是著名汉学家,如美国的葛浩文、法国的诺埃
10、尔和莉莉娅.杜特莱夫妇、尚达尔.陈-安德罗,以及瑞典的陈安娜等。除了海外发行数量、力度和翻译水平,作品的“对口味”也很关键,莫言的作品在中国虽引起过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其故事、叙述和描写手法,是异文化的评判者很容易看懂、接受、欣赏,并将之视作“中国文化符号”的当然,这未必符合事实,却也实在无可厚非,甚至无可奈何,毕竟,这本就是体现一个北欧小国的小文化圈子,对世界当代文学理解的一个奖项,从某种程度上讲,更该接受“打分”的不是全球当代作家,而是这个小文化圈子对全球当代文学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至于“作家的良心”或干脆说政治倾向,则更非获奖与否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百余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既有
11、萨特这样激进的左翼,也有丘吉尔等公认的保守派,既有“体制内作家”,也有长期流亡异国他乡的异议人士。文学奖就是“文学的奖”,评判标准,自然只能是作家及其作品的水准、感染力和影响力,奢求其同时成为“创作伟人”和“道德完人”,显然是不现实的。当然,当代文学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政治和现实,每个作家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倾向,同样,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也会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作家、作品(这里丝毫没有贬义,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获奖者,本就是每个评委应有的权力和分内的工作)。问题在于,这种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的取向对获奖人选结果的影响,是评委的特权和专利,而实在不关“围观者”什么事。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或非文学
12、爱好者)都有权坚持自己的文学观、价值观、信仰和取向,也有权根据自己的这些观念、倾向褒贬任何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个奖项,和一个评选的结果,甚至有权将自己的评选结果公诸于众(只要别人乐意听),却无权将自己的选择和取向强加于人,强加于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如何,莫言的获奖是一件好事,作为当代创作最勤勉、出版作品最多的中国“纯文学作家”之一,作为当代屈指可数、既能跻身文学殿堂又能确保一定出版发行量的中国作家,作为一名出身贫苦农村家庭、创作勤勉的努力作者,作为一个既为体制内所接受、又敢于对当代社会丑恶现象提出批评、针砭的文学人,作为当代中国在海外发行作品最多、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数量最多、获得外国文学奖项最多
13、的作家之一,其工作、辛劳和贡献,理应获得尊重和认真评价。莫言的获奖,不仅有助于世人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作家,也有助于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诺贝尔情结”,从期待中国人“破蛋”的焦躁,回归一份理应具有的、读者对待作家、作品和奖项的平常心。莫言获奖为何让国人激动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公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由此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作家,让国人感到无比的振奋和自豪,纷纷对此发表议论捅破了诺贝尔奖的窗户纸郭文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也捅破了无数国人对诺贝尔奖的那一层窗户纸。面对莫言获奖,国
14、人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我们离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已经无需再问。莫言获奖是因为他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对中国认识加深的结果。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民族正在复兴,世界不可能一直漠视中华文明,一直漠视中国成就。作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诺贝尔奖,不会刻意迎合中国,但也不会刻意漠视中国,因为这是进一步塑造诺贝尔奖公信力的需要。之前,我们议论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是谁,莫言这次获奖让答案揭晓。我们也谈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科学家是谁,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的差距是一步之遥还是非常遥远?希望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日子,也能早日到来。中国人有很浓厚的诺贝尔奖情结,但诺贝尔奖不是能计划出来的。不必把诺贝尔奖看
15、得太重,也不应把诺贝尔奖不当回事。一切皆有规律,只要我们摈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浮躁浮夸,坚持走正确的路,下苦工夫,就能水到渠成。证明了中国作家的实力池墨应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国人心中的梦想。作为拥有经典作品无数的文化大国,却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多年来,我们一直渴望出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有很多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如林语堂、巴金、艾青、钱钟书、沈从文、李敖、王蒙等,但是,诺贝尔文学奖一次次与中国作家擦肩而过。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准备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老舍,但因为当时老舍已经逝世,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改授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中国作家一次次与诺贝
16、尔文学奖失之交臂,更加剧了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因此,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了却了国人的一桩心愿。因为中国作家屡屡败北,导致有人质疑中国作家的写作水平,质疑中国文学的水平。也有人因为中国作家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否认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认为不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文学依然自豪,这多少有点阿Q主义。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改写了中国作家无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也证明了中国作家的实力。对文学爱好者是很大的激励舒圣祥除开那些从未读过几本书只会空口发评论的人,熟悉莫言作品的读者,一定会认同诺贝尔文学奖之于他,应是实至名归。而且不止是莫言,许多优秀的中国作家都配得上这个奖项。毋庸讳言
17、,莫言得奖可以让全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关注中国作家,这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是一个重要的新起点。在得奖后,莫言表现得很平静。的确,诺贝尔文学奖也只是一个奖而已,对作家最重要的,永远是作品而不是奖项。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巨大的世界影响力。莫言获奖,对文学爱好者是很大的激励。曾几何时,文学青年是年轻人推崇的身份,那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年代,莫言等文学大家正是从那样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可是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文学青年让很多人羞于启齿,文学也成为小众喜好。莫言获奖,让文学爱好者获得了榜样的力量,从而帮助他们走得更久更远。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必然会最
18、终体现到文化影响力上,其中,文学的繁荣尤其应该占到重要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莫言获奖,既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誉。望能点燃国人的读书热情王旭东抢购莫言作品,相信不是纯粹的赶时髦、追时尚,也有因莫言获奖而产生阅读欲望的因素,当然还有好奇的成分。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作家已抵达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度,可是,从人均阅读量来看,我们的读书水平还处于低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尽管网络时代对读书已重新定义,但是,读书的基本内涵与基本价值依旧。莫言曾说过,书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且能改变人类的命运,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
19、是全人类的知识水平。面对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我们应当有对作者辛勤劳动的愧疚感。不排除一些书籍粗制滥造,但如果你真心想要阅读,肯定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浮躁的社会,让许多人心神不宁,无法养成阅读的习惯。莫言获奖是一针“兴奋剂”,对触动我们的阅读神经,改变我们的读书习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构建学习型社会,从阅读开始,从读书启程。希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够点燃国人的读书热情,促成国人的阅读习惯。 “被幸福”的莫言正被“过度消费”各类关于莫言的“传奇”,不过是在过度消费一个“热点人物”的商业价值。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央视采访,在被记者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
20、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10月15日中国新闻网)在很多人看来,“诺奖加身”后的莫言定然是幸福无比的:有人送房子,有人送商机,有人操心故居要名得名,要利得利。不过很多人忘了一个老理:幸福是什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对于莫言来说,“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吗?”但为了不至于太给那些希望其无比幸福的围观者面子上过不去,于是礼貌地加一句,“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个中委婉,堪比“天凉好个秋”。 从获奖到今天,个个说着“以文学的名义”,那些与莫言忽然沾亲带故起来的各色关系,又有多少真正与文学有关呢?这是个心照不宣的问题。对莫言来说,恭喜、尊重,足矣。诺奖的意思
21、,不比竞技体育的赛事,不是新纪录、也不是新奇迹,不过是一种难得的殊荣。说得再直白一点,有没有诺奖,莫言也许不是现在的莫言,但作品一定还是现在的作品。嘉奖不代表一切,更不具有幸福的赐予能力。相反,在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纠葛中,“压力山大”俨然替代了纯粹的获奖快感。 “被幸福”的莫言,像一个符号,快乐在一些人的想象与定式思维里。而这样一个符号,在更多人眼里,是带有契机意义的筹码:譬如出版界,水涨船高的定价、奢华绝伦的包装,趁热打铁造势宣传,捞一票真金白银再说;譬如某些政绩部门,打造故居圣地、创意展览经济,发掘这棵“摇钱树”的最大商业价值,再来一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譬如投机商人,哪怕一幅字画、
22、只言片语,炒作点话题再说,眼球就是效益,反正攀附“无下限”扑面而来的“传奇”,与文学无关、与莫言无关、与诺奖无关,不过是在过度消费一个“热点人物”的商业价值。诺奖不是一切,莫言的诺奖也并不会真正与天下万物“与有荣焉”。中国文学还在路上,那些早已“走散”的文学男女青年,也断不会因一个诺奖而以粉丝的身份再度皈依,甚至那些缺钙的创意能力与科技短板,也绝不会因为一个文学诺奖就缩短了比肩大师的距离。没事儿少打扰人家的“幸福”,或者至少,读几页莫言的书,再来“围观”或“加油”好吗?邪恶的参拜日本前首相、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10月17日参拜了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牌位,对这些战犯的顶礼膜拜
23、就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意味着什么?呼唤的是什么?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浓缩了日本的政治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反面教材。它彻底撕下了日本政客的遮羞布,让亚洲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清清楚楚地看到,错误的历史观有多么邪恶,一个无法和发动侵略战争历史决裂的国家对世界和平稳定构成了多大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60多年了,可在日本政坛呼风唤雨的政客们仍未根除对法西斯的尊崇。日本政客们不断宣称,拥有“和平宪法”、遵循战后国际秩序,不再对世界构成威胁。但日本一些政客的表现足以打破这一“神话”。 虽然日本一些政客活在21世纪,但他们依旧迷恋着军国主义。他们用邪
24、恶的眼光打量当今世界,甚至想以一己之私绑架世界。今天的世界自有法理和秩序,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为基础。日本以战败国的身份被送上审判台,不管日本作何感想,日本没有实力推倒重来,也找不到“同盟”。即便有的国家想打小算盘,但在重构世界秩序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起码的理性和清醒还是存在的。日本一些政客将参拜靖国神社的“合法性”归结于日本文化,这是对日本文化的玷污,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挑战。日本人民深受军国主义戕害,不可能为一些政客的狂躁忘却历史、重蹈覆辙。日本一些政客参拜靖国神社,事关战后国际秩序安排,容不得丝毫麻痹大意。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
25、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几天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看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就会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的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砸车,损害
26、的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抵制日货,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爱国和害国,有时候只是一步之遥,理性是两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就能了断。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让别人明白你的利益表达,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以此来审视此次的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它们必须得到严惩的同时,也向那些理性的参与者致敬。15日,北京民众在日本驻华大使馆门前示威。当日,北京市公安局就在“平安北京”的
27、官方微博发言:“在表达爱国热情过程中,大家都保持了理性的态度,配合现场民警引导,现场秩序井然。在此,北京警方感谢大家的配合,谢谢大家!”“贵阳新闻网”的官方微博报道:“今天(15日)的贵阳,没有人掀车、没有人破坏同胞财产,所有人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文明贵阳人,是理性的爱国者,决不会伤害自己的同胞。”网友“南京正在发生”的微博说:“总体来看,南京今天(15日)十分理性,没有看到掀翻的日系车,没有看到日系车被包围,没有看到店铺被砸,没有看到纵火,没有造成恐慌。”对于南京在示威过程的秩序,有网友称赞说:“南京警方预案做得很好,执行也很到位,为今天南京的秩序立下汗马功劳。”微博上转发的湖北十堰
28、市游行现场的照片显示,示威者秩序井然,警察手拉手站在游行队伍的两侧,护送他们前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如果缺少自律和管理,很容易演变为不受约束的集群行为,导致失控和暴力。爱国的表达是否理性,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素养,也有赖于管理者的作为。如何维持现场秩序,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控制违法行为这些管理理性,一样不可或缺。16日,在广州市民进行示威游行时,广州市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市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上提示:请广大市民依法、依规表达诉求,并服从现场民警指挥。对涉及打砸等违法行为,警方将严格依法进行查处! 市公安局同时转发了广州市政府新闻办的微博: 没有谁不能理解当祖国遭遇挑衅后同胞的愤怒,但靠泄愤式爱国
29、表达,保卫不了钓鱼岛。理性爱国、奋力强国、精心治国,才能真正捍卫民族尊严。爱国,不是喊喊口号,图一时之快,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让我们记住一个年轻人对 “中国该不该强硬反制日本”的看法。他说:我们要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要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的廉洁;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我们的桥,比他们的结实;我们的年轻人,比他们更有未来,更有希望。铭记“九一八”,中国在忧患中走向强大又到“九一八”。今天,从城市上空鸣响的警报中,到街头人们抗议的声浪里,我们不仅回忆那段屈辱的历史,更在思考现实的忧患。日本政府非法“购岛”的丑剧,让东海孤悬的钓鱼岛
30、成了中华儿女心中之痛,也吹响了13亿人团结起来、捍卫主权的号角。在81年前“那个悲惨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命运一度跌落到了谷底。然而,正是在这种存亡绝续的生死关头,中华民族以“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日,与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并肩战斗,粉碎了从“千年帝国”到“大东亚共荣圈”等黑暗幻梦。“九一八”,把最深沉的国耻刻写在民族心灵深处,也激发出了一个民族向死而生、自强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长期抗战,最终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运逆转,开启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新历史。“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回首百余年历史风云、60多年共和国史、
31、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跨越,从来都不是顺顺利利、轻而易举的。从严密封锁到冷战铁幕,从话语抹黑到领土争端,树欲静而风不止,国欲安而衅不断,世界上再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尽沧桑而又生机勃勃、遭遇不公而又宽容豁达、爱好和平而又饱受挑衅。然而,正是在战胜一个个风险、挑战与忧患中,中国力量不断凝聚壮大,中国发展不断开拓前行,“中国奇迹”不断书写新的篇章。在忧患中走向强大,这样的历史辩证法,解码了这个东方古国何以源远流长、巍然屹立的核心奥秘。带着深深的忧虑和无尽的愤怒,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九一八”。狼子野心不死,神州群情激愤。历史和现实的场景对比,或许会带来似曾相识的感受
32、,或许会产生今夕何夕的疑问。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世界,不再是列强横行、黑云重重的“丛林星球”;今天的中国,不再是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中国人民积百余年艰苦奋斗,已经赶上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中国的强大,不只体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也体现在捍卫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和国际公约的道义高地,体现在坚决维护领土主权的民族意志,体现在文明守法表达爱国热情的社会共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为了美好未来而付出的点滴努力中铭记“九一八”,我们走出历史悲情,但应永远珍视历史的启示。从1931到2012,从东三省到钓鱼岛,81年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历史表明:正义潮流不可阻挡,中
33、华民族复兴不可逆转,中华儿女不可不自强。东海的滚滚涛声里,向世界激荡着民族的心声:我们的中国,我们的钓鱼岛!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文明底线近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等司空见惯,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成为陋习群体中的一分子。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缘何如此?中国有13亿多人口,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水平的差异,人口素质也参差不齐。这是具体国情。但在“中国式陋习”的“表演者”中,并非都是受教育水平低者,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精英人群。至于“丢人丢到国外”的那些中国游
34、客,更是属于日常评价体系中的佼佼者。有人为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辩解,认为是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导致。确实有这些方面的原因,但些许的客观因素不是形成陋习现象的主要原因。究其本质,仍然在于法不责众、个人利益至上等社会心理。国人陋习的存在,不是今时今日之事,过去我们也经常对国人陋习痛斥,也搞过不少运动式治理来改变国人陋习。比如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全国各地都曾掀起过向陋习开战的活动,不能说这些没有用,但是,在各个公共场合,陋习的展现仍然络绎不绝,甚至于还发生了地铁上老少殴打的新闻。这说明,公共道德的建设是长久之事,对国人陋习的战斗,远未结束。文明是一个国家的精神
35、底色。虽然国人的陋习最近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另一方面,也无需妄自菲薄,国人虽有陋习,却并非所有国人皆有陋习。有报章称,不少国人到了海外,立马遵循当地规矩,有红灯绝不过马路,也不随地吐痰,还有的国人在海外倒真的是格外注意自身形象,展现出了富有礼仪、大气、大度等良好的形象。不能因为国人中有人有陋习,便随意贴标签,把所有中国人都看成陋习的潜在“表演者”。这对那些一直坚守文明底线的国人来说,不公平。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文明的典范,成为高道德标准的模范,但至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坚守文明底线。这个文明底线不要求你去见义勇为,不要求你非得付出什么代价,但至少是不随地吐痰,遵循交通规则,孝顺父母,讲究礼貌等。
36、那些高标准的道德说教,那些对个人道德的吹毛求疵固然看起来大义凛然,却未必产生什么实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别人去做到呢?然而,至少有一些文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文明的底线伦理。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底线,远比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高地更为重要。文明底线需要教化,有教无类。对于官员来说,对其道德水准的要求必然也必须更高,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胡乱闯红灯、随地吐痰而被曝光惩罚的话,其教化意义将胜过千万篇道德讲义。而当每一个公务人员都能够坚守文明底线,都能够对前来办事的百姓“不摆臭脸”的话,都能够不私相授受而为群众办事的话,这个国家的文明就能够为之一变、为之一亮。文明,需要底线。与其搞一场批判
37、运动,不如让全社会凝聚文明的底线共识。压力下的国人如何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百度上搜索“压力山大”,这个由“亚历山大”谐音而来,用诙谐手法表达压力像山一样大的词汇,网络搜索量竟达到数百万条。这或能解释如下的调查结果:据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发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前列。其中“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排在前三位。(10月17日深圳商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曾说过:“每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现在的年轻人头上压着三座大山:蜗居、蚁族、职场压力。”这似乎和上面的调查结果不谋而
38、合。高昂的房价、残酷的工作压力、不尽如人意的医疗、教育、养老福利兜底、怎么也跑不过CPI的薪酬收入都让越来越多在城市中奔突劳碌,怀揣梦想的人,屡屡遭遇现实的碰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大概就是都市生活的真实写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快速积累之下,理想和现实却发生激烈碰撞,物质在增长,心灵却在被撕裂。当每个人都在房子、车子、教育、医疗、养老中苦苦挣扎,却难以有笃定稳定的预期兜底时,因为“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等原因滋生经济困扰,其实也正是个体压力缓慢生长的过程。正如调查分析所说:压力背后无非是个“钱”。这似乎间接印证了民间的一句俗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
39、不能的”。在这样的欲望都市中,经济基础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拥有尊严的重要表征。要想挤进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在别人眼中拥有“尊严”,房子、车子等物质基础,往往成为其必备要素。而营造这种舆论,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多年前,英国学者马克莱昂纳德就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写了一本中国在想什么。现在,也许我们可以告诉他,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教育医疗、投资理财等经济生活题材,涵盖了国人日常谈论八成以上的话题。谁要不想被这些话题同化,妄图独立而外,不去做房奴、车奴甚至是孩奴,谁就会被主流话语圈排斥而外,成为生活上孤独的行者。物质需求,欲望膨胀,社会舆论氛围种种元素,都把都市人的生活逼上了一条单一的物质轨道,最
40、终陷入“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的恶性循环中。这种没压力也要找压力,在城市生活中寻求存在感的日子,也让许多人不堪重负,只能选择用网络、手机、大假旅游等方式逃离,重者甚至以暴力、自杀宣泄。这样的现状,其实也在说明,压力当然可能成为动力,却也可以让心灵扭曲变形。压力下的国人,又该如何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呢?当然需要不断完善的公共服务,去为个体福利去兜底,给予公众更稳定的预期,让个体心灵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免于被撕裂的危险。而对每个个体而言,不陷入人云亦云的话语体系中,真正以独立姿态去生活,让出一些谈话空间,而不仅是谈论物质上的单一话题,才能让生活拥有更多元的想象。毕竟,压力是一群人的事情,没有
41、谁应该孤身上路。 “中国好声音”的品味与启示“中国好声音”节目,火得一塌糊涂,不看都有点不好意思。“中国好声音”为什么这样红?我看,“认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不仅主持人专业认真,尽管一再被媒体和公众调侃“卖凉茶”,但不妨碍其执着依然,再加上漂亮的“贯口”,人气扶摇直上。还有,学员在认真地唱歌,导师在认真地“转椅”。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节目的创编者,他们认真地从国外引进版权,认真地从国外进口国内无法生产的最重要道具转椅。他们的音响系统据说也是花费不菲,这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水准。“中国好声音”从一开始就被定位成一个专业的励志的音乐节目,凭借整个节目组这种认真的精神,他们大体做到了。之所以强调认真因
42、素的重要,是因为目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不容易有认真的精神,甚至不少人认为,怎么无厘头就怎么来。这无形中就把观众当傻子,一胳肢就乐。但观众其实不是那么容易被逗乐的。何况,大家看电视,也不是一味为了傻乐,有时大家还是需要被感动,需要唤醒内心某种柔软的东西。为此,观众甚至不会吝啬自己的泪水。而这些,在“中国好声音”里并非鲜见。当然,节目也披着娱乐的外衣,从刘欢的帽子到庾澄庆的张扬,从杨坤的32场演唱会到那英的赤脚这是节目好看的一种烘托,且尺度把握不错,不庸俗,不做作,还透着导师们的真性情。于是,学员唱过了说过了,导师评过了“转”过了,大家也跟着乐过了感动过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期待下一期了。这对于一个电视
43、节目来说,算是相当不错的结果了。所谓文艺的寓教于乐,大概也就是这么回事吧。“中国好声音”受追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创意好导师背对选手,只听声音,不看外形、长相、年龄、性别。中国过往的唱歌选秀节目大多选的是一个综合概念,歌手除了唱功好,还得台风好、形象好、会说话,外加场外有强大的粉丝团,这很容易给幕后操作留下空间。相形之下,“中国好声音”就显得相对公平,最后的16强选手果然是唱功了得,形象参差。这毫无疑问会给那些长相不好,但有一副好声音的歌唱爱好者以信心。这样的创意实际上寄托了我们这个社会无数平凡人对于梦想的渴望和对于公平的期待。他们的梦想(不只是唱歌) 有时并非遥不可及,而只是没有人适时给
44、他们递上一个“话筒”而已。导师“哄抢”学员,是这一节目中大家喜欢看的一个桥段。为什么?因为导师和学员瞬间换位,弱势群体变成了强势群体,甚至可以“摆弄”强势群体;强势群体还需要用各种招数来吸引弱势群体,前者因此显示出平日不可多得的真性情。导师们表面“勾心斗角”,但最终无论谁被选择,大家都以温暖的拥抱收场。这恐怕不仅是拥有选择权的学员,也是广大电视机前的观众所乐于看到的。做个假设,如果办一个节目,让老板和雇员、医生和患者之间也进行一下换位,然后发生一些事情,估计收视率也不会差。原因无他,我们这个社会非常需要大家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这个社会的焦躁之气、暴戾之气
45、一定会减少许多。当然,不少人不喜欢这一节目无孔不入且越来越逼人的商业气息。这可能确实是没办法的事。商业运作是娱乐节目的必修课,且往往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尺,我们难以回避。公众从来都不是傻子,一个节目走红自有它的道理。好的精神产品只有走进人们的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秋的况味林语堂难得雨过之后,连着几天的晴朗,在二楼把窗子打开,阳光越过邻居的楼房,照在身上,在秋深的时候尤其动人。秋后的阳光是知暖知冷的,一出来,就只往心坎里走,走得心里一热,就要感动似的,眼泪就要往外滚。许多感情也就是这样,瞧见一个好天气,瞧见一朵花沉默地开,瞧见月亮透亮地照,瞧见母亲牵着孩子的手,或者相爱的人对望的眼神,都觉得
46、美,叫人知道,活着是一件用心的事。写小说的间隙,又重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说是要去田野走走,阳光正好,风并不那么寒,秋后的田野尤其的静,再无人影,只剩满眼的荒芜,只是阳光在头上一照,走走身上发了汗,心里就热腾腾一片。因着前几天的雨,田野就还是湿的,有些低洼处汪满水,秋后的田野疲惫了,留下的是植物秸秆,雨水一泡阳光一晒,就发出乌青的颜色,再一经时日,全朽烂掉了,算是秋的残忍。却要是在秋后的田野里抽根烟,静静地走那么几个田埂,湿润的泥土粘上鞋子也不怕,走到凸凹处崴了脚也不怕,心是大的,铺陈的,摊在旷大的田野里,只剩一片宁静,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只是宁静,觉得生活的担子松了些,田野替你分担了些,就
47、又要感动,更要算得上是一份做作的矫情了。看到田地里的洞穴,是虾的冬天的窝,伸手去掏,洞尤其深,还拐着弯,恨胳膊不能随着洞穴绕那么几下,掏出那么一两只或者更多,还可以就着下午的阳光喝上一杯,老师掏了一只上来,却用劲大了,连虾的盖都扯掉了,死掉了。还挖了几株荠菜,带着泥土拽出来,鼻子凑上去闻,荠菜的根尤其的清新,带着植物特有的香味,如果多,晚上吃一碗荠菜的面,就算是尝到秋天的滋味了,管它是不是单属于秋天呢!我还想说说月亮,这几天赶上天晴,又赶上了月的中旬,晚上月亮尤其的大,不开灯,视力好一点,就着月光几乎能看书。月亮一大,月光就通透,你觉得那不单单是月光了,是水,有了真实的触觉,将手伸在月光里,是一片水在流的,凉,像是鱼的吻。我就点了根烟,在月光里抽,烟气散开的时候,月亮就在烟气里抖,烟气抖一下,月亮就颤动一下,想象里就有了一碗水,月光下的一碗水,将一个月亮完整地盛下,侧过一点脑袋,月亮就缺一块,无非就是一个无聊,也无非就是一个有